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北中考必背文言文19篇

2021-04-14 来源:小奈知识网
河北中考必背文言文19篇

一、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9篇课内文言文为主。其中包括:《论语十则》、《鱼我所欲也》《舜发于畎亩之中》、《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桃花源记》、《三峡》、《马说》、《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外加三个版本共有的三篇课文《与朱元思书》、《口技》、《满井游记》。重点考查我们能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常见的考点有:①把握文言虚词;②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③翻译文言语句;④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⑤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⑥问题探究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阅读答题,一般有5个小题,题目类型主要有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理解、拓展延伸及综合性实践类题(如:评析类、生活互联类、策划创意类等)。

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19篇课内文言文习题整理。

1、与朱元思书 □吴均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解

1、选自《艺文类聚》,朱元思,字玉山,吴均,(469——520),字叔痒,吴兴故鄣人。南朝梁文学家。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意思是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3、从流:顺流而行。

4、许:附在整数之后,表示约数。

- 1 -

5、缥:淡青色。

6、急湍甚箭:水流很急,比飞箭还快。湍,水势急速。 7、奔:奔马。

8、寒树:耐寒常绿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各自的地势,争着向上。负,依恃。 10、互相轩邈: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 11、直指:笔直的向上。 12、泠泠:清越的流水声。 13、嘤嘤:鸟鸣声。

14、转:通“啭”,鸟婉转鸣叫,这里指蝉鸣。 15、戾:到达。 16、反:通“返”。 17、横柯:横斜的树枝。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风和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山峦(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水流很急,比飞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犹如飞奔的马。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树上的)鸣蝉长久婉转不绝地吟唱,(林间的)猿猴也接连不断地啼叫。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2 -

译:那些追求功名利禄像鸢飞到天上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在仕途上苦心经营的官员,看到这幽美奇幻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横斜的树枝遮蔽了天空,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只有在那稀疏的枝条交错掩映之处,有时才能见到阳光。 三、文章中心。

本文以乘船游江所见,着力刻画富春江上的山水奇观,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倦政治的思想情绪。 四、复习题。

1、文章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5、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______和_____的特点。

7、写山奇,分别从____觉和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8、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6、清 急 7、视 听 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

- 3 -

群山之美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先总后分) 10、用原文填空

(1)风烟俱净,________(2)游鱼细石,________(3)________,泠泠作响。(4)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5)________,望峰息心;(6)经纶世务者,________。

(天山共色 直视无碍 泉水激石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 窥谷忘反)

11、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2、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3、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富春江山水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清 急 富春江两岸群山)

14、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

(这一句主要写人们在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在此能使人精神高尚,意气奋发。那些只顾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15、文章写登舟总体感受的句子是: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16、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7、写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8、描写水流迅疾与波涛汹涌的句子是: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9、描写“山之奇”的句子是: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0、描写“水之异”的句子是: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

- 4 -

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2009年中考试题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整体感悟全文,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文中“ ”一句写水流势湍急,与《三峡》一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一百许里 许: 2、天下独绝 绝: 3、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最能表达作者志趣和情怀,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⑴许:左右 ⑵绝:绝妙 3、D

4、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5、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 5 -

2、《论语》十则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选自《论语释注》。《论语》是记述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

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2、时习: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习,复习、温习。 3、说:通“悦”,愉快。 4、愠:恼怒 5、罔:迷惑 6、殆:疑惑 7、诲:教导

8、女:通“汝”,你。

9、是知也:这就是聪明智慧呀。是,此,这。知,通“智”聪明。 10、耻:认为……为耻。 11、是以:因此

12、默而识之: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识,记。 13、厌:满足 14、好:喜欢 15、川上:河边

16、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止息。 17、尝:曾经

- 6 -

二、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学习需要按一定时间不断复习,不也很高兴吗?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呀。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聪敏而又爱好学刁,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这里面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足而让自己努力避免。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它当做乐趣的人。 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1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三、综合性学习。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教人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待人对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四、复习题。 1、按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

