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诗园林山水意境

2021-02-03 来源:小奈知识网


唐诗园林山水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意境产生于具体的三度空间的境域的这一基础,园林以植物、地形、山石、水体、道路、建筑等为物质实体,其形象又随气候、时间、季节等因素而变动而影响作用于人的感觉感官,唤起游人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在游赏园林的过程中,人的欢乐、意愿、失望、忧虑等情绪不在客观对象上,其根本在于游人自我的内心活动,人的心理精神是可以突破身观局限,游于天地,以致无穷尽。造园者通过整体环境的创造,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的因素以获得园林的意境,包括人的触觉、味觉、听觉、视觉,从而形成园林的一种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自然景观的美,不仅表现为外在形貌的雄奇幽旷,而且以它缤纷的色彩多样的姿态悦耳

【36】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价值所特有的深刻认识与深切体的声音和诱人的香气愉悦于人。”

验,使得唐代山水诗别具“畅神之山水”“感怀之山水”“人化之山水”三种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诗人们寄喻山水,或体现个性,或感怀身世,或畅神适性,或抨击黑暗,或避世隐居,或陶冶情操,唐时期将山水诗的表现的发展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胜境,同时园林主人直接把这种山水素材和诗人自由往来的精神家园运用到园林建设和园林欣赏这中。表现出园林离不开山水,山水塑造了园林;唐诗离不开山水,山水孕育了唐诗;唐诗、园林、自然山水的丰富内涵,实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唐代得到最为突出的体现。如孟贯《过王逸人园林》:

谷口何时住,烟霞一径深。水声离远洞,山色出疏林。

雪彩从沾鬓,年光不计心。自言人少到,犹喜我来寻。

“中华民族将与自然山水亲和统一感应交融视之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中华哲人很早就开始了对自然宇宙的观察” 【37】这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感应交融首先表现为山水的生态价值。

1

如李约瑟说“在许多方面,风水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益的,如它提出植树木和竹林以防风,强调流水近于房屋的价值。虽在其他方面十分迷信,但它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成份,遍中国农田,

【38】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居室,乡村之类,不可胜收。”

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同时也体现在文化价值时代意义上。“……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它希求人间的环境与自然更进一步的联系,它求人为的场所自然化,尽可能与自然合为一体……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

【39】 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

1负杖入山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孔子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后,儒家以山水作为志士仁人的精神拟态。山同时成远离人世喧嚣的象征,最初是隐士高人栖身的理想选择,正如贯休《题某公宅》一句“楼无一面不当山”一样,他的《山居诗二十四首》中我们选择其中几首中同样体现着山中居住的心理和意境:

休话喧哗事事难,山翁只合住深山。数声清磬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幽深有径通仙窟,寂寞无人落异花。……白石桥高吟不足,红霞影暖卧无厌。居山别有非山意……五岳烟霞连不断,三山洞穴去应通。石窗奇支枕疏疏雨,水碓无人浩浩风。……千岩万壑路倾奇支,杉桧濛濛独掩扉。劚药童穿溪罅去,采花蜂冒晓烟归。闲行放意寻流水,静坐支颐到落晖……露滴红兰玉满畦,闲拖象屣到峰西。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古堑细烟红树老,半岩残雪白猿啼。虽然不是桃源洞,春至桃花亦满蹊……石垆金鼎红蕖嫩,香阁茶棚绿巘齐。坞烧崩腾奔涧鼠,岩花狼藉斗山鸡。

文人在为自己创设的园林之中,磊山,借山,以拳石象征山林。山水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

2

标志,几乎无园不山,无园不水。山水成为园林最基本的抒情性物质建构,园林山水写意色彩越浓,体量越来越小,但其所蕴涵的思想,却越来越丰富。齐己《闻尚颜上人创居有寄》:

麓山南面橘洲西,别构新斋与竹齐。野客已闻将鹤赠,江僧未说有诗题。

窗临杳霭寒千嶂,枕遍潺湲月一溪。可想乍移禅榻处,松阴冷湿壁新泥。

齐己同样也写出“窗临杳霭寒千嶂”邻山借山之景,而储光羲 《安宜园林献高使君》更为直接地表述出“小山宜大隐”逍遥情怀:

