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有答案-上海市某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11-17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22学年上海市某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 按题目要求填空。

(1)江流宛转绕芳甸,________。(《春江花月夜》)

(2)“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出自诗人李白的《________》。

(3)《江城子》中貌似用语寻常,细思令人感到思念之情至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名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

太太要他当心那些泛泛之交,以及他根据“世间无恶人”理论而交上的朋友。他的麻烦就出在这儿;他无法看出别人的错处。他太太对他说:“当心那些朋友。太快建立的友情不会长久的。”东坡承认,她的话总是应验,我想她这方面的智慧是来自中国“__________”的古训﹣﹣没有令人兴奋的味道,却永远不会生厌。 A.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C.知人知面不知心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勒庞认为:群体只有低下的推理能力,但却有高超的想象能力,并易受神奇事物的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新的交流手段和大众媒体还使一些新的更大规模的群体出现。

①所以,影响和动员群众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断言,二是重复,三是传染

②所以真正理性的东西并不能吸引群众,高深的观念往往要经过一番生动、形象的改造,才能为群众所接受

③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

④而且要不断地、尽可能措辞不变地重复这些断言,并使其传染开去,这样就形成某些流行意见,或者说形成一种支配性的舆论 A.②①④③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道德记忆是人类对其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作为个人,我们可以凭借天生的记忆能力刻写个体道德记忆;家庭、企业、政党、民族、国家等社会集体则具有集体道德记忆能力,但它们刻写集体道德记忆的方式远比个人刻写个体道德记忆的情况复杂。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道德记忆是以何种形式存在,它都具有选择性特征。对此,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予以解析:

②道德记忆的选择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人类的道德生活经历是复杂的,而我们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加上我们的记忆还会受到“遗忘”的阻挠,因此,要记住过去的所有道德生活经历客观上是不可能的,人类积累的道德记忆在内容上往往少于我们的实际道德生活经历。也就是说,人类过去的道德生活经历只能通过我们的道德记忆得到有限的记录和再现,不可能完全被复制。

试卷第1页,总16页

B.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D.君子之交淡如水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②①

二、阅读(70分)

③道德记忆的选择性还与人类的意志自由有关。个人具有个体意志和个体性意志自由;社会集体则具有集体意志和集体性意志自由。它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偏好、目的、价值观念等来刻写道德记忆。个人的意志自由直接影响个体道德记忆的刻写,社会集体的意志自由则直接影响集体道德记忆的刻写。

④这样看来,个人和社会集体都具有刻写道德记忆的意志自由,在自由意志的驱动下,个人和社会集体往往更愿意记住自己向善、求善和行善的道德生活经历,而不愿意记住自己向恶、求恶和行恶的道德生活经历。事实上,个人和社会集体不可能以随心所欲的方式选择道德记忆的对象和内容。意志自由不是意志任性,而是受到人类理性支配的自由。

⑤对于人类来说,过去的一切道德生活经历都具有历史价值。善的道德生活经历能够成为我们的道德生活经验,恶的道德生活经历则能够成为我们的道德生活教训。一旦进入我们的道德记忆,有一种记忆道德,即人类对其自身对待道德记忆的态度而提出的道德规范性要求,限制了道德记忆的选择性。

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类道德生活史可以被描述为人类趋乐避苦的历史。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对他们过去所作的恶耿耿于怀,甚至愧疚终生或抱恨终身。

一个人完全可能因为在小时候有过一次偷窃行为而终身感到耻辱、愧疚。一个人也完全可能因为冤枉了另外一个人而终身感到内疚、懊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记忆道德

在对人们的道德记忆活动及其对待道德记忆的态度发挥着严格的稽查和约束作用。一些不光彩的,恶的道德记忆会被认为是不耻而被深深地隐藏起来。

⑦其原因就在于道德记忆的选择性无力否定主体对过去的道德责任。承担道德责任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核心内容。人类道德生活是具有道德价值的生活方式。它的道德价值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们的道德责任意识和承担道德责任的行为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说:“一个行为要具有道德价值,必须是出于责任”。“道德责任”是“道德”向人类提出的应然性要求,反映人类对道德生活规律的尊重和维护;或者说,它反映人类对普遍伦理原则的坚守和服从。如果说人类道德生活本质上是意志自由和意志自律交融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意指承担道德责任是人类应该普遍遵守的伦理原则,而且意指我们对该伦理原则的遵守应该超越自己的主观偏好。这在道德记忆领域的体现是:无论人类是作为个人还是社会集体而存在,我们张扬道德记忆选择性的意志自由只能在道德责任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体现;否则,它必定与道德的规范性要求相背离。