- 7 -

(2) ,思而不学则殆。

(3) , ,是知也。 (4)三人行, 。 2、理解性默写。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 。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 .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石家庄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石家庄!“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 .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 .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 .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3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4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5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6 三人行 必有我师7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3、桃花源记 □ 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8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节选自《陶渊明全集》 2、缘:沿着

3、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繁多的样子。英,花瓣。 4、异:对……感到奇怪。

5、穷:尽,这里是走完的意思。

6、舍:离开 7、才:仅

8、豁然:开阔的样子。 9、俨然:整齐的样子。 10、属:类

1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彼此相通。交通,交错贯通。 12、种作:耕田种地。种,种作。作,工作,做工。

1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孩子。黄发,指老人。髫,指小孩儿。 14、并:都

15、具:详细,详尽。 16、要:通“邀”,邀请。 17、咸:全,都

18、闻讯:询问消息。 19、妻子:妻子和儿女。 20、邑人:同乡人

2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2、隔绝:隔开,断绝。 23、乃:竟,竟然。

24、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5、叹惋:叹息感慨。惋,叹息。 26、延:邀请

27、不足:不值得,不必。 28、为:向,对。

29、便扶向路:就顺着原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 9 -

30、志:作标记

31、诣:往,到,这里指拜见。 32、规:计划

33、未果:没有实现。 34、寻:不久 35、津:渡口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香草鲜艳美丽,遍地是坠落的花瓣。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显得心满意足。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5、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三、复习题。

1、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2、文章的写作顺序是 (空间顺序)

3、表现桃花源人闲适快乐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是 ;体现祥和

- 10 -

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

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 ( 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借代 借指老人小孩)

四、2009年中考试题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

___;(2)_______;(3)_______。

- 11 -

4、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1、(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3、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4、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4、出师表

□诸葛亮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谘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12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选自《诸葛亮集》,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3、疲敝:贫弱 4、秋:时期

5、殊遇:特别厚待

6、开张圣听:扩大圣上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7、光:发扬发大。 8、恢弘:发扬光大

9、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引用、譬喻。义,适宜,恰当。 10、善恶 11、刑:罚 12、理:治

13、简:选择(人才) 14、遗:给予 15、谘:询问

16、阙:通“缺”

17、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18、行阵:部队

19、所以:这里相当于“……的缘故” 20、痛恨:痛心。感到遗憾。

21、躬耕:亲自耕种。躬,亲身,亲自。 22、闻达:显达

23、卑鄙: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24、猥:辱

- 13 -

25、枉屈:屈就

26、感激:感发,激动。 27、驱驰:奔走效劳。 28、倾覆:大败

29、尔来:从那以来。 30、有:同“又” 31、效:奏效

32、不毛: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33、奖率:鼓励、率领。

34、驽钝:比喻才能平庸。驽,劣马,跑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35、攘除:排除,铲除。

36、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掌握分寸。损,减少。益,增加。 37、任:责任

38、慢:怠慢,疏忽。 39、彰:表明,显扬。

40、谘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 41、纳:采纳

42、雅言:正确的话语。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啊。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译: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有所不同。

- 14 -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6、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振兴,就指日可待了。 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了重任,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三、复习题。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8.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9.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10.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遂许先帝以驱驰

- 15 -

14.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5.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谘之,然后施行;② 营中之事,悉以谘之。

16、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7、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18、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0、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四、2009年中考试题

阅读甲、乙两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 “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 (4)此人可就见 就: 12.翻译下列句子。

- 16 -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将军宜枉驾顾之。

13.根据甲乙两选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其人作出评价。

11.躬:亲自,自身。卑鄙:低微鄙陋。诣:拜访。就:接近。1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将军应该委屈自己亲自去拜访他。13.出身卑微,少有大志,知恩图报,鞠躬尽瘁。

5、三峡

□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 节选自《水经注.江水》,郦道元,字善长,南北朝时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 自:从,由。 3、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4、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假如。曦,阳光。 5、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

都被阻隔了。至于,到了。襄,漫上。陵,丘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6、 或:有时 7、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觉得有那样快。奔,这里

