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荀彧字文若”阅读答案
作文网:整理了《荀彧字文若》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学习和练习,希望对于大家学习《荀彧字文若》原文有素帮助和裨益,同时希望大家的阅读水平更上一层楼,关于《荀彧字文若》阅读答案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吧!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
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①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有删节。)
①问:通“闻”,名声,虚名。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异:看重B.除亢父令除:废除
C.殆有他虑。殆:恐怕,大概D.会征孙权会:正赶上,恰逢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3分)()
①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②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③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④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⑤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⑥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颙就认为他不同于一般,有王佐才,很看重他。
B.太祖迎天子后,四面受敌。袁绍给他写了一封言辞傲慢无礼的书信,太祖看后很生气,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只有荀彧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死后的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D.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5分) 答:
②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5分) 答:
参考答案:
4.B(除:授予,任命)(3分)
5.C(②写在董卓之乱时改任他做亢父县令,他放弃不做之事,④是叙述董昭向他请教让太祖进爵之事,⑥写太祖对他的“打击报复”,与他“有王佐之才”无关。排除此三句,只剩C项。)(3分)
6.D(“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与原文相反。)(3分)
7.①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明达”,“唯?所?”,“宜”各1分,文句通畅2分。)(5分)
②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机鉴:机敏地察出,预先看出;先识:事先识破;充:动词,充分地发挥;其:自己的。各1分,句子通畅1分)(5分)
篇二:三国谋士之荀彧
魏国第一谋臣----荀彧
一、人物介绍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今河南许昌)。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自小即有人称其为“王佐之才”。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劝曹操迎汉献帝至许
昌,“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出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二、人物性格分析
荀彧是魏国前期谋士之首,他的谋略为曹操成就霸业起了重大作用。他的智计精湛,而他本人的人格也格外高尚,具有极高的人格魅力,可谓是千年以来文人士大夫的榜样。是曹操称霸前中期的重要谋臣。
(一)王佐之才
荀彧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
于官渡,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二)驱虎吞狼
计出三国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意谓令此攻彼也。使之两相残杀,
以让第三方坐收渔人之利。类似于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但不尽相同。然而从字面不难理解,\"驱虎吞狼\"的操作者需要有高超的技术和手段,否则虎害大于狼害,后患无穷。
荀彧同时掌握了刘备、吕布、袁术三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并且利用刘备的犹豫软弱,吕布的贪婪自大、袁术的逞强好胜来达到调动他们互相攻伐。
(三)深谋远虑
