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变迁皆有语
【摘 要】张爱玲在《更衣记》中将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娓娓道来,把浮华的外表与深刻的内在剥离开来。其把服饰放在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压抑与解放,古老东方与现代西方文明的碰撞冲击这一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深藏在服饰背后的女性意识的变化进行挖掘。
【关键词】《更衣记》;女性服饰;女性意识
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作用产生的劳动成果,更是历史发展的物化表征。服饰反映了个人身体或个体生命受到社会关注的程度,从中可以看到“人类思想和心灵获得的解放、自由的程度,也可看到个体生命、欲望遭受压抑、禁锢的程度。” [1]p3女性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衣服的变迁更像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形象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张爱玲的《更衣记》写于1943年,“更”即变更,“更衣”指衣服的更新换代。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写了清朝到民国期间女装演变的一部简史。张爱玲在描绘服装的同时,还对服装沿革变化与时代习俗的关系进行了揭示,把服饰放在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压抑与解放,古老东方与现代西方文明的碰撞冲击这一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深藏在服装背后女性意识的变化作了进一步的挖掘。张爱玲以女性特有的细致,以作家独到的视角,于娓娓道来的优雅中,把浮华的外表与深刻的内在剥离开来。 一、繁缛锦衣:华丽的束缚
“女为说(悦)己者容”一语道破了古代妇女在贤淑端庄的面
目之后凄凉哀婉的人生。“我国汉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关于女性的道德规范,由此而形成的封建社会妇女的服饰,消费习俗,严格禁止妇女形体上‘性’的显露和挑逗。女性从脖子到脚尖,都要裹得严严实实。”[2]p100古代的女性不仅言行举止上要受伦理道德的制约,就连服装的形式,色彩等也要受其约束。无怪乎张爱玲会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3]p324这深刻的阐释了女性与服装之间的微妙关系。 传统服装的形制样式影响着女性的着装。“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 [3]p324,道出了中国古装亘古不变与作为用服者的无可奈何。女子的服装是宽大的衫裤,要经“小袄”、“中袄”、“大袄”的层层包裹,于是“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3]p325在层层华衣的束缚之下,女性毫无审美可言。针对传统的服装,张爱玲指出:“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 [3]p325这里不是人在穿衣,而是衣在装人,衣服已经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须臾都不能缺少的蔽体之物,而且成了女性个体人格不被承认的象征,成了森严的封建伦理制度约束女性的具体表现。“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 [3]p325,如果女性的服装稍微穿得出众一点,就被认为是伤风败俗。传统服装对于女性不单是在身体上的模式与压制,在灵魂和精神层面上更是一种禁锢。同时,在中国传统服饰中,什么人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具有严格的规定。在清代,女性“逢着喜度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
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 [3]p325不仅如此,服饰对女性言行举止的约束作用。张爱玲在《更衣记》里指出裙制对女性的行动是相当苛刻的:“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 [3]p325裙子的细褶是否摇颤检验女性的行动。这就把封建论道德对女性压迫束缚的本质表露出来。
衣架子似的美人标准,等级分明的穿着,从这些服饰的细节中,旧时女性受封建礼教的压制往往被臃肿、肥大的衣衫,复杂的装饰,繁琐的礼仪及束胸等约束着,女性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束缚,同时还有心灵上的压制和摧残。因此,传统服饰是女性处于奴隶地位的重要标志,是男性表达“父权、夫权、君权”的精神对象和实物载体。
二、简约时装:意识的渐变
从光绪二三十年到民国期间,可谓是一个消除旧形制、旧制度,孕育和产生新形制的重要时期。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女性服饰经历了一场空前的革命。“我们的时装的历史,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些点缀品的逐渐减去。” [3]p326这俯瞰式的概括了当时的总体发展趋势,由衣之变更而至人之变更。
首先,在光绪二三十年,服装满身镶滚,遍体花边的特色已经不再,过去袄子所炫耀奇工巧匠的“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甚至“十八镶”等都不复存在。那些重重的“阑干”与“阔滚条”都被—条简单的窄边所取代。服装已开始逐渐化繁缛为简约。因为社会动乱,衣裤渐渐缩小,“袄子套在人身上像刀鞘”,
“紧身背心”,“两条窄窄的裤管” [3]p327。虽然压抑女性身体曲线的保守陈旧观念仍然占据着社会的主导,但在西风东渐的大环境上,一些摩登女子将紧胸背心和紧小裤子穿出了新风情。其次,民国初年,服装变化万千,日新月异,喇叭管袖子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甚至是除去,“领口挖成圆形,方形,鸡心形,金刚钻形” [3]p328。此时,吸收了西方的裁制,露出女性曾包裹很严的胳膊和腿,女性的着装似乎多少有了些自由度、诱惑力和现代气息。最后,在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卷土重来,女性穿上了长袍“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3]p328。这种近似于男性的长袍的服装,在形式上抹煞了男女性别的差异,有女权的象征。男女平等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沉重的历史问题,张爱玲借助着衣这个载体,说出了那个时代妇女们的观点。到了30年代,旗袍流行则达到顶峰,同时又在不断的改良中。最终,“所有的点缀品,无论有用没用,一概剔去。剩下的只有一件紧身背心,露出颈项,两臂与小腿。” [3]p329女性曲线美的风韵之美,受到新潮人物的追捧,女装追求性感风情,改变了传统女装胸、腰、肩、臀完全呈平直的造型风格,开始热衷表现身体立体感的设计风格,出现了以“露、透、瘦”为特征的新颖女装。
传统的“人属次要,单只注重诗意的线条,于是女人的体格公式化,不脱衣服不知道她与她有什么不同” [3]p329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 [3]p329服饰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明显的
具有促成女性解放和体现女性自主精神的倾向。从光绪年间到民国时期的服装变化,是女性走向独立思考,自主把握服饰面貌的开始。 结 语
衣着服饰常常是人的思想、心态、习俗、观念的直观反映。它反映了一个时代或某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张爱玲的《更衣记》以小见大,从清初到民国时期中国女性服饰的变迁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女性意识的变化。服饰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变,表现在审美意识上,女性开始摈弃传统的以衣遮丑,以衣约束人的观念,开始追求一种健康、积极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总之,女性服饰的变迁不单单只是服饰的变迁,它是女性意识开始转变的一部分,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窥知女性意识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任湘云.服饰话语与中国现代小说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叶晖.我国女性服饰流变中的性别权力关系探析[j].阴山学刊,2005(4):100-103.
[3]张爱玲.更衣记[a].黄修己主编.张爱玲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