指飞奔的马。御,驾。以,认为,觉得。疾,快。 8、 湍:急流的水

- 17 -

9、 巘:山峰

10、 漱:冲刷

11、 良:确实,实在。 12、 肃:清冷

13、 属:接连。引,延长。 14、 响:回声。转,同“啭”。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隔了。 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译: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觉得有那样快。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两岸的景物 8、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9、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趣味。

10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每当到了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凄凉异常,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三、复习题。

1、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按要求默写并译述句子。(18分)

(1)写三峡两岸的山长又多的句子。

- 18 -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3)写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话。 (答案:(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作者描写“猿声”的作用是什么? (渲染三峡秋景的凄凉) 4、作者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引用渔者的歌谣来说明三峡秋景的凄凉,以衬托游者哀愁的心情。)

5、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6、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连和高)

7、“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8、《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四、2009年中考试题

1、阅读郦道元的《三峡》,回答1——4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阙 襄 2、翻译下列语句。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 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4、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

- 19 -

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阙:通“缺” 襄:漫上

2、(1)即使是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样快。 (2)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3、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4、相同点:都从侧面描写水

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6、口技

□林嗣环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二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遥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既而,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狗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2、会:适逢,正赶上。 3、厅事:客厅,大厅

- 20 -

4、施:设置,安放

5、团坐:环绕而坐 6、少顷:一会儿 7、觉:睡醒

8、呓语:说梦话 9、既而:不久 10、乳:喂奶

11、狺狺:狗叫声,这里形容连续不断的说话。 12、凑:会合,聚集

13、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 14、嘿:同“默” 15、齁:打鼾

16、倾侧:翻倒倾斜

17、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18、俄而:一会儿 19、间:夹杂 20、曳:拉 21、虽:即使

22、名:说出 23、股:大腿

24、战战:哆嗦的样子

25、几欲先走:几乎要抢先逃跑。几,几乎,差点儿。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译: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喧哗的。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译: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暗暗地赞叹,都认为表演得妙极了。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把身子坐正了。 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哪一种不具备。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 21 -

译: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双手,一双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啊。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在这时,宾客中没有哪一个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有的两腿哆嗦,几乎要抢先逃跑。 三、复习题

1、本文运用了正确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________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______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__________。(正面;侧面;技艺的高超)

2、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

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 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狗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

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

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 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 (首尾呼应;同时强调道具的简单,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突出了其技艺之“善”。)

5、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善) 6、按要求摘出原句:

(1)对声音作概括描写的句子: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文中议论的句子: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作者在选文第一段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 (既有正面描写各种声音,又有侧面描写宾客为表演所陶醉、折服的神态,这样共同表现其表演之“善”。)

四、2009年中考试题

- 22 -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3)几欲先走 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1、⑴夹杂; ⑵说出; ⑶跑;

2、⑴(直到这时,)客人们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⑵即

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3、B

7、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23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选自《欧阳修全集》。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壑:山谷

3、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4、深秀:幽深秀丽

5、翼然:(形状)像飞鸟展翅的样子。形容亭子四角向上翘起。 6、临:靠近 7、辄:就 8、意:兴趣

9、得:这里有领略的意思。 10、霏:雾气

11、归:趋向、聚拢。暝,昏暗。 12、芳:花。发:这里是开放的意思。

13、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指树木萌发滋长。 14、涂:通“途”

15、伛偻:弯腰、驼背。这里指老人。 16、提携:牵引、牵扶。这里指小孩。 17、渔:捕鱼 18、洌:清而醇

19、蔌:蔬菜的总称。 20、前陈:摆在面前

21、酣:畅饮。丝,弦乐器的代称。竹,管乐器的代称。

- 24 -

22、射: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23、弈:下棋

24、觥:酒杯。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计饮酒数。 24、苍颜:苍老的面容

25、颓然:这里形容因醉酒而昏昏欲倒的样子。 26、已而:随后,不久。 27、翳:遮蔽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

译: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四角向上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兴趣,领略在心里,寄托在酒中。 5、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消散了,云烟聚集,山谷就阴暗了。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野花开放,飘散着清幽的芳香,好的树木枝叶茂盛,形成一片浓郁的树阴。 7、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

译: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乐他自己所乐的事情。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三、复习题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25 -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我国_____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________。 2.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归纳第②自然段的段意。 4.第③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核心为________。

5、《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6、文段中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 1.宋 欧阳修2.(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2)醉能同其乐3.写山间早晚和四季的景色及其带给游人的无穷乐趣。 4.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太守醉 5、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醉翁之意不在酒

四、2009年中考试题。

1、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名之者谁 (2)野芳发而幽..

