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呼吸应该分为三个过程。( +) 2、平静呼气时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 3、肋间外肌促进呼气过程。( -) 4、憋气时胸内压等于或大于气压。( +) 5、吸气时肺内压下降。( +)
6、肺泡通气量在量上等于肺通气量。(- ) 7、解剖无效腔是因为不具有气体交换功能。(+ ) 8、当呼吸频率加快肺泡通气量则随之增加。(-) 9、气体的交换动力来源于肺呼吸运动。( -) 10、胸内压正常呼吸时永远等于负压。( +) 11、氧的运输主要依赖于氧的物理溶解在血液中(- ) 12、气体运输以化学结合形式比例较小。( - 13、Hb对氧的结合与氧分压呈线性关系。( -) 14、氧分压在组织处越低Hb对氧的亲合越小。(+ ) 15、心率增加氧脉搏则随之增加。( -)
16、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是NaHCO3。(+ ) 17、呼吸运动由植物性神经支配。( -) 18、支配呼吸运动的肌肉是平滑肌。( -) 19、H+浓度增加可抑制呼吸。( -)
20、无氧阈是评定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 21、ATP.CP是运动中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 +) 22、运动中首先消耗的是肌糖元。(- ) 二、选择题:
1、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引起的呼吸运动是( A)的原动力。 A、肺通气 B、组织通气 C、气体运输
2、平静呼吸时吸气过程是(A ),而呼气过程是( ) A、主动的,被动的 B、被动的,主动的 C、主动的,主动的 3、呼气时肺内压( ),而吸气时肺内压(B )。 A、减小,增加 B、增加,减少 C、增加,不变 4、胸内压一般正常情况下都处于(C )状态。 A、等于大气压 B、大于大气压 C、小于大气压 5、潮气量是指(B)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A、运动时 B、平静时 C、最大呼吸时
6、人体最大深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为( C)。 A、最大通气量 B、最大肺容量 C、肺活量 7、肺通气量的多少直接受( C)的影响。
A、呼吸深度 B、呼吸频率 C、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 8、肺泡通气量正常情况下( B)肺通气量。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9、解剖无效腔是由于一般呼吸道( B)而得名。
A、血流较少 B、无气体交换 C、无神经支配 10、若要增加肺泡通气量必须增加( B)。 A、肺通气量 B、呼吸深度 C、呼吸频率
11、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动力来源于(C )。 A、肺通气量 B、大气压差 C、分压差
12、正常情况下肺泡内保持着(B )氧分压和( )二氧化碳分压。 A、较低,较高 B、较高,较低 C、较低,较低
13、( B)大小可直接影响到肺泡内氧和二氧化碳分压。 A、呼吸频率 B、呼吸深度 C、肺通气量
14、在组织换气过程中组织的耗氧程度与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量呈( A)。 A、正比 B、反比 C、不变
15、气体运输过程中,气体首先以( C)方式进入血液。 A、化学结合 B、氧化反应 C、溶解
16、气体运输以化学结合或以物理溶解形式主要取决于(A )。 A、化学结合 B、溶解 C、氧化反应
17、碳酸酐酶的浓度下降将使呼吸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C )。 A、波动 B、增强 C、下降
18、血红蛋白所能结合氧的量取决于( B)。 A、Hb浓度 B、氧分压 C、Hb分子量
19、随着氧分压下降,血红蛋白解离氧呈( C) A、线性的 B、非线性的 C、“S”形曲线的 20、肌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C )
A、促进肌肉代谢 B、贮存血液 C、贮存氧气
21、根据氧利用率概念动静脉氧差越大则氧利用率(B )。 A、越低 B、越高 C、不变
22、氧利用率的是( A)利用氧的能力。 A、组织 B、呼吸道 C、心肌
23、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比值越大,表示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 A) A、越强 B、越弱 C、不变
24、氧脉搏是评定( A)的一个重要指标。 A、摄氧能力 B、射血能力 C、组织耗氧能力 25、心率越快,氧脉搏值便随之( B)。 A、加大 B、减少 C、不变
26、每分摄氧量与心率之比为( C)。 A、摄氧量 B、耗氧量 C、氧脉搏 27、二氧化碳的主要运输形式是(B )。 A、与Hb结合 B、形成HCO-3 C、物理溶解
28、二氧化碳运输过程中,化学结合反应的程度取决于( C)。 A、Hb的数量 B、组织摄氧的量 C、分压差 29、呼吸运动是由( C)支配而实现的。 A、交感神经 B、付交感神经 C、运动神经 30、呼吸的主要中枢位于(B )。 A、大脑皮质 B、脑桥与延髓 C、脊髓 31、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作用是使( A)
32、A、呼吸加深加快 B、呼吸基本不变 C、呼吸减慢减弱
32、缺氧时呼吸加快加深是通过( C)而实现的。 A、牵张感受器 B、压力感受器 C、化学感受器 33、大脑皮质的调节使呼吸运动成为一种( C)活动。 A、反射性的 B、无意识的 C、有意识的
34、人体运动时的总需氧量是指( C)所需要的氧量。 A、肌肉活动期 B、恢复期 C、运动期和恢复期
35、氧离曲线中氧分压从100下降至80mmHg时曲线仍保持平坦说明Hb对氧的亲合力( C)。 A、较低 B、不变 C、较高
36、氧分压从40下降至10mmHg时曲线仍保持平坦说明Hb对氧的亲合力(B )。 A、增强 B、降低 C、氧分压下降
37、血红蛋白对血液酸碱平衡的调节发生在(B )。 A、解离氧之前 B、解离氧之后 C、结合氧时
38、肺牵张反射的机能有主要是在呼吸中枢的调节下(A )。 A、终止吸气转为呼气 B、终止呼气转为吸气 C、增强吸气 39、减少吸入气中的CO2可(B ) A、增加呼气 B、抑制呼吸 C、加强呼吸 40、无氧阈是反映(B )能力的重要指标。 A、无氧 B、有氧 C、无氧和有氧
41、最大吸氧量利用率是( C)时实际耗氧和最大摄氧量的百分率。 A、乳酸最高点 B、乳酸已开始增加 C、乳酸刚开始增加
42、最大吸氧量利用率和无氧阈在评定有氧耐力能力时具有( B)意义。 A、不相同的 B、相同的 C、不能代替的
43、最大吸氧利用率值越高,无氧阈值便随之( C) A、波动 B、下降 C、增加
44、用力呼气时( B)也将参与工作。 A、肋间外肌 B、肋间内肌 C、隔肌 45、用力呼气时( C)也将参与工作。 A、大气压 B、呼吸运动 C、肺弹性回缩力
46、表浅而快的呼吸增加肺通气量,同时(C )肺泡通气量。 A、增大了 B、影响了 C、减少了
47、功能余气量的增加意味着肺功能( C)。 A、下降 B、增强 C、不受影响
48、第一秒钟呼出气大于83%的人说明他的时间肺活量值(B )。 A、有波动 B、增大 C、减少
49、气体的扩散容量值一般是用来评定(C )。 A、肺通气量 B、呼吸能力 C、肺泡功能 50、氧饱和度水平越高意味着(A )能力越强。 A、物理溶解 B、化学结合 C、血液运输 四、简答题:
1、1、呼吸包括哪几个过程?呼吸包括外呼吸(肺呼吸),气体的交换与运输,内呼吸(组织呼吸)三个过程
2、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有何区别?腹式呼吸是隔肌运动使胸腔上下径扩大,胸式呼吸是通过肋间肌运动使胸腔上、下、左、右径变化
3、胸内压与肺内压有何区别?肺内压在呼气时大于大气压使气体由肺排出。吸气时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胸内压在正常呼吸时不管呼气还是吸气都小于大气压使肺永远处于扩张状态。
4、功能余气量的大小有何意义?功能余气量是反映肺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功能余气量增加,滞留在肺泡内的陈旧气体排出较少,吸人新鲜空气会被陈旧的气体混合而使气体的交换减少。
5、影响换气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换气的因素有:肺泡通气 肺血流量、肺泡扩散容量,局部血流量 6、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有哪些不同生理特征?1)肌红蛋白存在肌肉中其功能是贮存氧气,而血红蛋白存在于血液中主要机能是运输气体。(2)肌红蛋白的氧离曲线呈几乎直角形,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呈“S”形。PCO2高
7、简述CO2的运输过程。(1)CO2+H2O ======= H2CO3 ====== H++HCO-3 在组织中PCO2高,反应PCO2低
由左向右进行,到肺部PCO2较低,反应由右向左进行,CO2呼出体外。(2)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运输
8、简述肺牵张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吸气时肺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传入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吸气中枢抑制,使吸气终止,并转为呼气,呼气时肺牵张感受器刺激减少,传入冲动使吸气中枢抑制过程解除,吸气中枢重又兴奋,吸气开始 五、问答题:
1、试述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答:气体交换的动力是各气体的分压差(1)在肺部,肺泡内氧分压高于血液氧分压,于是氧便依压力差由肺扩散至血液。CO2分压肺泡浓度低于血液,血液CO2便由血液弥散至肺并排向体外
2、“S”形氧离曲线有什么意义?
