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三次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2020-04-07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08年第l0期 N0.10.2008 第23卷 江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01.23 总第209期 J0URNAL 0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0F TECHN0L0GY General No.209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三次课程改革 与发展趋势 高林,鲍洁,马立红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10O101) 摘要: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就课程目标和功能而 言更是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改革与创新。纵观已往,展望未来,厘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脉 络,是非常必要的。由此,可以在学习德国等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课程开发方法的基础上,为在高职教学 理念、专业课程结构、科目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打好基础,并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三次改革;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O 文献表示码:A 文章编号:1672—74O1(2OO8)10—0O38—07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掀起一次新的教学 的特点,就课程目标和功能而言更是经历了三次 改革高潮,特别是在高职示范校中推动的以学习 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改革与创新。而且改革的趋 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为切入点 势今天仍在延续。 的改革,正在成为引领和推动整体高等职业教育 一、第一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传统的 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改革力度持续增加,人们对 学科体系向加强实践教学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转变 于课程改革核心地位的认识逐步深化。但也出现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 改革发展不平衡,以及由于中德两国的国情不同、 段,是体现教育本质的重要方面,但在发展的初期 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不同出现学习 几乎在整个80年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 借鉴中的困惑和困难。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 改革基本没能提到日程上来;9O年代以后,在对高 教中心主任Maclean教授所言:“各国的职业教育 等职业教育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开始了第一次高 有其自身的特点,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具有世界的 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先进性,而中国是世界上的大国,在学习和借鉴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学本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同时,尤其要注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 大体相同,特别是建国初期,为解国家经济建设急 教育体系。”为此,有必要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 需人才的燃眉之急,加快发展了周期较短的专科 展历程进行反思,厘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 教育。高等专科教育的课程基本是压缩本科的课 革的脉络,从而为在高职教学理念、专业课程结 程,专科培养的一般是本科的助理人才,如本科培 构、科目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形成自己 养工程师、专科培养助理工程师。这是由当时中国 的特色打好基础。 经济发展条件和人才需求决定的,也是大学实施 纵观已往,展望未来,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发 精英教育的必然结果。 展历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步形成自己 伴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经 收稿日期:2008一O9—01 作者简介:高林(1946一),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论。 第10期 高林鲍洁马立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三次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39 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培养不同类型人 征,可以从某校90年代初和2003年计算机类专 才的需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对高等职 业的两份教学计划进行对比了解(以下简称9O计 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推动力。随着国际上发展 划、03计划)。这两份教学计划都是按公共基础课、 高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和先进经验传人中国,为高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的课程结构设计和排 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借鉴基 序,而且在每部分课程的设置中,O3计划都进行了 础,使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理性思考向前迈进了一 颇有力度的改革。大步。 从表1看出,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10年中对 这一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轨迹和特 数学课进行了颇有力度的改革:90计划中本科压 表1公共基础课程计划的比较 10g0年《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课程 计划表 2。03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敦学课 课程 课内学时 程计划表 中国革命史 课程 课内学时 大学生思想教育 入学教育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大学生法律基础 体育 邓小平理论 工程制图 体育 高等数学 工程制图 线性代数 应用数学 概率统计 应用文写作 电子物理学 基础英语 电子物理实验 科技英语 基础英语 科搜英语 缩型的三门传统数学课程被“应用数学”所取代, 生的文字表达和交流沟通能力为主的“应用文写 且学时大为减少。作为本科学科基础课程的“大学 作”。 物理”,在90计划中表现为“电子物理”,而03计 从表2看出,在专业基础课程部分,“电路分 划中被取消,代之以职业工作更为需要,以培养学 析”等作为本科电类经典专业基础的五门课程都 表2专业基础课程计划的比较 l990年《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课程计划表 2。。3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课程计划表 课程 课内学时 课程 课内学时 电路分析 96 实用电工电子学 64 电工试验 32 k 电子工艺 64(另一周集中实训) 模拟电子技术 64 计算机引论 64(另一舟集中实训) 数字电子技术 64 程序设计 64(另一周集中实训) 电子技术试验 32 微机原理与接口 64 软件基础 64 网络操作系统 64 c语言与程序设计 80 算法与数据结构 64 微机原理及应用 80 数据库应用技术 64 Java语言 64 软件工程 64 计算机网络基础 64 40 江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23卷 进入了90计划,而03计划中这五门课程已经按 “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成两门课程,且学时大为 减少,同时增加了集中实训课程。 从表3看出,在专业课程部分,90计划与本科 表3专业课程计划的比较 lggO年《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课程计划表 课程 课内学时 外设与接口技术 64 管理系统工程 64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80 微机实用软件 64 软件工程及MIs 80 cAD及cAM导论 48 十分雷同,03计划则有了较大改变,专业课程的应 用指向更加明确,集中实训大为增加,以突出培养 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 在教育部高教司第一个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的 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 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2号文件)中关于制定教 学计划的基本原则指出“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 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专业教学计 划。