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油料的危险特性
一、 油料的火灾危险特性
油料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和扩散性,具有易燃易爆特性,具有易积累静电和热膨胀性。由于这些特性的存在,使它具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
1、 挥发性。石油产品主要由烷烃和环烷烃组成,大致是碳原子数4个以下为气体,5—12个为汽油,9—16个为煤油,15—25个为柴油,20—27个为润滑油。碳原子数16个以下为轻质馏分,很容易挥发成气体。不同的油料,其挥发性不同,一般轻质成分越多,挥发性越大,汽油大于煤油,煤油大于柴油,润滑油挥发较慢。同种油料在不同温度压力下,挥发性也不同,温度越高,挥发越快,压力越低,挥发越快。从油料中挥发出来的油蒸气迅速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一旦遇到足够大的点火能量,就会引起燃烧或爆炸。挥发性越大的油料,其火灾危险性越大。
2、 扩散性。油料的扩散性及其对火灾危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油料,特别是轻质油料,作为液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油料的流动性取决于油料的粘度。粘度越低,流动性越好。常温下,轻质油料粘度都较小,都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重质油料常温下粘度较高,但温度升高,粘度降低,其流动扩散性也增强。油料的流动性使其在储存和输转过程中易发生溢油和漏油事故,同时也沿着地面或设备流淌扩散,增加了火灾危险性,也易使火灾范围扩大,增加了灭火难度和火灾损失。
(2)、油料比水轻,且不溶于水。这一特性决定了油料会沿水面漂浮扩散。油料泄漏到有水的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甚至造成火灾。这一特性还使得不能用水直接覆盖扑救油料火灾,因为这样反而可能扩大火势和范围。
(3)、油蒸气的扩散性。油蒸气的扩散性是由于油蒸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且很接近,有风时受风影响会随风飘散,即使无风时,也能沿着地面扩散出50米以外,并易积聚在坑洼地带。
3、 易燃性。由于油料的主要组分是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是可燃性有机物质,这就决定了油料的燃烧特性。油料的易燃性是以闪点来划分的,闪点越低,越易燃烧,火灾危险性越大,常见的油料的闪点及其火灾危险性分类见表-1和表-2。
表-1 常见油品的闪点 油品 闪点(℃) 油品 闪点(℃) 原油 27--45 柴油 50--90 汽油 -58--10 润滑油 120--200 煤油 28--60 航空润滑油 270左右 表-2 油品火灾危险性分类 类别 闪点(℃) 举 例 甲 28以下 原油、汽油 乙 28至60 喷气燃料、灯用煤油、-35号轻柴油 丙 A 60至120 轻柴油、重柴油、20号重油 B 120以上 润滑油、100号重油 另外,油料的易燃性还在于油料的燃烧速度很快,尤其是轻质油料。
4、
易爆性。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油库中发生的爆
精选
炸按其原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油气混合气因遇火源而爆炸,这是一种化学性爆炸;另一
类是密闭容器内的介质,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由于物理作用,发生剧烈膨胀超压而爆炸。在油库中最易发生,且破坏性较大的是第一类爆炸。
油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达到适当的浓度时,遇足够能量的火源能发生爆炸。某种油蒸气在空气中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称为某种油蒸气的爆炸浓度下限和爆炸浓度上限,其所对应的饱和蒸气压对应的油料温度称为这种油料的爆炸温度极限。常见的几种轻质油料的爆炸浓度极限和爆炸温度极限见表-3和表-4。 表-3 几种液体爆炸极限 名称 爆炸极限/%(体) 下限 车用汽油 航空煤油 灯用煤油 苯 乙炔
表-4 几种液体爆炸温度极限 名称 爆炸温度极限/℃ 下限 车用汽油 航空煤油 灯用煤油 苯 酒精
