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论人口大国之劳动力就业之困

2021-10-13 来源:小奈知识网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5), 757-770

Published Online May 2020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ss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5108

Briefly Discuss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Labor Forces in Large Population Countries

Ying Huang, Yuantai Xie*

Colleg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May 7th, 2020; accepted: May 22nd, 2020; published: May 29th, 2020

Abstract

The issue of employment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For China, which has a popula-tion of 1.4 billion, the difficulty of arranging employment by the government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By using the official data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and the census data,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the most populous countries: the current five major difficulties in employment in China’s labor force; and then analyzes the key population groups: the five major groups in China’s labor difficulties. Analysis: Five major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ies in China’s labor force employment; finally, it proposes relief measures: five suggestions for expand-ing China’s labor force employment.

Keywords

Populous Country, Labor Forc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简论人口大国之劳动力就业之困

黄 莺,谢元态*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收稿日期:2020年5月7日;录用日期:2020年5月22日;发布日期:2020年5月29日

*

通讯作者。

文章引用: 黄莺, 谢元态. 简论人口大国之劳动力就业之困[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5): 757-770. DOI: 10.12677/ass.2020.95108

黄莺,谢元态

摘 要

就业问题历来是世界各国事关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政府安排就业之困难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利用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以及人口普查数据,首先分析了人口大国的就业之困: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难的五大表现;然后分析了重点人群: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的五大群体;接着进行了困因剖析:我国劳动力就业之困的五大原因;最后提出纾困之策:扩大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

人口大国,劳动力,就业难,成因与对策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Open Access 1. 引言

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就业问题一直是难以逾越的重要关口。自从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现如今应届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就业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就业问题,既是加强社会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本文将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国情和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原因及解决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国情和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成因的分析,进而试图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2. 就业之困: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难的五大表现

在面对GDP增速减缓、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我国在提供就业岗位、积极促进劳务输出、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倡导大众创业等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如提供超过1400万个就业岗位,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使之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超过90%等等。然而在超级人口大国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劳动者择业的壁垒与障碍,中国劳动者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承载着沉甸甸的就业负担与压力。

2.1. 劳动力总量严重供大于求之困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虽然我国劳动人口自2003年达到了10.05的最高峰,随后连续7年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平均每年减少近200万劳动人口,截至2019年劳动力人口数量已经跌破了9亿,就业人数为7.74亿。按此推算,客观上仍存在1亿余人口尚未就业。而2019年城镇登记的失业率只有3.61%。其中存在巨大差额的原因是,目前公布的失业率仅仅是城镇的失业率(不含农村),而且是登记的失业率(不含未登记的)。同时,在当今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的条件下,初中毕业正好是16岁。但每年初中毕业后没有升学及历年积累的在几百万人之众(见表5)。因此,在如何降低失业率方面,虽然中国积极施行鼓励就业放宽就业门槛等政策,但奈何人口众多,而资本相对于人口明显缺乏,因而劳动力显性和隐性的就业压力都十分巨大,这种就业压力不仅表现在我国城镇劳动力过剩,失业率日益凸显,还表现在农村隐

DOI: 10.12677/ass.2020.95108

758

社会科学前沿

黄莺,谢元态

性的失业人口上,精耕细作的生产水平低下的传统农业,若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与机器生产,那么农村人口中的绝大多必将会面临失业问题[1]。

2.2.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之困

Table 1. Composition of China’s primary industry output value from 1955 to 2019 (%) 表1. 1955~2019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构成(%)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产值(%)

1955 100 46.2

1965 100 37.5

1975 100 32.0

1985 100 27.9

1995 100 19.6

2005 100 11.6

2015 100 8.4

2016 100 8.1

2017 100 7.5

2018 100 7.0

2019 100 7.1

Table 2.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China’s primary industry from 1955 to 2019 (ten thousand people, %) 表2. 1955~2019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万人、%) 第一产业 就业人数 (万人) 劳动力就 业总人数 (万人) 占比(%) 1955 18,592 1965 23,396 1975 29,456 1985 31,130 1995 35,530 2005 33,442 2015 21,919 2016 21,496 2017 20,944 2018 20,258 2019 19,600 22,328 83.3 28,670 81.6 38,168 77.2 49,873 62.4 68,065 52.2 74,647 44.8 77,451 28.3 77,603 27.7 77,640 27.0 77,586 26.1 77,471 25.3 1009080706050403020100195519651975198519952005201520172019第一产业产值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2]。 Figure 1.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China’s primary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from 1955 to 2019 (%) 图1. 1955~2019年我国第一产业结构与就业人数占比变化(%) 据表1和表2的数据显示,从1955年到2005年这50年间,我国大部分就业人口仍凝聚在产值占比越来越低的第一产业当中。而2015年开始,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首次跌至个位数,但是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比相比其产值占比却很大,截至2019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与第一产业产值仍有显著的占比差(见图1)。这显然不符合正常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农村劳动力不能随产业结构升级而相应转移到二三产业去,构成了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困状。现今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9亿人,随着城市化建设加快的步伐,有1.7亿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务工,但是又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既没有文化