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 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时间和内容”, “实训课程可以单独设置”。 事实上,通过以上事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第 一次课程改革的典型特征表露无疑:第一,理论课 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缩减学时并进行同 类课程的适度整合;第二,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 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 由此可见,第一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 对本科压缩型的课程进行了有力的冲击,增强了 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后续的改革建立了基础。但整 体看来,基于当时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和受传统学 科本位的高等教育影响,这一次的改革仍然建立 在专业的学科体系基础上,沿用了以基础课、专业 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结构,课程改革 的起点是当时实施的高等专科基于学科体系的课 程。高职院校不可避免的局限于在教学过程中要 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改革层 面,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次对传统学科体 系课程的改良。 2。03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课程计划表 课程 课内学时 多媒体技术应用 64(另1周集中实训) 网络安全技术应用 64 网络系统管理 64 互联网体系结构 64(另I周集中实训) 网络新技术讲座 16 网络设计 集中实训3周 毕业实践 集中实训12周 二、第二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向职业 适应能力的培养 世界范围的高等职业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 兴起的,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才开始起 步,因此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职教课程改革经验 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育部和劳动部的指导下,我国先后引进 了北美的CBE、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 MEs、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NVQ)证书、澳大利亚 的职业教育国家资格框架(AQF)和培训包(TP) 等,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尤其是在8O年代末90年代初,教育部三次组团 去加拿大考察,引进北美的基于能力的职业教育 思想(CBE)和课程开发方法(DACUM),突出了能 力本位,体现了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改善了职业教 育内容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新世纪之交,教育部 又三次派团去澳大利亚考察学习澳洲的职业教 育,除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国家框架体系中吸取 经验之外,对澳洲的以技术一技能为基础的职业 教育课程方案给予重点关注。 国外经验带给国内的最大冲击是,使我国职 教界幡然顿悟:职业教育课程应该是基于能力 (Based c0mpetency)而非基于知识的;职业教育课 程开发程序是倒过来的,课程开发的起点是职业 分析而非学科分析。这种革命性的认识提升,为高 职的课程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然而,任何国外 的课程模式和开发方法都是有其局限和适用条件 的,如CBE的(DACUM)课程开发方法强调把职业 能力分解成独立的细小任务,再把任务叠加组合 第l0期 高林鲍洁马立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三次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41 成综合能力的处理方式,忽视了劳动过程的整体 特性和经验成分,比较适合需要简单技术和肢体 技能的短期培训。 的学习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和我国 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自本世 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与经验的同时,白2001 纪以来,广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开始了新一 年起,教育部为了整体推进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组 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高 织实施了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研究项目,在100 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从职业分析人 多项立项的研究课题中,涉及课程改革研究的多 手设计课程,实施能力本位的课程方案。例如,信 达50几项。令人欣喜的是,国内职教界的很多专 家、学者在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经验基础上,深 入的职教课程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先后提出了具 有我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和开发方法,如 “宽基础、活模块(KH)”、“多元整合的课程模式”、 “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职业能力系统 化课程及开发方法(V0csCuM)”等。 在20叭年,当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黄克孝 教授等就提出了针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多元整 合课程模式。[ 该模式是在对现有各种课程模式比 较分析的基础上,力图集中外各种职业教育课程 模式之所长,整合成一个有最大兼容性和共适性 的最优化课程模式。 它以培养就职能力为导向,实施课程内容综 合化,把学科式课程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改造成适应职业教育的“基础、定向、专长” 的三段式课程,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在 一定程度上灵活选择课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 习。事实上,这种试图将不同职业教育课程观、课 程模式整合起来形成“最优”模式,已经超越了具 体的课程开发实践可控制的范畴和框架。 2004年“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 (V0cscuM2004)”在北京联合大学诞生。该课程 模式是该校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在借鉴国 际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法基础 上,结合我国国情开发出来的。它以技术—技能型 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任务驱动和行动导向设计课 程,倡导能力本位理念,其课程结构分为三个层 次:宏观专业课程、中观链式课程和微观单元课 程。 在引人关注的职业能力培养环节,v0c— ScuM2O04模式包括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 关键能力两部分,力争在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基础 上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技 术一技能为基础的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性知识 息产业部信息化办公室与北京联合大学合作,运 用VOcscuM方法,研发了电子信息类l0个专业 的双证课程教学方案和课程大纲,编写了40多种 相关的专业教材,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印发行。 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开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 在高职教学中成功运用,不少已获得国家和省市 精品课程称号。北京市教委自2006年开始,设置 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在全市10所高职学院计算机 类专业中实施北大青鸟的AccP课程置换,深入 推动北京市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许多省市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教学成果获得省市和国家的 教学成果奖。 