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代码:2120501011 学 号:082001020084
州
范 大 学 求 是 学 院(本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浅谈贾元春的命运悲剧 院 系:文传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2008级 姓 名:肖龙学 指导教师:叶露副教授 完成时间:2012年3月30日
第 1 页 共 9 页
贵 师 浅谈贾元春的命运悲剧
肖龙学
【摘要】贾元春虽贵为皇妃,但它的特殊身份并没有让她获得幸福和自由,甚至连她自己
的生命也无法保全。究其实质她只不过是那个特殊时代里一场政治婚姻的受害者、古老中国的一个畸形产物——皇宫里的活祭品、是即将灭亡的封建宗法制社会的牺牲品和殉道者,是那特殊环境里宫怨之愁的代表者。
【关键词】贾元春;政治婚姻;殉道者;牺牲品;宫怨之悲
【Abstract】Jia Yuanchun, although expensive for the Princess, but its special status
and did not allow her to achieve happiness and freedom, and even her own life, can not save. Their essence is only the victims of a political marriage in that particular era, a deformed product of ancient China - the palace living sacrifice, the victims and martyrs of the impending doom of the feudal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of society, is that the Palace to complain of worry on behalf of special environment.
【Key words】Jia Yuanchun; political marriage; cases in the legal community; palace blame Sorrow
贾元春是《红楼梦》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作者对其短暂、辉煌而又极具悲剧性的人生命运给与了深沉的同情。在小说中作者对她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却至为重要;她的悲剧性的一生不仅揭露了帝王的腐朽、荒淫、封建宗法教条对女性的束缚与戕害以及政治的、家族的、无爱婚姻给她所带来的痛苦,而且还通过贾元春其人推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左右着书中其他主要人物的人生走向,甚至还影响着家族的命运。下面我就元春的命运悲剧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悲剧之一 ——封建宗法制社会的殉道者、牺牲品
在“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中,元春被封为“贤德妃”。一 个“贤”字是作者对她由衷的赞美,还是别具深意呢?而被冠以“贤德妃”的元春的性格命运又是怎样的呢?她是否因她的贤而追求到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呢?
贤,是指有德行的,有才能的,或两者兼而有之的人。而对于在封建宗法社会下的妇女而言,德,显然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里,女子所受的约束远比男子多得多。而封建礼教为把女子训诫成为那个社会所需要的贤妻良母、孝女节妇,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妇女的规范:《女诫》、《女孝经》、等。女子一出生就要受到此类女教的熏陶,女子六岁,始习女工之小者。七岁诵《孝经》、《论语》。九岁讲解《孝经》、《论语》。九岁讲解《孝经》、《论语》及《女诫》之类,略晓大义[1](p2)’。书中宣扬的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女子懂事的时候就植根于脑海中,严重束缚了她们个性的发展,使她们成为夫权社会的奴隶。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如“古者生女,卧之床下,弄之瓦砖„„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所以,在男尊女卑的夫权社会里,女子从生到死都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自由,只能顺从于男子的安排。秦汉之际关于礼的典籍
第 2 页 共 9 页
有云:“妇人伏于人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无所敢自遂也。教令不出闺门,事在馈食之间而已矣。”(《大戴礼记·本命》)[2](p209)叫女子在家为人子,凡事都要听父母的:“父母言语,莫作寻常。遵依教训,不可强梁。”而嫁为人妻后,又以夫为纲:“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仪礼·丧服传))[2](p208)
按古代家礼,妻子对丈夫要做到:夫生,侍奉;夫病,调理;夫亡,戴孝守寡,春秋祭祀,甚至连未过门的未婚妻也得照此办理,服孝守望„„这都是对妇女人权人格的侵损与剥夺。同时,妇若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留,去(《大戴礼记·本命》)[2](p209)。妇女只要犯了“七出”之条,就可以被夫家任意抛弃。丈夫死后,妻子也不能当家作主,要听从儿子的安排。从生到死,女子都没有自主的权力。这种种对妇女的不公平,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所以,女子就更要严格遵守封建伦理道德对她们的要求,烙守妇道,成为一个众人夸赞的“贤妇”,否则,就要受到封建礼教的严厉洁难和惩罚。
在这几千年的封建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下,出身于封建大家庭里的贾元春又怎么可能没有受到这种男尊女卑、三从四德思想的毒害呢?她被冠以“贤”的美称,大概与她温顺、谦恭和贤良的品性分不开吧,也许更因为她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她是封建专制社会中妇女的典范。她自觉遵守封建礼教,特别是贾府统治者及其封建君主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并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是封建礼教最虔诚的拥护者和积极的传道者。那么,她的“贤”带给她的是什么呢?是通往成功的大门吗?是美好幸福的生活吗?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这样的,可作者又给她安排了怎样的结局呢?命运又给她带来怎样的嘲笑啊!