DOI: 10.12677/ass.2020.95108

759

社会科学前沿

黄莺,谢元态

又没有技术,所以相当多的人口还在为生存而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3]。因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加上许多务工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中国的产业仍是以重工业与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缺乏尖端技术人才,创新研发能力较弱,国际竞争力不强。所以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仍面临着日益艰巨的就业问题。

2.3. 就业市场性别、高校、地域、户口等各种歧视之困

无论中外各地,或是国企民企,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就业歧视现象,较为常见的主要有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户口歧视等问题。比如在许多岗位尤其是重体力劳动的工作上,中国女性会因为怀孕生子等生理原因先天处于弱势地位,常常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歧视,许多岗位招聘信息上经常写着只招男性等字样,据调查报告显示,高等学历的女性就业比与其同等学历的男性就业更为困难,由于生理差异,女性就业岗位也受一定的限制,女性一般选择就业的行业都是不用耗费太多体力的行业。女性的就业年龄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处于25岁至29岁年龄阶段的女性再就业更为困难,失业率竟高达16.7%。男女就业不平等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4]。除了性别歧视,一些发达城市也存在地域歧视等现象,如在同等条件下,招聘单位往往会选择城镇居民而非农村人口。又比如现今受疫情的影响,许多湖北籍的劳动力寻求工作相比其他省份的劳动者找工作更为不易,许多用人单位谈“湖北”色变,纷纷将这群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求职者拒之门外,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与求职负担。

2.4. 高科技智能新兴产业带来就业岗位大减之困

在当今大数据的时代,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传统制造业改革的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电子信息、高科技、人工智能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的势头十分猛烈,其中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工业机器人以其独有的优势广泛应用于许多传统制造行业如分拣快递、流水线生产、零件组装等需要大量人力的生产领域。机器人以其价格实惠、劳动生产率与工作效率高、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获利更大等优势受到了许多传统行业的欢迎,机器换人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的普遍发生离不开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的国家政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红利减弱、劳动力成本与日俱增等等。工业机器人大受欢迎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原本属于普通劳动力的岗位大幅度减少,这些被机器人淘汰的普通劳动力的再就业也就成了一大难题。

2.5. 初中与高中毕业而未升学的青少年就业之困

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目前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总体水平还处于较低的状态,加上城乡发展水平差距巨大,许多农村的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业就出来打工挣钱为家庭分担压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逐渐上升,无法完成学业的孩子的数量也逐年下降,但仍然存在着不少未升学的青少年。这些年轻的劳动力既没有发育完全,没有充沛的体力,无法从事重体力的劳动,接受的教育又少之又少,根本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许多企业往往不会招这些未成年或者刚满18的青少年劳动力(见表5),又由于他们刚进入社会,对社会形形色色的人尚且缺乏辨认能力与控制自己的能力,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极有可能遇人不淑,误入歧途,若是不解决这群年轻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当今的社会秩序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 重点人群: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的五大群体

3.1. 高校毕业生群体

如图2所示,由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鼓励支持,各大高校纷纷降低入学门槛,扩招各大专业,高校

