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毛概各章重点

2022-12-27 来源:小奈知识网


毛概各章重点

毛概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一大~四大先后提出最终的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初步成果。

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实际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还缘于中国革命进取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5.怎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联系。

7.两者的关系

毛泽东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和革命成为时代主

题,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9.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10.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11.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1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13.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客观实际的评价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毛泽东晚年特别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

14.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1987年在十三大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十四大把它概括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

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002年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2007年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12年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围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全面依法治国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围绕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围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围绕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

围绕全面以严治党围绕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

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顺应了任命群众的愿望期盼

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18.“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以严治党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年12月,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1.实事求是的意义(简答题)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2.实事求是的意义(论述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中,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以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23.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24.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中国革命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阶级(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4.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5.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6.新民主主义的内容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7.新民主主义的意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

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8.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第三章

1.党的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涵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总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具体: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3.这里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初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五大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

发达的历史阶段;

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5.新世纪以来,我国显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以及各方面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重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

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9.怎么样坚持基本路线

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点。

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1.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12.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进程。

第六章

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1981~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行。)

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8.中国梦的内涵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

的文明成果,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生活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9.三者之间相互的关系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也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0.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

1.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灾难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2.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主要思想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

上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

抓出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5.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6.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

7.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8.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性战略的内涵

主要是在通过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综合考虑维护中国发展利益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要求,完善有关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使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福利,与国际社会实现共同发展。

9.“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10.怎么样才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要以开放促发展

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不等于资本主义。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这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4.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总述: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具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怎么做才能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6.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7.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9.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经济架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关键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

1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问题)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着特点: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誉与共”。

13.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决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中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增进人民福祉。

14.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5.怎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16.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7.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18.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目标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国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0.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内在一致性

还要认识到两者各有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21.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2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23.怎么保障和改善民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4.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树立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承的首要态度)

顺应自然(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25.如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十章

1.和平道路是什么

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

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2.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3.为什么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果

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4.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避免了那种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武装扩张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老路

带给世界了更多机遇

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

第十一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切为了人民(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第十二章

1为什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2.“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

3.如何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为什么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历史性必然选择;

③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与要求的必然性决定的;

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保证党的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决定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