这一次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表现在:课程设 计思想方面,从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转换为 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方法上,从 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分析为起点的 课程。高职课程走出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框架的 束缚,开始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新课程 模式。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上课程设计思想和 方法还存在不可避免的不足和缺憾:一是在对改 革的推动方面,还多集中于认识层面和对专业课 程体系的调整,科目课程的改革没能深入进行,二 是在人才培养上,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更侧重 于职业适应力,尤其是从事职业工作的技术一技 能等操作层面的能力培养,即便提出职业素质和 关键能力培养,其视角也还是集中于适应职业岗 位工作要求。 三、第三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职业竞 争力(设计与建构能力)培养为导向 上世纪90年代,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 研究所(ITB)在所长Felix Rauner教授的带领下与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作,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 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设计方法,称为以工作过程 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BAG),并于本 42 江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23卷 世纪初在德国职业教育中推广。 学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化的分析,找出具有职 不是“学科完整”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工作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遵循设计导向 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 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赋予职业能力全新的 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 内涵意义,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 过程知识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 2004年,教育部与劳动部等联合颁发了《职业 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重点提 出“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 起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 培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能力的训练。该方法 重视创造能力(设计能力)在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中 的重要作用,适用于创新型国家和市场经济对职 业人才的要求,成为本世纪初最先进的职业教育 思想和课程设计方法。 值得重视的是,这种创造能力(设计能力)或 日设计与建构能力,我们认为可以称为职业竞争 力,培养这种能力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 法的本质与优势,因为它不仅强调如何培养职业 适应能力,更着眼于培养职业竞争力:要求每一个 职业岗位的从业人员不仅能够适应职业工作,而 且能够主动设计或建构自己的工作任务,在工作 中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 通过与Felix Rauner教授的交流和我们的研 究来看,我们认为,职业竞争力(设计与建构能力) 包含了四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岗位操作能力,表 现为能熟练运用技术(技巧)和知识完成一项具体 工作,本质上是职业适应能力的表现;第二是职业 综合能力,表现为完成一项整体性工作任务的能 力;第三是职业发展能力,表现为任务组织、优化 和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和把握机遇的能力;第四 是最高层面的职业创新能力,表现为对工作的反 思、问题的解决、技术的创新等方面。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强调工作过程 的整体性。工作过程的核心包括工作者、工作对 象、劳动工具、劳动方法和工作产品,这些因素相 互作用,并且按照工作要求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 完成工作任务。由于现代企业和社会已经进入以 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在工作中所需要 的知识技能,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综合性的, 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基于工作 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以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 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具体分析哪些“点 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和技能。将职业分析、 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与教 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要求学校课程设置要遵循 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模式。 同年,欧盟亚州联系(Asia—link)项目“关于课 程开发的课程设计(DCCD)”课题组研究这一职业 教育思想和课程设计方法在亚州地区的推广,参 加国家有德国、中国、马来西亚等四个国家的六所 大学,总课题组长为Felix Rauner教授,北京联合 大学为中方课题组长单位,在德国不来梅大学技 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系列出版物基础上,2007年 DCcD中国项目组编写出版了中文版的介绍德国 最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书籍——《职业教育与 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高教出版社2007 年6月)。 由于BAG法注重职业竞争力培养和工作过 程性知识学习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并形成了一套 完整的课程开发方法,这与现行我国高等职业教 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相近或相吻合。 2007年,在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在高等职业 教育示范校建设中开始试点采用这一方法,高教 司高职高专处一位领导提出,高职课程要充分体 现工学结合的特点,指导思想是:课程设计要基于 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的工 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为此, 自2007年6月起教育部多次组织示范校教师赴 德国学习培训,结合示范校的课程改革开始了基 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研究与探索,严格按照方 法的步骤,初步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 2008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选要求中 把“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 发与设计”作为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标准之一。 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经慎重研究,拟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 课程改革和建设中逐步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第10期 高林鲍洁马立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三次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43 设计理念和BAG方法,开发电子信息类专业工学 育比较先进的国家中,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都有 结合课程。 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改革。就课程目标和 各自特点和特长,广大职业院校应注意博采众长, 并依据国情逐步消化吸收。