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学术话语中传信语的多重功能
2023-01-01
来源:小奈知识网
语文学刊 2010年第2期 汉语学术话语中传信语的多重功能 。陈颖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学术话语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文体形式,学术话语不仅是简单的叙述研究成果的过程,而且是一 种重新构建研究活动的过程。在学术话语中,作者既要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又要照顾到学界同仁的“面子”。基 于这个认识,本文引进“传信范畴”的观点,从语篇的角度着重分析学术论文中的传信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反映的学 术社会意识,以期对学术论文的写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 学术话语; 传信范畴; 传信语; 人际意义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2--0070--04 料、例证,所以它们在传信语的使用上也是各有侧重,不完全 相同。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求同存异,不考虑差别。大致 了解传信语在学术论文中的使用情况。对于更进一步的细 语言具有交流信息的功能,同样,也具有使说话者表达 观点和态度的功能。传统语言观认为,学术话语的主要目的 是以客观的方式传递信息,因此应该避免个人观点的介入, 而应关注研究活动本身。这种观点强调科学是一种必须以 书面形式客观地进行的记录活动,从而忽略了研究者之间的 互动性争论及作者试图说服学术社团成员接受其观点的愿 望,也忽略了“作者关于命题的个人观点或态度”。从交际理 论的观点来看,学术话语既涉及话语中所讨论的信息和内 容,又涉及作者对信息和内容的思考,学术话语不仅是简单 的叙述研究成果的过程,而且是一种重新构建研究活动的过 程,这个重构过程需要作者对已有知识作出批评的反应,以 “建立自己的学术领地”L】]。因此,作者需要通过表示态度或 评价的传信语等语言手段表达其观点,这些语言手段使作者 能够表达对命题内容的态度、评价及判断,并能够影响读者 对命题内容的理解和评价。同时,学术话语的交流规则又要 求作者以礼貌的、协商的态度选择语篇的意义,充分尊重读 者的观点,并对同一命题的不同观点的存在表示认可。总 之,学术话语不仅是以内容为中心或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 而是旨在说服和影响读者的,所以必然在传信语的使用上有 它自己的特点。 致研究,我们将留待以后进行。 一、传信范畴和传信语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总是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交代 自己所说话语的来源,以此来显示话语的可靠性,这就是语 言的传信功能。换句话说,传信范畴(evidentiality)主要是通 过说话人来表明信息的来源(source of information)或说话 人对它的态度(commitment to information),传信标记标明 了获得知识的方式以及说话人和他所说话语之间的联系。 传信标记也可以标明话语说出之后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 是通过说话人对信息是否真实或可信赖的评估获得的。 传信范畴的语法表现就是我们所说的“传信语”(eviden— tials)。“传信语”的种类很多,可以是词汇、短语也可以是插 入语或者是句法格式,换句话说,就是听话人能够根据说话 人是用词、短语、格式来判断其所说的话语是否可信,话语的 来源是否可靠。 二、传信语的使用 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语篇的角度着重分析学术论文 中的传信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反映的学术社会意识,以期对学 术论文的写作有所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随机选择五篇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 (均出白《中国科学》)和五篇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均出自 《中国语文》),大约共十二万字,主要分析这些文章的正文部 (一)体现个人经历的传信语 学术论文,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是需要通过实 验或直接的数据加以证实的,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必然要参 加进去,这也就是作者的个人经历。 (1)同时。还将一个干扰靶基因OsMADS2的栽体 分中传信语的使用情况,并根据传信语的类型加以分类,最 后分析这些传信语在学术话语中的语用功能。 由于自然科学更重视实验、数据,而社会科学更重视资 pZ2RNAi导入到花药愈伤组织中,得到了单倍体转基因植 株,并观察到了花器官变异的表型,从而证明以单倍体基因 组为背景的RNAi可能成为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有效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O8COO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颖,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句法、语义、语用。 