这位堪称“贤妃”的女子,似乎都达到了她的个人理想。贾元春得到了皇帝的“宠幸”,被“加封贤德妃”,这是何等荣耀啊!作为一个在封建宗法社会下的女子,看来也是到了人生的顶峰了。可是她真的快乐吗?在己卯、庚辰本第十七回前诗云:“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可能正是道中了元妃的凄苦心境。在封建皇权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君门一人天由生,唯有宫莺得见人”。元妃被送进这“不得见人的去处”,不能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好不容易皇帝“体天格物”,准许贵妃回家省亲,但也因碍于皇家体制,只能与亲人团聚半天就要回宫,真的是离家乡“山高路远”了。而且在宫中无论是妃殡也好,女史也罢,地位虽不同,但都是供皇帝淫乐的工具。为了能在尔虞我诈的后宫中维持生存和获得注意,贾妃又得要“朝乾夕惕,忠于厥职”,极力讨好皇帝,才能得以晋升。所谓“伴君如伴虎”,在这样的处境中,过着担惊受怕、荣辱难料的日子,元春怎么可能过得舒心呢?她在薄命司的命运是:“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由此看来,元春的结局安
第 3 页 共 9 页
排也是悲惨的。最后,元春也的确在大好年华的时候就“芳魂消耗”,在凄苦悲凉的心境中死去了。
“贤德妃”暴死,她的“贤德”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的生活,反而使她被封建礼教束缚住,为了追求个人地位而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囚犯。从她的命运可见,曹雪芹对这所谓的“贤德”,对这种封建的伦理道德,不是持赞美而是持讽刺和批判的态度。元妃这位封建主义的“贤妇”,为了维护封建利益、谋求个人地位而缺乏真实的人性。她就像被关在牢笼里的小鸟,饱受失去自由的痛苦却不自知,心甘情愿地成为被禁锢者,而且还对禁锢她的笼子和主人卖力地表现,企求得到赏识。被奴役而不自知,这就是她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所谓孝女节妇、贤妻良母的悲哀,她们的美德被“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教条扭曲,成为封建主义统治者的工具,也成为那个行将灭亡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殉葬品。
贾元春的悲惨下场,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那个社会的深刻批判,对所谓封建教条的无情讽刺。“贤”,在那个社会不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束缚女性个性发展的教条。这就是作者对“贤”的诊释。
二、悲剧之二 ——政治婚姻的受害者
元春命运的起伏一直牵系着贾府荣辱兴衰的中枢神经,亦或说元春是贾府借以维持与统治阶级关系的牺牲品,因为元春,外强中干的贾府得以庇佑,得以维持表面繁华的景象。可以说元春的婚姻,是她的家族借以换取家族利益的一场政治婚姻。这场婚姻的性质决定了元春婚姻的不幸,这也是造成元春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当然这种看似富贵、耀眼的婚姻背后,元春的生活是幽怨的、是凄凉的。
贾元春 “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后又“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元春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和殊荣。按理,这应是贾元春一生中的“一件大喜事”,也是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世繁华贵的绝好体现。可以说,贾元春所拥有的身份和地位是当时许多女子求之不得的人生出路和最佳归宿。但但拥有这种地位、这种身份、这种归宿的元春幸福吗?早期评点家陈其泰在《桐花凤阁红楼梦》中说道:“世俗之见,„„以元春为幸福。”[3](p211)洪秋蕃在《红楼梦抉隐》中也说:“元春得春气之先,占尽春光,故有椒房之贵。从这两位评论家的话语里,表面上看我们或许会认为元春是幸福的。但是,这看似泼天的富贵在贾元春眼里却并非如此。成为宫妃,这场婚姻带给贾元春的不是幸福,不是快乐,而是无穷无尽的痛苦和眼泪。小说第十七至十八回写到了元春“归省”,在这表面的风光中,作者其实已将贾元春内心的痛苦凄凉全然表现了出来: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
第 4 页 共 9 页