油料的易爆性还在于油料的燃烧能转变为爆炸。当空气中的油气浓度在爆炸极限范围以内时,与火源接触,随时发生爆炸。容器内油蒸气浓度高出爆炸极限的上限时,遇有火源,侧先燃烧,但当油蒸气浓度随着燃烧减少到爆炸极限范围内时,便可能转化为爆炸。
5、
易积聚静电荷性。两种不同物体,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和粉尘,通过摩擦、接
-38 -34 40 -11 12 上限 -8 -4 86 15 42 1.7 1.0 1.4 1.5 2.6 上限 7.2 6.0 7.5 9.5 80 触、分离等相对运动的机械作用能产生静电荷。静电产生和积聚与物体的导电性能有关。油料是静电非导体,当油料在运输和装卸作业时易产生大量静电,并且油料静电产生速度远大于流散速度,很容易引起静电荷积聚,静电位有的可达几千伏,而静电易积聚的场所,常有
精选
大量的油气存在,很容易造成静电火灾事故。同时也限制了油料的作业条件,造成作业时间延迟和劳动效率的降低。
6、
热膨胀性。油料温度升高,体积膨胀,温度降低,体积减小。由于油料的热膨
胀性,如容器灌装满,由于外界温度的上升或下降速度过大,会造成容器内部介质压力过高,超过容器承受能力,导致容器胀破、负压变形等事故。因此,不同季节应规定不同的安全容量。对于没有泄压装置的地上管道,输油后如不及时放空,当温度升高时,也可能发生胀破和破坏设备的事故。在火灾现场的容器受到火焰辐射的高热作用,如不作及时冷却,也可能因膨胀破裂,增加火势,扩大火灾面积。
7、
沸溢性。油料的沸溢主要发生于原油和重油,原因主要是热辐射、热波作用和
水蒸气的影响。另外,如果油料中含有水或油层中包裹游离状态水分,当热波到达水垫层高度或与油中悬浮水滴相遇时,水被气化成气泡,体积膨胀达1700倍,以极大的压力急剧冲击液面,形成火柱,也能造成沸溢。
第二节 油库防火防爆措施
油库防火防爆措施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预防火灾和爆炸的发生,由于油库失火爆炸的基本条件是浓度合适的油气混合气,且有足够能量的火源。因此,油库防火防爆的基本方法有三种:一是控制油气混合气浓度;二是消除火源或把火源能量控制在油气混合气的最小着火能量之下;三是避免二者相遇。另一方面是尽量减少火灾和爆炸的损失,主要方法是采用适当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泄爆方式和消防措施等。油库中的防火防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油库选址与布置应符合《石油库设计规范》及《小型石油库及加油站设计规范》所规定的防火要求。
2、油库中的建(构)筑物应达到规定的耐火等级要求。 3、严格控制油气混合浓度。 (1)、减少油气排放; (2)、通风; (3)、惰化;
(4)、加强油蒸气浓度监测及自动报警。
4、严格控制引燃引爆源。油库引燃引爆源主要有:外来火源的进入,金属撞击火花,电焊、气焊等作业明火,电气设备火花,电气化铁路、电化学腐蚀、阴极保护等引起的杂散电流火花,雷电、静电放电等。
精选
4、安装阻火器,防止火源进入。 第三节 防止油料静电引燃引爆的措施
静电放电并不一定造成静电着火,静电着火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其一,必须存在静电产生和积聚的条件,并且在静电放电时具有足够的放电能量。静电放电的能量太小,便没有足够的能量去点燃可燃混合气。事实上,静电火花放电的能量一般都超过油蒸气的最小引燃能量。其二,必须存在适当浓度的可燃性混合气体。即使有足够的放电能量,如果可燃蒸气的浓度不在爆炸和燃烧范围内也不能发生爆炸和燃烧。防止静电事故的措施应从控制这两个条件着手。控制前一个条件实质上使控制静电的产生、积累和放电,是消除静电危害的直接措施。控制第二个条件是消除或减轻周围环境爆炸火灾的危险,是防止静电危害的间接措施。
1、 减少产生静电的措施。油料内的杂质是静电起电的重要因素,然而使油料达到高纯度是困难的也是不经济的,从目前的技术现状看,还没有能完全杜绝静电产生的措施。因此,对于防止石油静电危害来说,不能完全消除静电电荷的产生,只能减少静电产生。
(1)、控制油料流速。油料流速越高,静电量越大。《石油库设计规范》规定,汽油、煤油和轻柴油等油料的灌装速度不大于4. 5 m/s。在空罐进油过程中当管路浸没小于200 m m时,或浮顶油罐浮顶未浮起前;或油罐车装油时,鹤管进油口未浸没前,或成品油中夹有明显水分、空气和杂质等情况下,流速都应限制在1 m/s以内。严禁使用无内部缓冲挡板的汽车油罐车运输轻质油料。