7O一 说文解字 方法。(以) 陈颖/汉语学术话语中传信语的多重功能 (5)周国光(1998)对儿童连动结构习得过程的研究 发现,一岁半的孩子句法联结能力还不足,还不大能很好地 (2)在另一些例子中,我们看到,“者”也和“之”一样可以 略去。(东) 运用连动式,只能用几个单词句的形式来表达相关的几个比 较复杂的内容。(从) 在学术话语中,追求“科学客观性”是其必备特点,通过 个人经历得到的证据都是第一手的直接型证据,作者使用这 样的传信语,就是为了体现证据的科学、可靠性。在学术话 语中这一类型的传信语使用比较多的是“视觉型”,这一方面 是由于这些实验或例证确实是作者“看”到的,同时也体现出 (6)Eischen,Jin和Noda也证明只要材料弹性模量的变 化形式为连续函数,功能梯度材料的裂纹尖端应力场的主项 就仍然具有负平方根奇异性,而与其弹性模量的具体函数变 化形式无关。(两) “眼见为实”的特点。 在传信语的体系中,体现说话人个人经历认识立场的 我们在这里也注意到,很多转述动词就是我们下面要谈 到的“认识性动词”,对于这些动词,如果是第一人称,就是体 “感官型”的传信语的传信度应该是最高的,因为个人经历的 证据是最可靠的。通常情况下,使用这种传信语就体现了信 息的可靠性和确定性。但是,这种个人经历的认识立场也是 主观性最强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是作为叙述的一部 分存在的。在学术话语中这一点体现的尤为突出,说话人就 是为了传达个人的观点才使用这种传信语的。它一方面能 够体现这是这篇文章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能显示这个观点的 可靠性。这也是学术话语的一个特点。 (二)转述 在学术论文中不可能不转述别人的观点或论断,尤其是 在文章的引论部分,通常要对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要说明 此篇文章的理论基础,这就必然需要大量地转述别人的论 断。有时候,转述他人论断这一行为本身就已经预示了论文 作者对被转述论断或命题真值的评价,这通常是通过转述动 词的选用来达到的。但是,有一些中立性的转述动词却允许 论文作者与被转述论断或命题保持距离,就是不对其真值做 出评价,从而有意模糊了论文作者即转述者与被转述论断或 命题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传信语在学术话语中的另一个特 点。 1.中立性转述。 (3)Rinzel还首次给簇放电进行分类,提出了方波形 (square--wave)、抛物形(parabolic)和椭圆形(elliptic)等不 同簇放电模式。(神) (4)张寿康(1985)认为:A里AB来源于AABB。(论) 在以上例句中“提出”、“认为”都是中立性转述动词。通 过这些转述动词本身并不能显示出作者对所引用的命题的 态度,也就是说,转述者对各命题的态度是中立的,看不出赞 成还是反对,具体的态度还要看上下文语境。但是,如果把 例(3)中的“提出”改成“证明”的话。论文作者对此论断的真 值所持的肯定态度就得以明确化了,因为“证明”一次本身就 包含了转述者对被转述命题的肯定的内涵意义,读者将认为 论文作者对“证明”的内容持肯定的态度。 这些由中立转述动词构成的“言语型”传信语在这里的 作用只是引出作者所要引用的对象,帮助作者建立客观、冷 静形象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2.肯定性转述。 当然,有些转述动词本身也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态度.这 种态度往往是肯定的态度,如我们上文谈到的“证明”,以及 “指出”、“发现”、“注意”等。我们认为,这种肯定性是由词义 本身所带有的“权威性”表现出来的,从而表明作者对所转述 内容的肯定性的态度。 现说话人自己的想法。如果是第三人称,就是对他人观点的 转述。 (三)个人观点的提出 认识性动词常常被用来提出作者自己的新见解,在学术 论文中是显示确立新论断的主观推理性的一种较为显性的 方式。如果说“转述动词”的对象是既成事实的论断。那么 “认识性动词”的对象就是观察到的客观现象,并是在事实的 基础上提出某些阐释或可能性。尽管论文作者的目标是使 自己提出的可能性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或真理,但当它被接受 之前是试探性的,暂时性的个人的见解。作者见解的解释力 越强,学术价值也就越高,因此作者应尽量强调自己见解的 解释力。但这样做对其他研究人员的挑战也越大,因此作者 又应考虑委婉表达自己见解的解释力。解决以上冲突不但 要模糊作者对自己见解解释力的肯定程度,而且还不能降低 自己的见解。学术论文的写作水平在此时就可见一斑。 认识性动词的使用在学术话语中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非人称化名词+认识性动词。 (7)本文不同意上述两种看法,认为“A里AB”来源于金 元时期的一种变形重叠格式。(论) (8)应当指出,与放电状态产生或结束有关的分岔和与 滞后环产生有关的分岔可能是不一致的。(神) 当这些动词像上面的例子一样与非人称化名词主语连 用时,它们不仅显示出推理的主观性的一面,而且也强调了 它的客观性,即推理是建立在客观情况基础上的。