(2)组织中氧因消耗而使PO2降低血液中氧便扩散入组织供组织利用,同时组织因代谢产生大量CO2所以PCO2较高CO2便以依压力差由组织向血液扩散,将CO2运出组织。
2、(1)当氧分压从60mmHg至100mmHg时,坡度不大而平坦说明在此范围内氧分压变化时,血氧饱和度仅从98%降至90%这对高原适应或有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2)曲线下段(60mmHg以下)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随氧分压下降,氧的解离迅速增加,特别是40—10mmHg氧分压时,正好在组中有这样的氧分压差,氧迅速解离保证了组织氧的供给。
3、血液化学成分变化是如何调节呼吸运动的?血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其中CO2的增加主要通过刺激位于延髓部的中枢CO2敏感区使呼吸加深加快,其次是通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而H+浓度的增加是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
4、试述最大摄量与无氧阈之间的关系。 5、谈谈氧债的产生和氧债的消除。
6、呼吸系统是如何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的?维持人体酸碱平衡实际就是维持血液PH值的衡定,呼吸系统调节酸碱平衡是通过排出CO2而排H+该过程为H++HCO-3——→H2CO3——→H2O+CO2 CO2便随呼吸排出体外,同时H+可刺激呼吸使其加深加快,也就加速了H+排出,若体内碱性物质增多便会大量消耗H2CO3使CO2形成减少,导致呼吸抑制,从而使呼吸排出的CO2减少,CO2的保留有利于CO2+H2O——→H2CO3使H2CO3浓度逐渐增高从而使血液PH值维持平衡 7
、
需
氧
量
和
摄
氧
量
在
强
度
确
定
中
有
何
意
义
?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一、是非判断题:
1、只有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 +) 2、葡萄糖是一种复杂的物质,不能直接被消化管吸收。(- ) 3、化学性消化主要是依靠食物中各种酶的作用完成的。( -) 4、消化酶的作用是催化食物中复杂分子分解为简单分子。(+ ) 5、消化酶是机体内环境制造的一种有活性的特殊蛋白质。( -) 6、咀嚼美味食物时分泌唾液是一种条件反射过程。( -)
7、胃蛋白酶是在酸性环境下由胃蛋白酶原活化而来的。( +)
8、胃液中的盐酸不能腐蚀胃壁粘膜,是因为胃腺所分泌的碱性物质可中和盐酸。(- ) 9、促胃液素是一种由胃腺分泌出来的消化酶。( -)
10、胃液的化学性分泌需依赖半消化食物的作用才能发生。(+ ) 11、刺激交感神经对胃液的化学性分泌有促进作用。( -) 12、离幽门越远的小肠分泌的小肠液愈多。( -)
13、胰腺的消化酶分别由胰岛细胞分泌,然后经胰管进入十二脂肠,参与消化。(- ) 14、胰腺分泌不足,会显着影响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 ) 15、胰液是一种能中和酸性食糜的碱性消化液。( +)
16、胆汁没有消化酶,但能使脂肪乳化,并能激活胰脂肪酶。( +) 17、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 +) 18、胃对混合性食物完全排空通常需要2—3小时。( -)
19、如肠腔内容物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水就会从肠腔进入血浆而被吸收。(- ) 20、肝脏是体内最大的腺体,属于消化腺。( +)
21、脂肪能刺激小肠粘膜释放肠抑胃素,可使胃液的分泌和胃壁的运动受到抑制。(+ ) 二、选择填空题: 1、酶是体内制造的(B )
A、高能化合 B、高效能催化剂 C、化学递质 2、唾液淀粉酶主要在(A )起作用。 A、口腔内消化 B、胃内消化 C、小肠内消化 3、食物被消化到小分子物质时才能( B)。
A、被消化酶作用 B、透过消化管粘膜 C、与载体相结合 4、消化酶存在于(A )
A、消化液中 B、体液中 C、血液中
5、在化学性消化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消化液中的( A) A、消化酶 B、酸性物质 C、碱性物质 6、胃液是由(A)分泌的。 A、胃腺 B、胃粘膜
7、胃液主要由( ABC)组成。
A、胃蛋白酶质 B、盐酸 C、粘液 D、浆液
8、食物中的蛋白质在胃内经酶的催化作用后,可分解为(A )和(B )。 )
A、蛋白月示 B、蛋白胨 C、氨基酸 D、肽 9、胆汁是由( D)分泌的。 A、胆 B、胰腺 C、肠腺 D、肝细胞
10、各消化液中,唾液呈(C ),胃液呈( A),小肠液呈(B ),胰液呈( B),大肠液呈( C)。 A、酸性 B、碱性 C、近中性
11、唾液有( A),胃液有(BABD ),胰液有( )。 A、淀粉酶 B、蛋白酶 C、脂肪酶
12、肝脏功能低下时,对(C )食物消化能力明显下降。 A、糖 B、蛋白质 C、脂肪
13、增强胃运动的神经是(A ),抑制胃运动的神经是(C )。 A、付交感神经 B、躯体神 C、交感神经
14、胃的运动有(A ),小肠的运动有(AB ),大肠的运动有(AB )。 A、蠕动 B、分节运动 C、集团运动
15、吸收过程的主要部位是在( B)。 A、胃 B、小肠 C、大肠
16、胃吸收(A ),小肠吸收(ABCDE ),大肠吸收(AD )。 A、水 B、葡萄糖 C、氨基酸 D、甘油和脂肪酸 E、盐类 F、维生素
17、糖被小肠吸收后,主要在(C )合成为糖元。 A、血液 B、肌肉 C、脾 D、肝
18、营养物质吸收的途径,葡萄糖以( A)为主,氨基酸以( A)吸收为主,甘油和脂肪酸以( B)吸收为主。
A、血液 B、淋巴液 C、组织液 19、肝脏属于( AC)腺。
A、外分泌腺 B、内分泌腺 C、消化 三、概念:
1、消化 2、化学性消化 3、物理化消化 4、吸收 5、蠕动 6、分节运动 7、集团运动8、被动吸收9、主动吸收10、消化液11、酶 四、简答题: 1、唾液有何作用?
2、胃液中的盐酸有何作用?
3、胰液中有哪些主要的消化酶,各有何作用? 4、胆汁有何生理功能?