DOI: 10.12677/ass.2020.95108

760

社会科学前沿

黄莺,谢元态

入学率的逐年攀升最终导致毕业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然而在课堂上基本上只接受了理论性的教育,缺乏实践经验与实干能力的大学生们往往是就业困难群体。历史数据表明甚至有70%的毕业生有过求职遭拒的经历,大学生由于刚出大学校门,并不了解社会上的就业现状,忘记了现在的大学生多如牛毛,自身没有工作经验又加上“眼高手低”,不仅对工作诸多挑剔,要么工资太低,要么企业福利不好,要么太累等等[5]。甚至有些大学生仗着是家里独生子女,父母工作稳定,为逃避工作压力,干脆回家“啃老”。而工资高的岗位要么是对技术能力很高,一般毕业生胜任不了这种岗位,而对于那些工资不高或者偏向体力劳动的岗位,毕业生认为以自己大学生的身份找这种工作不值得,一般企业出于对企业投入成本与产出和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很少会考虑招募大量零经验的新员工,一般开出的薪资与福利都达不到大学生的普遍接受程度。于是现如今为了逃避就业压力,绝大部分毕业生往往选择升学深造或者考公务员,可是公务员往往是“百里挑一”的难考,研究生虽然招的比较多,但由于报考研究生的人逐年暴增,今年已突破341万,而招生比例与前些年并无大幅度的上涨,所以考失利的大有人在,这也说明想逃避找工作并非易事,接连碰壁往往会导致一堆毕业生不愿继续求职转而“啃老”,这也验证了口口相传的俗语“一毕业就失业”的合理性。 14000000120000001000000080000006000000400000020000000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其他高等学历毕业生总人数 注:其他高等学历包括成人及网络本专科。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官网[2]。 Figure 2. Number of graduates of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from 2013 to 2018 图2. 2013~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人) 3.2. 城市务工农民群体 Table 3. China’s total employment and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by urban and rural areas (ten thousand people) 表3. 我国总就业人数及按城乡划分的就业人数(万人) 指标/年份 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乡村就业人数(万人) 总就业人数(万人) 2014年 39310.0 37943.0 77253.0 2015年 40410.0 37041.0 77451.0 2016年 41428.0 36175.0 77603.0 2017年 42462.0 35178.0 77640.0 2018年 43419.0 34167.0 77586.0 2019年 44247.0 33224.0 77471.0 注:城镇单位不含私营单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年度数据[2]。

如表3所示,城镇就业人数与日俱增,相对应乡村就业人口数量则呈稳步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受人口城市化的影响,农民自身想去城镇务工挣钱养家,还有很大的原因是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导致许多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用以养家糊口的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失地即象征着失业,被剥夺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很难维持生活。为了在这个社会能够生存下来,自己与家人可

DOI: 10.12677/ass.2020.95108

761

社会科学前沿

黄莺,谢元态

以生活得更好,他们不得不涌入城市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但往往又是因为长期生活在农村,他们文化程度较低,许多只是草草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没有完成就进入了社会,又因为长期从事农业活动,并没有其他技术,所以只能寻找城市里靠苦力赚钱的活计,但是这种工作机会在城市里往往是有限且不稳定的,所以形成了潜在的大量失业人口[6]。

3.3. 城镇下岗职工群体

Table 4. China’s registered urban unemployment and urban registered unemployment rate 表4.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城镇登记失业率

指标/年份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年度数据[2]。

2014年 952.0 4.1

2015年 966.0 4.1

2016年 982.0 4.0

2017年 972.0 3.9

2018年 974.0 3.8

2019年

3.6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现代化建设进度飞快,产业结构经常会有调整变化,每进行一次调整,就会有许多失业人口的产生,城镇职工群体尤其居多。如表4所示,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最近三年比2016年失业人数稍有减少,相比2014年还是增加了20多万。城镇登记失业率虽然呈小幅度下降的趋势,但仍然在3%以上[7]。这群下岗职工往往年纪较大,生产与工作积极性被时光早已消耗得差不多,完全比不过新来的有干劲的年轻人,社会变化发展过快,这些人往往跟不上变化的步伐,受成长环境与这么多年的经历的影响,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往往较弱,企业为了自身能够适应时代变化,同时出于对投入与产出对比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这一群体被淘汰是大势所趋。与其让老职工接受培训不断学习新事物,不如招募一批有活力有干劲的新员工。这一群体一旦被淘汰,相对年轻人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这一群体在我国失业群体的组成部分中占比巨大。

3.4. 初中毕业与高中毕业而未升学人群

Table 5. Number of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and high school graduates without further education from 2013 to 2018 (person)

表5. 2013~2018年初中毕业与高中毕业而未升学的数量(人)

初中毕业生未升学 高中毕业生未升学

合计

2013年 1,374,160 990,734 2,364,894

2014年 504,512 783,627 1,288,139

2015年 607,287 598,240 1,205,527

2016年 646,408 435,792 1,082,200

2017年 508,881 139,631 648,512

2018年 464,762 77,924 542,68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4~2019里的数据计算得出[8]。

