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

2020-02-23 来源:小奈知识网
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

摘要】 目的:探讨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6例咳嗽患者,对其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和总结分析。结果:24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好转。结论:中医治疗咳嗽治愈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 咳嗽 中医辩证 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5-0332-02

咳嗽是指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肺系病证。由肺气上逆所致。其它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气上逆也可出现咳嗽。咳嗽日久,也能耗损气津,损害机体,剧咳还会造成不良后果[1]。“咳”指肺气上逆,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临床上一般痰声多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6例咳嗽患者。其中男22例,女性24例,年龄在18~69岁,平均年龄5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等症状。 1.2 治疗

1.2.1 风寒袭肺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处方: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止嗽散(《医学心悟》)。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且桔梗可载药上浮。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咽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燥湿化痰。 1.2.2 风热犯肺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处方:桑菊饮(《温病条辨》)。

本方用桑叶清肺络之热,菊花、薄荷清散上焦风热;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肃肺以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

若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口渴加天花粉清热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咽痛声嘶,加射干、山豆根清热利咽;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藕节、生地凉血止血;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1.2.3 风燥伤肺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处方:桑杏汤(《温病条辨》)。

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燥热;杏仁宣肺利气;象贝、沙参、梨皮润肺止咳;山栀清泻胸膈之热。

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泻热;痰中夹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1.2.4 痰湿蕴肺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处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方中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健脾渗湿;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者合用,痰化、食消、气顺;甘草调和诸药。苏子长于降气,气逆不降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畅膈,胁痛痰多者以此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食少脘痞者以此为主。三者皆为行气祛痰之药,又能在治痰中各展其长。

若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1.2.5 痰热郁肺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处方:清金化痰汤(《医学统旨》)。

方用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泻肺热;陈皮、茯苓、桔梗、甘草化痰止咳;贝母、瓜蒌润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止咳。

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以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1.2.6 肝火犯肺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处方:黛蛤散(《中药成方配本》)合泻白散(《医学发明》)。

方中用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知母清泻肺热;桔梗、青皮化痰止咳;粳米、甘草和中养胃,使泻肺而不伤脾胃。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加葶苈子、瓜蒌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黏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1.2.7 肺阴亏耗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处方: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方中重用北沙参、麦冬甘寒生津,养阴清肺,为主药;玉竹助主药滋阴润燥;天花粉清肺润燥,养胃生津;生扁豆甘平和中,培土生金;冬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草泻火和中,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乃甘寒之法。

若潮热不减,干咳日甚,加地骨皮、胡黄连以泻肺清虚热;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低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以敛汗;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凉血止血。 2.结果

26例患者经我院中医治疗后,24例治愈,2例好转。 3.讨论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病证,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为六淫犯肺,而以风邪为主,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其共同病理基础均为肺气不调,失于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外感咳嗽,多属邪实,当以祛邪宣肺为主,肺降如常,其咳自止。内伤咳嗽每易感受外邪使发作加重,治疗应权衡标本的主次缓急,或先后分治,或标本兼顾。内伤咳嗽在缓解期间,应恪守“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拟补虚固

本法以图根治[2]。外感咳嗽多属急性发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及时诊治,容易治愈。若迁延失治、误治,反复发作,损耗正气,则可转为内伤咳嗽。久咳必伤脾及肾,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心、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痰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3]。

适应气候变化,适时添减衣服,生活要有规律,起居有常,避免外邪侵袭,预防感冒。不吸烟,避粉尘,房间空气要流通清新,保持呼吸道洁净。适当休息,勿过疲劳。注意饮食调摄,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勿食油腻煎炸食品及刺激性食物,戒烟酒,以免滋生痰浊。虚证咳嗽者,应适当补充益肺止咳之物,可用饮食疗法,以补气、润肺止咳。如食用山药白果银耳羹以补肺健脾止咳;食用雪梨百合枸杞羹以滋阴润肺止咳。 参考文献

[1]华华,吴洁,张丽梅.经方拾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02.

[2]周仲瑛,蔡淦,张烘斌,等.中医内科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