香 (3)朝而往,暮而归 .

- 26 -

(4)弈者胜 .2、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1、(1)取名(命名、题名、起名)(2)香花(花)(3)傍晚(黄昏、晚上)(4)下棋

2、C3、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粗的词。

(1)苍颜白发 ( ) (2)醉翁之意 ( ) ...(3)树林阴翳 ( ) (4)述以文者 (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第(3)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 、 、 。 4、《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 27 -

《醉翁亭记》洋溢着 的和谐之音。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风。

《桃花源记》飘逸着 的理想之风。

5、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 ,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

答: 1、(1)苍老的面容 (2)兴趣 (3)遮蔽 (4)用

2、(1)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4、与民同乐 宁静祥和 (符合要求即可)

5、悠然自得 豁达大度 宠辱不惊 (符合要求即可)

8、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 28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

之。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选自《宋学士文集》。宋濂,字景濂,元末明初文学家。 2、嗜:特别爱好 3、致:求得

4、假借:借

5、怠:懒惰,松懈。 6、走:跑,赶快去

7、逾越:超过预定的期限。 8、遍:这里是多的意思

9、硕师:学识渊博的老师。硕,大。 10、降:这里是平和的意思。

11、援疑质理:提出疑问,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2、叱咄:训斥,呵责。 13、至:周到 14、复:回答 15、俟:等待 16、穷冬:严冬 17、支:通“肢”

18、僵劲:僵硬。劲,坚硬。 19、汤:热水 20、沃灌:浇洗

21、衾:被子 22、逆旅:客舍 23、再:两次

24、被:通“披” 25、腰:在腰间挂着 26、容臭:香袋

27、煜然:光亮照人的样子。煜,明亮。

28、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袍,破。

- 29 -

29、慕艳:羡慕,欣羡。 30、遗:赠与,送给。

31、天质:天资,人的智力。 32、卑:低下 33、流辈:同辈 34、谒:拜见

35、辨:通“辩” 36、夷:平和 37、道:说,讲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以是人多以书假。

译: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 所以我虽然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译: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他们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的,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象我那样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三、复习题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 30 -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用原文回答)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10、 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

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0、表明文章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1、请你列举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朝,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12、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13、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4、.《送东阳马生序》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写此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学士文集 宋濂 明初 刘基 高启 勉励马生

- 31 -

勤奋学习

15、用原文回答,课文是如何解决“嗜学”和“家贫”这一矛盾的?手自笔录 16、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四、2009年中考试题。

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

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腰白玉之环( ) (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句子: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3、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2分)

1、(1)热水(2)通“披”,穿(3)在腰间挂着(4)破

2、(我)寄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提供两顿饭食,(我)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的好滋味。

3、通过对比,①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②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忻悦,则又请焉。故余虽 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 32 -

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3)腰白玉之环 腰: (4)媵人持汤沃灌 汤: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第①段中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 4、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5、阅读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1、(1)于:向。 (2)被:通“披”。 (3)腰:在腰间挂着。 (4)汤:热水。

2、译文: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3、幼时借书抄录,成年远行求师。

4、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

5、 示例一: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充实而快乐的。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示例二: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面对。

《孟子》二章 9、鱼,我所欲也

原文:

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

- 33 -

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传为他于弟子所作。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所欲:想要的。