由于我国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加上我国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所以高中甚至大学所需要的费用比初中和小学要高出一大截。而对于那些贫寒且姊妹众多的农村家庭来说,让每一个子女都读高中甚至大学是不太可能的。这时,一般农村家庭中的姐姐或者妹妹会甘愿退学外出务工供哥哥或者弟弟们继续读书,这也侧面证明了为什么我国女性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要比男性低的缘故。因此如表5所示,虽然每年这些未升学人群的数量都在减少,但我国初高中毕业就出去务工的青少年的数量仍无法小觑。我国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就出去务工的青少年的数量虽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在逐年递减,但是受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影响,这样的劳动力存在的数量仍是不少的。刚进入社会的他们一没有高学历二没有高技术三没有广人脉,在漫长的求职路上遭拒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加上许

DOI: 10.12677/ass.2020.95108

762

社会科学前沿

黄莺,谢元态

多企业招募劳动力的最低学历都为大专甚至本科,几乎没有这群刚毕业的青少年劳动力的立足之地,他们显然也已经成为了就业困难的重点群体之一。

近四十年来,每年大批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而未升学的青少年群体,是目前的农民工主体,未来的十年内、二十年内,他们将是我国社会最底层的人群,工作最差,收入最低,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

3.5.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群体

Table 6. The number of various labor personnel abroad from 2013 to 2018 January-September (ten thousand people) 表6. 2013~2018年1~9月在外各类劳务人员数量(万人)

指标/年份 劳务合作派出人员

数量(万人) 承包工程派出人员

数量(万人) 其他类型劳务人员

数量(万人) 在外劳务人员总量

(万人)

2013年 25.6 27.1 32.6 85.3

2014年 29.3 26.9 44.4 100.6

2015年 27.7 25.3 49.7 102.7

2016年 26.4 23 47.5 96.9

2017年 30 22.2 45.7 97.9

2018年1~9月

18.3 17.3 64 99.6

数据来源:商业部统计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9]。

如表6所示,2018年1~9月,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人员数量为35.5万人,较去年同期略有减少,纵观2013~2018年,我国承包工程派出人员数量逐年减少,这表明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人员数量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减轻并未起到实质上的作用。我国要想走以海外输出劳动力来缓解本国就业压力这条道路可谓任重道远。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仍然是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的“背井离乡”意识,许多劳动力宁愿在家附近做一份工资不高、勉强糊口的工作,也不肯甚至从来没想到过远赴海外就业。因此留在国外就业的中国人还是以留学生居多,而那些从事制造业生产的普通劳动力却只想着待在家乡安稳的度过一辈子。因此从根本上转变就业观念方能解燃眉之急。 4. 困因剖析:我国劳动力就业之困的五大原因 4.1.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02014年2016年201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万人)总就业人员(万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官网[2]。 Figure 3. Number of employed persons in three major industries in China (ten thousand people) 图3. 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数量(万人) DOI: 10.12677/ass.2020.95108 763 社会科学前沿 黄莺,谢元态

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中国第一产业虽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但仍占据不小的比重,第二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占比也偏大,但吸纳劳动力居然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将近持平。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正如图3所示,2014~2019年我国三大产业总就业人数增幅不大,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逐步上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下降稍缓,但幅度较小。依然存在大量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由于落后的生产技术与基础设施,我国农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很难见到承包数百亩并采用规模经济与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大户,因此劳动生产率历来增速不快[10]。

而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发展速度很快,比重高,但是企业生产消耗与成本都很高,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技术与质量的提高过分依赖外来引进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提升空间有限,高技术产业与环保产业发展相对其他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更为落后,因此吸收的劳动力增速有限。

而在中国现在的第三产业结构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仍然是传统的商业、服务业,而占据基础性的产业诸如通讯、物流发展缓慢,至于国家大力扶持的新兴第三产业如信息、咨询、证券、科技相比国外发展势头不够猛烈,现下一些奇怪现象的产生也因此得到了解释:在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人数总量过于饱和,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缓慢也致使无法吸收闲置的大量劳动力,因此无论城镇还是乡村,都存在许多没有就业机会的劳动力。然而相反又有大量的事情比如对技术要求够高的岗位以及中高级技工往往稀缺,给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不便。

产业结构合理化、优质化的重要标志是第三产业要成为中国产业结构的支柱性产业,劳动力人数也从第一产业转移进入第二、三产业。基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劳动力的产业结构要想在世界处于先进水平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鉴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在第三产业中我国就业的劳动力比重比许多欠发达国家还要低,这明显是不符合常理的。

