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课程教学内容
1.1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全校性本专科生的通识课程,是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特点[2]。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拓宽知识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3]。
1.2课程的重点
1.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
课程的重点是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冯·诺依曼机器结构、指令、程序、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网络的基本概念,对计算机及其技术形成整体意识,找到计算机及其技术与专业应用的结合点,为日后的专业应用打下基础。
1.2.2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
首先是常用软件的应用技能,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电子邮件、IE浏览器等常用的软件的使用。其次是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查找和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常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指计算机应用的三个层面的能力要求,即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是指最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能力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中的能力。要求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1.2.3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需要大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善于思考,不墨守成规。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综合型作业,可以锻炼学生对互联网有效信息的收集利用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提炼加工表现能力和体现在主题作业中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对主题作业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有充分的思想表达空间,可以针对自己的爱好来展现,可以极大地刺激其学习热情的提高。
1.3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对面向应用的要求认识不足;(2)原有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应用严重脱节;(4)课程体系不适合专业的特点和需求;(5)教学知识点多而分散,而学时数少,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难安排;(6)教学对象的层次存在很大差异。
1.4解决办法
1.4.1采用模块化教学
按知识单元“精讲”课程内容,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讲述。知识扩展安排学生利用本课程的教学网站或互连网自主学习。
1.4.2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分层次教学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层次差异较大的特点,若实施“完全的分层次教学”,目前学校的一些客观条件还不具备。为此,我们在实验内容上采取了层次化的方法,将每个单元实验的内容分基础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两部分,实验内容由低到高以满足不同层次基础的学生需求。
1.4.3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主要有:(1)实验课教学;(2)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3)网站实验平台学习;(4)计算机技能竞赛。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实践空间。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顺利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相互配套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者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依托。以多模块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网络教学为平台,以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为基地,形成一个时空立体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自由创新的立体化的学习环境。
2.1采用模块化教学,加强该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
2.1.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多环节教学”等。
2.1.2采用模块化教学,加强与专业课程整合
采用模块化教学,从现代办公应用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选取各种典型案例,构建课程的宏观教学设计。以若干个案例为载体,形成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从专业应用实际出发,做到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将计算机应用融入各专业课程中,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改善了计算机基础与专业需求脱节的局面,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2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为基地,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教学中引入综合型作业,锻炼学生对互联网有效信息的收集利用能力、信息提炼加工表现能力和体现在主题作业中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1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设计思想是打好基础,面向应用,模块化,可操作性强。教学设计上,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为原则,以一系列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主线,培养自我开拓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为既掌握各专业领域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2.2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紧密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注意将第一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设计第二课堂教学内容时应做到内容充实、导向清晰,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启迪,学习上有所长进。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学习目标不要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吸引学生由“执行者”变为“设计者”,由被动参与变为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