⑧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家庭、企业、民族、国家等社会集体,道德记忆不仅能够记录我们的道德生活经历,还能够推动我们以史为镜、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道德记忆作为道德生活之镜,这是人类应该普遍培养的美德,更是个人和社会集体都应该达到的道德生活境界。 (有删改)

(1)本文的论述对象是( ) A.道德 C.记忆道德

(2)第⑥段加点字“趋乐避苦”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

(3)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道德记忆经历要有公正性作为前提。 B.人们对道德记忆的选择是无意识的。 C.道德记忆无法摆脱到的责任而存在。

试卷第2页,总16页

B.道德记忆

D.道德记忆的选择性

D.“遗忘”道德记忆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4)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的两个事例属于同一类型,影响了说服力。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雪 蒋勋

①雪落下来了,纷纷乱乱,错错落落,好像暮春时分漫天飞舞的花瓣,非常轻,一点点风,就随着飞扬回旋,在空中聚散离合。

②每年冬天都来V城看母亲,却从没遇到这么大的雪。

③在南方亚热带的岛屿长大的我,生活里完全没有见过雪。小时候喜欢搜集西洋圣诞节的卡片,上面常有白皑皑的雪景。一群鹿拉着雪橇,在雪地上奔跑。精致一点的,甚至在卡片上洒了一层玻璃细粉,晶莹闪烁,更增加了我对美丽雪景的幻想。 ④母亲是地道的北方人,在寒冷的北方住了半辈子。和她提起雪景,她却没有很好的评价。她拉起裤管,指着小腿近足踝处一个小铜钱般的疤,对我说:“这就是小时候生冻疮留下的。雪里走路,可不好受。”

⑤中学时为了看雪,我参加了合欢山的滑雪冬训活动。在山上住了一个星期,各种滑雪技巧都学了,可是等不到雪。别说是雪,连霜都没有,每天艳阳高照。我们就穿着雪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滑来滑去,摆出各种滑雪的姿势。

⑥大学时,有一年冬天,北方的冷空气来了,气温陡降。新闻报道台北近郊竹子湖附近的山上飘雪。那天教秦汉史的傅老师,也是北方人,谈起了雪,大概勾起了他的乡愁吧,便怂恿大伙儿一起上山赏雪。学生当然雀跃响应,于是便停了一课,师生步行上山去寻雪。

⑦还没到竹子湖,半山腰上,四面八方都是人,山路早已拥塞不通。一堆堆的游客,戴着毡帽,围了围巾,穿起羽绒衣,彼此笑闹推挤,比台北市中心还热闹嘈杂,好像过年一样。

⑧天上灰云密布,有点要降雪的样子。再往山上走,山风很大,呼啸着,但仍看不见雪。偶然飘下来一点像精制盐一样的细粉,大家就伸手去接,惊叫欢呼:“雪!雪!”赶紧把手伸给别人看,但是凑到眼前,什么都没有了。

⑨没有想到真正的雪是这样下的。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

⑩母亲因患糖尿病,一星期洗3次肾。我去V城看她的次数也愈来愈多。洗肾回来,睡了一觉,不知被什么惊醒,母亲有些怀疑地问我:“下雪了吗?” ⑪我说:“是。”扶她从床上坐起,我问她:“要看吗?”她点点头。母亲的头发全灰白了,剪得很短,干干地贴在头上,像一蓬沾了雪的枯草。 ⑫我扶她坐上轮椅,替她围了条毯子。把轮椅推到客厅的窗前,拉开窗帘,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刹那,树枝上、草地上、屋顶上,都积了厚厚的雪。只有马路上的雪,被车子轧过,印下黑黑的车辙,其他的地方都成白色。很纯粹洁净的白。雪使一切复杂的物象统一在单纯的白色里。 ⑬地上的雪积厚了,行人走路都特别小心。一个人独自一路走去,路上就留着长长的脚印,渐行渐远。雪继续下,脚印慢慢被新雪覆盖,什么也看不出了。只有我一直凝视,知道曾经有人走过。 ⑭“好看吗?”我靠在轮椅旁,指给母亲看繁花一样的雪漫天飞扬。