4.2. 我国劳动力文化水平总体偏低

Table 7. National population aged 6 and over by sex and education level (person) 表7. 全国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以上人口(人)

性别/学历 男性(人) 女性(人) 合计(人)

未上过学 17,503,480 44,632,925 62,136,405

小学 168,297,261 188,914,472 357,211,733

初中 279,031,847 239,144,375 518,176,222

高中 104,007,090 82,639,775 1,866,46,865

大学专科 36,870,375 31,740,144 68,610,519

大学本科 25,217,083 20,408,710 45,625,793

研究生 2,351,251 1,787,334 4,138,585

数据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11]。

我国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仍然存在许多初中学历以下的劳动力,其中属女性居多(见表7)。这表明目前我国的就业质量仍然是低水平的,也必然阻碍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也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受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不利影响,在各行业的劳动者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受农村环境的影响往往接受的教育最少,文化水平最低,然而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占据我国劳动者的很大一部分,表明我国低文化水平的劳动力绝大部分在农村,然而随着城市化建设,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存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会向城市非农领域转移,这会导致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会从事技术较为先进的工作,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12]。

4.3. 高校办学导向与用人需求产生错位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还是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当今招工单位的需求。大部分高校不考虑现下随着社会变迁发展而变化的就业形势,仍为了自身利益,盲目扩招专业,而且仍然随大流,跟着以前的教育模式走,不懂变通创新,相对于实践教育还是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未曾想过当今社会所

DOI: 10.12677/ass.2020.95108

764

社会科学前沿

黄莺,谢元态

缺乏的是何种高素质人才,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院校招生更为容易,看重所谓的就业率,只看重就业数量不重视就业质量,形式主义风气颇重,就业指导课也只是走个过场,对学生就业根本无实质性的作用。并且所谓的开展就业指导课也只是在毕业之前进行,召开的就业指导讲座往往只是滥竽充数,这就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用人市场的需求,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无法解决自身在求职途中遇到的各种难以应付的问题。

4.4. 劳动力流动数量及质量不均衡

Table 8. The scale of the national floating population from 1982 to 2017 (million people, %) 表8. 1982~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单位:百万人、%)

指标/年份 流动人口规模(百万人) 城镇人口比重(%) 农村人口比重(%)

1982 6.6 21.1 78.9

1987 18.1 25.3 74.7

1990 21.4 29.4 70.6

1995 70.7 29.9 70.1

2000 102.3 36.2 63.8

2005 147.4 43 57

2010 221.4 51.3 48.7

2015 247 55.9 44.1

2016 245.3 57.4 42.6

2017 244.5 58.5 41.5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13]。

如表8所示,2015年是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从以往的持续上升到回落的一个分水岭,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为2.47亿人,较前一年减少了大约600万人,而2016年公布的数据比2015年的总量又减少了171万人,2017年的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则下降至2.44亿。虽然流动人口的规模在逐渐下降,但这流动人口总量仍已占据我国人口总量近20%,显然也不可小瞧。由于区位优势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差异巨大,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政府往往瞄准这一优势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诸如设立经济特区放宽税收等,使得东部地区发展更为迅速,生活水平高,交通、教育、卫生、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收入水平也高,大多数人都选择在大城市读书工作打拼生活,劳动力流动量大,而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不够优越,加上缺乏政府的扶持,劳动力资源往往流出量更大,加上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创办工厂资本投入不高,发展空间不大,升职加薪难,薪资水平也很难让劳动者满意,许多优质劳动力资源往往会选择去大城市发展,所以在这些地理位置相对差一点的地区,招工特别是招优质员工往往更难,因此往往出现“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局面。

4.5. 就业信息公开与劳动力搜集信息不对称

虽然我国目前劳动力就业困难重重,但是仍然存在着有人想就业却找不到岗位,有企业想招工,却找不到员工就职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对于劳动力就业服务市场的管理不够严格,公共服务滞后,部门不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用人岗位与劳动力之间存在信息公开与搜集严重不对称问题,导致虽然劳动者想要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但其对劳动力市场是否存在更加的岗位或者存在什么样的岗位并不知道。加上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出台得较少,进而影响了下面的部门对这方面的关注度不够,导致服务质量不佳,企业的招募信息也未能及时得到公布,于是会浪费很多的搜寻时间,也会支付更高的就业信息成本,劳动者要想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业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也导致了一些本身就不愿积极寻找工作的劳动力纷纷放弃,回家“啃老”无形中增加了社会秩序的不安定因素。这也极其不利于我国就业形势的改善[14]。