因为,中国的高等职业 教育是以高中毕业学生拥有的学科性知识为起 时至今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历 点,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高素 质技能型人才是在高中文化基础上,以工作过程 功能而言,每一次的改革都有力的推动了高等职 知识为主体需求并辅之以其它知识的一类人才。 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从现实来看,国际国内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 方法的提出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起 着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作用,但在应 用中其缺点和局限也逐步显现,因此需要不断进 行理念的创新和方法的改进。 然而,三次改革并不意味着存在明显的阶段 性特征,事实上我国在高职的很多专业实施的课 程迄今仍处于以第一次改革为主的状态,第二次 改革的历史不长,第三次改革的目标在当前示范 校建设中又提了出来,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高等 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也折射出我国经济社 会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的新需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推进第三次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高职示范校中推动 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正在成为 引领和推动整体性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 模式。同时,在学习德国等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理 念和课程开发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成为我国高等职 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1) 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思想和BAG方 法是在德国国情下产生的,有其使用的特定边界 条件和约束条件,国内职业院校必须在建构使用 平台和适应国情之间进行决择和协调;(2)要注意 该方法的本质特征和优势特点,在本土化过程中 不丢失其内涵的本质优势;(3)在其它一些职业教 在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仅要 克服传统的学科导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思想的影 响,更要以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理念为指导, 在培养职业适应力的同时,更重视职业竞争力的 培养。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学习、借鉴国际 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理念和课程开发方法,但也 应注意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针对性,优势和弱势,局 限性、限制条件和使用环境;在进行职业分析时, 必须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首先对 培养目标指向的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知识、 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吸取 各种课程设计方法之所长,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职 业教育课程设计方法为主导,以工学结合为途经, 建构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 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开发方法,形成新的专业 培养方案。 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国的高等 职业教育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如果将这些 特点与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相结合,并立足于我 国国情,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和先进的高等职业 教育课程体系已为时不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编.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 2001—2002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2:207. 江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23卷 The Three CurricuIum RefOrms in the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I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Trend G4D , J召 D. e, 一 o,zg ( d JDO 0 ,C 0) Abstract:Chinese higher v0cati0nal education has shaped her own character a er 0ver 20 years’deVelopment. As far as the objects and functions 0f the curriculum are concemed,three cu耐culum I1ef0舢s and inaugurations are significant in history.L00king back and f0rward,it is necessary to make clear the thread 0f curriculum ref0咖 0f Chinese higher vocati0nal educati0n.0n borr0wing the experience in educati0nal thoughts and curriculum de— Vel0pment 0f Cermany as well as other devel0ped c0untries,we can shape our 0wn characteristic curriculum sys— tem by lay a nn f0undati0n in the aspects 0f teaching idea,speciaIty cu culum stIlucture,the c0ntents of t|le cur_- riculum and the c0nstⅢction 0f teaching resource,etc. Key wOrds:higher v0cati0nal education;cu culum;three ref0rms;trend 唪任编辑秦涛】 (上接第37页) 队伍建设也需要不断地跟进,结合专业设置的特 的综合素质不高。因而,一方面,造成学生上岗后, 点建立起完善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机制。(1)给予 不能站稳岗。例如,学生没有准确定位,随意辞工 青年教师更多的培训渠道和时间。(2)引入相关行 或无法接受规章制度的约束,与师傅、同事较难相 业、企业具有“双师型”潜质的人才作学校的兼职 处等。另一方面,因综合素质不过关,被企业拒之 教师。(3)提高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如实行技能工 门外。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需求的人才既要 资、奖励、进修、晋升、荣誉、地位等使教师确立争 有一技之长,又要有较好综合素质。因此,今后在 取做“双师型”教师的自主意识。(4)“双师型”队伍 课程改革中要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 建设不可昙花一现,要有计划、有目标,持之以恒。 (四)课程建设专业技能与思想品德并重 学生的道德培养、人格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学生 身体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帮助 学生确立健全人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 重专业、重技能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但缺乏对 市场经济中站得住、站得稳。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I EduCatiOn COlleCtiVizatiOn ⅣG gu帆, ⅣG日 一60, , 一c Mn (Dn ng 0c 0n c 0n C0Z cf on,曰e 』D26DD,C n0) Abstract:Daxing V0cati0nal education c0llectivizati0n is a g0vemment—led re百0nal v0cati0nal education oup. Initial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scho0l cooperation with enteIprises.Then we put fn_1ward pI.0p0sals include impmVing the mechanism,expanding the depth 0f c00perati0n,tmining teacher to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0rds: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ctivizati0n;development model;the 0perating mechanism 【责任编辑孙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