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系统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与层次

2020-02-23 来源:小奈知识网


系统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与层次

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社会起源、演变、范畴、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关心的是一群人集合在一起的时候的活动规律,关心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主要包括社会学(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政治学(对国家、政府的研究)、经济学(对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等,具有整体性、客观性、价值性等特点。

《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给“科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利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加识。”可以做这样的概括:首先,科学具有客观性;其次,科学具有系统性;第三,科学具有普遍性;第四,科学具有实证件;第五,科学具有毛开放性。总之,科学不相信一劳永逸的发现,不接受千古不变的结论,科学是开放的。

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研究都有着鲜明的区别。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首先,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具有不可重复性、个性事件、难以模拟、难以控制、复杂性、难以简单化、难以量化、认识对象反作用等,它意味着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抽取更多的样本,而且难以做出准确的长期预测,研究结果的推广范围小;其次,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更多地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研究者的阶层地位、政治倾向、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知识结构和时空环境等因素;第三,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个体件与整体性的统一,必须坚持实证性与理解性的统一,必须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与人文学科研究相比,首先,意图不同。人文学科关注的是具体的特殊性,通过特殊性来探讨人生的意义;而社科学关注普遍的共性;其次,方法不同。人文学科主要是采取主观思辨方法,体察对象的主观思想状态,依靠直觉或理解进行研究;社会科学则主要采取科学方法开展研究。

科学研究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仅仅是科学家们在实

验室里进行的观测和实验活动,也不仅仅是学者是书斋中皓首穷经耳朵读书与写作工作,而是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验证结论的全过程。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非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工具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源于孔德,主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一致性,并寻求普遍规律性的观点,认为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事实(对象)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主张整体主义的方法论。代表人物有孔德和涂尔干。孔德提出人类进步法则,有三种理论状态:神学的或虚构的;形而上学或抽象的;科学的或实证的。分别对应:军事社会;宗教社会;工业社会。涂尔干有纲领性著作《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杀论》,提出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分离。

非实证主义主要为现象学与理解方法、批判理论、构建主义。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为狄尔泰、韦伯和胡塞尔。主张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能科学之间有明显的不同,表现在研究对象和目的等方面,特别重视理解方法;以个人主义方法论为特征倡导定性研究方法,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为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认为科学研究目的不是解决“是什么”,而是解决“应该是什么”,又对经济基础的批判转向了对上层建筑的批判,即对意识形态或社会文化的批判。建构主义(爱丁堡学派)代表人物为布鲁若.拉图尔、卡林.诺尔-塞蒂纳、巴恩斯、大卫.布鲁尔(四信条:因果性信条;无偏差性信条;对称性信条;反思性信条)。

工具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流行于20世纪40~60年代,有拉扎斯菲尔德的哥伦比亚学派(定量研究)和芝加哥学派实地调查。主要着眼于具体的社会现实事物或制度,力求通过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改进,通过研究语言的数学化和形式化,发展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避免个人思想和偏好的介入。

社会科学与外部社会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非专业研究人员的冲突和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专业研究人员的冲突。一、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非专业研究人员的冲突,所谓非专业研究人员,主要指的是行政管理者和社会普通公众。(一)社会科学研究者与行政管理者的冲突。社会科学家与行政管理者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可以说,科学研究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社会控制开始了永无休止的冲突。冲突的核心在于“事实一价值”问题。社会科学家与行政管理者的冲突应该说,首先缘于其社会角色的不同,社会科学家的主导角色是进行客观研究,而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角色不同、利益不同,对社会研究的看法自然也不同;其次,社会研究的特殊性(与自然科学相比较)也影响了行政管理者对社会研究的态度。另外,让会的民主水平、文明程度、宽容氛围的差异,也是影响不同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者与行政管理者的冲突强度的重要变量。(二)社会科学研究者与社会普通公众的冲突。社会科学研究者与社会普通公众的互不信任和冲突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与上一种冲突相比,这种冲突显得比较和缓而已。社会科学研究者与普通公众冲突的关键问题是“事实—常识”问题。社会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而普通公众则更相信自己“亲身”经验、“切身”体会和“世人皆知”的常识。造成这一现象的表面原因似乎是普通公众盲目相信个人经验和社会常识,但根本的原冈是社会研究的“科学性”不强,社会科学还没有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真正确定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社会地位。所以,从积极的方面看,社会科学研究者与社会普通公众的冲突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也许是有所裨益的。二、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专业研究人员的冲突,所谓外部专业研究人员主要指自然科学研究者。随着职业分化和教育专业化的发展,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之间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理解、猜疑甚至足对立和冲突。冲突的表现:斯诺认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以文学知识分子为代表)与自然科学家(以物理学家为代表)的冲突表现为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种文化”的对立。冲突的成因:斯诺认为,社会上智力最高的人群间的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重大的社会损失。造成冲突最主要的原因一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二是我们要把我们的社会模式固定下来的倾向。我们认为,实际上,根本原因恐怕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生活越来越分化和专业化。