5. 纾困之策:扩大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五点建议

5.1.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配置以优化就业结构

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服务业的消费性需求越来越高,我国农业与工业产业结构比重越来

DOI: 10.12677/ass.2020.95108

765

社会科学前沿

黄莺,谢元态

越低,服务业产业结构比重越来越高,这就足以证明我国三大产业调整正朝着合理化均衡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第三产业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更加应该大刀阔斧般地加快第三产业领域的改革,推动服务业里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升级。通过提高服务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服务业可以更好地吸纳大量闲置在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力,减轻我国就业压力。

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工业与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不容忽视。对第一产业来说,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与推行规模经济是重中之重。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加快建设农业水利设施,为老百姓解决农业生产用水问题,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发展绿色农业创造良好的基础。

对于第二产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问题。特别是在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与煤炭行业,去产能是重中之重。我国应大力推动在技术和生产、需求领域的开拓性创新,进而拉动一系列关联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好地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难题,全面增强科技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将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智造,当然也不能忘记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优先发展有先进生产力的新型工业,同时升级传统产业,走发展绿色工业路子。

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分别落实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不小的成效。产业结构中工业的主导性作用逐渐丧失,进而逐渐转向服务业主导的局面[15]。据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到53.9%。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按照以往的经济增长速度的趋势计算,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带动200万余人就业。2019年GDP保持6.2%的中高速增长,这相当于可以为1200万余人解决就业难题。按照近5年的GDP增速趋势计算,2020在GDP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多,经济增速进而带动1000万余人就业应该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

5.2. 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事业以提升就业层次

造成劳动力就业困难很大一部分是劳动力接受的教育不足,文化水平较低造成的。一方面落后的思想观念束缚着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缺乏优质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飞跃,但是仍然是总体较低,发展极其不平衡,我国教育水平仍处于世界落后国家的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平衡体现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无论是资源还是观念都远不如城市地区。当然这也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国家应该在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方面下一番功夫,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人力物力的多方面投入,确保每个小孩接受的教育质量。同时积极开展社多方面的教育培训。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与渠道,使得劳动者接受的并不只是单一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可以转变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的新型教育,只有各种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地全面开花,如井喷式的繁荣发展,劳动者的就业观与其就业适应能力才能得以根本扭转。所以要解决我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势必要提高对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视程度。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也逐渐重视起来了教育事业与教育模式的丰富化、多样化。根据教育部最近的政策显示,受疫情无法复工复产的影响,为了解决2020届毕业生就业问题,特此将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比2019年增加18.9万,专升本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争取可以增加32.2万人,目前已有地方公布了具体的扩招计划。扩招专升本和研究生规模相当于这一批学生延迟了2或3年毕业,因此他们暂时不需要操心找工作的问题,这也变相减少了50余万求职的应届毕业生,给今年其他求职的毕业生减轻了就业的压力。对于今年的毕业生来说,线下虽未复工,影响找工作,但是在大数据的时代,线上招聘早已不鲜为人知。网络招聘专项行动3月20日首次上线,一周之内就给求职者提供的岗位就已经超过了800万。

此外,3月27日至4月2日,人社部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落下尾声后紧接着又开启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四个行业的专场招聘活动,有超过2300家用人单位公开了2.2万个空缺岗位。最近开展的种

DOI: 10.12677/ass.2020.95108

766

社会科学前沿

黄莺,谢元态

种线上招聘活动都给今年的毕业生留下了广泛的求职空间,照这种趋势,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应该不会恶化,相反受疫情的影响,兴许他们找工作的热情会逐渐高涨,进而得以改善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对于要如何解决初中与高中毕业而未升学的青少年就业之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国家实行教育的“九加三”模式即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就读高中或者职业院校,这样既可以解决我国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问题,又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可以进一步减少这些青少年转变成劳动力的数量,让他们在学校再接受几年教育,既推迟了就业,减轻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又有利于提高未来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只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我国在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与全国各地高职院校与公办、民办高中的数量、基础设施、师资规模还远远达不到实行这种模式的要求,虽然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但从高职院校数量与其招生规模入手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16]。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会加大,也会鼓励创办民办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培养劳动力的专业素质,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适应能力,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更为优质的劳动力,使得就业压力随之减小,同时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达到以经济发展带动劳动者就业的目的。