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4、甚:超过、胜过。

5、苟得:苟且求得(生存),指只为求活,不择手段。 6、患:祸患

7、辟:通“避” 8、丧:丧失 9、蹴:践踏

10、不屑:认为不值得。屑,认为值得。 11、何加:(有)什么益处。 12、为:为了

13、得:通“德”,感激。

14、乡:通“向”,原先,从前。 15、为之:为,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16、是:此,这 17、已:止

18、本心:人原有的羞恶之心。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生命也是我想要的的,(可我)想要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死亡也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祸患也不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34 -

译: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原有的羞恶之心。 四、复习题(见手抄材料) 五、2009年中考试题。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 35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3.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1、患—祸患,灾难 蹴—用脚踢 乡—通“向”,从前 已—停止

2、(1)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10、舜发于畎亩之中

原文:

孟子曰: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发,起,指被任用。 2、举:被举用,被选拔。 3、士:狱官 4、市:市井

5、任:责任,担子。

6、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的意思。 7、所为:所行

- 36 -

8、所以:用以,用来

9、曾益:增加。曾,通“增”。 10、恒:常

11、过:这里是犯过失的意思。 12、困:窘迫,受窘

13、衡:通“横”,梗塞,不顺。 14、作:奋起,有所作为 15、入:在里面,指国内 16、拂:通“弼”,辅佐。

17、出:在外面,指国外

16、敌:匹敌,相当,(力量)相等的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用(这样的途径)来使他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尚未具备的才能。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反映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弼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6、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困苦祸患能激励人奋进,安逸享乐能使人沉沦。 三、复习题(见手抄材料)

四、2009年中考试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37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饿其体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4、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1、(1)起,指被任用(2)、犯过失、

2、(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3、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4、示例:“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②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⑧《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短文两篇 11、陋室铭 □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房子。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名:闻名,著名。 3、灵:神异不凡。

4、斯:这。唯,因为。馨,香气散布的远。

5、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大。儒,有学问的人。

- 38 -

6、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与“鸿儒”相对,指文化素养较低的人。

7、调:弹奏,调弄。 8、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丝竹:泛指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0、案牍:官府的文书、公文之类。

11、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另议的(水)了。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译:这是简陋的房子,因为我(住房的人)的品德而声名远播。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与我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文化素养较低的人。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复习题

1.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藓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2.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唯吾德馨 5.写出本文的中心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6.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 7.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8.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用它们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

- 39 -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

12、爱莲说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课下重点词语翻译。

1、选自《周濂溪集》。说,古代一种文体,用来阐明道理或主张。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2、蕃:繁,多

3、染:被污染

4、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 5、植:树立

6、亵玩:玩弄。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7、隐逸:避世隐居

8、君子:人格高尚的人 9、鲜:少 10、宜:应当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过,显得洁净而不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莲茎里面贯通,外面笔直。莲梗既不蔓延,也不分杈。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 40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对于莲花的喜爱,有谁跟我相同呢?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了。 三、复习题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7.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8.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9.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0.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2.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3.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

- 41 -

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4.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5.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6.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7.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庄重而高雅。 18.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20. 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21.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香远益清

22.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品德高尚的人

23.《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24.《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5.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42 -

2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8.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9.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30.“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2009年中考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 可爱者甚蕃 ②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陶后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1、① 多② 亲近而不庄重③ 少2、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3、示例: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43 -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 甚蕃.________________ ⑵ 亵.玩________________ ⑶ 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1.(1)蕃:多 (2)亵:亲近而不庄重(3)宜:应当

2.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3.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

13、小石潭记 □柳宗元

原文:

- 44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选自《柳宗元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篁竹:竹丛。篁,竹林、竹田。 3、洌:清澈的样子 4、坻:水中高地 5、屿:小岛

6、嵁:凹凸不平的石头。 7、岩:崖

8、翠蔓:翠绿的茎蔓 9、披拂:拂动,吹拂 10、可:大约

11、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2、俶尔:忽然

13、翕忽:迅疾的样子 14、明灭:或现或隐 15、悄怆:忧伤,寂寞

16、幽邃:幽深。邃,深。 17、清:凄清,冷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拂动。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45 -