试卷第3页,总16页

⑮母亲没有回答。她睡着了。她的头低垂到胸前,裹在厚厚的红色毛毯里,看起来像沉湎在童年的梦里。没有什么能吵醒她,没有什么能惊扰她,她好像一心在听自己故乡落雪的声音。 ⑯有一群海鸥和乌鸦聒噪着,为了争食被车轧过的雪地上的鼠尸,扑扇着翅膀,一面锐声厉叫,一面乘隙叼食地上的尸肉。雪,沉静在地面上的雪,被它们扑扇着的翅膀惊动,飞扬起来。雪这么轻,一点点风,一点点不安骚动,就纷乱了起来。 ⑰“啊……”母亲在睡梦中长长叹了一声。她的额头、眉眼四周、嘴角、两颊、下巴、颈项各处,都是皱纹,像雪地上的辙痕,一道一道,一条一条,许多被惊扰的痕迹。 ⑱大雪持续了一整天。地上的雪堆得有半尺高了。小树丛的顶端也顶着一堆雪,像蘑菇的帽子。被车轮轧过的雪结了冰,路上很滑,开车的人很小心,车子无声滑过。白色的雪掺杂着黑色的泥,也不再纯白洁净了,看起来有一点邋遢。路上的行人怕摔跤,走路也特别谨慎,每一步都踏得稳重。 ⑲入夜以后,雪还在落,我扶母亲上床睡了。临睡前她叮咛我:“床头留一盏灯,不要关。” ⑳我独自靠在窗边看雪。客厅的灯都熄了,只有母亲卧室床头一点幽微遥远的光,反映在玻璃上。室外因此显得很亮,白花花、澄净的雪,好像明亮的月光。

㉑没有想到在下雪的夜晚户外是这么明亮的。看起来像宋人画的雪景。宋人画雪不常用锌白、铅粉这些颜料,只是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渲染,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

㉒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唐人张若虚,看江水,看月光,看空中飞霜飘落,看沙渚上的鸥鸟,看到最后,都只是白,都只是空白。他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白,是看不见的,只能是一种领悟。

㉓远处街角有一盏路灯,照着雪花飞扬,像舞台上特别打的灯光。雪在光里迷离纷飞,像清明时节山间祭拜亲人烧剩的纸灰,纷纷扬扬;又像千万只刚刚孵化的白蝴蝶,漫天飞舞。

㉔远远听到母亲熟睡时缓慢悠长的鼻息,像一片一片雪花,轻轻沉落到地上。 (1)⑤﹣⑧段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刻画富有表现力,请联系第⑰段画波浪线句对此进行赏析。

(3)联系上下文,分析第㉓段画线句在构思上的作用。

(4)蒋勋曾说:“散文到最后,恐怕不只是文学技巧,而是要在情怀、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在情怀、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开壕行

(宋)刘克庄

前人筑城官已高,后人下车来开壕。 画图先至中书省①,诸公聚看标贤劳。

壕深数丈周千里,役兵大半化为鬼。 传闻又起旁县夫,凿教四面皆成水。 何时此地不为边,使我地脉重相连。

[注释]①中书省:中央掌管官职升降等的机构。

试卷第4页,总16页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律诗

(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语言风格平实质朴。 B.采用了对比手法表达情感。 C.本诗题材包含闺怨、行役。 D.以时间顺序推进突出主旨。

(3)本诗于描述中寓褒贬,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虽当下客,临子字父①,何拜之有?”于是成共嘉之。

②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林叔父挝客②,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举宗惶怖,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慄,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和,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因说叔父见拘之意。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

③并州刺史高于表为骑都尉,林辞不受。后刺史梁习荐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文帝为五官将,林为功曹。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文帝欲亲自讨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④出为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入为丞相东曹属。魏国既建,拜尚书。文帝践阼,迁少府,封乐阳亭侯,转大司农。明帝即位,进封高阳乡侯,徒光禄勋,太常。时论以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拜光禄大夫。年八十三,薨,追赠骠骑将军,葬如公礼,谥曰贞侯。 (摘自《三国志》)

【注释】①常林的父亲,字伯先。 ②挝,zhuā,打。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昔忝博陵,又在幽州________ ②欲致之公辅________

(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考责钱谷赎罪( ) A.索取 B.责备 C.惩罚

D.要求 ②雄才奋用之秋也 D A.振动 B.振作 C.发挥 D.奋发

试卷第5页,总16页

B.近体诗 C.曲子词 D.古体诗

(3)给第三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后刺史梁习荐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

(4)把第三段画横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

(5)常林跟胡母彪的交流效果很好,分析其原因。

(6)第一段“应对来宾”表现了常林________和________的性格;第三段笔法有略有详,分别表现了常林________和富有________的智谋。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仰高楼记 明•朱善

①洪武已未正月,善自辽东归南昌,秀士罗德厚馆于书楼之上。开窗而望之,西山屹然于其前。其卓绝,若中军大将部伍,旗帜整齐严肃而不可犯也;其靓洁,若普陀观音,冠带璎珞尊严端正而不可狎也;其飞动,则矫然龙骧、翩然凤翥,雄健俊快而不可羁也:其变化,则霞飞云敛、阳舒阴惨,一日之间倏忽晦明而不可测也。

