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研究综述
《诗经》不是一部经书,而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选集。它之所以被称为“经”,是由于孔子曾把它和《书》、《易》、《礼》、《乐》、《春秋》一起当做传授弟子的教材,久而久之,儒家便把它们奉为了“六经”。而《诗经》并不是一个人的创作,也不是一时一人所编集,它是在大约五百年长的时期中的集体创作,并在更长的时期中,经过了无数人的采集和不断地加工。但古人对《诗经》的许多注疏又掩埋了诗篇的真正含义,封建社会时期对《诗经》的解读主要是出于经学的、历史的、文学的目的,而近现代主要是出于文学的、历史的、经学批判的目的。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典籍,《诗经》学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致力于其中,亦是现代世界汉学研究的热点,研究涉及《诗经》的文学、语言学、史学、社会文化学、博物学等方面,而研究《诗经》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两千多年时光的洗礼,见证了两千多年世事的变迁,《诗经》研究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多至汗牛充栋的研究著述,汇聚了各家之言,在这浩如烟海的研究资料中,我所做的只是就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一个梳理,将这些研究更加有条理的呈现出来。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陆续集结和流传的三百多篇诗歌,在历史的年轮转到春秋末期时,它开始了一次至关重要的生命重组,在孔子的不断赋予其历史使命下,开始了它作为经典的辉煌生涯。
鲁迅是近代史上第一个用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来评论《诗经》的,他指出《诗经》“是中国的最古的诗选”,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叙述:“诗歌之起,虽当早于记事,然葛天《八阕》、黄帝乐词,仅存其名。……自商至周,诗乃圆备,存于今者三百五篇,称为《诗经》”。
同一时期的胡适对具有两千年历史的《诗经》研究史如是评价,“两千年研究的成果,究竟到了什么田地,很少人说得出,只因为两千年的《诗经》烂帐。至今不曾有一次总结算,宋人驳倒了汉人,清人推翻了宋人,自以为回到了汉人。至今《诗经》的研究,音韵自音韵,训诂自训诂,异文自异文,序说自序说,各不相关联。少年的学者想要研究《诗经》的,伸头望一望,只看见一屋子的烂账簿,吓得吐舌缩不进去,只好叹口气:‘算了罢!’”他提出《诗经》“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是学术界流行至今的概念。
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进入了一个西方理论与新视角再度引入的时期,对于《诗经》的研究更加趋于多元化,对《诗经》某些问题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上,其中首推袁宝泉、陈智贤的《诗经探微》。在这篇著述中,作者的一个突出思路是要还原到《诗经》时代,强调从当时实际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诗经》;认为《诗经》应该反映编纂者的观点和眼光,孔子用“思无邪”来评价《诗经》的意思是说三百篇全都合乎周礼,所以才以之来设帐课徒。
此外,赵霈林还著有《诗经研究反思》 一书,该书是对《诗经》学研究成果所作评价性研究,就《诗经》研究的学术发展,追踪源流,理清脉络,探求问题症结之所系,评断争端是非之所存,是研究《诗经》学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不过,这一时期对于《诗经》的研究具有了很多的突破与发展,但终究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的,缺少真正极具影响力的《诗经》研究大家的出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