荀彧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深谋远虑,每每做大事情必先考虑其后的发展。早年其投于袁绍门下,因知袁绍终不能成大事遂与其侄荀攸投奔曹操。曹操在政治上、军事上由一个一般的割据武装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确立了最后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可以说多半归功于荀彧的谋略。最能体现这点的是荀彧为曹操所做的三大决策,即建立稳定的根据地,迎汉献帝于许都,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曹操在占据兖州为根据地之后,为其父死于陶谦部下之手而耿耿于怀,举大军攻打徐州。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巩固了曹操的大后方。当听到陶谦病死,刘备做了徐州牧后,曹操又要起兵讨伐刘备。在这个关键时刻,荀彧谏曰:“昔高祖(刘邦)保关中,光武(刘秀)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今陶谦虽死,已有刘备守之。徐州之民,既已服备,必助备死战。明公弃兖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从这段谏词中可以看出荀彧目光长远,工于谋略。而后荀彧劝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致使曹操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能以中央的名义进行征伐,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动权,为其讨伐诸侯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官渡之战前,曹操因为军力与粮草不济,萌生退兵避袁绍之锋锐的想法。正当犹豫不决之际,荀彧至书曹操提出:“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
乘;是天下之大机也。”“公今划地而守,
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从而彻底稳定了曹操的开战之决心,于是有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基本统一北方。小说中荀彧尽管很少跟随曹操出现在战争第一线,却知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不得不让人钦佩。
(四)清高正直
荀彧为曹魏所建立的汗马功劳是有目共睹的。《三国演义》对荀彧的高超智谋也很崇敬,但因其身处曹魏集团,根于“尊刘贬曹”的思想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与正史不同的悲剧下场。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太祖年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他是病死的。但《三国演义》却写荀彧服毒身亡,被曹操害死:“彧也知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终寿春。乎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荀彧虽于曹魏集团的建立居功甚伟,却落得个被曹操逼死的下场,这也
和他自身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荀彧为人高尚,生活勤俭,不贪图钱财。在从曹操的这些年中,曹操经常赏赐大量金银财帛,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建安八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并让其侄荀攸在曹操面前多次推辞,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不得已这才接受万岁亭侯的封爵。公元207年,随着荀彧功劳的累积,曹操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两千户。曹操觉得封赏得还不够,又要加封荀彧为三公的高官。荀彧淡泊名利,让侄子荀攸在曹操面前推辞了十几次,曹操才打消了念头。为官而不喜爵禄,这一品格已经让许多人折服,也足以使当代挖空心思捞钱谋晋升的官吏们汗颜。
三、荀彧之功
(1)官渡之战
最主要的计谋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的首次对峙中完胜后,粮草殆尽,所
有人都主张曹操退兵,曹操也已举棋不定,只有荀彧力劝曹操坚守待变,后因袁绍君臣猜忌,内部勾心斗角,袁绍又昏聩无能,既不会观人,又不能察事,使许攸夜投曹营,成为官渡之战中左右胜局最关键的一步,并最终成为曹操成神之路上最耀眼的一步。他的远见卓识,见微知著,对人性的理解,对人心的把握,以及对事态发展的精确的分析,这是他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的最大资本。
(2)举荐人才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群、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因为失败丧命
四、荀彧之死
荀彧之死让人扼腕的同时又让人费解,难道这个人就看不透曹操,既然能看透,为什么还要鼎力相助曹操。
首先我们来看看荀彧为什么会选择辅佐曹操。
荀彧一开始就有大志,荀彧与郭嘉程昱不同,他是世家出身,其家族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董卓入京的时候,他已经看到董卓专权的前景,将家族整个迁往冀州以远祸。曹操兴兵讨董卓的时候,荀彧当时在袁绍帐下,他看穿袁绍为人,转投曹操,所以才会有后来袁绍十败,曹操十胜的分析,从这里可以看出荀彧对曹操的高度评价。是的,当时虽然群雄并起,但如果位列四世三公的袁绍在荀彧眼里都不能成大事,能入荀彧法眼,有能力成就霸业的也只有曹操了。正是因为荀彧有这样的出身与志向,他对各位诸侯的认识才会高出一般的谋臣,在其他谋臣的眼光仅仅局限与一个州郡一个对手的时候,他的眼光一直在如何一步步争霸天下,他一直拥有战略眼光。