直道已三出,幸从江上回。新居茅茨迥,起见秋云开。

十里次舟楫,二桥交往来。楚言满邻里,雁叫喧池台。

鱼鳖乐仁政,浮沉亦至哉。小山宜大隐,要自望蓬莱。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这些诗中强调了情,并把情体现在自然之中,形成对山的描写做到情景交融自然天成,这其中的意境自然显出。

2开畦分白水

水是生命之源,故园必有水。水的作用生活上藉以取水排水,生态上调节小气候,造景上可以养鱼禽、种莲藕,既能控制视距,又能如镜映景,给园林增添活力。王维《山居秋暝》:

3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白居易《泛春池》:

白蘋湘渚曲,绿筱剡溪口……霜竹百千竿,烟波六七亩。

泓澄动阶砌,澹泞映户牖……波上一叶舟,舟中一尊酒。

酒开舟不系,去去随所偶。或绕蒲浦前,或泊桃岛后。

未拨落杯花,低冲拂面柳……天与爱水人,终焉落吾手。

中国传统思想中提倡就是“上善若水”,我们从以上两首诗上看园林中“清泉石上流”、“ 莲动下渔舟”、“ 烟波六七亩”、“ 波上一叶舟”给人以清新平静,有沁人肺腑的美感,这种洁净、虚涵、淡泊、流动之美引以联想之后,还有水声潺潺,真水无香感觉升华。这些诗中真挚地把握水的尺度,促使每一个读者必须认真思考选择对待水的态度,影响着对意境的创造。“水是园林的血脉,无水不成园,它不仅具有形态美,虚灵美音乐美色彩美动态美等外在美,更重要的具有意境美。小小水面,象征的是十里风荷,悠悠烟水,寄托的是回归江湖之情。园林理水,水形有池沼溪涧泉源渊潭等,源于自然界的江湖,溪涧泉瀑,与真水无二” 【40】

3身依片石休

爱石、品石、咏石、赋石于人格,以石为友,是文人风雅之所在,石是文人寄情抒情之物。

4

刘商《画石》有“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之说, “石令人古”,具有太古的历史意蕴,中国文人对石的崇拜,实际上反映了文人们对史前文化的一种恋旧心理。喜为五律,刻意求工以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诗人姚合用石置于山建成庭,并有诗《题金州西园九首石庭》:“布石满山庭,磷磷洁还清。幽人常履此,月下屐齿鸣。药草枝叶动,似向山中生。”唐诗中有“穿池叠石写蓬壶”的句子,白居易是最善理石的诗人,在他的《北窗竹石》:

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

况临北窗下,复近西塘曲。筠风散馀清,苔雨含微绿。

有妻亦衰老,无子方茕独。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

羊士谔《永宁小园即事》:

萧条梧竹下,秋物映园庐。宿雨方然桂,朝饥更摘蔬。

阴苔生白石,时菊覆清渠。陈力当何事,忘言愧道书。

牛僧孺《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

胚浑何时结,嵌空此日成。掀蹲龙虎斗,挟怪鬼神惊。

带雨新水静,轻敲碎玉鸣。搀叉锋刃簇,缕络钓丝萦。

近水摇奇冷,依松助澹清。通身鳞甲隐,透穴洞天明。

5

丑凸隆胡准,深凹刻兕觥。雷风疑欲变,阴黑讶将行。

噤痒微寒早,轮囷数片横。地祇愁垫压,鳌足困支撑 ……

“怪石虽是大自然的产儿,但经过人工改造以后,就带有社会的印记,特别是经过园林艺术的点化以后,就富于艺术美的风采,成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41】

4风泉有清音

李中在《宿韦校书幽居》 “溪上高眠与鹤闲,开樽留我待柴关。园林月白秋霖歇,一夜泉声似故山。”泉是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水源,不单用于生活饮用,岑参《寻巩县南李处士别业》:

先生近南郭,茅屋临东川。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有时著书暇,尽日窗中眠。且喜闾井近,灌田同一泉。

还可飞泉观瀑,流泉听琴。裴迪《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

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韦应物《蓝岭精舍》:

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

6

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绿林含萧条,飞阁起弘敞。

道人上方至,清夜还独往。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

所嗟累已成,安得长偃仰。

泉可给人视、听、触、味等综合感觉,使园林在静态之中体现出动态之美,鸟儿歌唱,泉水叮咚,无论是心闲落照,还是嗟累已成,都可洗涤心灵,静气养生。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