②德厚曰:“自吾创是楼也,旦而笑语焉,夕而寝处焉,闲居而宴息、宾至而觞咏焉,无往而不于斯,固将托是□终吾身,而奚外物之足慕哉?请子命之名,而遂为之记,庶将赖以不朽。”

③予曰:“诺。吾将有以成子之志。按图志,西山之高与庐阜①等,而诸峰竞秀,环三百余里。其岩洞之幽深、泉石之清美、竹箭之茂密、草木之灵异、琳宫梵宇之相望、良田名国之相属,所蓄之富,足以衣被城中十万之众,其利泽之所及者远矣!抑吾因是有感焉。是山之大,能与庐阜同其高,则斯人之居是邦者,独无与是山同其悠久者乎?稽之古人,忠节如梅子真②、高风如徐孺子③、孝友如黄太史④,固皆足以敦薄立懦,若乃烨然道德之光,粹然言行之懿,奋乎百世之上,而百世之下靡不师法而宗仰之者,其惟濂溪周子⑤乎!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之可仰也,以喻盛德之可怀也;景行之可行也,以喻大道之可由也。夫以是邦城池之壮丽、第宅之雄伟、人物之富庶,挹清光而分爽气者,岂特兹楼为胜?而连山叠嶂,延属三百余里,又岂兹楼所能独专也?惟能知盛德之可怀,知大道之可由,则专兹山之胜者,其必在斯人矣!吾子其不可务乎?”

④德厚曰:“然。某虽不敏,请终身服膺焉。”遂名斯楼曰“仰高”而为记以遗之。 [注释]①庐阜:庐山。②梅子真:西汉人,避王莽篡权专政变姓归隐会稽。③徐孺子:东汉人,拒绝官府征召。④黄太史:黄庭坚,官居太史时每天为母洗马桶。⑤周子:周敦颐,北宋时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以

(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住在罗德厚书楼,可欣赏西山美景。 B.西山高耸,像不可侵犯的中军大将部队。

试卷第6页,总16页

B.乎 C.于 D.因

C.西山秀丽洁净,如普陀观音般不容狎近。 D.西山灵动多变,云霞若龙凤般聚散无常。

(3)罗德厚与作者对书楼的看法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4)对文中“仰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西山与庐山同高,地域广大,值得仰望。 B.西山的风景优美、物产丰饶,值得仰望。 C.周敦颐讲学西山,泽被后世,值得景仰。 D.诗经名句寓意深,源远流长,值得景仰。

(5)第③段表达曲折有致、手法多样,请加以分析。 三、写作(7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很多学生在作文里讴歌环卫工人;很多学生在做了家长后训诫孩子:再不努力学习,你以后只能去扫马路。

请对此谈谈你的思考,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7页,总16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学年上海市某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 【答案】 月照花林皆似霰 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不思量,自难忘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

月照花林皆似霰(重点字:霰) 天生我材必有用 将进酒(重点字:材) 不思量 自难忘(重点字:量) 2. 【答案】 D 【考点】 表达得体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解答】

语段是关于东坡与他太太在如何交友问题上的一段记述。根据“太快建立的友情不会长久的”,却永远不会生厌”一句推断,真正的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友情应该是高雅纯净,却必不可少。 3. 【答案】 B

【考点】

句子衔接与排序 【解析】

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外表达运用E。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

试卷第8页,总16页

【解答】

本语段是有关如何影响和动员群众的。②中“所以真正理性的东西并不能吸引群众”与“群体只有低下的推理能力,并易受神奇事物的感动”形成因果关系。①“所以,二是重复,以“断言”为陈述中心,进一步强调“断言”。 二、阅读(70分) 【答案】 D

个人和社会集体往往更愿意记住自己向善、求善和行善的道德生活经历,而不愿意记住自己向恶、求恶和行恶的道德生活经历。 C

不同意。因为人类道德生活史是趋乐避苦的历史,此时举一个例子。这两个事例表明现实生活中,甚至抱恨终身,进而论证了记忆道德限制了道德记忆的选择性。 同意。这两个事例是同一类型,很多人会对他们过去所作的恶耿耿于怀。

先概括道德记忆的概念及其有可选择性的特征;再阐述道德记忆的选择性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还与人类的意志自由有关)结合的特点;进而阐释其原因在于道德记忆的选择性无力否定主体对过去的道德责任,让个人和社会集体都达到道德生活境界的号召。 【考点】 社会科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把握文本的论述对象。议论文中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论点往往围绕论述对象展开。

