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教学难点
(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2)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三、教学方法
1、对比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通过这四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 2、先对照课本插图讲解,再利用学生手头的三角板和直尺分组实验,测量书本,手指等常见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测长度和测时间的实验过程中发挥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精神,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应用于生活,与高中知识相衔接。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开始,首先给学生讲阿凡提的故事,并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两条线段,让学生作出判断。到底学生的判断对不对呢?引入本节课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一:长度的特殊测量
1.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和细铜丝的直径? 2.怎样测一枚硬币的直径?
3.怎样测地图上上海到北京铁路线长? 与同学交流,决定自己的测量方案。
师生共同总结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a.累积法:适用于微小量的测量。方法:把若干相同的
微小量“集合”起来,用测量工具测出它们的值,然后取其算术平均值为测量值; b.平移法: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
c.化曲为直法:适用于曲线长度的测量(还有滚轮法); d.辅助工具法。 合作探究二:时间的测量
1.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让学生看课文图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1)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3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2.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____ ,国际符号是____ 。 3.时间的其它单位:
单位是 ____ ,国际符号是 _____ ; 单位是 _____ ,国际符号是 ______ ;
4.时间的单位换算: 1h= ____ min= ____s 5.实验室测时间的工具是 _______________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停表测量一个同学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作好记录。 各组成员分工合作,并互相交流。
师:既然能制作随身携带的“人体尺”,那么能否制作一个随身携带的“生物钟”?能否用这个“生物钟”再来估测一个同学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
学生讨论交流“生物钟”的制作方法:用数脉搏跳动的次数来估测时间,并将估测的时间与刚才用停表测得的时间相比较,进一步来评价自己的估测水平。
练习:
1. 以下描述最接近1秒的是( ) A. 通常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 B. 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C. 普通手表秒针转一圈的时间 D. 人步行10米所用的时间 2. 30 min=____h=______s.
15 min=_____ h= ______ s; 360s=_____min= ______ h 合作探究三:误差
请阅读课本P14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误差?
2.减少误差的方法有哪些? 3.误差 和错误的区别是什么?
总结: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练习:
1.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五.小结
1.长度的特殊测量
2.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3.误差 六.学后反思 七.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 长度的特殊测量
二 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测量的仪器:秒表、电子表、钟……
三 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 错误可以消除。
学情分析
本章是此套教材的起始章,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必要性是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节首先给出两张图,让学生先观察后测量,认识到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有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内容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实际操作少,且生活中的测量常常比较粗略,不够规范。本课就从训练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开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尽量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学习有关测量长度和时间的知识,达到能够规范地使用测量仪器和进行正确测量的目的。本节介绍的物体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学习物理,就需要从最基本的测量开始。先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进而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本课贴近生活,可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新课的讲授。学生普遍来说都能专心听课,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效果分析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第一章的第一节课,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及其重要性缺乏认识。本课首先给出两张图,让学生先观察后测量,认识到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然后讲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并加以练习和实测的训练。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的心得体会:
这节课是本章的教学基础。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了解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进而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
(一)讲练结合,动手动脑学物理。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师生共同合作探讨交流的方法,精讲精练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对于长度、时间的基本单位,严谨讲授,并结合身边物体的长度练习加以了解掌握长度和时间单位的基本概念。对于长度时间测量的方法工具使用采取学生参与活动,教学内容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刻度尺和停表对身边物体如1元硬币直径、细铜丝直径、单摆等的实际测量,引导使学生动手,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尝试,进而掌握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效果明显。
(二)由浅到深,从生活到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教学中设计学生从选择和对比的练习中学习长度的测量方法,让学生观察和动动手按按秒表的方法来认识秒表。待学生撑握了一定的方法后,时机成熟练习难度加大一点,让学生进行实测,最后让学生测一些特殊的物体,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胜利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除此之外,练习要有梯度,还要灵活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还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整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事物,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也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让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测硬币直径,细铜丝直径,测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等。最后课堂中,让学生测量一同学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的时间,让测量更有趣,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教材分析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正确读数,而且在中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后面运动的快慢的学习做好铺垫。
评测练习
1.在下列各空中填入合适的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5( )
(2)同学们100米跑步的成绩是13.5( ) 2. 以下描述最接近1秒的是( ) A. 通常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 B. 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C. 普通手表秒针转一圈的时间 D. 人步行10米所用的时间
3. 1h15min= _____ h ; 150min= _____ h 4.5min= _____ s
360s=_____min= ______ h
4.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课后反思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和技术中最基本的测量,也是人们认为最简单的测量.生活中许多的时候,人们往往习惯于靠感觉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因此,本节的重点是要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测量过程中仪器的正确使用及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结合教师精讲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对于长度、时间的基本单位,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结合身边物体的长度了解掌握长度和时间单位的基本概念,对 1mm , 1cm ,1min,1s等形式理性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能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掌握估测的基本方法。对于长度时间测量的方法工具使用采取学生参与活动,教学内容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刻度尺和停表对身边物体如书本、座椅、脉搏、的实际测量,使学生一些不正确的操作暴露出来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通过学生实际的动手,掌握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效果明显。对于误差与错误的区别部分,针对学生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分析那些使误差那些是错误,
总结误差和错误产生原因和区别,了解减小误差的方法(求平均值)。对于长度特殊测量的内容,如硬币的直径,邮票的厚度等不便于直接测量的长度,首先教给学生等量代替的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尝试,使学生基本掌握化曲为直法,平移法,累积法等基本测量方法,本部分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掌握。 我在方法教学时强调特殊测量的方法,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灵活的应用,重点强调减少误差的方法,以及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标分析
2012新课标要求: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按照课标的要求,本节应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使学生懂得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