译:阳光只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游动时那样蜿蜒,忽明忽暗,或现或隐,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三、复习题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7、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1、⑴ 隔篁竹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西南而望

2、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

- 46 -

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6、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四、2009年中考试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23

答案:1、柳宗元 《江雪》2、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 3.B

- 47 -

14、岳阳楼记

□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选自《范文正公文集》。 2、具:通“俱”,全,都。 3、增:扩建

4、旧制:原来的规模 5、属:通“嘱”

6、胜状:美好的景色

7、涯:边际

8、晖:日光,这里用作动词,阳光照耀。阴,昏暗。 9、大观:雄伟景象

10、极:尽,这里有远通的意思。 11、迁客:降职外调的官员。 12、骚人:诗人

13、霪雨:连绵不断的雨。 14、霏霏:雨下得细密的样子。

- 48 -

15、开:放晴

16、薄:迫近 17、国:国都 18、景:日光

19、集:栖止,群鸟停歇在树上。 20、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21、青青:茂盛的样子 22、一:全

23、偕:共同,一起。

24、把:一手所握的 25、求:探求

26、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7、为:这里指心情 28、微:无,没有。

29、斯人:这样的人,指古仁人。 30、归:归向,归从。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象。 4、前人之述备矣。

译: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看了自然景色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不同吗? 6、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下沉的玉璧。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49 -

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则为他的百姓担忧,隐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则替他的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1、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三、复习题

1、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有两个“忧”字,依次说明“忧”的是什么?(根据前文来回答!)

答:忧________________,忧________________民、君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答案限15字之内)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无私精神。 4、根据提示,用原句填空。

①第一段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能积极治理政事,做到________是极为赞赏的。

②“前人之述备矣”这句照应的是________。

③第五段中,“古仁人之心”是指________,“二者之为”是指________。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物喜,以己悲。

5、理解性默写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

- 50 -

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15、在文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6、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7、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8、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9、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10、“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前人之述”指的是___________,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唐贤今人诗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四、2009年中考试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

- 51 -

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用“/”为第④段中划线句断句(断三处,不要求加标点)。)

嗟 夫 予 尝 求 古 仁 人 之 心 或 异 二 者 之 为 何 哉?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____________ (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_____________ (3)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____________(4)是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③段运用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迁客骚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种心情。

5、、第④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1)放晴 (2日光 (3)一起 (4)这,这样3、(1)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象,全在洞庭湖上。(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4、对比 悲 喜5、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 52 -

2、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面各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 (2)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开: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去: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偕:

2、第②段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览物之情”的

“异”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3、用现代汉语把下面句子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下面一则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表现

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链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1、(1)具:通“俱”,全,皆。(2)开:放晴。(3)去:离开。(4)偕:全,都。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3、(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流水,水势浩大,宽阔的毫无边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天气景象千变万化。

4、范仲淹: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 53 -

孟子:强调君王应该重视百姓,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为先为本,和百姓同甘共苦,即民本思想。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清晨湖面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2)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能有所不同呢?

3、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面各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连月不开 (2)沙鸥翔集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微斯人,吾谁与归? 3、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

1、放晴 鸟停息在树上(栖息)朝廷 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1)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才能立于竞争前列;(2)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 4、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

- 54 -

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

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1、请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去国怀乡( ) (2)春和景明 (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选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不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于是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2分) 1、(1)国都 1分。(2)日光,1分

2、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则为平民百姓担忧;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则替君主担忧。 3、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

15、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 55 -

1、选自《战国策.齐策一》。纳,接受。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 3、昳丽:光艳美丽 4、服:穿戴

5、窥镜:照镜子 6、旦日:第二天

7、孰:通“熟”,仔细 8、美我:认为我美 9、私:偏爱 10、以:认为 11、方:方圆 12、蔽:受蒙蔽

13、面刺:当面指责

14、谤讥:这里是谈论缺点 15、闻:这里是传到的意思 16、时时:有时

17、间:断断续续地

18、期年:一周年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漂亮? 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译:你更美丽一些,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啊;侍妾认为我美,是怕着我啊;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啊。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在公共场所谈论缺点,传到我我耳中的,得下等奖赏。

