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科教兴国的根本举措。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从素质教育出发,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知识为载体,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中学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内容抽象、推理严谨、结论明确的基础学科,它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石。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唯分数论”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对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智力水平,而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然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把素质教育贯彻于中学数学教学中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它是指“依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个性化发展、注重人的创新能力培养,为受教育者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为特征的教育。”[1]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学习潜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加强素质教育不仅是改善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磨练意志,形成一个健全、健康的心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应试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使其情感、习惯、兴趣协调发展,知识、能力、智力同步提高。
一、转变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要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首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的观念,努力构建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智慧的象征,是盛知识的容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丧失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这种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排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次,必须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师主动传授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而学生处于被控制的地位。这种“发号施令式”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最终导致学生对教师敬畏、顺从,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主观思想,学生逐渐变得自卑、麻木、委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三,必须改变“唯分数论”的观点。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分数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的唯一目的是知识。教师只知道学生的分数、名次,而学生也只了解教师的
专业知识。基于中考、高考的威慑力,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双重压力下逐渐沦为分数的“奴隶”。在这种单调的、毫无生气的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的魅力越来越失去兴趣,既而对教学活动产生一种敌视心理。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遵循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诗意地生活。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感官处于最活跃最兴奋的状态,能够最佳的吸呐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新颖事物的心理特点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对线段进行黄金分割”时,可先列举神奇的黄金分割数: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值是0.618,遂成了举世闻名的建筑;画家按0.618:1的比例来设计腿长与身高,画出的人体身材最美;科学家发现环境温度是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适。通过列举一系列的事例,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建模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种抽象的语言,是人们认识宇宙、探索科学奥秘必不可少的一把“锐器”,得心应手地运用数学知识来改造世界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加强训练学生的建模能力。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具有良好的数学建模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同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所熟知的商品、科技、交通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诸如乘坐出租车、银行利息、服装打折销售、通讯资费等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建模能力。其次,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走出课堂,从抽象的、晦涩的理论知识走向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具体生活。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产品的市场销量,测量桥梁房屋的材料用量,分析企业的盈亏原因等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手脑并用,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对数学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要求。
四、以知识为载体,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素质教育观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不应再以单纯的例题讲解、重复的习题演练、频繁的知识测验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知识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载体这一观念,彻
底改变“应试教育”观下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不良倾向。坚持启发式教学,摒弃注入式教学,努力营造一个轻松、自由、愉快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不断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观点。第一,提倡“一题多解”。数学是一门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科,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既加深了纵向知识的整合又加强了横向知识的通连。在探求不同的解法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第二,设计“一题多问”。在教学中设计一题多问,引导学生透过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作深入的分析,发掘表层问题中潜隐的相关问题、其他问题,增强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三,通过“一题多变”[2]。提高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进行换位思考,把一道题变为多道题。如在行程问题中把时间、速度、路程这三要素不断交换,既加深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其观察力、应变力和创造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总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使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更使他们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的熏陶,培养自学能力,不断发展智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小饮.素质教育内涵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2006,(2):28.
[2]张晋林.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J].山西教育,2005,(9):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