5、吸收的原理(或吸收的过程) 6、肝脏的生理功能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场所?①小肠长5—6米,有环状皱壁,有指状绒毛,吸收面积大。
②小肠绒毛内有平滑肌纤维、神经丛,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③小肠内具有将食物分解可吸收物质的各种酶。④分解的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
2、饭后马上从事剧烈运动对消化有何影响?剧烈运动,交感神经兴奋,腹腔器官的血管收缩,供给消化系统的血液减少;同时,付交感神经的活动受到抑制,胃肠平滑肌兴奋性降低,消化能力下降
第六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一、是非判断题:
1、血糖是指血液中糖元的含量( -)
2、肝糖元和肌糖元是以葡萄糖形式贮存在肝脏和肌肉中的( -) 3、肌糖元分解为葡萄糖,这个分解过程是不可逆的(+ ) 4、肝糖元可以分解为葡萄糖,而血糖不可以合成肝糖元(- ) 5、进入肌肉中的葡萄糖又合成肌糖元( +)
6、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是无氧供能能力的基础( )+ 7、ATP有三个高能磷酸键,能释放高能量( -)
8、ATP——CP系统是在无氧情况下提供人体直接能源的系统( -) 9、人体运动时,每分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的持续时间呈正比(- ) 10、人体所需的能量大约有70%是由糖提供的( +) 11、肌糖元只能由血糖生成,而不能分解成血糖( +) 12、脑组织所需能量的来源全靠糖的有氧氧化分解供能( +)
13、能源物质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几乎都被肌肉活动所消耗( -) 14、血浆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枢纽( +)
15、食物在体内氧化过程中,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食物的热价( -) 16、基础代谢率随年增长逐渐降低,20岁以后保持恒定,老年阶段又降低( +) 17、ATP是直接能源而糖、脂肪,蛋白质等则是间接能源(+ ) 二、名词解释题:
1、新陈代谢 2、基础代谢 3、呼吸商 4、食物的热价 5、氧热价 6、血糖 7、有氧代谢 8、无氧代谢 9、ATP—CP系统 10、乳酸能系统 11、有氧供能系统 三、选择填空题:
1、新陈代谢包括( AB)。
A、能量代谢 B、物质代谢 C、气体代谢 2、肌糖元的生理功能是肌肉活动的( C) A、修补材料 B、直接能源 C、能量来源 3、肝糖元和肌糖元都属于(A ) A、多糖 B、双糖 C、单糖
4、补充糖的时间应在赛前(AB )或( )为宜 A、2小时 B、1小时 C、30分钟 D、15分钟 5、对蛋白质代谢有调节作用的内分泌腺有(A ) A、甲状腺 B、胰岛腺 C、肾上腺皮质 D、肾上腺髓质 E、垂体前叶 F、垂体后叶
6、对脂肪代谢有调节作用的内分泌腺有( CE)
A、甲状腺 B、胰岛腺 C、肾上腺皮质 D、肾上腺髓质C, E、重体前叶 F、垂体后叶
7、儿童少年基础代谢率( A)老年人的基础代谢率(B ) A、高 B、低 C、恒定
8、在供氧不足的条件下,糖经无氧酵解分解为( B)合成( C) A、丙酮酸 B、乳酸 C、ATP D、糖元 9、与血液相比较,汗液的特点是(ABCD )
A、NaCl的浓度一般低于血浆 B、葡萄糖的浓度几乎为0 C、乳酸浓度高于血浆 D、蛋白质浓度为0 E、脂类浓度相等
10、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呼吸商约为( B)
A、0.93、0.73和0.81 B、1、0.7和0.8 C、1、0.76和0.85 11、机体代谢率反映( C)的全部过程 A、合成代谢 B、分解代谢 C、A和B
12、一切生物机体与它们生存环境之间不断进行(B )与( C)交换 A、O2 B、物质 C、能量 D、水
13、在肌肉细胞中,ATP最大浓度约为(B )mmol,这足以维持骨骼肌进行最大收缩达(C ) A、0.05 B、5 C、10
14、( BCE)与体表面积有着比例关系,而这些因素与机体的能量代谢也有密切关系 A、呼吸频率 B、肺活量 C、心输出量 D、血流速度 E、吸氧量 15、氧热价以( A)为最高,食物的热价以( B)最高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16、机体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 )呈正比关系 A、持续时间 B、强度 C、时间与强度
17、人体摄入(C )食物后,在体内额外增加30%的热量,从而起特殊动力 作用
A、脂肪 B、糖 C、蛋白质
18、短跑和中跑运动后血糖( A);长跑和马拉松跑后血糖(B ) A、升高 B、降低
19、衡量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主要指标有(BC ) A、通气量 B、Vo2max C、无氧阀 D、最大心输出量 20、衡量人体无氧代谢能力的主要指标有( AD) A、血乳酸 B、Vo2max C、无氧阀 D、ATP—CP含量 21、肌糖元贮备高量的人表明他们( A)能力较强 A、有氧供能 B、无氧酵解 C、ATP—CP供能
22、代谢率明显升高,可能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 A)引起的 A、增多 B、降低 C、兴奋 D、抑制 23、通常将( B)称为呼吸商
A、耗氧量与CO2产生量比值O2/CO2 B、CO2产生量与耗氧量的比值CO2/O2 四、简答题:
1、简述测定基础代谢率的生理意义:
2、测定基础代谢率可观察人体内耗氧状况。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为15—20%,若高于此值则说明体内耗氧速度高于正常,反之则低于正常 2、简述ATP分解供能的主要机制:
ATP即三磷酸腺苷,为人体活动时直接提供能量的能源物质,其腺苷分子以三个高能磷酸键与三分子磷酸相连,后两个高能键断裂时释放出能量。ATP可分别在有氧及无氧的情况下由CP,肌糖原及葡萄糖合成
3、简述乳酸的去向:
运动中无氧酵解供能产生的乳酸在供氧充足时大部分经血液回肝合成肝糖原,必要时分解为血糖,在肌肉内进一步合成肌糖原,小部分在供氧充足时氧化为丙酮酸,参加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CO2及H2O,并释放能量
4、简要说明评定有氧供能能力及无氧供能能力的指标
有氧供能能力的评定指标为个体的最大摄氧量值即运动中每分钟能够被人体摄入并利用的最大氧量。无氧供能能力的评定指标为个体负氧债的能力
5、简述脂肪的主要生理功能①为人体主要能源物质,氧化释能较多 ②参加构成细胞成分③对器官可起到保护作用 ④有助于保持体温 6、何谓能量节省
化经系统训练后,完成同样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此即“能量节省化”。
7、简要说明音求产热量的原理,测定能力代谢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为:①求单位时间内CO2排出量及耗O2量②求呼吸商③查食物氧热价表④计算所消耗的总能量。 五、问答题:、
1、人体是如何维持血糖恒定的?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血糖含量的恒定取决于葡萄糖合成与分解代谢的平衡,其来源及去路如下:来源:①加强糖的利用;②加强糖元分解为葡萄糖;③加强肝脏内糖元异生作用;④减少糖的消耗;去路:①加强糖的氧化,分解供能;②加强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肌糖原,并贮存;③加强糖变脂肪;④血糖超过肾阈值时,加强糖的排泄。 2、糖在体内有何主要作用?①主要供能物质②参加构成组织细胞 ③转变为脂肪及蛋白质并贮存
3、试分析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肌肉活动的强度、时间、性质②环境温度的变化
③性别、年龄、体重及体表面积差异④训练程度水平 ⑤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⑥神经的紧张程度及情绪变化
4、试述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人体运动时、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的分解,ATP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应
①高能磷酸化物系统(ATP—CP系统) ATP=======ADP+Pi+E(能)
CP+ADP——→ATP+C(肌酸)+E②乳酸系统:(无氧酵解系统)元氧
肌糖原——→HL(乳酸)+E(合成ATP)③有氧系统(有氧氧化系统)O2④糖元脂肪——→CO2+H2O+E(合成ATP)Pi
5、试述人体代谢的与供能系统。人体运动中的能量供应可在两种供能形式下进行,即无氧代谢及有氧代谢,分别在这两种供能形式下工作的有三个供能系统。
无氧代谢即指人体在供氧不足的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靠物质的无氧分解提供,主要由ATP—CP系统及糖酵解系统供能。人体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运动时,
能量供应由能源物质的彻底氧化供给,此时工作的供能系统为有氧氧化系统
6、试述人体各供能系统的特点。①ATP—CP系统:无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速度快但所生能量较少,且CP来源有限②糖酵解系统:无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启动较慢,生成ATP有限,且代谢产物乳酸如堆积至一定量时,可反馈性抑制该系统工作。③有氧氧化系统:有氧条件下分解供能、能源物质充足,糖、脂肪彻底氧化可产生大量能量 7、试述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的关系。
有氧供能能力是无氧供能能力的基础,因无氧供能的能源物质肌糖元及磷酸肌酸均需在供氧充足时合成,而无氧代谢时的代谢产物如乳酸、肌酸等需有氧供能条件下彻底清除。 8、如何提高有氧供能力?答:有氧供能能力的提高,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①呼吸系统的摄氧能力,提高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增加O2的摄入,进行呼吸形式的训练,深而慢的呼吸较浅而快的呼吸摄O2效率高。②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O2的能力,提高血红蛋白含量,从而增加氧含量,提高血氧饱和度,加强血液载O2能力。③循环系统的氧运输能力:提高心输出量,从而提高最大摄氧量,因为心脏的泵血机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发展的限制因素。④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此与肌纤维类型有关,慢肌纤维有氧代谢能力强;提高氧化酶的含量及利用。⑤增加能源物质的合成。
9、如何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①提高肌肉内无氧酵解能力,(肌纤维的百分比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②提高血液的缓冲能力;增加血液中碱储备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③提高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力,延缓疲劳。 第七章 体 温
一、是非判断题(错记为“—”,正确记为“+”)
1、人体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被用于做机械功,其余少部分转变为热能。( -) 2、人的正常体温平均为36.80度,波动范围不超1度。(+ ) 3、人的正常体温通常习惯用腋窝温度来表示。( +) 4、一般来说,女子的基础体温比男子稍低些。( -)