5、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 命令刚一下达,群臣进言规劝,宫门和庭院像闹市一样。几个月以后,有时断断续续地(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提意见,(却)没什么可说的了。

- 56 -

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三、复习题 1、古文默写

①、文中写邹忌对妻认为他美的看法的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文中写邹忌对“妾之美我”看法的语句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③、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初下的情景的语句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④、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 虽欲言,无可进者 ⑤、文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6、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4分)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7、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8、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

- 57 -

示?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9、《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10、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11、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 四、2009年中考试题

1、阅读课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 D.乃下令。(乃:于是,就) ..2、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吾妻之美我者(美:美丽) B.时时而间进(间:偶然)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 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到) ..

3、将“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译成现代汉语。

- 58 -

4、文章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 的道理。第二段写邹忌巧妙运用 的方法,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1、A 2、B 3、(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4、直言不易、设喻说理(类比说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句中的文言实词。 ① 王之蔽甚矣 蔽 ② 时时而间进 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4、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形貌昳丽 昳丽: (2)暮寝而思之 寝: ...(3)王之蔽甚矣 蔽: (4)时时而间进 间: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

6、齐威王善于纳谏的做法,对于今天的人们又什么借鉴意义?请结合你身边的实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① 受蒙蔽 ② 间或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3、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4、(1)昳丽:光艳美丽 (2)寝:寝,躺,卧 (3)蔽: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4)间:间或,偶然

5、(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 59 -

(2)满一年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6、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2、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关?”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

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

- 60 -

3、选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说明“ ”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最后写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邹忌讽谏齐威王与扁鹊规劝蔡桓公,劝谏结果有何不同?试从邹忌和扁鹊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 1、B 2、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3、“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大意对即可)

4、答案示例:邹忌讽谏成功,而扁鹊规劝失败。原因:邹忌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使人易于接受,而扁鹊规劝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身份,直言不讳,让其难以接受。

3、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巨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①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 ②期年之后:...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1、①偏爱 ②满一年2、能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3、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显得具体生动

4、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61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诚: 间: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1、诚:的确,实在 间:偶尔

2、(1)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2)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

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面句中粗词的意思。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孰视之 .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4)时时而间进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62 -

3、本文用“_________”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4、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3分)

1、长,这里指身高(只答“身高”也可) “孰”同“熟”,仔细(只答“仔细”也可)

偏爱 有时

2、(1)邹忌委婉地劝说(规劝)齐王,齐王接受规劝(改正错误)。 (2)我同城北徐公北,哪一个美? 3、门庭若市

4、例如:邹忌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规劝。他由“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 6、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回答1——4题。 (1)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语录句中加点的词语。

(1)能谤讥于市朝 谤: (2)闻寡人之耳者 闻: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3、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4、本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1、(1)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2)闻:使……听到

2、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或: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评分标准:

- 63 -

3、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示例1: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嗯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 示例2: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7、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 D.乃下令。(乃:于是,就) ..2、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吾妻之美我者(美:美丽) B.时时而间进(间:偶然)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 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到) ..

3、将“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译成现代汉语。

4、文章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 的道理。第二段写邹忌巧妙运用 的方法,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1、A 2、B 3、(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4、直言不易、设喻说理(类比说理)

16、满井游记

□袁宏道

原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馀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64 -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唯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选自《袁宏道集笺校》。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2、廿:二十

3、土膏肥沃的土地。

4、鳞浪:像鱼鳞一样一样细微的水波。 5、晶晶然:清洁明亮的样子。 6、泠光:清冷的光

7、娟然:姿态秀美的样子 8、靧面:洗脸

9、髻鬟:环形的发髻 10、掠:梳理

11、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 12、寸许:一寸左右

13、蹇:驴,这里指骑驴。 14、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15、呷:小口喝

16、堕事:懈怠公务。堕,通“惰”,懒惰,懈怠。 17、恶:怎么,如何。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稍微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清洁明亮的好像镜子刚打开,清冷的光(也好像)突然从匣子里射出来似的。 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译:山峦被晴空下融化的积雪洗净,姿态秀美的样子像擦过一样,鲜艳明媚,也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