荀彧有战略眼光,所以他的建议往往不在如何攻城略地,而在于战略把握。当曹操的地盘仅仅只有一个兖州的时候,连袁绍都觉得天子是个累赘,荀彧却建议曹操远赴千里勤王,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下子提高了曹操在诸侯中的地位,成
为中兴汉室的功臣,占尽了政治上居高临下的优势。曹操借口报父仇出兵徐州,本来是很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又是荀彧帮助曹操大造声势,并抢在陶谦之前给袁绍等各路诸侯写信,使他们都不能来救徐州。曹操伐袁术,程昱担心吕布袭许昌,荀彧却能准确把握吕布与陈宫的心态。袁绍讨伐曹操,当时曹操实力与袁绍相比悬殊,荀彧提出的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坚定了曹操的信心与决心。官渡之战,
曹操粮草已尽,荀彧的信并没有给曹操提出解决困境的办法,却在更高的战略角度坚定了曹操坚持作战的决心。所以,官渡之战,荀彧的功劳其实甚于许攸。
也正因为荀彧有卓越的战略眼光,不是一般的谋臣,有定邦安国之才。曹操也因此总把荀彧留在后方。若没有荀彧,四处征讨的曹操早就已经无路可退,无家可归,没了安身立命的根据了。《三国演义》里曹操第一次征讨徐州,吕布在陈宫的帮助下进犯兖州,正是荀彧临危不乱,保住了最重要的三座大营等到了曹操班师;曹操赤壁战败,马腾、韩遂趁机逼近许昌,又多亏了荀彧,大张旗鼓迷惑敌军,等回了曹操大军。
荀彧非常了解曹操,曹操哭,他能听出哭声里的杀气;曹操狡辩,他对程昱说,曹操是知错改错不认错;他了解曹操的弱点,悄悄地让许褚去白门楼杀貂蝉;许褚杀了许攸,曹操罚许褚不许饮酒,他告诉许褚,这正是曹操要重用他的表现,狂傲的许褚倾心佩服,对他下拜。荀彧知道曹操多疑,因此他虽然不喜曹丕,但绝不在人前说曹丕的坏话,远离世子之争的漩涡。谋臣做到荀彧这个份上,真算是恪尽职守了。
这么了解曹操的人怎么可能看不出曹操的野心呢,他也正是因为曹操有野心才辅佐曹操,成其霸业的呀,他若真要寻个仁义之君,还
会向曹操建议杀了刘备吗。他对曹操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守礼,也就是能对汉献帝执臣子之礼。他从来没有对曹操隐瞒过自己的立场,曹操心里非常清楚。
迎天子赶往洛阳的路上,曹操失口说,天子非我莫属,他立刻质疑,曹操马上改口。入洛阳的时候,他反复叮咛曹操恪尽臣子之礼,以安天子与百官之心。只要曹操守礼,他愿意帮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与汉献帝会猎,无礼僭越,
篇三:荀彧
2荀彧。
荀彧(163—212),字文若,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他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是一位真正的王佐之才,曹操的心腹谋士。他官至太尉,谥曰敬候。最后却以忧薨,让人不胜唏嘘。对于荀彧我主要是从以下几点来分析研究。
2.1荀彧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9】当年曹操接见荀彧,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这可是相当高的评
价,就是曹操把荀彧看作是自己的张良,而间接比喻自己为刘邦。曹操的智囊团,几乎都是荀彧推荐和提拔的。戏志才、荀攸、郭嘉、陈群、赵俨、杜袭、荀悦、辛毗、钟繇、华歆、王朗、杜畿等人,有的是独当一面守土一方,有的是不离曹操左右,有的是成为朝廷重臣,所有这些人都对荀彧高度赞赏,心悦诚服,他们称呼荀彧为荀令君,这里面既有对荀彧汉朝重臣身份的敬重,也有对荀彧名士风范的钦佩。
2.2荀彧有智有勇。
曹操初获兖州,建立基业,却遭受横祸。他的父亲被徐州牧陶谦的黄巾降将张闿杀害。曹操气愤难平,迁怒于陶谦,亲自率领大军去徐州报仇雪恨。但在这时兖州张邈反叛,同时陈宫怂恿吕布自立门户并且劝其率军袭曹操之后。张邈在兖州极有势力,吕布又极其骁勇善战,短短数天之内,曹操赖以自立的根据地大部分落入敌手。这使曹操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面临着全军覆灭的危险。但此时镇守兖州的荀彧处变不惊,指挥若定。极其准确地洞察了形势,与文武双全的程昱合力保全了鄄城等三座县城。但之后豫州刺史郭贡又统帅数万大军兵临城下,形势万分危急,所有人都认为郭贡是吕布的同谋,荀彧却轻装独身赴郭贡帐中,凛然陈晓厉害,郭贡目睹了荀彧的胆识,当晚便拔营退去。从而荀彧以他卓越的智慧为曹操保全大后方立下了奇功。
2.3荀彧有智有勇。
初平三年,曹操不顾阻挠,想要趁徐州牧陶谦死亡之机取徐州,然后再去平定兖州的叛乱。作为主要谋士,荀彧并没有附和曹操,他劝谏曹操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终济大业。明公本首事兖州,河济乃天下之要地,是亦昔之关中、河内也。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今陶谦虽死,已有刘备守之。徐州之民,既已服备,必助备死战。明公弃兖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愿熟
【10】思之。”荀彧不愧是曹操身边的子房,在曹操差点犯下大错的时候,他一席话使曹操看清了方向,对曹操的事业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使曹操以兖州为根据
地,立稳了脚,开始了争夺天下。
建安元年,曹操为是否迎奉天子到许都而犹豫不决,他的文武大臣中甚至有很多人反对迎汉献帝到许都。荀彧劝谏说道:“昔晋文公
纳周襄王,为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
