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赏析
浮士德是德国传说中的一位著名人物,可能是占星师可能是巫师,具体无可考证。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是个老迈的平民形象,为了寻求新的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以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当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满足的那一刻,他的灵魂即为魔鬼所有。因为有了这个约定,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最终是在浮士德滞留微弱的理智下,天使先魔鬼一步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整个故事奇特而匪夷所思,所有的情节危情不断而又在千钧一发之际得到解决。在魔鬼的带领下,浮士德实现自己的诸多想法,一面受到牵制和引诱,一面靠着自身的顽强自立避免走向堕落,获得解脱。
然而,始终是个悲剧,太多起初美好无暇到最后只是泡影一场。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政治追求,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围海造地,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
这就是作者创作的本意所在!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在当时都有现实根据和意义,它们高度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浮士德只是作为一个象
征性艺术形象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折射大众,从而更彻底直白的宣传启蒙时代人文主义思想----------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蕾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当然,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时代意义,不仅是对当时的社会市民,对现下的生活大众同样具有启迪作用。在面对各种困境时浮士德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所表现出的自强不息、勇于实践、追求真理,直至现世甚至后世仍十分珍贵和必要;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描写浮士德性格中两种矛盾心理的挣扎,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再现了人自身的弱点和不完美性;在小心翼翼、步步为营的同时,浮士德表现的乐观主义态凹显了其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地点哪个个人!
《浮士德》对现代人的影响远远超过作者预期的希望。不管是从创作还是为人处事,都可以从中收取教训汲取营养。
德国1926年的电影《浮士德》即取材于原著第一部分,并获得多项大奖,古诺的歌剧《浮士德》堪称音乐界巅峰典范,奏响全球,而眼下即将再拍的《浮士德》2011版,更
为世界人民翘首以待。
对人的影响,则更体现在人格塑造和精神品质锻炼上面,浮士德至始至终顽强不息、勇于实践,敢于反省自我正视自身不足以及义无反顾坚持真理,都是任何时候不得摒弃的可贵品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