关键词:高三第一轮复习;学生讲题;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文科高三(2)班,2013年1月16日,星期三,此阶段为第一轮复习的圆锥曲线复习阶段,大多数学生在高二时就放弃了圆锥曲线的考题,认为太复杂,太难,无法思考、理解其解题思路。本人从刚开学至今一直坚持“课前3分钟学生讲题活动”,此活动共有15位主讲学生且此活动已进入成熟阶段,主讲学生能讲解自如,台下学生积极倾听、发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且随时能上讲台讲解,故借此案例来分析,反思高三有效复习数学之“学生讲题”教学法。 【案例描述】
2013年1月16日,星期三,第二节课上课铃刚响,我就像平常一样带着期待与好奇从后门走进教室,这时听见今天的主讲学生王鑫正在讲解试题。(该学生成绩较好,但他在高二时,一听老师在课堂上讲圆锥曲线就懂,但考试一考就不会。在半个月前,我抓住其一次试题中此类题解得较好的进行表扬,鼓励且由其为大家分享此题的解法)该学生经过半个月对圆锥曲线的自主学习,决定今天给同学们分享一下此类题的解法,借机告诉同学们解析几何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题目如下:已知直线y=k(x-2)(k>0)与抛物线y2=8x相交于a、b两点,f为其焦点,若fa=2fb,则k的值为 ,讲解如下:
此题为考查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的题目,属于中档题,我们
最好先画个图(动作十分到位,图画得不错)。 由于此直线过焦点f(2,0)且fa=2fb,k>0,故
∵■=-2■∴a(x1,y1),b(x2,y2),(x1-2,y1)=-2(x2-2,y2)
∴x1-2=2x2+4y1=-2y2
分析:(书写在旁边)(此方程组其实只要简单的这组y1=-2y2,故要消去x,y1,y2为消元的两根,充分利用韦达定理建立一个含k的方程解之即可)
联立方程组y=k(x-2)y2=8x?圯ky2-8y-16k=0 ∴由韦达定理有y1+y2=-■y1·y2=-16 ∵y1=-2y2
∴y1+y2=■=-y2y1·y2=-16=-2y22 ∴k=2■,k=-2■(舍)
此方法相当于解了一个大题,但若平时扎实,此题也正体现了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试问同学们有什么高见?
学生乙跃跃欲试(明心玉:高二时数学成绩只有70分,但进入高三后积极主动学习数学,很会反思,常与我交流,近期自学了大量解析几何的题目,也是主讲学生之一,就在星期一晚自习时还刚与我讨论过:“解析几何对文科生而言是否应当有能解就解的朴素思想呢?”)。 乙上讲台开始讲: 我的意见是:y1=-2y2
而y1与y2为消元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根据求根公式,我们就用最“笨”的方法来解。 即:y1=■,y2=■ ∵y1=-2y2 ∴k=2■(k=-2■)
(此时学生有点哭笑不得:人才,还能这样解,佩服;其实我上一届教的是理科生,此类题一般设而不求,不太喜欢这样解,不过这个学生提醒了我,现在他们是文科生) 【案例分析】
有的教师会提出:这样“学生讲解”用了25分钟,那教学任务如何完成?其实,平时的“课前3分钟讲题活动”一般为小题,基本上3分钟就够,但因近期讲解析几何,我想让学生明白解析几何就是这么回事,自己就能解,故近期讲解析几何主要由学生讲,且今天的题为一个可为大题也可为小题的题目,主讲学生是与我商量好的,故我在备课时已将此3分钟计算为25分钟的时间了。 在“讲题教学法”中,题目是学生提出的,方法是学生思考的,在这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主动性得到加强,思维水平得到提升,使其创造性发挥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感悟到数学课堂的独特魅力,使数学复习课充满生机,焕发活力,演绎精彩。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懒惰”造就学生的“勤奋”,教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 在学生讲题活动全过程中,教师起的是积极的主导作用,学生(无
论是讲题的、还是台下听讲的,参与互动的)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体现为积极的智力参与和主动的知识建构。学生通过讲题,在遇到数学题目时,不仅追求求解,还追求一题多解,并把讲题过程详细地、清晰地讲授出来,有利于数学学习的迁移及整体数学能力的提高。高三有效复习之“学生讲题”教学法的根本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让学”,追求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实行此教学法已有两年了,效果明显,优秀率较高,平均分较高,临界生在后一阶段进步较大,偏科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康中学) 编辑 刘俊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