(2)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4)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先明确观点,再阐述原因,比如认可两个事例属于同一类型。 (5)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 【解答】

D.第一段介绍道德记忆是什么“道德记忆是人类对其道德生活经历的记”,“需要强调的是,它都具有选择性特征”,第三段“道德记忆的选择性还与人类的意志自由有关”。 故选D。

根据第四段“在自由意志的驱动下,个人和社会集体往往更愿意记住自己向善,而不愿意记住自己向恶,可知“趋乐避苦”在文中的含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愿意忘记恶的道德记忆。

A.“道德记忆经历要有公正性作为前提”错误,有客观性和选择性。

B.“人们对道德记忆的选择是无意识的”错误,可知人们对道德记忆的选择是有意识的。 C.“道德记忆无法摆脱到的责任而存在”正确。承担道德责任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核心内

试卷第9页,总16页

容。它的道德价值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们的道德责任意识和承担道德责任的行为决定的”。

D.“‘遗忘’道德记忆的行为是不道德的”错误,人类积累的道德记忆在内容上往往少于我们的实际道德生活经历,人类过去的道德生活经历只能通过我们的道德记忆得到有限的记录和再现,可知遗忘是一种必然。 故选C。

此题先明确观点,再阐述原因。“一个人完全可能因为在小时候有过一次偷窃行为而终身感到耻辱、懊悔”,都深深的影响了自己的道德记忆。一些不光彩的,所以只用一个事例就能论证了记忆道德限制了道德记忆的选择性。

“道德记忆是人类对其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道德记忆是以何种形式存在,可知先概括道德记忆的概念及其有可选择性的特征,再阐述道德记忆的选择性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还与人类的意志自由有关)结合的特点,有一种记忆道德,限制了道德记忆的选择性”;“其原因就在于道德记忆的选择性无力否定主体对过去的道德责任”;“因此、企业、国家等社会集体,还能够推动我们以史为镜、以史为师”,让个人和社会集体都达到道德生活境界的号召。

答案:(1)D(2)个人和社会集体往往更愿意记住自己向善、求善和行善的道德生活经历、求恶和行恶的道德生活经历。(3)C(4)不同意。因为人类道德生活史是趋乐避苦的历史,此时举一个例子。这两个事例表明现实生活中,甚至抱恨终身,进而论证了记忆道德限制了道德记忆的选择性。

同意。这两个事例是同一类型,很多人会对他们过去所作的恶耿耿于怀。(5)先概括道德记忆的概念及其有可选择性的特征;再阐述道德记忆的选择性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还与人类的意志自由有关)结合的特点;进而阐释其原因在于道德记忆的选择性无力否定主体对过去的道德责任,让个人和社会集体都达到道德生活境界的号召。 【答案】

不可。这四段属于必要的插叙,写出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单纯,反衬出当下雪之大。 从叹气(神态)和肖像角度,细腻入微的描写表现母亲一生的沧桑)(历经磨折。善用比喻,人像与雪景两个核心写作对象自然叠加交融(喻体与环境描写一致)。也写出了作者看护母亲时的深情端详(凝视或深切关怀)。

从视觉角度,以一雪兼写生死反差,承接上文文学艺术中对“白”的领悟,与末段从听觉角度写母亲相映衬。

借助寻常自然雪景并融合深厚的艺术修养来参悟精微的人生哲思,写亲情(母子亲情,写出少年欢悦,表达对人生哲理的终极感悟,富有理趣,气韵不俗。 【考点】 散文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要结合文章表达的中心来思考语段安排的合理性。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赏析能力。这种类型的题通常从内容、结构、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如果是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则要具体分析该种手法的作用。

(3)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

试卷第10页,总16页

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散文艺术构思意蕴的能力。要结合文章主旨进行理解探究。 【解答】

⑤至⑧段写了在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看雪的经历,写出了年轻时代对看雪的热切心情和对雪的追寻,所以也是文章续写人生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年少时代对看雪的热切心情和对雪的急切追求,与现在中年时代对雪的意蕴的沉重思考形成鲜明的对照,面对雪景的沉重心情。

本题中,母亲在睡梦中长长叹了一声,而对她的额头、嘴角、下巴,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都表现了母亲一生历经磨难。运用比喻的手法,本文的题目是雪,而文章的核心人物为母亲,将人像与雪景两个核心写作对象自然叠加交融。这一句话对母亲的细致描写。

上一段写到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也比喻成千万只刚刚孵化的白蝴蝶,形成对比、轮回之思。同时,像一片一片雪花,是从听觉角度来写母亲,与下一段的听觉描写相互映衬。