围绕,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邢夫人等忙上来解劝。贾母等让贾妃归座,又逐次一一见过,又不免哭泣一番。请看这本来是贾妃与家人难得的相见机会,但元春还没来得及与家人“叙些离别情景,及家务私情”的时候,她们却早已“满眼垂泪”、“哽咽起来”、哭声一片了。这只能是亲人长久不见时的反应。为了安慰贾母、王夫人,元春是“忍悲强笑”,可还是“笑”不出来,之后“又哽咽起来”,“又不免哭泣一番”。在这里,脂批有三条批语值得玩味。在“只管呜咽对泣”处,己卯本脂批:“石头记得力擅长,全是此等地方。在“不禁又哽咽起来”处,己卯本又有批语:“追魂摄魄。石头记传神摸(摹)影,全在此等地方,他书中不得有此见识。在“邢夫人等忙上来解劝”处,己卯本又有批语:“说完不可,不先说不可,说之不痛不可,最难说者是此时贾妃口中之语。只如此一说万千妥贴,一字不可更改,一字不可增减,入情入神之至。几处批语都在点醒人们注意元春之语的重要性,并对作者的写法给予肯定。元春饱含的婚姻痛苦之语正是“追魂摄魄”让人深思的地方。这种场景又何尝不也是一种笼罩贾府的“悲凉之雾”的景象呢?刘上生先生曾注意到“元春省亲”一回中“泪意象复现达9次之多的细节描写现象,这充分表明元春的这种政治的、家族的、不自主亦不自由的婚姻,“在这位圣眷隆重的贵妃心中,却充满了‘不得见人’的被压抑的情感痛苦”。元春的泪水中含有不得告人的辛酸!”这种痛和辛酸似即与她的政治联姻密切相关。元春“她一辈子被寂寞和恐惧交替地折磨着”,此时,止不住的泪水就是她心中充满着痛苦和凄凉的形象说明。
在见过贾政之后,贾元春又“含泪”再次表达了她对自己婚姻的不满:田舍之家,虽齏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此话所表达出的不就是对自己婚姻的不满之情吗?在元春看来,“虽富贵已极”但不能“聚天伦之乐”的婚姻是“终无意趣”的婚姻,“富贵”不是幸福婚姻的要义,人生的意趣并不在于富贵,倒在于相亲相爱,心心相印,而皇帝大都是寡恩无情的动物”,这样,元春婚姻的不幸福,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元春长期生活的、无“乐”无“趣”的深宫,不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因为她的这种政治的婚姻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无爱的婚姻。我们从贾元春的泪水和言语中所感受到的是她“难以掩饰”的“内心深处的幽闭怨旷之苦”!贾元春是一位有着“幽怨”之苦的悲剧性人物,她是封建政治婚姻的受害者和牺牲品。这种政治的、不自主亦不自由的婚姻其实也即是另一种形式的包办婚姻。贾元春渴望“天伦之乐”也就是渴望获得家人亲友间的温情和关爱,但身为贵妃的她却得不到这些,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总之,她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她的命运荣辱与否直接关系着家族的兴衰,
第 5 页 共 9 页
她既无自由又无幸福,幽闭禁宫,骨肉各方。元春晋封“尚书”称号正好透露出了她长期“遭冷遇”的怨女处境,她对这种婚姻是相当不满的。
三、悲剧之三 ——元春的宫怨之悲
红楼中,贾府里地位最高的人物不是贾母,而是这位着墨不多的大小姐——贾元春。文中曰:此女才德兼备,因而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因为她,贾府成为皇亲国戚,真正是“白玉为堂金做马”,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之时,也就是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时期。
让我们看看下面几段剪影。 当贾府上下得知元春晋封时,“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按品大妆起来”,入宫谢恩。再看,元宵省亲时贾政的一段话“贵妃唯兢兢业业,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再看,荣宁两府祭祀时,贾珍的一席话“咱们哪怕用了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体面,又沾恩锡福的”。还有,迎春误嫁中山狼后,王夫人的几句话“你难道没听说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里都象你大姐姐做娘娘哪”。诚然,在贾母等人的眼里,元春是幸福的,她嫁了一个天底下最好的婆家,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给整个贾府都带来了荣耀。她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她的一生将有着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哪?可是雪芹先生把她列入了薄命司,如果时光倒退几百年,我也会觉得奇怪,这样也算薄命?可是,这是事实。皇宫是个不得见人的地方,是古老中国的一个畸形的产物。贾元春就是这样被爱她的祖母、爱她的父亲送进那既无父女、母女之爱,也无姊妹之爱的禁宫之中。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她就像一个活祭品。她的生活是充满幽怨的。张锦池先生说:“元春的贵妃身份使她在骨肉至亲面前也只能如此‘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实际上她内心的凄苦要远比说出来的多得多。”[4](p110)因此,她不会、也不可能当着父母亲友的面,直接、正面地说出自己婚姻生活的不自由、不幸福,没有真正的平等互爱的夫妻之爱,过着幽闭禁宫、长夜独居的凄苦生活的话来。限于她的身份和处境,元春只能把她的不幸生活笼统地说成是无“乐”无“趣”的生活,把禁宫说成是“那不得见人的去处”。所以,我赞同曹立波先生的说法:“元春的情,集中体现为‘宫怨’二字。”