社会科学研究是通过建构理论来正确解释社会现象,获得有关社会的知识。理论是构成一门学科的基础,它体现着学科的性质。社会科学中的理论是很模糊的。它可能是一种假设或概念,或者是一种经验研究或实际问题相区别的抽象学说。但都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理论必须是抽象的;第二,理论必须是主题化的;第三,理论必须保持逻辑上的一致;第四,理论必须是解释性的;第五,理论必须是概括性的;第六,理论必须是独立的;第七,理论必须在实质上是有效的。

理论具有不同的层次,有些是非常抽象的,有些是非常具体的。宏观理论是以整体件的社会现象为解释对象,它是一种局度概括的解释框架。这种理论抽象程度最高,应用领域广泛。与宏观理论相对的微观理论关注的则是行功个体之间的互动层面的现象与问题,普遍强调微观个体实在的重要性。理论是由一组逻辑相关的符号要素构成的。这些基本要素包括:概念、变量、命题、假设或陈述。了解理论的构成要素,有利于研究者在实际研究中运用理论和建构理论。概念是构建理论的基础,它是一种指称,是对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概括。概念由定义构成,定义是对概念的解释和说明。作为对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变量:是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对概念的限定,为概念设计一定的指标或是概念操作化。变量有不同的分类,按变量的测量层次,分为: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定比变量,它们的测量层次是依次递增的;按相关关系分:自变量(预测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和因变量(结果变量)由于其他变量变化而导致自身变化的变量。命题:把两个以上的概念或变量关联起来的陈述,或者说它是反映现象之间的关系的陈述。假设是尝试性的解释,不是定论,是有待证实的。

研究设计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说选择研究课题是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的话,那么研究设计就是解决“怎样去研究”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诸多方而的工作,要最终实现研究的目标,就必须在研究实施之前对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完整的设计,研究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研究类型和

研究方式,二是确定研究对象的内容,三是研究操作。一、确定研究类型和研究方式。研究的性质: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研究的目的: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研究的时间维度:横剖研究、纵观研究;研究的范围: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研究的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二、确定研究对象的内容。研究单位一般分为个人(最常见的分析单位)、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研究内容:属性(使其与其他事物分别出来)和状态(外在表现);意向性(行为的倾向性和惯有的);社会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类行为)。两种有关分析单位的错误推理:层次谬误:用宏观层次资料来论述微观层次现象;简化论:用微观层次的资料来论述宏观层次的动态。三、研究操作。研究的操作化过程是指把抽象的理论观点与具体的经验事物联系起来,转化为经验上可度量的指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1、研究问题:说明研究课题及其目的和价值;2、研究意义:说明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课题操作化,对概念、命题进行分解);3、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4、研究方式:确定研究内容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界定研究总体;确定抽样方法;确定样本规模和抽样精度);5、资料分析:说明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6、工作计划:说明研究人员、组织情况及进度安排;7、经费预算细则和参考文献:确定研究需要的物质手段、计划安排和研究经费。