5、人体温度的恒定,主要决定于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 +) 6、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体温越高对机体越有利。(- )
7、肝脏是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剧烈运动时其产热量占总产热量90%以上。(- ) 8、研究证明,人体活动的最佳温度为38度,而肌肉的温度为37.2℃。(-) 二、选择题:
1、安静时,在室温条件下( B)皮肤的温度最高,(C )最低。 A、胸部 B、头额部位 C、四肢未端1
2、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相同,以( C)的温度,较能代表体内深部的温度。 A、口腔 B、腋窝 C、直肠
3、儿童的体温( B)成人,老人则( A)成人。 A、略低于 B、略高于
4、人体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其有效利用率约为(A ) A、30% B、50% C、70% D、90%
5、安静时人体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ACD),运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 A、心脏 B、肺 C、肝脏 D、骨骼肌
6、女子的基础体温随着月经周期发生有规律的波动,( A)较低,( C)最低,( B)逐渐回升。 A、经期及排卵前 B、排卵后 C、排卵日
7、人体热量通过四个途径不断向体外散发,其中( B)散发热量最高。 A、呼吸道 B、皮肤 C、加温冷空气或冷饮食 D、尿粪
8、在不穿衣服的情况下,当空气温度达到( A)时,对流散热将减少至零。 A、34.50°C B、36.40°C C、36.70°C D、36.80°C
9、当环境温度升至28—30°C以上时,( C)就成为主要的散热方式。 A、传导 B、对流 C、蒸发 D、辐射
10、调节体温的皮质下高级中枢主要位于( D) A、延髓 B、脑桥 C、中脑 D、丘脑下部
11、( D)后腋下温度可升高到39.75℃有甚至超过40.0℃。 A、短跑 B、中跑 C、长跑 D、超长跑 12、引起汗腺活动适宜刺激是( A) A、热 B、冷 C、冷热 三、概念题:
1、体温 2、不显汗 3、基础体温 4、服习 四、简答题:
1、调节体温的中枢在哪儿?调节体温的中枢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很多部位,从脊髓到大脑皮质几乎都有与体温调节有关的中枢,而丘脑下部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五、问答题:
1、影响体温生理波动的因素是什么?①昼夜波动因素。由于机体昼夜间的生物节律性变化,使人体温度昼夜之间出现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4—6时最高,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②年龄因素,儿童的基础代谢率较高,体温也略高于成人,老年人则略低于成人,新生儿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易受环境温度影响,直到出生数月后才趋稳定。③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女子的体温略高于男子。我国女子的基础体温平均为36.7度,男子平均为36.4度。④运动因素,肌肉活动时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但若产生的热量超过散发的热量,则体温升高,不同的肌肉运动,体温升高的程度不同,但经过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2、运动时体温适当升高对运动有什么意义?运动时体温适当长高可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因为适当的体温升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肌肉的粘带性,使肌肉收缩速度加快,肌力增加,提高肌肉组织中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促进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氧,加速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等。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 一、是非判断题:
1、排尿过程是人体唯一的排泄途径。( -) 2、肾脏的主要机能是维持水平衡。( -) 3、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 )
4、肾脏兼有内分泌的功能,能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 +) 5、原尿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原尿中的蛋白质极少。(+ )
6、肾小球滤过动力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 7、激烈运动时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
8、肾小管有分泌作用,而集合管无分泌作用。(- ) 9、Na+的重吸收是K+分泌的前提。( +)
10、人体通过不同的途径排出的水量比摄进体内的水量还多。(+ ) 11、肾脏不能分泌离子,有机物质和活性物质。(- ) 12、肾脏能不分泌肝素。( +)
13、肾脏主要是通过排碱保酸作用来维持酸碱平衡的。(- ) 14、运动后尿乳酸的含量能反映出体内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强度。+ 15、运动员安静状态尿蛋白为阴性,运动后常为阳性。( +)
16、肾脏有泌尿和内分泌,两方面的机能,所以对内环境相对稳定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 二、选择填空:
1、排泄的主要器官是(C )
A、呼吸器官 B、消化器官 C、肾脏 D、皮肤 2、两则肾脏24小时的滤过量约为( A) A、180L B、100L C、200L D、150L 3、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 C)
A、收缩压 B、晶体渗透压 C、有效滤过压 D、 内压 4、尿的PH值为( A)
A、5.0—7.0 B、8.0—9.0 C、4.0—5.0 5、肾糖阈为( B)
A、140—160毫% B、160—180毫克% C、180—200毫克% 6、肾小管分泌的物质有(BCDE ) A、H+ B、K+ C、NH3 D、肌酐 E、尿酸 7、肾脏具有分泌作用的部位有( C) A、肾小管 B、集合管 C、肾小管和集合管
8、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AC )
A、H+ B、K+ C、Na+ D、CL—19、长时间运动后尿量( B),短时间运动后尿量( C)。 A、多 B、少 C、变化不大
10、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时,可引起肾小球滤过率(A )。 A、下降 B、略有升高 C、无明显改变
11、运动时,主要通过( A)使肾血流量减少,以保证肌肉的血液供应。 A、交感—肾上腺系统 B、交感神经 C、付交感神经 12、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A)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C、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D、抗利尿素分泌增加 E、抗利尿素分泌减少
13、测定肾功能的重要指标有( C)
A、一次尿量 B、24小时尿量 C、肾小球滤过率 14、正常人一昼夜的尿量为( B)
A、0.5—1升 B、1—1.5升 C、1.5—2升 D、2—2.5升 15、运动性蛋白尿的特点是(B ) A、永久性的 B、暂时性的 C、阵发性的
16、中跑运动后尿乳酸( )A,超长跑后尿乳酸(C ) A、增多 B、减少 C、变化不大
17、运动员安静状态时尿蛋白呈( B) A、阳性 B、阴性
18、运动后出现蛋白尿反映(AB )
A、运动强度的大小 B、运动持续时间的长短 C、运动量的大小 三、概念:
1、排泄 2、肾单位 3、肾小球滤过率 4、有效滤过压 5、运动性蛋白尿6、K+—Na+交换 7、水利尿 四、简答题: 1、肾脏的排泄途径。
2、肾小球的滤过速度取决于哪三个因素。 3、H+—Na+交换过程可产生哪三种结果。 五、问答题:
1、排泄途径有哪个几方面?①从呼吸器官排泄CO2和少量水分②从消化道排出,主要是经肝脏代谢产生的胆色素③从皮肤泌汗排出一部分水和少量的尿素和盐④从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各种代谢终产物 2、试述尿生成过程。①肾小球的滤过 ②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③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3、运动性蛋白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及被动充血、肾小球上皮细胞变性,造成肾脏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致使尿中出现蛋白。 4、简述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肾小管分泌H,有H+—Na+交换作用。H+—Na+交换过程可产生三种效果: ①肾小球滤液中碳酸纳(NaHCO3)的重吸收。 ②尿的酸化
③形成铵盐随尿排出。
第九章
一、是非判断题:
1、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经分泌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 2、激素可加速或抑制体内原有代谢过程。( +) 3、人体在寒冷环境中时,甲状腺素可分解产热。( -) 4、激素虽不是营养物质,但能催化体内的代谢过程。( +) 5、体内所有细胞的膜上都有受体,均可对同一激素产生反应。( -)
6、含氮激素到达靶细胞后不能通过细胞膜,必先与受体结合才能引起特异通道开放而进入细胞内。( +)
7、类固醇激素可能通过靶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是非判断题答案: 8、类固醇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 )
9、激素—受体复合物是类固醇激素作用过程的第二信使。( +) 10、甲状腺机能亢进,人体基础代谢升高。( +) 11、甲状腺素对体内物质与能量代谢无明显影响。(- )
12、甲状旁腺素有加强肾小管对无机盐的重吸收作用从而减少盐的排泄。( +) 13、血钙升高时,神经和肌肉组织兴奋性降低;反之,则升高。( +) 14、胰岛素有促进体内的糖原分解,并经肾脏向体外排泄的作用。( -) 15、胰高血糖素具有促进糖异生作用。(+ )
16、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均受血糖浓度的调节。(+ )
17、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皮质大量分泌激素入血,加强身体的抵抗力。( +)
内分泌
18、肾上腺素的作用与付交感神经兴奋的效果相近似。(- ) 19、肾上腺素对胃肠道平滑肌有抑制作用。( -) 20、肾上腺素可使冠状血管扩张。( -) 二、选择填空题: 1、激素是( A)
A、高效能生物性物质 B、高效能的酶 C、高效能催化剂 2、激素能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上存在着( C) A、特异的酶 B、DNA C、特异的受体 3、能直接透过细胞膜的激素称为( A)激素。 A、类固醇 B、含氮 C、含糖
4、体内绝大多数含氮激素的分泌速率受神经、激素、以及血中被调节物质的浓度的( B)调节。 A、正反馈 B、负反馈