(2)、控制加油方式。油罐及油罐车从顶部喷溅装油时,油料必然要冲击油罐壁,搅动罐内油料,使其静电量急剧增加,且油料蒸发加剧,而从底部或将鹤管伸至接近油罐车底部,可以减少油料喷溅、起泡沫,避免新电荷产生;减少油料的雾化、蒸发,可以避免油气达到着火和爆炸浓度范围;避免油料流经电容最小的油罐中部,不致产生较大的油面电位;可避免在局部范围内因油柱集中下落形成较高的油面电荷密度;在装油后期,油面电位达到最大值时,油面上部没有突出的金属,可以避免局部电场增加,不致发生火灾。
(3)防止不同油料相混或油料含水和空气。不同油料相混或油料含有水和空气时,都会使静电量增加,油中含水5%,会使起电增加10-50倍。
2、 加速静电的泄漏,防止或减少静电的积聚。静电的产生本身并不危险,实际的危险在于电荷的积聚,因为这样能储存足够的能量,从而产生火花放电将可燃性气体引燃引爆。油料中的电荷不容易泄漏,因而使不断产生的静电荷在油料中越积越多。为了加速油料电荷的泄漏,可以采取接地、设置静电消除器以及增加油料导电率等措施。
(1)、接地和跨接。静电接地是指将设施设备通过导线接地体等手段与大地连成阻值
精选
较小的通路,以使电荷导入大地。对于储油容器,由于油料是绝缘体,带电后不能靠容器的接地来迅速导走油料的电荷,但容器接地能减小电荷向大地泄漏的电阻,从而加快油料电荷的泄漏。同时,容器接地使容器本身及相关金属设备与大地之间构成了良好通路,消除了容器外表面电荷产生火花放电的可能性。在油库中,所有固定的储油设施设备除了有特殊要求外(如阴极保护的设备)都应接地,所有移动设备,如测量、取样设备、运输容器、油桶、车辆等在作业过程中都应接地。
(2)、加抗静电添加剂。抗静电添加剂的作用不是“抗”静电,而是加入微量这些物质时,可以成十倍、成百倍地增加油料的电导率,使其电荷得不到积聚,加速静电泄漏,消除静电危险。
(3)、设置静电缓和器。 (4)、设置静电消除器。
(5)、经过过滤器时,油料要有足够的漏电时间。经过过滤器的油料,由于与过滤器发生剧烈摩擦,大大增加了接触和分离的强度,可能使油料的电压增加10-100倍。为了避免把大量电荷注入容器,装有过滤器的油料管线,在其出口要留有一定长度或流经一段时间,将其大量电荷泄漏掉,再注入容器。通常规定经过过滤器的油料要有30s以上的缓和时间,因此经过过滤器的油料,必须在接地管线中继续流经30s以上的管长后,才允许进入容器。为了避免静电事故,设备管线的合理布置对控制静电有很大关系,如过滤器不要靠近油罐、装车台,应留有一定的缓和长度;管线尽量少拐弯、变经等。
3、消除火花放电。采取了减少静电产生和积累的措施已为消除火花放电提供了预防措施,但仍有放电的危险存在。火花放电的危险之一是油罐、油罐车等及其附属设备之间的放电。防止的办法之一就是将它们都跨接起来,即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并作可靠的接地,如同减少静电积聚的方法一样。火花放电的危险之二是容器内的油料与容器内壁及其他的突出金属(如毛刺、加油栓、鹤管口等)发生放电,或油面上的金属漂浮物(垫片、量油桶、浮子等)与容器壁发生放电。防止这种火花放电的方法是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主要有:
(1)、装油过程中,严禁上罐或罐车进行人工检测、测温、采样等作业。装油完毕后,必须静置一段时间才能进行人工检测、测温、采样。汽车油罐车应静置大于2分钟,油罐应静置20-30分钟。
(2)、给油罐车加油时,鹤管口应插到罐车底部。
(3)、油料加注、用车辆运输等过程中,及未达到静置时间时,严禁有任何金属体落入容器内或不接地的金属物体浮于油料表面。
精选
第四节 防止人体静电引燃引爆
人体可能带上静电,而且可能引起火灾等事故。
1、人体静电的产生方式有以下三种: (1)、自身活动产生静电带电。 (2)、人体与带电体接触。 (3)、人体接近带电体。 2、影响人体静电的因素。
(1)、人体运动速度。人体操作速度、行走速度越高,衣物之间、鞋与地面之间接触和分离的速度越大,单位时间内起电量也就越高。
(2)、衣服材料。人穿的内外衣为化纤织品或毛织品时产生的静电高,在穿脱时形成蓝色火花,可能引燃引爆油蒸气。因此,经常在油泵房、罐区工作的人员和从事装卸作业的人员应避免穿化纤衣服,应穿棉织品的内外衣及防静电鞋;切勿用化纤和丝绸类纱布去擦拭油泵、油罐口、量油口、油船舱口。
(3)、人体对地电阻。
3、人体静电的危害。在油库中人体静电的危害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人体静电带电的放电,可能引起油料的燃烧和爆炸事故;其次人体静电放电产生的电击可能引起人体的不快感和恐惧感,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甚至事故。
4、油库防止人体静电危害的措施。 (1)、设置人体排静电体。 (2)、穿防静电服。
