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课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
沂蒙山小调
教学目标:
1、能认真欣赏音乐,体会歌曲的特点,有感情地演唱《沂蒙山小调》。
2、通过欣赏、学唱、表演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 乐情绪,参与歌曲演唱和艺术创编活动。
3、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让学生在讲情画意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教学难点:歌曲创作“鱼咬尾”手法,艺术创编活动
教师活动和教学重点内容:
一、情景引入
1、介绍中国民歌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
劳动号子:产生并运用于劳动中,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演唱形式:一领众和。
山歌:山歌是反映劳动者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民歌。歌者可自由地抒发情感,往往是随想随唱,脫口而出,节奏自由,不受劳动节奏的限制。
小 调:又称“小曲”“小令” ,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流行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独唱、对唱或歌舞小曲。
2、播放歌曲《沂蒙山小调》
同学们好!听下面这首作品,你们猜一猜的是属于哪类体裁? 哪个地方的歌曲?
小调 山东民歌
山东的沂蒙山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大家想不想领略一下那儿的自然风光?
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沂蒙山。
播放图片。
你们觉得沂蒙山美吗?
对,沂蒙山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民风淳朴,特别是那儿的歌更美!
今天,老师就带给大家一首非常好听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二、时间阶段
1、介绍创作背景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为配合八路军打击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由团员李林谱曲,阮若珊作词,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后来经过不断地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传唱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
2、同学们先跟着音乐学唱一遍《沂蒙山小调》,想一想这首歌曲反映了什么样的内容?
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
内容:生活气息浓郁
情绪:咱们地
同学们还发现没有,这首歌有2个拍号,一个是3/4拍,另一个是4/4拍,看看这里,还有这里,说明这是一首变换拍子的民歌。
带领学生唱一遍乐谱
然后带领学生一句一句的学唱歌曲
这首歌每句歌词的结尾有什么共同点?(衬词“哎”,拖腔)我们把它唱得更突出一点,更能表现山
东民歌质朴、淳厚、强悍、粗犷的特点。
3、同学们注意看歌谱,这首歌有四个乐句,它有起、承、转、合四个乐句结构而成。第一乐句的起头,第二乐句的承上启下,第三乐句的变化以及第四乐句的结束,符合作品的程式、发展、结束的逻辑,这是一首一段体的民歌。
4、通过前面的唱谱练习,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歌谱中的第一乐句的最后一个音与第二乐句的开始音是不是相同,再看看第二乐句和第三乐句呢?对,也是相同的,这就是咱们中国传统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音乐结构,好像是一条鱼咬着另一条鱼的尾巴,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多有趣呀。
5、考考同学们
这首歌的语言特点:衬词 方言较多
那这首歌的旋律特点:婉转 流畅 细腻
6、好,同学们一起跟个音乐,学唱一遍《沂蒙山小调》看能总结出来多少小调的特点?
结构:短小、工整,多为一段体;
旋律:婉转细腻而流畅,拖腔的应用;
语言:衬词、儿化音、方言较多,地域性强。
内容:生活气息较强。
今天,老师非常荣幸地和大家一起走进歌声的海洋,让自己获得了音乐的美好享受。在我国的民歌宝库中,还有许多像《沂蒙山小调》这样优美动听的歌曲,希望今后还有机会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