5.3.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目前我国就业服务市场不完善,劳动力价格、用人单位、就业机会等信息获取不够及时,公开程度不高,就业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明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造成劳动者获取合适工作时所花费的工作搜寻时间与机会成本更高,劳动力合适就业与自身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实现。因此随着大众的就业观念逐渐转变与就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应该利用好越来越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加大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投入,探索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劳动力流动方式。

劳动力流动不合理问题主要仍体现在城乡劳动力流动不合理,尤其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国内存在5.3亿农村劳动力,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力水平仅需要1.8亿劳动力即可,这就意味着农村劳动力还存在3.5亿劳动力需要转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又可得知,有2.29亿农民工外出就业,所以除去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我国农村还存在着1.21亿闲置劳动力需要安置就业,若劳动力得以合理转移或安置就业,则可以减少1亿闲置劳动力的存在,极大地减轻了我国农村劳动人口就业的压力。

目前受不够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内劳动力市场并不完善,服务较为落后,劳动者无法实现自主就业,并未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真正主体,企业仍单单占据主体地位,随意招募员工、克扣工资、肆意加班、不履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义务等问题频繁发生。这种现象也折射出政府对这方面的不作为。为了更好地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力市场,应该提高劳动者在用人市场的地位,不单单只让企业在劳动力市场占据优势地位,让劳动者真正成为用人市场的主体,完善市场信息公开机制,发挥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的管理优势,使全国范围内的就业信息得到有效共享,同时政府也得加强监管,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等一些影响劳动力就业的不利现象,从而使劳动者有序流动得以真正实现。

面对人工智能产业发达 机器换人现象在各产业各行业迅速铺开的局面,首先受到冲击的行业莫过于体力类与程序类的制造行业。虽然这些行业劳动力大多会被生产力水平的机器人所替代,但伴随着挑战的同时,机遇也随之应运而生。机器人制造行业的发展会衍生出许多新的产业链,如机器人研制、技术研究、机器人培训、租赁等一系列需要用人的行业。我们应牢牢把握以人工智能产业带动金融、通讯、租赁、科研等各领域发展的机遇,大力促进高科技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者对新兴产业的适应能力,

DOI: 10.12677/ass.2020.95108

767

社会科学前沿

黄莺,谢元态

提升就业的质量,实现人、科技、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

5.4.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鼓励加大海外就业

自从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构想以来,“一带一路”的建设从无到有再到现在的全面开花,中国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形象与高度的责任感赢得了海内外以及周边国家的广泛赞誉与认可。迄今为止,已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协议。事实证明,“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拓宽了中国与世界合作的渠道,加快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现。同时,在“一带一路”的基础上,我国还推动了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项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新时代的对外开放在以“合作共赢”为思想、“一带一路”建设下,谱写了新的篇章。中国秉着互利共赢的理念,不断与其他国家开展各种各样的合作交流,开展了一系列的民心工程建设。这些民心工程给周边各国带去了真真切切的利益,增加了许多的就业机会,大大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面对国内严峻的就业压力,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与周边各国开展技术合作、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国内的劳动力参与海外工程项目的建设。

当今世界上劳务输出在减轻人口大国就业压力所起的作用很大,然而我国目前劳动力输出程度相对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现状并不匹配,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强大,中国制造也已经成为海内外一张响当当的招牌。我国劳动者能干活能吃苦能坚持的优秀品质也受到许多国家的欢迎。因此应该从转变许多劳动者传统的“出国就业就是背井离乡不忠不孝”的错误就业观念入手,着力培养劳动者的流动谋生能力,缓解国内紧张的就业形势。

就国外劳动力资源情况看,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国内青壮年劳动力会越来越匮乏,因此非常需要大量移民和雇佣海外劳动力来补齐技能型劳动力的空位,因此,放宽政策,鼓励海外就业是有效解决我国劳动力过剩的有限途径之一。根据商务部整理的数据得出,我国在外务工数量每年基本都接近百万,若我们瞄准对劳动力需求大的海外市场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还有离我国比较近也是我国外出务工者的首选国家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并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这种举策可成功使上百万名出国务工人员解决就业问题,又能促进国内经济良性增长[17]。

5.5. 以“万众创业”带动各行各业增加就业

中国社会中自古以来存在着一种中庸思想,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导致无论是在与人交往的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或是在求职中,父母总会告诫小辈事业稳定,家庭稳定就是最好的选择,工作岗位最好是在体制内的工作,不用担心被辞退等问题的影响。传统就业观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的双重影响下,社会上形成了这样的现象:绝大部分年轻人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很少劳动者会有选择离开自己已有的工作岗位去新的领域打拼闯荡的魄力。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总体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相比许多发达国家来说,我国还无法做到以创业拉动就业,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劳动者的创业意识较为落后,拥有先进的就业观念与长远的目光的人不过寥寥。这已然成为我国发展创新型经济,减轻就业压力的壁垒。

