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一历史上册考点

2024-03-08 来源:小奈知识网
初一历史上册考点

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一、元谋人:

1、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

2、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3、距今约170万年 4、发现于云南元谋

5、遗物、遗骨:两颗牙齿,打制石器。炭火,烧骨——使用自然火。

6、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二、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里

3、保留猿的一些体质特征,手脚有明显分工,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起重要作用。

4、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5、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制造工具

6、使用天然火:烤食物,照明,御寒,驱野兽,适应自然,增强体质。

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

7、达群居生活:原因: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陋。 8、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8万年,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2、山顶洞人的面貌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3、生活:采集,狞猎,捕鱼。

4、会制造骨针,项链,会钻孔,打磨,会缝衣服 5、人工取火(燧人氏:钻木取火) 6、使用磨制石器

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半坡聚落:1、时间:约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3、居住:半地穴式

4、种植作物:粟、白菜、芥菜 5、养猪狗,捕鱼,狩猎 6、磨制石器 7、彩陶 8、使用弓箭

二、河姆渡聚落: 1、时间:约7000年

2、地址:浙江余河姆渡(长江流域)

3、居住:干栏式(自然环境原因:通风、防潮) 4、主要种水稻 5、饲养猪狗水牛 6、黑陶

7、挖掘和使用水井:

8、磨制石器,骨制工具:骨耜

9、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始定居生活。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反映:农耕文化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地点:山东大汶口 2、农耕为主

3、私有财产出现,有贫富分化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炎帝与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炎帝:1、改进农具,教人农耕 2、发明医药

3、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4、发明陶器 5、开辟集市

黄帝:1、造宫室,车船,兵器,衣裳。 2、发明文字(仓颉造字),历法,算术,音乐,嫘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3、石制农具:原始农业状况。绳纹蚕纹陶器:懂纺织、养蚕。半坡船形彩陶:船交通工具;半坡刻画符号:文字萌芽;半坡陶埙,骨笛:原始音乐 4、涿鹿之战:上古有传说,生活在长江流域以蚩尤为代表的部落联盟与生活在黄河流域以轩辕为代表的炎黄部落联盟为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涿鹿之战。蚩尤战败其部属九黎人被掳为奴隶,为区别于炎黄部落的“百姓”,则称“黎民”。 5、阪泉之战:炎帝与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展开大战炎黄部族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龙: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间的联合。 二、尧舜“禅让”

1、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

2、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部落势力此消彼长的关系。) 3、大禹治水(治理黄河):采用筑堤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开沟挖渠,引水灌溉,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4、禹是禅让制度下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

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夏朝 商朝 西周 建国时约公元前约公元前公元前间 2070年 1600年 1046年 建国者 禹——启商汤(黄河周武王(牧继父位“家下游) 野之战) 天下”,世渭水流域 袭制代替禅让制 都城 阳城 亳——殷镐京 (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都) 国家政军队、刑设官员、建分封制,宗权机构 法、监狱,军队,是当法制 城堡宫殿 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文化遗河南偃师河南安阳, 址 县二里头殷墟文化 文化遗址 遗迹 大型宫殿,农业,畜牧全国土地陶管,青铜业,青釉器周王,土地器和陶器,(瓷器),国有,农作20多种刻髹漆工艺,物品种增画符号,农雕刻,甲骨多,人工灌耕为主,生文,广泛使溉,手工业产工具:石用青铜器。 分工细(号制,蚌制,“百工”)骨制 瓷器普遍,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各朝灭暴政而亡 亡原因 政治事 公元前771件 年犬戎攻破镐京 最后一夏桀 商纣王(炮周幽王 个统治烙酷刑) 者 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分封制:

1、 目的:巩固周王对周边的统治。

2、 分封的内容:土地和臣民,即“授民授疆土”。 3、 分封的对象:同姓贵族,姻亲,功臣,先代贵

族。

4、 分封的依据:血缘亲疏,宗法制,嫡长子继承

制。

5、 诸侯的义务:(1)管理当地事务,治理诸侯国,

保卫周王(2)服从周王的命令(3)定期朝觐(4)交纳贡赋(5)服役

6、 周初分封71国,同姓诸侯40国。分封的主要

诸侯国:燕、齐、鲁、晋、卫、宋、吴 7、 分封的意义:(1)建立起严格的等级关系 (2)加强了周王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3)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诸侯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二、社会等级

1、统治阶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他们享有各种特权,兼任各级官员。 被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 2、平民:(1)隶属贵州族,被驱赶进行大规模集体劳作。(2)拥有生产工具和家庭副业,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 3、奴隶:(1)来源:战俘和罪徒 (2)经常被王和贵族用于赏赐和买卖 (3)强迫作苦役