(3)、危险场所严禁穿脱衣服。 (4)、工作地面导电化。
第五节 防止其他物体摩擦产生的静电引燃引爆。
在油库中,除了油料在储存和输转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和人体静电易引起静电火灾外,其他物体摩擦产生的静电也不容忽视。对于易燃易爆场所中可能存在的相对移动的物体,应避免选用电阻率高的绝缘材料,且相对移动速度应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以防止静电引燃引爆。在以下两种作业中尤其应注意这一点,也有相应的严格要求。
(1)、检尺、测温、采样作业。测温盒和采样器严禁选用绝缘绳套。应选用防静电测温绳或有色金属编织绳,使用时绳套末端应与罐体作可靠接地。储罐测量口必须装有钢(铝)测量护板,钢卷尺,测温盒绳,采样器绳进入油罐时必须紧贴护板下落和上提。检尺、测
精选
温、采样时不得猛拉猛提,上提速度不大于0.5m/s,下落速度不大于1m/s。严禁在测量口附近用化纤布擦拭检尺、测温盒和采样器。
(2)、严禁在爆炸场所内使用化纤丝绸材质制成的拖布拖擦物体和设备;严禁使用汽油、煤油洗涤化纤衣服。
第二章 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第一节
管理制度
一、油库安全管理制度
1、 油库属危险品仓库,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遵章操作,认真做好油库的安全管理,保证安全生产。
2、 操作人员上岗必须穿着工作服,不准穿凉鞋、拖鞋及带钉鞋。
3、 严禁携带火种及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油库区,在油库区内严禁吸烟、敲击铁器;严禁汽车在库区内鸣喇叭、开收音机及维修车辆等;严禁在防火防爆区域使用手机等非防爆通讯设备。
4、 油库区内如需要动火,应事先制定动火方案,经有关部门及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在防火监护人的监督下方可动火。
5、 未经同意,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油库区。
6、 油库区内的所有设备、阀门,非有关人员,严禁擅自启动。
7、 消防器材应放在规定的位置,任何人不得私自拿用。消防器材应定期检查,并按规定更换,操作人员要懂得消防器材的性能和操作,以确保消防安全落实。 油库实行安全岗位责任制,开展安全定期检查。
二、罐区消防管理制度
1、 油罐区为危险品储存区,除当班操作、安全检查及巡查值班人员外,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入内。进入罐区人员,不得携带火种或易燃易爆物品;不得在油罐区内使用手机等非防爆通讯设备。
2、 定期对罐体内外及其附件作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储罐的安全运行。 3、 罐区消防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消防设施、器材必须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消防器材必须定置定量摆放,不得挪作他用。
4、 储罐、管道和防雷设施必须每半年测试一次,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欧姆,并确保完好有效。
5、 每年进行一次事故模拟消防演练。 上班后和下班前,当班人员必须全面巡查罐区,若发现不安全隐患,应及时报告并处理。
三、 油库泵房岗位责任制
1、 严格遵守油库安全、防污管理制度及油泵操作规程,服从工作安排,不擅离岗位。
2、 每次收发油品,应清楚品种、数量、质量,收发后,应及时做好台帐登记。 3、 经常保持各种设备、阀门、仪表处于正常完好状态,经检查如发现不正常现象,查明原因并上报主管部门处理。
4、 认真做好设备运行记录、维修记录。
5、 保持泵房清洁,地面无油污、无积水,设备无油污,油泵和阀门、仪表结合处不渗漏。
6、 认真做好收、发油及库存、损耗的管理工作。
精选
严格执行见单发货制度,做到不少发,不多发,不错发。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做到不开错阀,不漏油、不混油、不发生安全事故。
第二节
操作规程
一、 灌装汽车油罐车操作规程
1、 校正计量装置,检查发油设备技术状况,备齐工具。
2、 灌装前,预先计算好发油数量,检查待装油罐是否清洁,罐车附属设备的技术状况是否完好,静电接地是否牢固。