而且,使 用非人称化名词使作者对真实性的承诺可被进一步减少,作 者假装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由事实自己说话,或事实 迫使作者做出宣称。认识性动词的这种搭配使用减少了作 者对自己论断真值应负的责任,反映了作者在追求学术创新 的同时注重自我保护意识,也可表明学者们承认主观局限性 的同时对客观性的崇尚 当这些动词与第一人称代词主语 “我”、“我们”连用时,推理的主观性进一步得到加强,作者对 自己论断真值的承诺也同样得以模糊。 2.第一人称+认知动词。 (9)经全面考察分析,我们认为:“滴羞蹀躞”等一类词是 金元时的变形重叠词。(论) (10)我们推测,导致上述试验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受 体植株细胞的基因组倍性背景不同。(以) 认识性动词与第一人称单复数形式搭配可以在提出个 人观点的同时又起到礼貌的作用,Myers(1989)的解释是,科 技知识往往被认为是放之四海皆准的(universa1),如果表明 某个论断只是作者的个人判断,则会弱化该论断的力量EZ], 一7】一 倍文学刊 因此具有礼貌的作用,其目的就是承认自己的论断在被学术 2010年第2期 尊重那些不同的观点。这些本来表示主观意义的传信语在 共同体接受前有待于大家进一步探讨,因而可以促进作者与 读者的良性人际互动关系。 (四)助动词 学术话语中反而体现了一种客观性,这也是传信语在学术话 语中的一个特点。 2.表示必然意义。 (15)有的介词如“在……下”、“根据”等只能和名词性词 组组合,当有动词性结构出现在这个框架里面的时候,一定 是动名词或者兼类词。(从) (16)如果说话人认定“愚蠢”是“敌人”的本质属性的话, 具有“传信表现”的助动词,如“能”、“会”、“要 等,可以 表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可能情况的推测,又可以表示建议 和警告。可能性与建议并不是截然不同的对立面,而是相互 联系的统一体:建议中包含对将来可能性的预测,可能性的 表示也可以理解为非直接表达的建议。正是因为可能性与 那么势必将“愚蠢”置入定语。(性) 3.表示实然意义。 建议之间的这种统一性使得表示可能性的“传信助动词”经 常在学术文体中出现,尤其是代表对将来进行确定性推测的 “会”更为常用。 (11)这说明导入的OsMADS2发卡式双链RNA确能有 效地抑制OsMADS2的转录到较低的水平。(以) (12)其凝固过程除按正常的包晶转变方式进行之外,还 会出现亚稳液相分离现象。(快) 利用上述助动词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出一种可能性,或者 说是一种观点,在表示可能性推测与观点两种功能之间的模 糊性可以缓和确立新论断对学术同行的挑战性。同时,由于 这些助动词的传信度较高,所以作者也是要利用这些传信语 去确立自己的观点,但也体现了向学术界同仁提出新论断时 应有的态度:不强加于人 (五)传信副词 1.表示或然意义。传信副词0在学术话语中的使用也是 非常多的,由于学术论文要具有“客观科学性”,所以,按理 说,表示或然意义的传信副词应该比较少见。事实上,这类 传信副词却是最为多见的。 (13)可能在最新派的苏州话中,由于普通话的影响,更 多采用带“葛”的关系从句,用PPC作标记的关系从句逐渐 衰落,具体细节还有待观察调查。(汉) (14)用“者”与“之”对文,作者似乎把它们看作同类的成 分。(从) “可能”、“似乎”这样的表示或然意义的传信副词的使 用,使作者的观点看上去不那么肯定,文章的真值被削弱了。 这其实是一种学术论文写作的策略,作者为避免读者可能的 批评和挑战先降低自己,即贬低其论点的真值。然而这种削 弱却有一种加强的反作用,因为它使命题更加无懈可击,这 仍与追求所谓的“客观性”紧密相关。 在其他的文体中,使用表示或然意义的传信副词,通常 体现的是说话人或作者对真值不确定或缺少证据。但在学 术话语中,这类传信语的作用却恰恰相反,体现的是作者科 学的态度,这也是礼貌原则和协商性在学术话语中的体现。 对于熟悉学术话语的人来说,是不会认为作者采用这种 具有或然性的传信副词是作者没有把握,因为对于学术文章 而言,如果没有把握就不会拿出来发表。作者在文章中想要 传达的就是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很有可能是要推翻前人的 观点的,或者说,是要与其他学者向“对抗”的,为了避免其他 人的“丢面子”,就要使自己的观点显得不那么咄咄逼人,而 是以一种“协商”的面貌出现,这样就更加易于被其他人所接 受,同时也维护了其他人的面子。这些传信副词的出现,体 现了作者承认某个特定的命题是可以争议的,或者表示作者 一72一 (17)表7中碳同位素结果表明,有机油气成因碳的确参 与了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鄂) (18)显然,随着辊速的增大。纤维状晶区厚度减小。 (快) 表示必然意义和表示实然意义的传信副词,都体现出作 者对命题的肯定态度,作者使用这些词就说明了作者是有把 握这样说的,作者有证据证明这一点。比如上面的例(15)、 例(16),在上下文中都已经反映出了证据所在。尤其是像例 (17)、例(18)这样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 是一定要有实验数 据作为证据的。有了实验数据的证明,作者的语气当然会是 “确定无疑”的。 之前我们大量谈论了在学术论文中,作者为了要表现出 与学界同仁的探讨的态度,常常要使用时文章看起来不那么 肯定的传信度较低的传信语,以做到礼貌或协商性,但学术 文章的主要目的还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一点都不肯定, 为什么要提出来?能够拿出来发表,就证明作者是有信心、 有证据这么说的,这些表示必然意义和表示实然意义的传信 副词的使用就是为了体现作者的这种确定性和肯定态度。 (六)假设 对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学者们要证明的许多东西也 是未知的,必须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 建立在无数个假设基础上的。 (19)假如不使用定语标记“的”,就靠指示词起连接作 用,从而在结构上不可省略。(汉) (2O)如果Re>1024,能量传输作用显著增强,冷速增大, 液相流动受到抑制,容易获得均匀细小的等轴晶凝固组织。 (快) 这里作者虽然使用了“假设型”的传信语,但熟悉学术论 文的读者是不会认为这些内容是没有根据的,而是会走进作 者建立的假设的认识立场进行分析,判断在作者假设的情况 下论断是否能够成立。这也是作者阐述个人观点的一个方 法,既能够提出个人见解,又避免了过于武断,是减轻作者对 命题真值所负责任的一种手段。因为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 的,也就不是百分之百确实的,是可以进行进一步探讨的,由 此也就摆明了作者要与读者进行“协商”的态度。 (七)体现证据来源的其他传信语 在学术论文中,作者为了传达自己的观点并让其他的学 者认同,必然要用事实来说话,有证据证明的理论才能站得 住脚,所以在学术论文中必然会存在着大量的不同形式的体 现证据来源的传信语,除了我们上面谈到的以外,更多的是 以“(根)据……”、“在……看来”、“通过……”、“从……得知” 说文解字 这样直接反映证据来源的格式来体现。 (21)根据温度场和速度场的计算结果,可得到图4(b) 所示的动量边界层厚度、热边界层厚度以及冷却速率随Re 数的变化关系。(快) 陈颖/汉语学术话语中传信语的多重功能 2005(6). E2-1杨慧玲.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EJ-].四川外语学院学 报,2001(1). [31胡壮麟.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EJ].湖北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5(2). (22)当A600降低至0.1时,由于浓度太低,达不到农杆 菌转化所需的有效浓度,转化效率开始降低。 农杆菌浸染的最适浓度范围。(以) ,确定了 [4]黄小苹.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篇语用分析U-I.四 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 (23)从表5中数据还可得知,灰绿色砂岩较灰色砂岩具 有较高的钇、锆和铌等元素的含量。(鄂) Es-I李战子.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J].外 语教学与研究,2001(5). (24)鱼些互堡。非句化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表现为 [6]胡壮麟.可证性,新闻报道和论辩语体[J].外语研究, 一个连续统。(从) (25)约16O~300“m的液相急冷区,该区实际上是液池 底部发生能量传输的热边界层。(快) 客观真实性是学术话语公认的语类特征,例如科学语篇 通常被描述为“旨在追求真实的对事实的客观陈述”,“准确 性”是学术语言使用的最基本的要求,这种“准确性”、“客观 真实性”的体现之一就是“用证据来说话”。我们这里所说的 传信语都是体现证据来源的传信语。 三、结语 以上是传信语在学术论文中的使用情况,我们认为,在 学术论文中,传信语一方面能够像在其他文体中一样直接体 现出信息的来源或通过作者的认知方式间接体现出信息来 源,更为重要的是,传信语在学术论文中还是礼貌原则的体 现者,同时表现出作者要与学界同仁进行探讨的“协商性”, 增强学术论文的可接受性。总之,学术论文主要是依赖传信 语来体现论述的精确性、可靠性和礼貌性的,而这也是传信 语在学术论文中的一大特点所在。 【注释】 ①我们把具有“传信功能”的副词称为“传信副词”。 【参考文献】 E13张延君.学术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J].文史哲, 1994(2). [7]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国外语言学,1997(2). [8]胡壮麟.语言的可证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附录】 五篇自然科学论文分别是: 《快速传热传质对Fe—Cu包晶合金凝固过程的作用机 制》,简称“快”。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目标层灰绿色砂岩成 因》,简称“鄂”。 《以花药愈伤组织为受体的水稻转化和RNA干扰研 究》,简称“以”。 《神经元Chay模型中不同类型的簇放电模式》,简称 “神”。 《两均质材料中间功能梯度界面层的断裂分析》,简称 “两”。 五篇社会科学论文分别是: 《从东汉以前的文献看“者”介入定中之间的过程》。简称 “东”。 《从非句化角度看汉语的小句整合》,简称“从”。 《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简称“汉”。 《论“A里AB”重叠形式的历史来源》,简称“论”。 《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简称 “性”。 一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