5、一般认为,肾上腺皮质素、性腺激素属于( A)类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属于(B )类激素。 A、类固醇 B、含氮
6、甲状腺素对组织的新陈代谢有( A)作用,对生长发育有(A )作用。 A、加强或加快 B、减弱或减慢 C、尚不了解的
7、甲状腺素促进脂肪( B),促进肝糖元(B ),促进蛋白质( )。 A、合成 B、分解
8、甲状腺素增多时,骨骼生长速度(A ),软组织的生长速度(A ),骨骺板的闭合( A)。 A、加速 B、减慢 C、变化不大 9、甲状腺素可(A )神经元突触的活动 A、促进 B、抑制 C、不明显改变
10、甲状腺素( C)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 A、可分泌高能化合物 B、可刺激神经兴奋 C、能提高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率
11、切除甲状旁腺会引起体内血钙过低,这是由于( C) A、它可以分泌钙 B、甲状旁腺素含钙 C、钙沉积于骨组织
12、对血钙离子浓度长期起调节作用的是( )A,短期调节者是( )B。 A、甲状旁腺 B、降钙素 C、促甲状腺素,
13、甲状旁腺素功能低下时,破坏骨细胞的活动( A),血钙含量( )B, 而神经的兴奋性( )C。 A、提高 B、降低 C、变化不明显
14、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破坏骨细胞活动(A ),血钙浓度(A ),血无机盐浓度(B ) A、增加或加强 B、减少或减弱
15、小儿佝偻病,是甲状旁腺分泌( A)所致。 A、旺盛 B、太少
16、胰产生的激素是( AC)
A、胰高血糖素 B、糖皮质激素 C、胰岛素一、
17、缺乏胰岛素时,血糖浓度( B),血中游离脂肪酸含量(B ),血中氨基酸的浓度( B)。 A、无变化 B、增高 C、降低
18、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元(B ),促进脂肪( B)的作用。 A、合成 B、分解
19、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 A),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 A)。 A、增加 B、减少
20、胰高血糖素可使心缩力( A),心率( A),心输出量(A )。
A、增强或增多 B、减弱或减慢
21、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盐皮质激素调节( AB,糖皮质激素调节( CDE)。 A、水盐代谢 B、钠钾浓度 C、糖代谢 D、蛋白质代谢 E、脂肪代谢 F、维生素的吸收
22、肾上腺皮质活动受( ABCD)调节。
A、大脑皮质 B、丘脑下部 C、垂体前叶 D、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
23、在情绪激动,痛疼、出血、缺氧、肌肉运动、冷热刺激时,肾上腺素分泌( B)。 A、加强 B、减弱
24、雄激素有( ABC)作用,雌激素有( )作用。 A、促进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 B、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 C、促进蛋白质合成 三、概念:
1、内分泌腺 2、激素 3、第二信使 4、靶器官、靶细胞 5、应激 四、简答题
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有哪些? 2、肾上腺皮质素的作用。 3、脑垂体前叶的作用。 五、问答题:
1、简述激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①加速或抑制体内原有的代谢②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③维持内环境平衡④增强应激能力
2、简述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①含氮激素不能通过细胞膜,它与膜上受体结合后,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腺苷酸环化酶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ATP转变与环—磷酸腺苷(CAMP),CAMP浓度改变使细胞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
②类固醇激素透过细胞膜,形成有活性激素——受体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进入细胞核与核内基因组上的蛋白部分相互作用,促进DNA转录为mRNA的过程
mRNA进入胞浆,促进特定的蛋白质或酶的合成,发挥激素相应的生理作用
3、简述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①使皮肤、粘膜、腹部内脏等处的小动脉收缩,使冠状循环的血管和横纹肌的血管扩张
②抑制内脏平滑肌③加强心肌收缩力,加速心跳④升高血糖
4、内分泌腺之间关系如何?举例说明。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协同,有对抗。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协同利尿;脑垂体后叶抗利尿,它的作用与前两种激素的作用则是对抗的
第十章 感 官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外感受器是指人与内、外环境直接接触和联系的部分。( -) 2、内感受器在接受刺激后,能引起主观上的清晰感觉。( -)
3、视觉的形成是由眼的折光系统和感觉系统的机能共同完成的。( +) 4、瞳孔的机能是控制进入眼内光线的量,增强视觉准确度。(+ ) 5、辐射肌收缩时瞳孔缩小,它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 6、视野是指眼注视前方不动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 7、看近物时,睫状肌放松,悬韧带被牵拉。( -) 8、看近物时,瞳孔会扩大。(- )
9、看远物时,瞳孔放大,这是由于辐射肌收缩所致。(- )
10、对光反射是指看强光时,瞳孔放大,看弱光时,瞳孔缩小。( -) 11、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围部分,对弱光敏感。( -)
12、过度刺激前庭器官时,可以引起身体平衡失调,眼球震颤和植物神经反应。( +) 13、前庭器官的稳定性主要来自于遗传,后天训练很难改变。( -) 14、腱梭主要感受肌肉被牵拉的程度。( -)
15、运动员的一切运动技能都是在本体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的。(+ ) 16、运动员的本体感受能力,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 +) 17、当人体的视锥细胞功能障碍时,将会出现夜盲症。( -)
18、视觉只有分辨物体形状大小、颜色和空间感觉的机能,而无维持人体平衡的机能。( -) 19、壶腹嵴是感受人体直线变速运动的,囊斑是感受人体旋转变速运动的。( -) 20、前庭器官包括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它们是位觉和平衡器官。(+ ) 二、选择题:
1、外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引起的感觉一般是( A)的。 A、清晰 B、不清晰
2、眼睫状肌的功能是调节(B )的大小。 A、瞳孔 B、折射率 3、( C)具有感觉功能。 A、纤维膜 B、血管膜 C、视网膜
4、在运动或疼痛,愤怒恐惧,情绪紧张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瞳孔( A)现象。 A、放大 B、缩小
5、辐射肌收缩时瞳孔A( ),它受( C)神经支配。 A、扩大 B、缩小 C、交感 D、副交感
6、虹膜内的平滑肌收缩和舒张调节( B)改变。 A、折光率 B、瞳孔
7、看近物体时,眼睫状肌(B )悬韧带放松。 A、松驰 B、收缩
8、看远物时,睫状肌( A)悬韧带被牵。 A、松驰 B、收缩
9、看近物时,晶状体( F),曲率(B )把物象(C )到视网膜上。 A、减小 B、增大 C、前移 D、后移 E、变扁 F、变圆
10、看远物时,晶状体( E),曲率(A )把物象( D)到视网膜上。 A、减小 B、增大 C、前移 D、后移 E、变扁 F、变圆 11、对光反射是指看( B)时瞳孔缩小,看(A )时瞳孔放大。 A、弱光 B、强光 C、红色彩 D、绿色彩 12、眼外膜的前部有屈光作用,称为( B)。 A、巩膜 B、角膜11、
13、物体光线通过折射后聚焦于视网膜上,而成为一个(B )的实像。 A、正立 B、倒立
14、正常眼观看( C)米以外物体时,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折射后恰好聚集在视网膜上。 A、2 B、4 C、6 D、8
15、当视( B)物体时,瞳孔会放大,当视(A )物体时,瞳孔会缩小。 A、近 B、远
16、前庭器官在维持人体( B)机能上起重要作用。 A、呼吸 B、平衡 C、兴奋和觉醒
17、视杆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 B)部分,感受( E)刺激 A、中央 B、周围 C、强光 D、颜色 E、弱光
18、视锥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 A)部分,感受(C )和(D )刺激。
A、中央 B、周围 C、强光 D、颜色 E、弱光 19、视杆细胞有缺陷的人,表现为(B ) A、色盲 B、夜盲症 C、近视 D、色弱 20、眼肌运动不平衡,将导致( B) A、近视 B、斜视 C、远视
21、当身体作旋转运动时,半规管内的淋巴液向身体运动的( B)流动,冲击( D)的毛细胞兴奋。 A、正方向 B、反方向 C、囊斑 D、壶腹嵴
22、前庭机能稳定性高的运动员在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较( B)。 A、强 B、弱
23、不同颜色的视野不相同,其中( B)视野大于( A)视野 A、绿色 B、白色
24、当人体在产生加速度变化的器械上感受加速变化的刺激,是提高前庭机能的(B )训练法。 A、主动 B、被动
25、当人体做直线变速运动时,可被(A )感受器感受 A、囊斑 B、壶腹嵴
26、肌梭和腱俊在机能上的主要差别是肌俊可以感知肌肉的(B ),腱梭可以感知肌肉的( A)。 A、张力 B、长度 C、痛觉
27、肌肉活动时所产生的本体感觉是(B )。 A、明确的 B、不明确的 28、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 A) A、肌梭 B、腱梭
29、前庭机能稳定性较高的运动项目是( B)和( C)。 A、跑步 B、铁饼 C、体操 D、游泳
30、感受旋转加减速度的感受器位于( C)和( )中。 A、椭圆囊 B、球囊 C、半规管
31、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晶状体曲率过大,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不能聚集于视网膜上,而聚集于视网膜之( B),需用( C)透镜矫正。 A、后 B、前 C、凹 D、凸
32、足球运动员的( D)视野范围比一般人大 A、红色 B、白色 C、黄色 D、绿色
33、实现空中方位感受需要(BDE)、的相互配合。 A、听觉 B、视觉 C、痛觉 D、本体感觉 E、前庭感觉
34、眼之所以能清晰看见远、近物体,是因为对( A)和( D)进行了相应的调节。 A、晶状体 B、角膜 C、玻璃体 D、瞳孔 三、概念题:
1、视力 2、视野 3、感受器 4、前庭机能稳定性 5、中央视觉 6、立体视觉 7、色觉 四、简答题:
1、当视近物时,眼要发生相应的调节反应才能看清物体,这种调节包括哪些方面?
晶体状调节和瞳孔调节,看近物时,晶状体凸起,增加曲率,使物象前移到视网膜上,同时,瞳孔缩小,以限制进入眼内的光量。
2、视网膜内有哪二种感光细胞?它们分别有何机能?视网膜内的感光细胞是视引起的感宫称前庭感觉 3、位觉与平衡器官包括哪些?本位感受包括肌梭和腱梭。肌梭感受肌内收缩长度变化的刺激,而肌腱感受肌肉收缩张力变化的刺激。
4、运动员的一切运动技能必须在本体感觉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本体感受器包括哪些?它们的机能是什么?