现如今我国经济正面临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等许多问题,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我国传统企业在转型期可能会对某些岗位产生挤出效应。仅仅依靠经济增长来拉动就业显然不太可取,更需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当然从21世纪的劳动力来看,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我国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显著提高,最重要的择业观念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不再是以求稳为主,更多的是闯劲冲劲。现如今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年轻人朝气蓬勃有激情有动力,不少

DOI: 10.12677/ass.2020.95108

768

社会科学前沿

黄莺,谢元态

的劳动力相比在公司里“朝九晚五”更喜欢自由随性的“弹性工作制”,相比成为在异乡打拼的外地人,更喜欢返乡创业,以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与长远的目光带动家乡经济蓬勃发展。

所以不少劳动力如工作了几年的大学生上班族或者在外地打拼多年的农民工,看到了家乡潜在的资源优势与广大的消费市场,凭借自己的技能与市场头脑纷纷返乡创业,在新的领域里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激情,因此,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既尊重了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的多样化,又能够带动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各类市场主体有1.25亿户,其中企业3905万户,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8353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19万户,仅凭个体工商户就已经带动了超过2亿人的就业,这足以证明我国创业群体的巨大潜力。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我国经济运行发展、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就业形势都受到了波及,市场主体中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则莫过于个体工商户,他们无法经营商店小摊,生产经营较为困难。中央与地方纷纷出台帮扶政策,如给予优惠、补贴、在信贷、税收方面放宽门槛,助力市场主体复工复产,稳定当下就业局势。

因此,在稳定我国就业形势的同时,政府也要鼓励劳动者积极创业,如放宽创业门槛,加大扶持力度,在征税、贷款、补贴、市场监督管理、经营许可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减少创业的风险,同时加大对创业培训的宣传力度,丰富创业培训方式,让更多的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风气,使得更多人都想成为创业者,从而减轻就业压力。

6. 结语

本文通过对人口大国的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得出结论:作为14亿人口的超级人口大国,就业问题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要想全力打赢这场持久攻坚战,除了政府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鼓励创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之外,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也需要适当调整招聘模式和薪资福利等用工制度适应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劳动力本身也应当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做到积极择业、努力创业,为我国经济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达到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劳动力就业制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自芳. 人口大国的就业压力与开拓性创新[J]. 经济问题, 2002(9): 12-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国家数据[EB/OL]. http://data.stats.gov.cn/ [3] 孙兆阳. 劳动力流动与就业结构性矛盾[J]. 学习与探索, 2018(12): 50-56. [4] 张燕燕. 当前我国女性就业歧视原因浅析[J]. 魅力中国, 2019(40): 377-378.

[5] 金根竹.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基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视角[J]. 普洱学院学报, 2020, 36(1): 119-121. [6] 王春萌.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高质量就业问题研究[J]. 新西部, 2020(3): 16-17, 10. [7] 赵鹏. 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促就业问题剖析[J]. 办公室业务, 2017(3): 45.

[8]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EB/OL].

http://tongji.cnki.net/kns55/Navi/HomePage.aspx?id=N2012010030&name=YZKRM&floor=1, 2020-03-0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EB/OL]. http://www.mofcom.gov.cn/, 2020-03-06. [10] 王红霞. 论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J]. 人力资源管理, 2016(6): 96-97.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普查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2020-03-06.

[12] 杜鹏, 安瑞霞. 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教育发展成就与人力资源发展[J]. 国家教

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11): 3-12. [13] 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连续三年下降——中国报告网[EB/OL].

DOI: 10.12677/ass.2020.95108

769

社会科学前沿

黄莺,谢元态

http://news.chinabaogao.com/gonggongfuwu/201812/12243Y3312018.html, 2018-12-24.

[14] 张金丹. 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就业:基于非对称信息经济视角[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9, 40(12): 79-83. [15] 王一飞, 陶涛. 中国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的数量分析——基于人口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J]. 湖北第二师范

学院学报, 2009, 26(12): 85-87. [16] 冯学起. 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J]. 生产力研究, 2011(9): 114-116.

[17] 刘名远, 闫翅鲲.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2, 14(5): 51-57.

DOI: 10.12677/ass.2020.95108

770

社会科学前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