本文的题目是雪,雪贯穿了文章的始终,但是其中作者又通过雪来寄寓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写亲情、亲情的描写、又写出了壮年的繁华,表达对人生哲理的终极感悟,富有理趣,气韵不俗。 【答案】 D C

诗歌开篇叙述前任官员因筑城升官,继任者刚到任便急着开挖壕沟;对中央官员聚看赞赏地方官员的描写;开挖壕沟深广,官员尚且无休止地扩大工程的描述;最后,表达了对残酷奴役的控诉之情。 赏析:

这首七言诗描写了边地人民深受的劳役之苦、只顾为自己捞取升官资本的官员,积极扰民的虐政,前任因为筑城。后任刚刚到任。次两句也讽刺了那些中书省的官员,不顾役兵的生死,甚至连旁县的人也要受到牵连,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全诗形象生动,和作者同时作的《筑城行》、《苦寒行》一起,积极扰民的虐政。 【考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体裁的把握。对于诗歌体裁方面的文学常识一定要记忆准确。 (2)本题综合考查诗歌语言风格、手法、题材等。要在仔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辨析正误。

(3)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表露诗人感情的字词,正确把握诗人的感情。 【解答】

观察该诗,一共十句,也不是词。故选D。

C.“本诗题材包含闺怨,本诗通篇都是有关对劳役的描写,表现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之情。

起首两句就有讽刺之意,说因为修城,接任的官员刚刚上任就急于开壕立功而不懂得与民休息。三四句写那些上位的官吏围在一起看下面传上来的“标贤榜”。“壕深数丈周千里,挖掘壕沟越来越深广,但相关官员并没有要停止扩大工程的意思,凿教四面皆成水”,本县不够,不顾他们死活,表露出诗人对他们罔顾百姓死活的深切愤慨之情,展现了残酷奴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的痛苦之情。

答案:(1)D(2)C(3)诗歌开篇叙述前任官员因筑城升官,继任者刚到任便急着

试卷第11页,总16页

开挖壕沟;对中央官员聚看赞赏地方官员的描写;开挖壕沟深广,官员尚且无休止地扩大工程的描述;最后,表达了对残酷奴役的控诉之情。 赏析:

这首七言诗描写了边地人民深受的劳役之苦、只顾为自己捞取升官资本的官员,积极扰民的虐政,前任因为筑城。后任刚刚到任。次两句也讽刺了那些中书省的官员,不顾役兵的生死,甚至连旁县的人也要受到牵连,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全诗形象生动,和作者同时作的《筑城行》、《苦寒行》一起,积极扰民的虐政。 【答案】

有愧于,常用作谦辞,推举 A,D

后刺史梁习荐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

北方的官吏百姓,崇尚和平安定,顺服归化很久。田银,智慧不足却要图谋大事。 虽为亲人说情,但能从大局出发,点明利害。 自尊,机敏(达理),政绩突出,审敌度势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

①“昔忝博陵,又在幽州”翻译为“我曾有愧任职博陵,故“忝”翻译为“有愧于”。 ②“欲致之公辅”翻译为“想要推荐他任职公辅”,故“致”翻译为“推荐”。

①“考责钱谷赎罪”翻译为“严刑拷打索取钱粮来赎罪”故,“责”翻译为“索取”。 故选A。

②“雄才奋用之秋也”翻译为“正是各地雄才为国奋力之时”,故“奋”翻译为“奋发”。 故选D。

“后刺史梁习荐林宰南和”主语为“后刺史梁习”,谓语动词为“荐”,即做南和的县令,故在“南和”之后断开,二者联系紧密,故在其后断开,宾语为两个官职;“博陵太守”“幽州刺史”同为官职,中间用顿号;“所在”为“所”字结构作名词,“有绩”为谓语宾语。综上断句为:后刺史梁习荐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常林治理和教化都很有成效、幽州刺史,都有政绩。

安,形容词作名词;乱,形容词作名词;犬羊,翻译为“像狗羊……一样”;大,翻译为“大事”,崇尚和平安定,顺服归化很久。田银,智慧不足却要图谋大事。

试卷第12页,总16页

由“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又多贤能,应之若响,何征不捷”可知,但其从大局出发,扶王室之微,应之若响,何征不捷,任失其人,何暇匡翼朝廷,其运用对比论证,增强说服力。