测量是任何科学研究所必须使用的一项重要手段,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不例外。惟一不同的是,自然科学中的测量—般是借助仪器进行,而社会科学通常情况下则是借助于问卷、访谈提纲以及量表等等。对社会现象的度量就是社会测量,社会测量过程是社会科学研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社会测量的质量和效果与研究的质量息息相关、任何有价值的研究都必须以高质量的测量为依据。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测量,提高测量的质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如此。

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量三要素:测量内容(测量对象的属性或特征);数字或符号(表示事物属

性和特征的标记);测量法则(解决如何测量的问题)。社会测量的特点: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社会测量的内容是人或者与人有关的社会现象的属性或特征;社会测量的主体或者说研究者也是有思想、有倾向性的人,难以做到价值中立;社会测量的可重复性远比自然科学低,起步晚,测量对象复杂。测量层次分为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定类测量是测量尺度中层次最低的一种,在本质是—种分类体系,即将变量依自身的属性或特征进行分类,并标记为不同的名称或数字符号;定序测量由相互排斥和包罗无遗的种类组成。不过不是所有种类都在同一层次上,也不是都在同一值上,而是可按它们属性的值对其依次排列出等级;定距测量不仅能够将事物或社会现象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还可以测量它们相互之间差异的程度大小;定比测量除了具有定距测量的所有属性以外,还具有一个绝对意义的零点。即这个零点有实际意义,且要求是绝对的、固定的、非任意设定的。

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指对同一或相近的测量对象进行反复测量时,所得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与稳定性,也就是测量能够稳定地测量所测的变量的程度。分为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本信度。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推测出所要测量变量的准确程度。换言之,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度,即测量工具能准确、真实、客观地度量事物特征或属性的程度。信度与效度的关系:有信度不一定有效度,有效度一定有信度,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影响信度和效度的因素:测量者;测量工具;测量对象;环境因素及其他偶然因素。

量表是一种测量工具,常被用来测量调查对象如何感觉或思考某事物,研究者借助它来测量某个建构的强度、方向、层次和强势。一般而言,研究者通过构建和使用量表,让人们在一个极点到另一个极点之间,指出符合自己态度的适当的一点来。它以一个连续体的方式来排列回答值或观察值,然后对结果加以分析。量表的构建旨在创造以顺序、等距、比率形式测量变项的数字分数,而数字的指派有助于人们进行量化思考。常见的量表有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瑟斯东量表、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哥特曼量表。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由于自然科学相同的方法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方法不断过渡的方法论系列,是一个有较多体系客观性的方法到较多体现主观性方法的发展过程,是包含着最为普通最具共通性的观察方法到最为特殊最具个体性的释义方法,评价方法等的方法论体系与群体。主要的研究方式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有的时候我们不能直接接触和面对研究对象,比如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已经不复存在,这时就需要运用一种间接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什么是文献?文献是指包含有我们要加以研究的对象的信息的各种载体。文献资料是间接的、第二手资料,研究者除了可以通过查阅公开出版物和有关组织成个人的档案等传统途径来获取文献资料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获得。而利用文献资料间接考察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就称为文献研究,又称间接研究。它包括历史文献的考据,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比较,统计资料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理论文献的阐释以及对文字资料中的信息内容进行数量化分析等等。文献研究是文学、哲学和早期社会科学最常使用的方法,现在也仍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必要过程。

文献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问的类别,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根据文献产生的根源,可以分为第一手文献)和第二手文献;根据承载文献载体形式和记录技术的不向可以分为印刷型文献(也可称书面文献)、视听文献和网络文献等;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将文献研究分为历史文献研究、统计资料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文献研究法同其他研究方法相比,不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通过非直接的途径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研究具有间接性特征。其优点和缺点都源于文献自身的特点,优点主要有:1、可研究无法接触的对象;2、无反应性;3、研究费用低;4、保险系数相对较大;缺点主要有:1、倾向性;2、选择性;3、信息的有限性;4、有些资料难以获得。一般而言,文献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2、文献收集;3、文献的整理;4、文献的解读;5、文献分析。虽然文献研究法可以单独使用,但是在研究中,文献研究法常常和其他方法结