[5](p520)从某种角度来说,元春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话又何尝不是她的“贤德”品质的一种表现呢?贾元春婚姻不幸应是不争的事实。再说,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后宫佳丽三千,美女如云,嫔妃们想万千宠爱在一身,机会实在太少。贾元春似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在后宫中也没“得春气之先,占尽春光”,这从书中写到的周贵人、吴贵妃家也在忙着“修盖省亲别院”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当然,这也能从第五回元春的图画及判词的暗示中得到印证: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
第 6 页 共 9 页
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画面中的“弓”谐音“宫”,寓指词中的“宫闱”;“香橼”中的“橼”谐音“元”,意指元春,隐喻词中的“初春”;同时,“橼”也谐音“怨”,“弓”“橼”意象的连读,谐音即是“宫怨”。这形象地说明,贾元春在后宫中并没有“占尽春光”,她是有着“宫怨”情感的不幸女子。曹立波先生有一中肯的评论:“‘弓和
”【5】(p690)‘橼’的深层意蕴也可以理解为‘宫怨’,以表达宫中元春的宫怨之情。
“宫怨”的核心内涵是什么?我们以为就是幽闭深宫得不到皇帝的宠幸,或宠幸不能长久。古代反映这类情感内容的诗词很多,似可作为佐证。例如唐代白居易的名诗《上阳白发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诗把失宠怨女的悲惨生活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该诗作者有自注云:“愍怨旷也。”成年无夫之女为怨女,“选入”宫中,本应是幸福之事,但其实却并非如此。“选入”宫中成为宫女,实则意味着成了“无夫之女”,也就是“怨女”。白居易此诗对帝王惨无人道的专制制度的批判是很深刻的。白居易有《后宫词》一诗:“泪湿罗中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写的也是失宠:怨女们甚至在梦中一见皇帝也难,其凄苦何其深矣!又如,张祜《宫词二首(其一)》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诗把宫女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悲惨遭遇以及“对被夺去了幸福和自由的抗议”
[6](p226)
的情感浓
缩在了二十字之中,令人感慨。李商隐也有《宫辞》诗云:“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司马札还有《宫怨》诗云:“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同样写出了宫女的幽闭之苦、迟暮之愁。宫女们的婚姻生活哪里还有正常的夫妻恩爱呢?所以,贾元春也应如这些诗词中所描写到的宫女们那样,过着“得宠忧移失宠愁”、“红颜未老恩先断”、“零落年深残此身”、“一生遂向空房宿”的“怨女”生活。这正如周思源先生所说的那样,“元春泣诉”“并通过几位贵妃、贵人也修省亲别墅暗示人们,元春外无法享天伦
[7](p118)之乐,内不能得到皇帝完整的爱”。胡文彬先生也说:“荣华富贵买不来欢乐,
买不到真实的感情。”贾元春对自己婚姻的不满其核心的内容似即为如此,只是因其内容的私密性,元春不便在父母姊妹面前表露而已。不能“骨肉相聚”倒还在其次。
在省亲时,贾元春所点剧目之一的《乞巧》一折,也暗示出了她具有渴望获得宠幸的“宫怨”之情。 《乞巧》是《长生殿》这部传奇中的一出。在七月七日“七巧”之夜,杨妃“乞赐盟约”,希冀获得皇帝“长远”的“恩情”。一个“赐”字就把杨妃在婚姻中的被动身份写尽矣: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本应获得的夫
第 7 页 共 9 页
妻之爱只能乞求皇帝的恩赐,其幸福不易获得、或不能长久。可以想见,贾元春的宫中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她的幸福完全依赖皇帝的“赐”予,她只是皇帝众多嫔妃中的一人而已,不能专享其宠,独居幽闭的日子居多,也可以遥想得知。书中不是提到过周贵人、吴贵妃家已“修盖省亲别院”的事吗?这就已经透露出了此种信息,元春想获得杨妃那样的专宠是不可能的,这只能是元春的美好愿望罢了。即便元春能获得宠幸,那也是一时之宠,不能长久。总之,从元春点演《乞巧》来看,她心中乞求恩宠的隐秘情感已情不自禁地流露了出来。正如丁淦先生所说:“这折戏的要旨,可以概括为一句:‘却笑他人世情缘顷刻间’(剧中重复了两次! )。而小说家曹雪芹,看来正是相中了这折戏的这个精义,拿它来暗示元妃今日虽蒙皇上宠眷,晋妃省亲,但日久终究‘宠难凭’,‘顷刻间’便‘恩移爱更’、‘劫难将至’、失宠惨死的结局。”所以,己卯本于《乞巧》处批曰:“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点出了书中寓意。〕事实上,贾元春具有不满自己婚姻生活的“宫怨”之情,这还可以从书中她一生无子的情节设计中得到印证。元春的判词里有“二十年来辨是非”一句,说明她“选入”宫中生活的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可是书中丝毫没有她得子生女的叙述,看来元春无子。我们推测,元春大多数的时间是长夜独居、只影相伴,几乎就没有得子生女的机会,这从反面证明元春专宠之不可能;再从元春作诗谜中的后一句“回首相看已化灰”来看,她似乎身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些灰烟随风而去罢了。这强烈暗示出元春婚姻的不幸,孤独惨死。续书的描写在这一点上颇具原作要义,在第九十五回写道:“但元妃并无所出,惟谥曰‘贤淑贵妃’。”此语颇为深刻,元春除了虚名空号,身后还有什么?这不是非常形象地揭示出了元春的“宫怨”之悲吗?
