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本学期准备必修Ⅱ经济部分《罗斯福新政》作为校级公开课,在收集资料的时发现大量的反映1929—1933经济危机失业的老照片,最为典型的就是一副母亲眉头紧锁望着远方,两个儿女衰弱的依偎着,怀里抱着个熟睡婴儿的照片。也普遍为众多课件所采用,用来反映大萧条下的严峻的失业情况。偶然的机会,发现该照片实际为美国著名摄像家桃乐丝·兰格于1936年3月在加利福利亚州泥普莫豌豆田中的流浪者一家。图中的母亲当时只有32岁,但是在艰苦的生活和长期阳光的曝晒使她显得岁月沧桑。在一组照片中选取这幅名为《流浪母亲》(Migrant Mother)在三藩市报刊发表引起强烈反响,后来那位母亲所在的难民营及其他类似的机构获得政府的援助,也成为经济大萧条时期百姓困苦生活的象征。 一、《流浪母亲》应用的几个问题
疑问一,是否可以用来反映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失业情况?当前历史教学多采用情境式,大量的失业照片有助于让学生理解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从而更好的说明罗斯福新政对兴办大量公共工程解决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但当我们明确这幅照片是在1936年拍摄,而不是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的史实时,我们更应该慎重考虑。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依据客观历史真实,认识科学的人类发展规律。该照片更多反映的是即使是在新政实施的背景下,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失业情况依然严峻,社会弱势群体的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怎样更科学的利用该照片,服务课程内容,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疑问二,怎样更为有效、合理的利用《流浪母亲》?应该从图片的具体内容出发,仔细观察母亲,尽管她显得岁月沧桑,但儿女都紧紧的依偎着她,怀中抱着熟睡的小孩,而眼神依然坚定的看着远方。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当中,母亲依然是儿女的坚定依靠。这恰巧符合新政当中罗斯福的名言“唯一使我们恐惧的事情就是恐惧本身。” 从1936年的拍摄时间上看,属于新政第二个阶段(1935-1939)发生的事件,符合巩固和发展措施之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主题。
疑问三,教学设计中的探讨。教学过程中笔者依然将本照片作为1929-1933年大萧条带
来的巨大影响来使用,不过它仅属于 “金融业破产”——“工农业生产受到冲击”——“失业人口加剧”——“弱势群体的增加” 经济危机连锁效应中的一组照片中的片段。在史实论述罗斯福新政后再简要介绍1936年《流浪母亲》,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和人物细节,结合本课主题展开探讨:1)面对危机,无家可归的人政府通过怎样的措施来应对?2)他们的父亲可能去哪里了? 3)面对危机和恐慌,从残疾的总统到普通的母亲,是否都应该有一份勇于担当的责任?从
知识与能力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教学实践中历史老照片的应用规范问题 “裸奔症”、“穿越症”、“主观臆断症” 1、明确的主题、出处
2、不以纯粹拍摄作者的主观目标为依据
3教学使用的规范问题
1
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 4) 图文结合原则 。教学 中应 当充分重视 图文结合, 互相补充 。另外, 在运用 图片教学 时要注意语言 的生动性 、形象性, 因为 图片是静态 的, 只能说 明历史现象 的个别方面, 要通过教师说 明、分析 、补充才 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掌握历史学习规律 。
拍摄的主观目的 南京大屠杀
教师在演示图片时,最重要的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这主要包括:⑴通过介绍图题及其图片内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这就是将图片作为进入教学内容的路径,以更便捷的方式展开所学的内容。⑵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引导学生寻找并概括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内容。这就是将图片作为学习探究的材料。通过对图片的研习,掌握有效的知识。⑶通过对图片的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这就是将图片作为历史思维活动的媒介,用来展开对历史的认识。在运用历史图片时,要与教师的讲、学生的议相配合,从而使教学过程一步步顺利展开。只出示图片而不进行解说,或者是没有引发学生的活动,只是随心所欲的发议论,都会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产生脱节,导致图片的运用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反 典型的、信息含量大的、有利于展开相应教学活动的图片;然后, 需要考虑到所选的每一幅图片的功效,即明确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用这幅图片来做什么;再与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节课教案和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图片,要同教学内容的实施及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结合在一起。 选的图片运用好,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选适量的图片史料,在一堂课的关键时刻,适时地展示图片。这样的图片教学,一定会成为历史课堂的点睛之笔。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