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09年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二)历史

2023-01-30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09年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二)

历 史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l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1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所示农具的出现应不早于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2.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4.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

5.以下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积极影响评述不正确的是 A.维护了国家主权 B.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 C.驱逐了殖民势力 D.完成了国家统一

6.明代冯梦龙的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的故事。从故事梗概可以看出 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 B.“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

7.下图中清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呈现的趋势出现的原因有

①“摊丁入亩”的政策②土地开垦速度比人口增长速l度慢③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 ④官僚地主大量兼并l 土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D.⑦④

8.上海外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西洋式建筑。这种现象反映了 A.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B.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 C.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D.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9.1898年戊戌政变时,慈禧太后重训朝政,有人告李鸿章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从这段君臣对话的内容及其结果来看

①李鸿章已经认识到中国落后的部分原因 ②李鸿章是变法图强的倡行者 ③慈禧太后主要关心自己的权力④李鸿章认为旧法不能使中国富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0.《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的签订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

11.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相比,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点是 A.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 B.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

C.更注重个人盼思想解放D.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

12.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张裕公司生产的白兰地、红葡萄酒、雷司令等产品荣获金质奖章,中国第一次有了举世公认的葡萄酒,当时以张裕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民族企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此“短暂的春天”

A.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

B.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结果C.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酿酒业 D.使中国民族工业逐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3.2008年10月13日《中国青年报》登载《延安精神与改革开放30年》一文指出。延安l3年与改革开放30年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为延安l3年“扭转乾坤”奠定基础的事件是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 C.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成熟 D.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14.“l949年1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上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B.淮海战役的胜利,c.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D.国民党统治被推翻15,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曾流行过一个H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当时,有的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将很快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吸取了“大跃进”运动的教训

B.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16.1971年7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影响到中美关系的改善 B.继日本之后,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结束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影响世界格局的调整 D.不同意识形态的两个大国外交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17.关于右图准考证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为此作出贡献的国家领导人主要是;邓小平 B.该次考试安排在1977年底进行 c.该次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重 要标志之一

D.该次考试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践

18.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请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人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所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下列词语的排列正确反映了上述说法的一项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 C.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20.1851年5月1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怀着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宫为万国博览会剪彩,女王当时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女王的骄傲和自信主要来自

A.“光荣革命”的成功 B.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C.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D.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 21.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和资产阶级的要求。它们内容的相同点体现在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反对剥削、压迫,要求平等、民主和自由 c.反对殖民压迫,要求民族独立 D.建立资本主义法制社会

22.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逊曾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对以上评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A.罗斯福改变了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

B.罗斯福使美国率先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本质变化 D.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3.“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下列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的改革开放 B.苏联改革 c.社会主义只能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

24.苏联解体后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关于多极化趋势加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c.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D.多极化趋势加强后,世界出现天下太平的大好形势

25.2008年10月23 Et,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北京峰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欧盟国家在峰会上敦促以中国、印度为首的亚洲经济体“为稳定世界经济负起应尽的责任”,着手建立“全新的全球金融秩序”。这需要各国“前所未有的合作”,他认为各国已别无选择,“要么一起游泳,要么一起淹死”。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以中国、印度为首的亚洲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B.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迫使亚欧联合起来共同应对

C.只有中国、印度参与,“全新的全球金融秩序”才能建立 D.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旧的聚落地方住过一段时间以后,土地和生产力便逐年衰退,收获年复一年地在递减之中,致使原来的经济生活已经越来越不易维持了。根据长期以来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人们知道每当出现这个苗头时,就必须早作长远打算,及时迁到一个新地方去,去重建家园,绝不可以在旧的地方勉强住下去,绝不可以留恋故居,苟且偷安。

——傅筑夫《殷代的游农与殷人的迁居》

材料二首先应该注意的是,盘庚迁殷,只不过是都城的迁徙,并不是全民族的大转移。就整个社会来讲,当时的劳动者并没有因此改变其生产环境和居住地区。因此,迁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没有多大的影响。也可以说,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其次,如果说盘庚迁殷是表明\"-3时社会经济已从游牧经济变成农业经济,或者说从粗耕农业变为精耕农业的话,那么,由于这类原因所进行的迁徙都是有规律的,即每隔几年或几十年必定迁都一次。

——孙淼《夏商史稿》

材料三 自中丁(即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达到)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史记·殷本纪》

(1)材料一是如何解释商朝前期频繁迁都的原因的?(4分)

(2)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这种解释是否有缺陷?(2分:为什么?(2分) .

(3)在材料中还提供了关于商代前期迁都原因的什么解释?(2分)结合有关材料支持或反驳这种解释。(2分) 27.(13分)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哪次战争导致图I所示事件发生?(1分)为什么说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2分) (2)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基本政策是什么?(1分)图2、图3说明为实行这一政策,日本采取了什么行动?(1分)结果如何?(1分)

(3)根据图1、图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两次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国际国内的最主要因素各是什么。(4分) (4)有人说图4所反映的战争是l4年抗战,有人说是8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说明。面对图4的签约场景,你的内心定会备受鼓舞。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3分)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l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6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l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后两次错失重大机遇的原因。(4分) (3)阅读材料三,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2分)分析其主要原因。(2分) 29.(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的20多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国际贸易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二美国的黄金储备在1945年相当于200.8亿美元,l949年为246亿美元,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外国持有美元的数额已经超过了美国已有的黄金储备。各国争先用手里的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捉襟见肘。1961年,美国不得不与西欧联手,成立“黄金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十国集团”(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共同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三 1973年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荡的“欧洲美元”高达l000亿。为了稳定美元,尼克松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同时对进口商品加征l0%的附加税,试图迫使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美元实行贬值,减少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于是,欧共体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