特别值得玩味的还有贾元春获赐的“尚书”封号,它再次暗示出元春具有“宫怨”之悲。尚书,官名,三国时魏国曾设女尚书之职,清代并无此例。既如此,小说用它似也就隐含了特别的寓意。联系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的诗句来看,元春获赐“尚书”封号,还是因为年老之故,隐喻元春年老色衰之时,才获得了“尚书”虚名,算是对青春、幸福的补偿。这如张锦池先生所说的:“皇帝给‘红颜暗老’的宫女们赐号‘尚书’,实际上是用空名欺骗以示安慰。
[4](p301)
所以,“实质上,元春的‘晋封为凤藻宫尚书’,也并不是
个美妙的‘晋封’。”[4](p884)相反,倒恰恰是元春有“宫怨”之悲的暗示。因此,我们同意曹立波先生的说法:“这个‘尚书’之封,似乎隐含着因年老色衰而遭冷遇的意味。”[5](p991)贾元春“遭冷遇”的“怨女”命运应是必然的。贾元春何时具有了“宫怨”之悲?合乎逻辑的推论应是“选入”宫中之时就开始了,在宫中的二十年中,她在大部分时间里身份应是“女史”,“晋封”尚书、“加封”贤德妃应是在“入宫多年”年老色衰之时。而此时,离她“芳魂消耗”命入黄泉已不远矣。
第 8 页 共 9 页
在预示元春命运的《恨无常》曲中,不是就有“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的句子予以点示吗?因此,长期的幽闭生活使贾元春充满着“宫怨”之情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正是因为有满腔的不便说出的怨情,所以元春省亲时才会把不满的矛头指向了造成自己悲剧婚姻的皇帝和家长。元春“宫怨”之深令人同情。 综上所述,贾元春是一位充满“宫怨”之悲的政治联姻的受害者,是封建宗法制社会的牺牲品和殉道者。贾元春虽然贵为嫔妃,但还是没有获得自由和幸福,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无法保全,她是作者所同情的悲剧性人物。
【参考文献】
[1]张福清.女诫——妇女的规范[C]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焦国成.中国伦理学通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刘烈茂.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4]张锦池.红楼十二论〔M〕.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2.
[5]曹立波.《红楼梦》中元春形象的三重身份〔J〕.红楼梦学刊, 2008.
[6]陈邦炎.唐诗二首(其一)〔A〕.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周思源.红楼梦创作方法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致谢词】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万分激动,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编排整个过程,我得到许多热情的帮助。
本课题在选题及写作过程中得到 叶露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叶老师多次通过电话询问写作进程,并且及时为我指点迷津,帮我开拓写作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叶老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她不仅教授了我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事的道理。在此,谨向叶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中文系各位老师四年来对我谆谆教导,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我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功底,在此向所有老师表示真诚的谢意。
同时感谢我的同学,在查找论文资料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我们虽然来自大江南北,但是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互相帮助,一起奋斗,培养了深厚的友谊。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大有作为,祝愿同学们的明天更加辉煌!
肖龙学
2012年3月30日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