合在一起使用,通过研究力式的整合达到更好地进行研究的目的。内容分析是指对文献内容做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的描述和分析,它用于考察社会人为事实。这里的文献主要指成文文件,包括书本、杂志、报纸、诗、歌曲、绘画、演讲、信件、法律条文和宪章以及其他任何类似的成分或集合。

必须指出的是,在整个文献研究方法使用的过程中,必须对所采用的任何资料持有一种科学的置疑精神和批判态度,这是保证文献资料准确性的前提。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文献进行考察和分析是非常有帮助的:1、考究文献的作者情况:文献的最初作者是谁?他的研究目的是什么?同自己的研究目的有何异同?文献的作者是通过何种方法和途径获得这些文献中的信息的?为什么这些文献得以保存这么长时间?文献的作者是否希望公开文献的内容。2、对文献的研究立场分析:文献写作的具体历史背景是怎样的?文献是否努力做到了价值中立?如果存在偏见,应该怎样去发现和修正?3、对文献的逻辑性验证:文献的主题是什么?文献的作者又是通过何种概念和范畴传达信息的?通过文献中所使用的资料能概括和推理出文献所给出的结论吗?文献作者是通过何种方法进行研究的,这种研究方式对研究的主题是否恰当?4、对文献真实性的复证:思索从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资料对文献提供的信息能够进行证实或证伪。

比较研究方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尽管比较法是我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所必需的方法下都可以应用比较法,其运用要符合一定的原则:1、可比性原则2、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原则3、相同性比较与相异性比较相结合的原则。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比较法主要分为类型比较法和历史比较法两类。前者属于横向比较,后者属于纵向比较。

实地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方法之—,以其直接、生动和深入的特点,在政

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实地研究法是指不带有理论假设而直接深入到社会生活中,采用观察、访问等方法去收集基本信息或原始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第一手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实地研究法作为一种以定性为特征的研究方法,与统计调查等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不向。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实地研究法假设特定人群共享着—种知识,对事物有—种认识,研究者的目的就是要加入这个人群,并分分享他们的知识;其次,实地研究法强调互为主体性或主观互动的关系;再次,实地研究法所考察的对象较为具体和有限,强调对个案的深入观察,收集详尽的资料;最后,研究者通过实地研究所获得的资料以定性资料为主,主要进行深度描述分析,以达到对具体对象的理解和认识。实地研究法的程序可以简单的分为以下六个步骤:(1)选择“实地”;(2)进入现场;(3)抽样;(4)收集资料;(5)分析资料;(6)撰写报告。实地研究法出于需要依靠研究者本人对现象本质和行动意义的“深层描述”,最适用于对少数有代表性的、独特的个案或社会事件进行详细、深入的考察,特别是那些只有在现场中才能更好解释的群体事件、社会过程和态度、行为。

观察法和访谈法是常见的定性研究收集资料的方法。观察法是指调查者带有明确目的,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及其辅助工具,直接从社会生活的现场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是搜集社会初级信息或原始资料的方法。特点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认识活动;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的现场调查。研究者为了获得合适的资料,可以根据研究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类型的观察方法。作为收集资料的方法,观察法可以按照不问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主要的分类是:(1)完全参与观察、半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2)结构式观察与无结构式观察;(3)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4)“火星人”与“皈依者”。结构式观察有标准的记录格式,记录工作比较简单。对于无结构观察,在记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记录使用的工具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展;其次,记录的时机以同步记录(或称为现场记录)最为理想,以避免事后追记的不完整;再次,记录的原则是“能记尽记”,把所有知道的细竹完完全全地记下来;最后,记录的内容应包括观察到的事实和对观察的解释,也就是“知道”的和

“认为”的社会过程。观察法的优点:直观性和可靠性;不受语言或人际交往的影响;简便易行,比较灵活;缺点:有时需要特殊的调查人员或工具费用比较高;观察对象有局限性;观察结果容易受观察者的影响;有些现象观察的结果缺乏统计意义。