【11】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荀彧对曹操晓之以
理动之以情。最终使曹操下定决心奉迎献帝到许都。史书记载:“太祖迎天子许都,收河南地,关中皆附。”政治优势迅速转化为实力优势。从此曹操得以充分利用汉献帝这一资本,“奉国威灵,仗钺征伐”,始终拥有东征西讨的主动权。曹
【12】操日后曾说:“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对荀彧的功绩给与了高度的评价。
曹操想要统一北方,首先就要打败袁绍但双方实力差距巨大与袁绍提前交战曹操也显得信心不足。孔融更是劝谏道:“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与和。”但荀彧笑曰:“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胜内乱。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
【13】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结果全部都在荀彧的预料之中。
随后,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半年,此时曹操军队粮草不济,形势十分危急,曹操心中此刻彷徨不安,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未决,就作书问计于荀彧。远在许昌的荀彧见曹操有回军退守的意思,在回信中竭力反对。因自己不在前线,不知具体地势,所以荀彧在回信中并无具体计策,但他却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眼光,他的预见仿佛身临其境:“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
【14】为明公裁察焉。”曹操看完信后便坚定了信心,令将士效力死守。没过多长时
间,他就觅得了稍纵即逝的战机,采用许攸之计火烧乌巢一举击败了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2.4荀彧战略嗅觉高,善抓战机
官渡之战后,曹操想趁机讨伐刘表,荀彧劝谏曰:“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乘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
【15】从而使得曹操暂缓南征,乘胜追击袁氏,最终平定冀州之地。
后来,他又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于建安十三年再度挥师南下讨伐刘表。当时荀彧对曹操说:“如今北方已经平定,南方的刘表就是目前您统一的最大障碍。他现在对你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这也正是出兵消灭他的最好时机。”劝曹操派大军出叶县宛城,佯动出击,暗中则命令精锐骑兵抄小路,火速插到襄阳,乘其不意,攻其不备。曹操依照荀彧的计划行动,战事十分顺利。在曹军南下途中,刘表病死。曹操不费一兵一卒,直达宛城,刘表嗣子刘琮投降,曹操率兵追击刘备,直达江陵,九月,轻松占据荆州。至于以后曹操在赤壁为周瑜所败,在于他求胜心切,骄傲自满,犯下了兵家大忌。再加上他以往战无不胜,对孙刘两家轻敌,最终为周瑜火攻所乘。
2.5身在曹营心向汉。
当时曹操权力鼎盛,威震四方,在谋士董昭的建议下,遂萌生了进爵魏公的想法。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却是反对曹操晋位魏公。
当然,荀彧不认为曹操是国贼,他辅佐曹操就是为了让其有汉高祖那样的基业,当时已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要想早日完成统一大业,必需要采取一系列正确的军事、政治、外交策略和手段,而天下民心的归附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曹操在此时晋位国公,是要加九锡之尊的,仪仗和起居要与天子等同,天下人就会相信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形象。正如侍中荀彧曰:“不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16】曹操闻言,勃然变色。“荀彧叹曰:‘吾不想今日见此事!’操闻,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就命荀彧同行。彧已知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于寿春。忽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彧会其意,
【17】遂服毒而亡。年五十岁。”
总结。
可惜的是荀彧这样一位才德具备的谋士,他的言行莫不契合正道,总以仁德立世,这在乱世是非常宝贵的。他的智慧一心用到匡扶汉室上。其谋略冠绝一世,又兼有谦逊、廉洁、无私、亲仁。他的言行符合礼制,真为一代伟人,海内咸宗。他的人格如皓月,如冬日,比烛火之光更淡然更恒久,使人对他那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他那忠贞的向汉之心无比钦佩。然善谋国者未必善于谋身,在荀彧的理念中,保护
好汉室,天下才能太平。在曹操准备自立魏公进而为立国做准备这个原则性的问题上,荀彧用自己的仕途和性命做出了倔强的选择。在荀彧有生之年,曹操的这个设想没能付诸实施。而他自己最终未能帮助曹操完全建立起“匡扶汉氏”的大业,实现他自己一生的宏愿。他在漫漫历史长慢慢地被人们遗忘,未能像张良那样名重千古,不免让人敬佩、叹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