五、问答题
1、眼球有哪些机能。
眼球有折光机能和感光机能。折光机能是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的折光系统完成的,光线通过折光系统的折射和晶状体、瞳孔的调节后,能够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
感光机能是由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实现的。感光细胞能够把物象的光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质,最终形成视觉
2、过度刺激前庭器官时机体会有哪些反应?前庭器官受到过强或过久的刺激时,会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躯干肌肉张力的正常关系失调,从而导致动作或身体平衡的失调,并且引起眼球震颤。另外,还会引起一系列植物性神经反应,如心率、血压的变化;呼吸加速;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全身软弱,头晕等。
3、提高前庭机能稳定性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答案:前庭器官的稳定性通过训练可以提高,提高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三种。 (1)主动训练法,主动地选择有加速度的旋转运动,如摇头操、体操等。 (2)被动训练方法,被动地感受加速度变化的运动,如坐在转椅、离心机上等。 (3)综合训练法,将主动与被动训练法结合起来进行训练,此法效果最好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 +) 2、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向外周的部分叫树突。(- )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出现了超级化。( -)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出现了去极化。( -) 5、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反射。(+ ) 6、兴奋和抑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 +) 7、兴奋过程加强它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相继负负导。(- ) 8、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对大脑皮层有激醒的作用。(+ )
9、植物性神经系统传导兴奋的速度比躯体性神经系统慢是因为经过的突触数目多。( -) 11、神经元间的复杂联系是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高度杂化的结构基础。( +) 12、体表的各种感觉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主要在中央后回。(+ ) 13、本体感觉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主要在中央后回。( -)
14、体表感觉投射区在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所占面积的大小与身体各部面积的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 15、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 16、神经冲动由胞体传向外周的长突起叫轴突。( +)
17、时间总和是指许多神经纤维同时把冲动传到中枢,从而引起反射活动的现象。( -) 18、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兴奋。(- )
19、植物性神经纤维和躯体性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是一样的。(-)
20、交感神经对肌肉能起到营养作用是因为它的兴奋能改善肌组织的物质代谢过程,改变肌肉的营养状况,从而增加肌力。( +)
21、肌紧张是由于骨骼肌的肌纤维轮换交替产生微弱收缩的结果。(+ ) 22、肌紧张不属于牵张反射。( -)
23、头后抑时,人体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的紧张性没有什么变化。( -)
25、在跳马推马时,若头部的位置不正,落地身体会向头歪的方向偏斜。( +) 26、人体的一切随意运动,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通过锥体系的活动实现的。(+ ) 27、锥体系的机能是支配同侧肢体远端关节肌肉的精细运动。(- ) 28、大脑皮层的视区在枕叶。( +)
29、听神经终止于大脑皮层的颞叶。(+ )
30、当脑电波由高振幅的慢波转为低振幅的快波时,表示兴奋过程加强,而由低振幅的快波转变高振幅的慢波时,表示抑制过程的发展。( +) 二、选择题:
1、将神经冲动由胞体向外传导的突起叫(B ) A、树突 B、轴突 C、末梢
2、( A)接受另一种经元传来的冲动,并把它传向胞体。 A、树突 B、轴突 C、末稍
3、突触后膜出现( B)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A、去 B、超 C、复
4、连续给予数次阈下刺激而引起的反射称为中枢兴奋的(A )总和。 A、时间 B、空间 C、时空
5、同时在不同感受区域内分别给予几个阈下刺激而引起的反射,称为中枢兴奋的( B)总和。 A、时间 B、空间 C、时空
6、兴奋过程加强它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 B) A、同时正诱导 B、同时负诱导 C、相继负诱导 7、兴奋停止以后,兴奋中枢转为抑制状态称为(B )
A、同时负诱导 B、相继负诱导 C、相继正诱导维细胞和视杆细胞,视维细胞感受强光并分辨颜色,在白天起作用,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在夜晚起作用。 8、肌紧张属于( A)反射。 A、非条件 B、条件 C、阳性
9、突触前抑制是通过( C)突触的活动而发生的。 A、轴突——树突 B、轴突——胞体 C、轴突——轴突 10、头后仰时引起上肢及背部的( A)紧张性加强。 A、伸肌 B、屈肌 C、拮抗肌
11、头向一侧扭转时,引起( A)上下肢伸肌的紧张性加强。 A、同侧 B、对侧 C、两侧
12、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 C)和其它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A、胞体 B、树突 C、轴突1
13、如果兴奋冲动通过神经元的环路传递后得到加强和延续,属于( A)反馈作用。 A、正 B、负 C、总
14、突触部位是反射弧中( A)容易被劳的环节。 A、最 B、最不 C、一般1
15、运动员灵活性的高低与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的( C)有直接关系。 A、强度 B、均衡 C、相互转变
16、一条神经纤维连续传入冲动从而引起反射活动的现象,称为( A)总和。 A、时间 B、空间 C、时空
17、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 A)后作用。 A、有 B、没有 C、不一定有 18、交互抑制属于( A)抑制。 A、突触前 B、突触后 C、回返性
19、牵张反射的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器( A)同一块肌肉中。 A、在 B、不在 C、不一定在
20、头后抑时,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的紧张性( A)。 A、加强 B、减弱 C、无变化
21、锥体系的机能主要是支配( B)肢体的随意运动。 A、同侧 B、对侧 C、两侧 22、中央前回主要为(BA )区。 A、感觉 B、运动 C、联络
23、体表感觉在中央后回的投射位置( B)倒置。 A、完全是 B、基本上是 C、不是
24、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支气管平滑肌(B )。 A、收缩 B、舒张 C、无变化
25、交感神经兴奋对糖元分解,肾上腺髓质分泌起(A )作用。 A、促进 B、抑制 C、调节
26、副交感神经兴奋时,(A )胰岛素分泌。 A、促进 B、抑制 C、调节
27、做空中转体动作时,都要先转( B)。 A、体 B、头 C、臂
28、下丘脑的后侧部是( A)中枢。 A、交感神经 B、副交感神经 C、植物性神经 29、非特异性传入系统有( B)作用。
A、引起特异感觉 B、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导致睡眠 30、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肠胃活动(B )。 A、加强 B、减弱 C、无变化
31、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机能的基本方式是(B )。
A、兴奋和抑制 B、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C、正反馈与负反馈
32、关于细胞间兴奋的化学传递特点的叙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B) A、主要通过化学递质 B、不需Ca2+参与 C、单向传递
33、关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叙述,哪 一项是错误的?( C)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Ca2+由膜外进入 B、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C、突触后膜对Na+、K+、Ca2+,特别对K+的通透性升高
3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于下列哪些离子的通透性 ( A)
A、Na+、K+、Cl-,尤其是对Na+ B、Ca2+、K+、Cl-尤其是对Ca2+ C、Na+、K+、Cl-,尤其是对K+
35、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Ca2+由膜外进入突触的膜内
B、突触小包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其对K+、Cl-的通透性升高 C、突触后膜电位增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36、交互抑制也称为( B)
A、回返性抑制 B、侧支性抑制 C、周围性抑制 37、交互抑制的形成是 由于(C )
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少 B、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38、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称为(A ) A、回返性抑制 B、侧支性抑制 C、交互抑制 39、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C)。
A、弥散地向大脑皮质区域投射狭窄区域投射 B、引起特定的感觉
C、受到破坏时,将进入持久的昏睡状态
40、对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A、投射至皮质特定的感觉区,有点对点的关系 B、引起特定感觉
C、切断特异传导通路的动物将出现昏睡
41、关于皮肤体表感觉区的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 )
A、中央后回是全身体表感觉的重要投射区,第一体感觉区的传入投射具有交叉的关系 B、体表区的空间投射分布是倒置的,而头面部代表区的配布是正立的 C、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体表面积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42、基本生命中枢位于( B)。 A、脊髓 B、延髓 C、中脑
43、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其主要原因是(B ) A、失去了高位神经元对脊髓的影响 B、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 C、肌肉供血因瘫痪而减少
44、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C)
A、感受器的敏感性 B、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C、中枢突触的多少
45、在下列现象中,哪个存在着正反馈?( C) A、减压反射 B、肺牵张反射 C、排尿反射 46、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 A) A、肌紧张反射 B、腱反射 C、屈肌反射 47、肌牵张反射使( A)
A、受牵拉的肌肉发生收缩 B、其它关节的肌肉也同时发生收缩 C、伸肌和屈肌都收缩
48、当α运动神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
A、梭外肌收缩 B、梭内肌收缩 C、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49、当γ运动神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B)
A、梭外肌收缩 B、梭内肌收缩 C、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50、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时( B) A、对同一肌肉的γ运动神经元起 B、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C、对其它关节的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51、下列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C)