访问研究法,就是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向被访问者了解社会事实情况的方法。访问的过程实际上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面对面的社会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即其互动件和灵活性。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把访问研究法分为如下类别:1、结构式访问与无结构式;2、个体访问与集体访问;3、直接访问与间接访问;4、一般访问与特殊访问(这是根据访问对象的特征来划分的)。访问的—般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访问前的难备、访问中的提出问题和听取回答、访问后的资料整理与查证事实和再次访问等几个环节。

访问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好详细的访问提纲或粗线条的问题,学习与调查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其次,选准访问对象,并尽可能充分地了解被访问者;第三,要选好访问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场合。第四,做好其他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准备访问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文具等,也要做好联系服务工作。访问是整个过程的主要阶段,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接近访问对象1.正面接近;2.自然接近;3.求同接近;4.友好接近5.隐蔽接近 (二)提问。提问是访问调查的主要手段和环节,它在访问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访问技巧首先是提问的技巧。1.问题的种类:访问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即实质性问题和功能性问题。实质性问题,是指为了掌握访问调查所要了解的实际内容而提出的问题。它可分为:一是事实方面的问题,如属于个人特征和属性的问题,二是行为方面的问题。功能性问题,是指在访问过程中为了对访问对象施加某种影响的问题。它可分为:一是接触性问题。二是试探性问题,三是过渡性问题,四是检验性问题。(三)听取回答。访问过程中的听,应该是有效地听,即专心、积极地听。实践证明,要有效地听.应做到:1.排除各种听的障碍。2.要有正确的态度。3.善于列被访问者的回答做比恰当

的反应。(四)引导和追询。1.引导;引导不是提出新问题,而是帮助被访问者正确理解和正确回答已经提出的问题。2.追询。追询不是提出新问题,也不是排除回答中的障碍,而是为了促使被访问者更真实、具体、淮确、完整地回答问题。(五)重视访问中的非语言信息。在访问过程中,既要重视语言信息交流的技巧,又要重视非语言信息交流的技巧。(六)结束访问。一般来说,结束访问应该注意两个问题:适可而止与善始善终。

访问后的主要工作包括两个方面:—是资料的整理与核实,即:1.及时整理访问记录。主要是看记录是否完整、淮确,调查的情况是否真实、可靠。2.进一步核证事实。主要是对一些关键事实和重要数据,进核实。3.做必要的补充调查。凡是访问中遗漏的问题、搞错的事实行补充调查。二是考虑必要的补充访问。有时访问不能一次完成,需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访问。这大体上可分为三类情况:1.补充性两次访问,就是原定调查任务内于种种原因在第一次访问中没有完成,或访问后发现了遗漏或错误之处,然后再去做补充调查。2.深入性再次访问,就是原来就计划进行二次或多次访问。第一次只是了解一般情况,熟悉被访问者,以后再做深入访问。3.追踪性再次访问,就是第一次访问后间隔一段时间,仍按照第一次访问的基本内容对原调查对象进行再次访问。

访问员的选择与训练。访问员应当具备的条件分为两类:一类是任何研究的访问员都应具备的,即一般条件,要求访问员的一般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客观与公正。第二,热忱与能力。第三,责任心与承受性。第四,虚心与耐心。;另一类是内研究主题的性质、社区类型及调查对象的特点所规定的,即特殊条件。训练访问员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其访问技巧和能力,首先,课题负责人明确要求;其次,组织访问员阅读访问问卷、访问指南等与该项研究有关的材料;第三,进行模拟访问和讨论;最后,检查访问结果。

结构式访问又称标准化访问,它是一种对访问过程高度控制的访问。这种访问通常采用事先统一设计、有一定结构的间卷进行,并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访问对象。从问