由常林“虽当下客,临子字父?”可知,所以不行礼;由第三段“后刺史梁习荐林宰南和,超迁博陵太守,所在有绩”可知;由“银,智小谋大。方今大军在远,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虽克不武”来劝说曹丕派手下将官前去讨伐最终获胜表现了其审敌度势的智谋。 答案:(1)①有愧于,常用作谦辞。(2)①A;②D(3)后刺史梁习荐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4)北方的官吏百姓,崇尚和平安定,顺服归化很久。田银,智慧不足却要图谋大事。(5)虽为亲人说情,但能从大局出发,点明利害。(6)自尊、机敏(达理)、审敌度势。 参考译文:

①常林,河内郡温县人,父亲的一个朋友登门拜访?你怎么见了我不行礼,但是你当着我说我父亲的字?”于是大家都嘉许他。

②太守王匡起兵讨伐董卓时,发现便立即把他们关押起来,如果计较,来树威严,被王匡的门生告了一状,把他关进牢房治罪,不知道要索取他们多少钱粮。常林就去找王匡的同乡胡母彪,到我们郡来当太守,百姓富足,可以任他重用,贼臣董卓虎踞京师,正是各地雄才为国奋力之时,扶王室之微,纷纷响应,除天时,还要靠人和,不是可战无不胜吗,任用的又不是贤能的人才,哪有时间来匡扶辅佐朝廷!对此!”接着常林就把叔父被关押的情况说了,王匡就宽恕了常林的叔父。

③并州刺史高于上表举荐常林为骑都尉,后刺史梁习又举荐常林当上了南和县的县令,因而提升为博陵太守。所在之处。文帝曹丕官居五官中郎将时。太祖曹操西征时、苏伯乘机反叛朝廷、冀州动荡不安,常林说:“我曾任职博陵,对于贼寇的情况。北方的官吏百姓,厌恶战乱,安分守己的占大多数、苏伯是乌合之众,难成大患,外面又有强敌,如轻易出兵远征。”曹丕听从了他的意见,果真很快就把叛军消灭了。

④常林以后出任平原太守,后又担任丞相府的东曹,被授予尚书,他被提升为少府,后又转任大司农,常林被晋封高阳乡侯。当时朝臣们都认为常林节操清峻。但常林却称病重制止了。八十三岁那年,被追赠为骠骑将军,谥号贞侯。 【答案】 A D

罗德厚希望能靠这座楼与作者的文章让自己名声流传于后世;作者认为能够流传后世的唯有修养品德。 C

卒章显志;先谈论风景与物产,最后才引出论点“专兹山之胜者,让文章显得曲折有致,用山水名胜衬托“与是山同其悠久者”的古人,层层渲染出观点,用风景,衬托出山水之胜不在风景。 (答案仅供参考) 译文:

①洪武已未正月,秀士罗德厚在书楼之上招待我,西山屹然立在书楼前,宛如中军大将的部队;它那靓丽洁净的模样,戴着璎珞;它的山势游走灵动、翩然凤翥,就有流霞飞逝,有太阳则明媚而阴天则惨淡。

②德厚说:“自从我创建这座楼,夜晚在此入眠,嘉宾前来而一起饮酒吟诗,本来就将要寄托此处来使我自己终老?请你给它命名,我将要依靠它来获得不朽的名声。” ③我说:“好。按照地图记录,而诸多山峰竞秀。它那幽深的岩洞幽深、茂密的竹箭、能够互相望见的琳宫梵宇,所积蓄的富贵,它的利益恩泽所到的很远啊。这座山的高大,那么人住在这里?查询古人事迹、高风亮节如徐孺子,本来都是足够让人真诚忠厚,像这样熠熠生辉的道德光芒,振作在百世之上,就只有濂溪周子了,景行行止,

试卷第13页,总16页

比喻盛德可以存有,比喻大道也可以遵循,雄伟的宅邸,盛起清光而分一缕爽气?而连山叠嶂,又哪里是这座楼所能独自享有的呢,知道大道之可以遵循,就一定是在于这个人!”

④德厚说:“对,但请求一生都铭记在心。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段表现手法的能力,写作方面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解答】

“托是”与“终吾身”之间是表目的与结果的关系,因此要用表目的的连词“以”。 D.“云霞若龙凤般聚散无常”是把“飞动”与“变化”混合翻译了,则矫然龙骧,雄健俊快而不可羁也”指它的山势走向,则霞飞云敛,一日之间倏忽晦明而不可测也”指云霞聚散。

罗德厚说“自吾创是楼也,旦而笑语焉,闲居而宴息,无往而不于斯,而奚外物之足慕哉,而遂为之记,罗德厚主要是喜爱自然山水,希望作者写一篇记;