(4)人祭:用作祭祀祖先的供品

人殉:为死去的贵族殉葬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建军队,制刑法目的: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

2、礼仪教化:统治人民的手段。作用: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礼:祭祀祖先、天神的仪典。

礼规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礼仪规范,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意义:统治阶级通过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和稳暄社会秩序的作用。

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夏商西周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段统治人民。

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齐桓公称霸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1、 最先称霸的:齐桓公 2、 称霸条件:(1)齐国是比较大的诸侯国 (2)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经济,改革内政

(3)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3、概况:(1)帮助中原小国抵抗游牧民族的进攻。 (2)联合中原诸国讨伐楚国

(3)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确立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二、问鼎中原

1、退避三舍:晋文公对楚国的承诺。

2、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晋国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楚庄王问鼎中原。九鼎是王权的象征,楚王问鼎是想取代周天子。

4、晋楚交战:在邲打败晋,楚庄王成为霸主 5、在争霸斗争中彻底失败的是宋襄公。 6、称霸西部的是秦穆公。

7、吴越争霸:夫差——勾践 吴国胜,勾践卧薪尝胆,后战胜吴国,成为霸主,也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三、合纵连横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晋分裂:韩赵魏

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北燕,最南楚,最东齐,最西秦

4、政治外交策略:合纵:六国南北联合抗秦。 连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合个击破。 纵横家:秦国张仪,魏国公孙衍

朝秦暮楚:在合纵连横斗争中,东部各国为自己的利益,时而追随秦,时而追随楚,所以叫朝秦暮楚。 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 西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集本耕作 2、 春秋时期:铁器广泛应用农业生产

3、 战国时期:两牛牵引犁耕作,这是耕作技术的

一大进步。

4、 个体生产成为可能: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 战国改革风潮:目的:为了富国强兵 魏国: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 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 韩国:申不害 齐国:邹忌 6、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

法。 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2)奖励生产(富国) (3)奖励军功(强兵) (4)承认土地私有 (5)推行县制 (6)统一度量衡

意义: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1、 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发现于河

南安阳小屯村,西周也有甲骨文。)

2、 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

和商朝政治经济情况。

意义:研究商朝历只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3、 青铜器:铜、锡、铅合金

4、 青铜器种类: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 5、 商代青铜器代表作品:司母戊鼎:(1)形制雄

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2)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3)司母戊的仿制品作为中国人民的珍贵礼物现已被联合国永久收藏。 四羊方尊,青铜立人像(商代蜀文化杰出作品)。 6、 铭文(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西周毛公鼎,金文近五百字。 第十课 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 孔子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开年鲁国人 2、 思想家:(1)儒家学派创始人。

(2)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 (3)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以“礼”治国。 3、教育家:(1)“有教无类”(2)当仁不让

(3)因材施教

4、创办私学,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论语》。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道德经》。 孙子:孙武,兵家,《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百家争鸣

1、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1)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 (2)士人游说、讲学

(3)私学兴盛 学派 代表 代表作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庄子 《庄子》 法治,中央集权 法家 韩非子 《韩非顺其自然,子》 无为而治 兵家 孙膑 《孙膑兵 法》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一、都江堰

1、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修

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 组成: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3、 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4、 意义: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人称“天府之国”。

5、 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

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编钟 1、青铜乐器

2、战国青铜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州出土) 鲁班:器械制造,发明云梯,刨,钻,锯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的统一

1、秦统一的条件:

(1)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2)商鞅变法秦成为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的国家。(3)秦采纳正确的军事方针,长平一占,六国再无力抵御秦国。2、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3、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定都咸阳,秦王嬴政就是秦始皇。 4、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陈胜吴广起义 1、起义原因:(1)秦朝兵役、徭役、赋税沉重 (2)秦朝的刑法残酷

(3)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遇大雨误期要被处死,陈胜吴广率众起义。 3、在陈建张楚政权。最后起义失败。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决战,大败秦军。(破釜沉舟)

楚汉战争:刘邦与项羽争帝的战争,长达四年。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废分封,立郡县 1、政治上:

(1)中央: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设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 太尉:掌管军事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2)地方:郡、县二级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采纳李斯的建议)

意义: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3、 经济上:车同轨,修驰道,建灵渠(连通珠江

与长江)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便于经济交流。

4、 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官文),后有隶书。 意义:对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5、 思想:焚书坑儒。 6、 军事:修长城,御匈奴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分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官职是世袭的;郡县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其官吏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定为治国指导思想。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儒学教育:中央,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 2、 政治上:(1)颁布“推恩令”。为节制诸侯王的

势力,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意义:侯国实力大减,无力对抗中央。

(2)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地方上设刺史,13个州,每州一个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