卷的形式和设计要求来看。各种问卷都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自填式问卷和访问式问卷。它们分别用于自填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问调查中。结构式访问的特点:1、调查过程易于控制;2、回收率高;3、应用更广泛、更深人;4、能获得自填问卷无法获得的有关访问对象的许多非语言信息;结构式访问的缺点有:1、访问费用高,时间长,因而往往使调查的规模受到限制;2、对于敏感性、尖锐性或有关个人隐私的问题,其效度不及前者。无结构式访问又称非标准化访问,是一种半控制或全控制的访问。无结构式访问的优点及其适用性包括:1、弹性大,能充分发挥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积极性2.访问者能对问题做全面、深入的了解。无结构式访问的分类:重点访问、深度访问、客观陈述法。

集体访问法,就是访问者邀请若干被访问者,通过集体座谈的方式了解社会情况或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按照调查目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了解情况为主的调查会;一类是以研究问题为主的调查会;按照调查内容可分为综合性调查会和专题性调查会;按照调查的形式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互相讨论式的调查会;一类是各抒己见式的调查会;按照调查的方式可分为口头集体访问和书面集体访问。

调查研究法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问卷或访谈调查等方法,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系统地收集信息与进行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特点:1、调查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2、资料收集工具的特定性;3、获取资料的及时性和全而概括性;4、资料分析的定量化。类型:行政统计、社会生活状况、社会问题、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科学研究调查。调查研究法的具体程序可以概括为:1、确定课题阶段:确定研究课题,提出理论设想,建立研究假设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设计阶段是以调查目的为方向进行的选择和工具准备3、调查实施阶段:具体贯彻研究设计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4、方法和技术收集调查资料:对调查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5、资料分析阶段总结阶段:撰写调查报告、评估调查质量、交流调查成果 这五个主要步骤。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主要有自填

问卷法。根据问卷发放方式的不同,自填问卷法可以分为发放问卷法和邮寄问卷法。自填问卷法的主要优点:1、这种力法节省时间、费用和人力;2,匿名性较强。3、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自填问卷法的主要缺点:1、自填问卷法的适用范围受被调查者文化水平的限制;2、难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3、无法完全保证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调查问卷的设计。一、问卷的基本结构 (—)封面语:封面语的作用是向被调查者解释和说明调查目的以及有关事项,以争取被调查者的信任,获得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封面语的语言要简明、诚恳,篇幅不要太长,以两三百字为宜。在封面语中,一般需要说明以下内容: 1、主办调查的单位、组织或个人身份2、调查的内容3、进行本次调查的研究目的和重要性4、对调查资料的保密措施5、说明调查对象的积极配合对调查质量的作用。(二)指导语。指导语就是用来提示被调查者如何正确填写问卷或指导访问员正确完成问卷调查工作的解释和说明。除封面居中的指导语外,最经常使用的是卷头指导语和卷中指导话。卷头指导语一般集中在封面语之后,正式调查问题之前,以“填答说明”的形式出现,其作用是对填表的方法、要求、注意事项做一个总的说明;卷中的指导语是针对某些比较复杂的调查问题的特定指尔,对填答要求、力式、方法进行说明。(三)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是问卷设计的主要内容。问卷中的问题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大类。(四)预编码就是在问卷设计的同时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及答案的数字代码,并印制在问卷上。(五)其他资料。除了预编码以外,问卷还包括一些有关资料,如问卷编号、问卷发放及回收日期、调查员编号、审核员编号、被调查者住址等等。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1、必须以调查研究课题的研究假设为指导2、坚持与调查目的和内容的统一3、必须明确阻碍被调查者合作的各种因素。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1、确定问卷纲要2、基础性探索工作3、设计问卷初稿,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卡片法,另一种是框图法4、评估和试用4、修改并定稿。问题及答案的设计,问题及答案的形式:1、填空式2、是否式3、多项选择式4、矩阵式5、表格式6、关联式。问题设计的要求:1、

语言与措辞2、应避免的错误(1)双重问题。(2)诱导件问题。(3)敏感性问题(4)含糊不清的问题(5)语言毛病。问卷问题的回答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封闭式回答,一种是开放式回答。调查研究中的大多数问卷主要是由封闭式问题构成的,答案是封闭式问题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总结起来,封闭式答案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答案要与问题协调一致,不能答非所问2、答案的穷尽性 3、答案的互斥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