4、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译:柳条将要舒展却尚未舒展,柔嫩的柳梢在风中散开,麦田里像兽颈上短短的鬃毛的麦苗高一寸左右。

5、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 65 -

译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喝水的鱼,都悠闲自在,鸟的羽毛和鱼的鳍之间都充满了喜悦的神气。

6、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没有觉察它啊。 7、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唯此官也。

译:能够不因游览而懈怠公务,在山石草木之间玩的潇洒的,就只有我担任的这官职了。 三、复习题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

3.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4.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5.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参考答案:

1.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描写了京城早春时节“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

3.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4.“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 5.作者游览满井时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 6.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7、.《满井游记》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能举出两例反映这一季节景物的诗句吗?早春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②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8、试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含义。摆脱一些限制,便能够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 9、填空

①《满井游记》作者 , 代文学家。

②体现本文画龙点睛之笔的句子是 ③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的句子是

- 66 -

袁宏道 明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若脱笼之鹄

10、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

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1、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若脱笼之鹄

12、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3、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13、文章中春光中人物的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17、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选自《东坡志林》。 2、念:考虑,想到 3、相与:共同,一起。 4、中庭:院中 5、空明:清澈透明 6、闲人:清闲的人

- 67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两人就一起到院子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两种水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哪一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能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复习题

1、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5、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 ,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6、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冰清玉洁清澈透明 的美好境界。

7、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 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 68 -

8、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 夜游承天寺

9、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10、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1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感情。

1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13、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14、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月色(或月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样理解这句话?本句的意思是: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5、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16、“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 69 -

17、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18、曹刿论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选自《春秋左氏传》。《左转》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2、间:参与

3、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占。 5、牺牲:指祭祀神时用的猪、牛、羊等。 6、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 70 -

7、信:诚实,诚心 8、孚:为人所信服 9、福:赐福,保佑 10、狱:案件 11、虽:即使

12、察:明察,弄清楚。 13、情:实情

14、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5、鼓:击鼓进军 16、败绩:大败 17、驰:驱车(追击)

18、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19、逐:追赶

20、既:已经,……之后。 21、故:原因,缘故。 22、作:振作 23、再:第二次 24、衰:斗志衰退 25、竭:尽

- 71 -

26、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27、测:推测,估计。 28、靡:倒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贵族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贵族们目光短浅,未必能深谋远虑。

3、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凡弄清的)一定要根据实情(处理)。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竭尽了。 三、复习题

1、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的句子是: (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的句子是: (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句子是: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

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3、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_________政治上取信于民

4、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 72 -

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____________ (2)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7、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8、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 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9、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10、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11、 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 (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2、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政治上取信于民。 13、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取信于民

14、在齐军败走之时,曹刿为什么反对马上乘胜追击?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5、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取信于民;详察敌情;上下一心;指挥得当;等等。

- 73 -

四、2009年中考试题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篇,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 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参与)焉 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B 2、D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

判断。 4、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朱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时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3)既克,公问其故。 故:

- 74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4、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1、(1)问:参与(2)福:赐福、保佑(3)故:缘故、原因 2、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 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19、马说 □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释。

1、选自《唐宋散文精选》

2、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枥,马槽,也指关牲畜的地方。 4、一食:吃一顿

5、或:有时。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6、食:通“饲”,喂养。 7、外见:表现在外面。 8、且:尚且

- 75 -

9、等:等同,一样。

10、策:驾驭。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 11、道:方法

12、材:通“才” 13、执:握

14、临:到(它)跟前

15、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译: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译: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部显现出来也就表现不出来。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想要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嘶叫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复习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

- 76 -

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只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0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

21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22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23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5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

- 77 -

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27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28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29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30、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31、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32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33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34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34、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5、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策

- 78 -

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

36、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37、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38、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39、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请举例说明。认为千里马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还要 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40、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1、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4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43、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4、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45、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46、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 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4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 7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