3、 汽车驶入指定的装油位置后,立即熄火,接好罐车静电接地线,把油管插入待装油罐的底部,用石面被盖好罐口,适当控制灌装流速,减少静电和自然损耗,严格掌握发油数量。
4、 严禁发动和维修正在装油的汽车,待装车辆应在指定的地点停车等候,其他车辆和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灌油区,灌装完成后,盖紧罐口,撤收静电接地线,汽车应低速驶离作业现场。
5、 操作员应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发出的油料数量要准确,防止跑油、冒油和混油。
6、 作业结束,放空管线油料,核对发油数量,检查、维护保养所有设备,收好工具,清理作业现场,填写作业记录,切断电源。
二、电动齿轮泵、螺杆泵操作规程 (一)、作业准备
1、 明确任务,选定流程。
2、 根据气温及油料粘度的大小,确定是否加温或应加温的温度。 3、 检查泵轴是否转动灵活,开启泵进出口所有阀门。 (二)、启动
1、 启动泵前,须灌注适量的油料,待吸入管路和泵充满油料时,立即开泵,待泵运转正常后,关闭回流阀,严禁在关闭排出口阀情况下启动泵。 (三)、运转
1、 操作员要精力集中,严守岗位,细心观察,察看出口压力是否正常,听泵是否有异常噪音或震动,摸泵的轴承和电动机的外表温度是否正常。
2、 根据压力表指示值变化情况,适当调节排出阀控制流量。 3、 保持泵房与装车台、罐区等作业点通讯联络畅通。
4、 运转中严禁擦拭设备,各种工具等物品严禁摆放在泵和电动机上。 5、 发现异常现象和故障,应立即停泵检查,正确判断处理。 6、 严禁非操作员操纵设备。 (四)、停泵工作
1、 先停泵,后关排出口阀,严禁先关后停。
2、 检查设备技术状况,并进行擦拭保养,整理归放工具,清扫泵房。 3、 填写作业记录,切断电源。 三、电动离心泵操作规程
(一)、作业准备
1、明确任务,选定流程。
2、按作业流程,开启吸入阀及管路上的有关阀门;关闭排出阀,并检查与本次作业有关但不需开启的阀门是否关严。
3、检查泵轴是否转动灵活,泵体及附件是否完好,润滑油是否足够。 (二)、启动
精选
1、启动泵前,须灌注适量的油料,待吸入管路和泵充满油料时,立即开泵,当泵出口压力表指示压力后,缓慢打开排出阀,但时间不要过长。 (三)、运转 1、操作员要精力集中,严守岗位,细心观察,察看出口压力是否正常,有无渗漏油料,轴承润滑是否良好;听泵是否有异常噪音或震动;摸泵的轴承和电动机的外表温度是否正常。
2、根据压力表指示值变化情况,适当调节排出阀控制流量。 3、保持泵房与装车台、罐区等作业点通讯联络畅通。
4、运转中严禁擦拭设备,各种工具等物品严禁摆放在泵和电动机上。 5、发现异常现象和故障,应立即停泵检查,正确判断处理。 6、严禁非操作员操纵设备。
7、设备不得带故障作业;严禁两台泵并联用一条管线。 8、遇停电,应切断电源;遇雷雨,应暂停作业。 (四)、停泵工作
1、先关排出口阀,后停泵。
2、检查设备技术状况,并进行擦拭保养,整理归放工具,清扫泵房。 填写作业记录,切断电源。
四、内浮顶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1、 内浮顶运行严禁超过储罐的最大极限高度。
2、 不准随意变动储罐的储存介质,否则会影响内浮顶的使用寿命,乃至报废。 3、 内浮顶储罐呼吸频率不宜过高,因内浮顶的密封主要靠密封带来实现,如果每次呼吸量不大,内浮顶运行行程变化不多,从而有可能使内浮顶周边胶带长时间地处于上下翻转之中间状态,这样无意中人为造成内浮顶周边胶带欠密封情况常有出现。要有效控制这一不良现象的产生,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呼吸操作必须保证:内浮顶上升的最小极限行程等于2m/次,内浮顶下降的最小极限行程等于1m/次。
4、 内浮顶未起浮前,进液速度应控制在1 m3/s以内,内浮顶起浮后可增至2 m3/s。 5、 定期检查内浮顶运行是否平稳,有无积液、泄漏,防旋导向是否正常,密封装置有无异常变形、折皱。
6、 定期对静电导出装置进行测试检查,如发现异常,应立即予以修复,确保生产安全。
7、 当检查人员需要进罐检查时,必须对油罐内的油气进行检测,小于0.05%时方可进罐,以确保人身安全。
8、 使用三年以上的油罐,应对内浮顶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检查密封是否破损,螺栓是否紧固,导电接电是否可靠,支柱是否有倾斜,对需要更换的部件进行更换。
9、 维护人员在罐顶作业时,应避免螺栓、螺母、工具等重物坠落到内浮顶上,以防止损坏铺板。检修人员不得穿有钉的鞋进入内浮顶上。
精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