材料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2008年10月14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表示,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束市场数十年的纪律回归。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特里谢说,假如我们没有纪律,我们便会质疑市场经济及金融市场的运作。他指出,近来的市场动荡不定,部分原因正是布雷顿森林协定中止后,市场上出现的失序。在特里谢看来,此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抗拒纪律的结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2分)这一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局面?(1分)这一局面的出现产生亍怎样的影响?(2分)

(4)材料四中特里谢主张“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你认为这一主张能实现吗?(1分)为什么?(2分)

(5)为解决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你有何合理化建议?(1分)

答案:

2009年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二)

1.C根据图片可判断该工具是曲辕犁,曲辕犁出现于唐朝。

2.B本题可用排除法。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在夏朝,故排除A;行省制代替郡国制的表述本身有误,排除

C;内阁制代替三省制的表述本身有误,排除D。故选B。

3.D本题重在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观点。从题干材料来看,董仲舒认为民性本善,“立王”是天意,君权神授。故选D。

4.B隋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唐朝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宋朝时,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5.D本题考查考生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的掌握。郑成功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6.C从蒋兴哥和陈大郎都是到苏州贩卖东西可以得出,苏州当时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A、B、D三项材料都没有反映。所以答案为c。

7.B根据图表和所学知识可知,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乾隆时期急剧减少,是由人l21的迅速增长造成的,故②、③正确;“摊丁人亩”政策取消了人头税,导致我国人口急剧增长,从而造成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故①正确;人均占有耕地的多少和土地兼并没有关系,因为土地兼并不会引起土地总面积的变化,故④错误。

8.A上海是依据《南京条约》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外滩的西洋式建筑充分反映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9.c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说明①、④是正确的。“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说明他(李鸿章)主张进行变革,因此②是正确的;“废立之事,臣不与闻”说明李鸿章不参与皇帝与太后的权力之争,而对话的结果是“慈禧听后默然”,说明③是正确的。 10.D《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希望以此来挽救民族的危亡。

11.D题目强调的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特点,联系时代背景可知,其特点是把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故答案为D。

12.A当时的政治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B错;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c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D错。

13.A西安事变是在中国工农红军刚刚完成长征、中国革命力量严重削弱的困难情况下发生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国共两党的对峙局面,为中国共产党重新聚集和壮大革命力量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后中国革命力量迅速发展。

14.B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是在1947年,渡江战役和推翻国民党统治是在1949年4月。

15.c“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没有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出现题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16.D A说法不正确,美国当时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明目张胆地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B不正确,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中美关系就已经开始走向正常化了。c不正确,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 17.D题中准考证颁发的时间是1977年,而“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故D项表述错误。

18.A B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题意无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排除D;C与题干材料无关。故选A。

19.C从欧洲人的角度看,是发现了美洲这个新大陆;而从美洲土著人的角度看,是欧洲殖民者对他们的侵犯;从全球史观来看,则是欧洲文明与美洲文明的相遇,世界联系加强。故答案为C

20.D注意“1851年”这个关键信息,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举办博览会旨在展示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这也是女王骄傲和自信的原因。

21.B美国不存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问题,故A错误;英国、法国不存在反对殖民压迫,要求民族独立的问题,故c错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反对殖民统治,体现不出D;三个文件的相同点是反对剥削、压迫,要求平等、民主和自由,故B正确。

22.c从材料信息“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可以得出结论,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改革,没有使资本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故C的说法错误。

23.c A、B、D三项都能证明材料观点,都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了变化或改革,而C项说法本身就不正确,也不能证明材料的观点。

24.D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但实际上天下并不太平,局部战争仍时有发生。 25.c中国、印度还是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和其他资本主义强国比较起来还是有差距的,它们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起决定性作用。故答案为C。

26.(I)在一个地方定居生产会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和生产力衰退,(2分)必须迁移到别的地方去开辟新的土地。

(2分)

(2)有缺陷。(2分)因为土地肥力下降造成的迁移应该是全体居民的迁移,并且在时间上是有规律的。(1分)从材料四可知,商前期的迁都在时间上没有规律。(1分)

(3)提出了商朝迁都是因为统治集团的内乱的可能性。(2分)这种说法有_定的根据。对照材料三和材料四,可见内乱历时九代国王,恰好是迁都频繁的九代国王。(2分)

27.(1)甲午中日战争;(1分)该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2分)

(2)“大陆政策”。(1分)九--A事变。(1分)日军很快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并建立了殖民统治。(1分) (3)国际:甲午战争时列强纵容、勾结日本侵华势力;抗日战争时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答“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抗日”或“美苏英的支持”也可得分)。(2分)国内: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妥协投降;抗日战争时全民族抗战。(2分) (4)第一种说法:l931年,日本发动九--,'k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因此是l4年抗战。(1分)第二种说法:l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因此是8年抗战。(1分)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1分,任答I点即得1分)

28.(1)19世纪以前,发明应用在前,科学相对滞后。(2分)19世纪以后,科学在发明应用之前,并且推动发明和应用的发展:(2分)

(2)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西方的殖民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的消极影响。(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第三次: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特点:科学技术成果丰硕;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些项目或领域已呈现出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实行科教兴国战略。(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9.(1)历史背景:二战前国际金融领域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战后各国经济政治实力发生重大变化(或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实力空前强大);美国实行对外经济扩张.企图掌握世界经济霸权。(2分)特征: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分)

(2)变化:美元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1分)原因:欧洲经济恢复;欧洲国家逐渐走向联合。(2分)

(3)局面: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1分)影响: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2分)

(4)不能实现。(1分)布雷顿森林体系由发达国家主导,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可能带来一个透明、公正、合理的全球金融体系。(2分) (5)言之有理即可。(1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