而作者认为“夫以是邦城池之壮丽、第宅之雄伟,挹清光而分爽气者?而连山叠嶂,又岂兹楼所能独专也,知大道之可由,其必在斯人矣,风景优美之地并非这座楼独有,才能够让楼与山都有美好的名声。

从文中“若乃烨然道德之光,粹然言行之懿,而百世之下靡不师法而宗仰之者,知大道之可由,其必在斯人矣,作者赞扬了周敦颐的泽被苍生,景行行止”,并非山水美景让山流传久远,让友人要注重品德修养。

作者要表达人之盛德才能让山水风景永存,但先写其景色之美,再引用古人事例来映衬周敦颐的“百世之下靡不师法而宗仰之”的品德、第宅之雄伟,挹清光而分爽气者?而连山叠嶂,又岂兹楼所能独专也”与“惟能知盛德之可怀,则专兹山之胜者,从而突出自己的论点。 三、写作(70分) 【答案】

切勿言行不一

家长们在训斥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得去做清洁工的时候?殊不知,也伤害了孩子们稚嫩的三观,言行不一何其可怕,切勿言行不一。

在现在生活中,像举着“文明出行”的牌子。在一旁指责开着水龙头不关的人。愿意去指责别人,却不愿意自己去践行,“道德模范”,也受众多人的指责。

言行不一,甚至也会拉低了群体的道德水准,小品《扶不扶》火爆于网络,这一小品

试卷第14页,总16页

也引发了人们对言行不一的思考,结果,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人倒了可以不扶,想扶也扶不起。

言行不一的人毫无威信可言,甚至无法自我保全,内心一直在骚动。这样的人,手握权势,失人心,失去自我保全的机会。

曾经与人佣耕,他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是。很重要的一点,其人言行不一,无相忘”是他对共同干活的兄弟的承诺,在他成为起义军的领袖之后,对手下的弟兄完全没有了当初的情谊,而诛杀了他们,陈胜大败。

陈胜一手举起了起义的大旗,另一手却言行不一,身死人手,何故。 人生短暂,何以为人,长大成人,言行一致。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段叙事性材料,本次作文可以按照现象类作文和提炼型作文两种方式写作,现象类分析原因危害怎么办;提炼型作文,可以不按照这种模式去写,可以写的很诗意,很灵动。

话题从材料中提炼出来,以文字思想来博得青睐。 材料写了一种现象,可分两层解析:

1.“很多学生在作文里讴歌环卫工人”﹣﹣表现了对环卫工人的尊敬,对这一职业的歌颂;

2.“很多学生在做了家长后训诫孩子:再不努力学习,你以后只能去扫马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看不起这一职业。

综合里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可以明确:这是一种言行不一。认知,自私伪善。坚持初心;切勿功利;平等尊重与由衷赞美;教育理想与物质现实

这些关键词所写的作文,不一定死抱着材料分析,拓展出去,论据丰实,思想漂亮都是好文章。不一定围绕材料空论。

考生可以从小处写,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叙写有关“言行不一”的故事,可以写国内国际有关“言行不一”的事例,从而表现“言行一致”的必要性、重要性;从反面的角度看,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言行不一是对我们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的伤害。最后还要分析文体,本次作文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但一定要文体清晰,如写议论文,可以按照“言行不一是什么”“为什么要言行一致”“如何言行一致”,打开思路;如写记叙文,要注意使用各种描写方式来让叙事更为生动。 参考立意:

1.切勿言行不一; 2.尊重劳动者; 3.尊重平凡人; 4.切勿伪善。 【解答】

切勿言行不一

家长们在训斥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得去做清洁工的时候?殊不知,也伤害了孩子们稚嫩的三观,言行不一何其可怕,切勿言行不一。

在现在生活中,像举着“文明出行”的牌子。在一旁指责开着水龙头不关的人。愿意去指责别人,却不愿意自己去践行,“道德模范”,也受众多人的指责。

言行不一,甚至也会拉低了群体的道德水准,小品《扶不扶》火爆于网络,这一小品也引发了人们对言行不一的思考,结果,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人倒了可以不扶,想扶也扶不起。

试卷第15页,总16页

言行不一的人毫无威信可言,甚至无法自我保全,内心一直在骚动。这样的人,手握权势,失人心,失去自我保全的机会。

曾经与人佣耕,他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是。很重要的一点,其人言行不一,无相忘”是他对共同干活的兄弟的承诺,在他成为起义军的领袖之后,对手下的弟兄完全没有了当初的情谊,而诛杀了他们,陈胜大败。

陈胜一手举起了起义的大旗,另一手却言行不一,身死人手,何故。 人生短暂,何以为人,长大成人,言行一致。

试卷第16页,总1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