A、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的收缩 B、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
C、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牵张反射即永远消失
52、类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一项是不会见到的?( B) A、肌张力减弱,出现平衡失调
B、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动作时震颤消失 C、出现的症状可由大脑皮质代偿缓解
53、支配远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质代表区在( A)
A、中央前回4区 B、中央后回6区 C、中央后回3—1—2区
54、下列哪种神经元联系方式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 B) A、单线式联系 B、环状联系 C、链锁状联系 55、运动单位是指( B)
A、一个运动神经元 B、一个神经元及其末梢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C、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群
56、根据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地位,可分类为( B) A、中枢神经元,外周神经元
B、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5C、胆碱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57、副交感神经对代谢的影响是(B )
A、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 B、促进胰岛素分泌 C、促进糖元分解 58、左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受损,引起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C) A、全身 B、左半身 C、右半身 5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C)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局部电位 60、运动区主要位于( A)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叶 三、概念题:
1、反射 2、反射时 3、交互抑制 4、同时诱导 5、相继诱导 6、肌紧张 7、牵张反射 8、姿势反射 9、状态反射10、翻正反射11、特异性投射系统 1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13、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14、突触 15、中枢延搁 16、兴奋的总和 17、锥体系 18、锥体外系 19、兴奋的后作用 四、简答题:
1、突触在传递兴奋时有哪些特点?突触在传递兴奋时有单向传导、兴奋的总和及突触延搁等的特点。 2、什么是突触前抑制?由于某种生理机制减少了突触的递质释放,使得神经冲动传至突触时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而呈现抑制性效应。此时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并无变化,因为出现抑制效应的原因是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变化,故称为突触前抑制。它是通过轴突一轴突突触的活动发生的
3、什么是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出抑制性递质,经突触间隙而使所有与它形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呈现抑制,由于这种抑制是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造成的,所以称为突触后抑制。一个兴奋性神经元必须首先兴奋一个抑制性神经元,再转而抑制其它神经元
4、兴奋通过反射中枢有哪些规律?兴奋通过反射中枢有如下一些特点或规律(要点):(1)兴奋单向传导;(2)中枢延搁;(3)兴奋的总和;(4)兴奋的后作用;(5)兴奋的节律转化;(6)兴奋的扩散
5、反射时的长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反射的长短取决在于(1)兴奋在中枢内通过突触的次数;(2)刺激的强度;(3)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水平的高低;(4)这种反射是在机体经常出现
6、植物性神系统的机能特点是什么?植物性神经中枢与纤维的机能特点是:(1)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需要较长的时间,灵活性低;(2)兴奋传导速度较慢,植物性神经传导速度为每秒1—3米;(3)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向另一个神经元,以及从神经末梢向其所支配的器官,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 五、问答题:
1、脊髓的机能是什么?脊髓有传导机能和实现低级反射活动的机能。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身体大部分的传出和传入神经纤维都出入脊髓,所以脊髓有传导机能。脊髓的灰质中有一些反射活动的低级神经中枢能实现紧张反射和完成排便、排尿、血管舒张、出汗和竖毛等活动,所以脊髓还有实现低级反射活动的机能
2、小脑对人体运动有哪些调节作用?小
脑对人体运动的调节表现为三个方面(要点):(1)维持身体平衡;(2)调节肌紧张;(3)协调随意运动
3、间脑有哪些机能?间脑是由丘脑和丘脑下部组成的。丘脑的机能:它是绝大多数感觉性神经冲动传向大脑皮层的中继站,并能实现机体的本能活动。丘脑下部机能:它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较高级中枢,若刺激丘脑下部的后侧核和外侧核,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反应,如瞳孔放大,竖毛反射,血压升高,脉膊加快等。它还参与糖、脂肪代谢、水盐代谢和体温调节
4、状态反射在人体运动中起什么作用?状态反射是当头部位置改变时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姿势反射。一方面它使身体重心不致逸出支撑面,便于维持平衡以保证正常姿势;另一方面便于人体向着转动的方向进行移动。
5、翻正反射在人体运动中起什么作用?翻正反射是因反常体位使头部处于不正常姿势,刺激了迷路感受器,引起颈部扭转(头翻正),进一步引起身体前部翻正继,而使后部身体翻正(身体翻正)。运动中有很多动作是在翻正反射的基础的。如转体、旋(空中转体),都是转头,后转体;篮球转身过人,先转头以带动身体就比整个身体一起转动更加迅速和协调。因此,掌握翻正反射的规律对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是有促进作用的
6、大脑皮层是怎样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的?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调节人体的随意运动的。锥体系支配对侧肢体的随意运动,特别是远端关节、肌肉的精细运动。锥体外系调节肌紧张以维持正常姿势、身体平衡以及肌群的协同合作;另一方面,锥体外系通过几条环路向大脑皮层起反馈作用,对运动的协调、准确发挥一定的作用。由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协同作用,使人体得以先进复杂、精确的随意运动
第十二章 高级神经活动
一、是非判断题:
1、非条件反射是种族的、先天遗传的,有固定的反射途径。( +)
2、条件反射是个体的、后天获得的,为暂时神经联系。它是与非条件与反射毫无关系的另一类反射。( -)
3、刺激强度过大会引起超限抑制,长时间的弱刺激就能引不起超限抑制。(+ ) 4、运动员纠正错误动作,其本质是建立延缓抑制。( -) 5、神经类型是先天决定的,因而不受出生后环境的影响。( -) 二、选择填空题:
1、条件反射的形成( A)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 A、必须 B、不一定 C、不是
2、消退抑制的产生是由于条件刺激失去了(A )信号的意义。 A、阳性 B、阴性 C、无关
3、运动员纠正错误作与( A)抑制有关。
A、消退 B、延缓 C、条件、4、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属于( B)抑制。 A、条件性 B、非条件性 C、消退性
5、开始建立动力定型时比较困难,动力定型建成之后是(B)改变的。 A、容易 B、可以 C、不可以
6、驯兽时,语言起的是( A)信号的作用。 A、第一 B、第二 C、间接 7、外抑制是( B)诱导现象。 A、同时正 B、同时负 C、相继负 三、概念题:
1、非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 3、外抑制 4、超限抑制 5、消退抑制 6、分化抑制 7、延缓抑制 8、条件抑制 9、动力定型 10、第二信号 11、第一信号 四、简答题:
1、试述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异同点。二者都是反射活动,都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同点是非条件反
射是先天遗传的,是种旋共同的,不需特定的条件,是由皮层下部位固有的神经通路实现的。条件反射则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需要一定的条件,通过大脑皮层中枢间皮层与皮层下中枢间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来实现的。
2、建立条件反射有哪些条件?答:建立条件反射必须以它的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适宜;无关刺激要在非条件刺激前出现,尽可能要结合一段时间;排除干扰因素;刺激的性质和强度都能影响建立条件反射 五、问答题:
1、消退抑制在运动训练中有什么作用?条件反射建成以后,如果只反复给条件刺激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反射活动就会减弱甚至消失。这是由于条件刺激失去了阳性信号的意义,变成了一种阴性信号。消退抑制的产生能使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发生精确的适应。影响消退抑制发展速度的因素为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消退的次数以及间隔的时间。运动员去掉错误动作,本质上就是消退抑制。对错误动作不要等到已十分巩固再去纠正,否则,就比较困难了。
2、分化抑制有什么意义?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予强化,出现条件反射的分化,近似刺激的皮质代表点所形成的抑制表现为只对经常强化的条件刺激发生阳性反应,而对其它的近似刺激不再发生阳性反应,从而使条件反射更加精确。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对错误动作不予肯定(不强化),而只对正确动作给予肯定(强化),所以逐渐掌握了正确的动作
3、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条件反射使机体在某些非条件刺激直接作用到来之间,就发生反应,使机体具有“预见性”,因此增加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如食物信号所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为进食准备了条件。在切除大脑两半球的狗,因为不能建立任何条件反射活动,就不能逃避危险,不能寻找食物,不能独立生存。由此可见,条件反射活动是高等动物和人类对生活环境精确适应不可缺少的神经过程。
4、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有什么意义?通过语言刺激而进行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体对外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一般说来,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有概括和指导意义;第二信号系统不仅是语言活动的生理基础,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正是这种抽象思维能力,使人从动物界区分出来;第二信号系统学说在体育运动教学和训练中有重要意义,确切而简练的技术动作讲解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5、试述神经类型的划分。
巴甫洛夫学派根据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如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把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成几种类型,列表如下: 灵活型……(活泼型) 均衡型
强型 惰性型……(安静型)
神经类型 不均衡型……(不可遏制型) 弱型……(抑制型)
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也具有上述的基本特征。但划分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还应考虑第二信号的活动。巴甫洛夫根据两种信号系统的对比类型分为思维型、艺术型和中间型三
第十三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
一、是非判断题:
1、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建立运动动力定型的过程。( +) 2、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学新技术就越不容易。(- )
3、在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各阶段时间的长短随动作的复杂程度和学员的训练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
4、在泛化阶段时,教师就应该强调动作细节。(- ) 5、掌握的动作,难度越大的就越不容易消退。(- )
6、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所实现的动作,任何时候都是有意识。(- )
7、想练结合教学法的生理机制是由于在大脑皮层上使这一运动技能的暂时联系再一次接通,等于又接受了一次强化。( +)
8、各种强度跑,由于其动作基本环节相同,所以可互相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 二、选择题:
1、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建立( C)的过程。 A、反射 B、条件反射 C、运动力定型
2、在运动条件反射中,(C )的传入站动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A、视觉 B、听觉 C、本体感觉
3、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层上各感觉中枢与( B)发生暂时神经联系。 A、视觉中枢 B、运动中枢 C、位觉中枢
4、运动技能形成以后,兴奋与抑制在(A )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 A、位觉 B、运动 C、本体感觉
5、运动员基本技术掌握地越多,则学新技术越( C)。 A、快 B、不快 C、困难
6、形成运动技能的分化阶段,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内兴奋和抑制过程集中,特别是( C)抑制加强。 A、外 B、消退 C、分化
7、经常进行比赛性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对( )的适应能力。 A、非条件刺激 B、无关刺激 C、新异刺激
8、自动化动作是由大脑皮层运动中枢( )部位所觉完成的活动 A、兴奋性较高 B、兴奋性适宜 C、兴奋性较低 9、消退抑制是( B)的重要神经过程。 A、非条件反射 B、纠正错误动作 C、泛化阶段
10、形成运动技能的泛化阶段,大脑皮层内的抑制过程尚未确立,此时兴奋与抑制过程都呈现( )状态。
A、运动 B、集中 C、扩散
11、在形成运动技能的泛化阶段,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 )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 A、主要环节 B、次要环节 C、每个环节
12、形成运动技能的分化阶段时,运动动力定型( )。 A、尚未建立 B、初步建立 C、建立和较巩固
13、有意识的行为是由大脑皮层( )部位所完成的活动。 A、抑制 B、适宜兴奋 C、兴奋较低
14、大脑皮层建立的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改建就越( )。 A、容易 B、不容易 三、概念题:
1、运动技能2、运动动力定型3、动作自动化4、运动条件反射5、大脑皮层的机能可塑性6、随意运动四、简答题:
1、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是什么?随意运动的生理机能是以大脑皮质活动基础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因此,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其生理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
2、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各阶段中应如何注意教法?学习动作初期,即泛化阶段,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进入分化阶段,教师应特别注意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的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日趋势准确。到巩固阶段,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指导技术理论学习。以便有利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 五、问答题:
1、试述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其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只是每一阶段的长短,随动作的复杂程度、教法和训练水平而不同。一般说来,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
(1)泛化阶段:学习动作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学生自己的实践,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运动技能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表现在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是动作僵硬,不协调,费力,出现多余动作。
(2)分化阶段: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动作也逐渐消除。由于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这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动力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有外人参观或比赛),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3)巩固阶段: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达到巩固的运动动力定型阶段。在环境条件变化时,运动技术也不易受破坏,同时也感到省力、轻松自如。不仅运动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现自动化。 2、第二信号系统在形成运动技能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3、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在注意利用第一信号系统的同时,更要发挥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如在学生的动作做得正确时,教师说:“做的对”、“正确”、“好”等,可帮助语言进行强化;利用“想象”和抽象思维让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正确体会;要做好思想工作,使学生或运动员明确学习和训练的目的,充分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大脑皮质有适宜的兴奋性,这是掌握运动技能的首要条件
3、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在掌握动作初期,教师应该用明确的语言,以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尽快形成精细的分化,使运动技能更加完善和精确。如篮球运动员练习投小蓝圈或进行比赛性训练等。还可以用正误对比的方法,加速分化抑制的发展,但应以正确示范强化为主 4、如何利用各感觉机能相互作用来缩短教学过程?
人体各种感觉都可以帮助肌肉产正确的肌肉感觉。通过视觉强化正确动作,消退错误动作,如在体操、举重武术等项目中的对镜练习;在跳远的起跳点旁设置标记,以强化合理的起跳时间。通过听觉建立正确动作的频率和节奏感,如中长跑运动员在练习中,随着踏地的声响建立跑的正确节奏;体操运动中的音乐伴奏以增强体操运动员的节奏和韵律感。运动员在完成翻腾式旋转动作时,对位觉空间三度的适应能力要求很高,如体操、跳水运动员掌握空中的动作,往往先降低高度或用保护带反复练习。初学爬泳时,为了尽快掌握正确的动作幅度。可用限制圈控制下肢打水的幅度,通过皮肤的触觉,强化正确的本体感觉。在完成任何动作时,各感觉机能都同时起作用,只不过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对某一种感觉机能要求更高一些。所以在运动实践中,充分发挥各感觉机能作用,以便有效地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 一、判断题:
1、身体素质水平决定于肌肉的解剖,生理特点,而与神经调节、肌肉工作时的供能以及和内脏器官的配合无关。( -)
2、肌肉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叫力量素质。( -) 3、发展力量,必须不断地增加运动负荷。( -)
4、不论男女,在25岁以前,力量是随年龄的增长持续自然增长的。( -) 5、最大摄氧量的大小与有氧耐力的能力大小无关。(- ) 6、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能够提高肌肉耐力。( )
7、低乳酸数值的间歇训练可提高速度素质,高乳数值的间歇训练提高速度耐力。( ) 8、等动练习是指速度相等的练习。( ) 9、超负荷原则就是超过自己的最大力量。( )
10、从接受刺激时起,到完成动作时止,这一段时间叫做运动时或动作时。( )
11、运动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快肌纤维组成的百分比及面积,肌肉大小肌组织兴奋性高低以及条件反
射巩固的程度。( )
12、速度素质的自然增长高峰期出现迟于力量素质迟。( ) 13、进行等动练习时,
器械所产生的阻力与用力的大小相适应。( )
14、按每公斤体重计算出的最大摄氧量,更能反映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 15、低乳酸的间歇训练,是提高无氧耐力的主要训练方法。( ) 16、跳跃或投掷运动在动作发力时,肌肉做超等长练习。( )
17、安排儿童少年的耐力训练负荷时,首先根据其耐力运动成绩来加以考虑。( ) 二、选择题:
1、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能很快( ),重复次数多而阻力中等或小的练习,可以( )。 A、增大肌肉体积 B、增加肌肉运动的耐力 C、增加力量
2、用等动练习器进行练习,肌肉在各个活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是( )的,器械所产生的阻力大小和用力大小( )。
A、恒定 B、不恒定 C、相适应 D、不相适应 3、通常人们认为( )是其它素质的基础 A、速度 B、耐力 C、灵敏 D、柔韧 E、力量 4、有氧耐力的生理指标是( ) A、摄氧量 B、最大摄氧量 C、无氧阈
5、训练初期,最大摄氧量的增大主要依靠( );后期则主要依靠( )。 A、动静脉氧差的增加 B、心输出量的增大 6、投掷运动员的器械出手速度属于( )
A、反应速度 B、位移速度 C、动作速度 D、速度耐力
7、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时,由( )代谢供能开始大量运用( )代谢供能的临界点。 A、无氧 B、有氧
8、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称为( )速度;而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则称为( ) A、反应 B、动作 C、位移
9、短跑运动员肌肉中,( )酶活性最高。
A、乳酸脱氢酶 B、琥珀酸脱氢酸 C、苹果酸脱氢酶
10、( )可以反映反应速度的快慢,而( )可以反映动作速度的快慢。 A、反应时 B、动作时
11、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面积大小可以影响短跑运动员的( ) A、步长 B、步频
12、无氧耐力是指人体处于( )情况下,( )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 A、缺氧 B、有氧 C、较长 D、短
13、力量练习主要能发展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 ) A、强度 B、灵活性 C、均衡性
14、速度练习主要能发展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 ) A、强度 B、灵活性 C、均衡性
15、优秀径赛运动员腿部肌肉中的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因项目不同而不同,短跑( );中跑( );长跑( )
A、最高 B、最低 C、中等 16、静力性训练主要是提高( )
A、绝对力量 B、相对力量 C、速度性力量 17、骨关节柔韧的好坏( )短跑运动员的( ) A、影响 B、不影响 C、步频 D、步长
18、决定有氧耐力最主要的生理因素是( )
A、肺通气量 B、最高心率 C、肌红蛋白含量 D、最大摄氧量
19、短跑训练应以强度大的无氧训练为主,其主要的训练手段是( )训练法。 A、间歇 B、重复 C、持续
20、采用较低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的练习或用长段落的间歇训练方法主要是发展运动员的( ) A、无氧耐力 B、有氧耐力 C、速度耐力 21、有训练的人,最大耐力出现的年龄是( )
A、在20负以前,且男大于女 B、男女均在25岁后出现 C、女子于20岁,男子在20岁或20岁后 22、评定运动员的无氧耐力,常可采用( ) A、测定无氧阈 B、测定晨脉
C、测定最大摄氧量 D、测定最大负氧债能力
23、在动力性力量中,若要很快提高力量,应采用( ) A、重复次数多而阻力小的练习 B、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 C、最大重量的60%
24、优秀耐力运动员,安静时的心率可低于( ) A、65次/分 B、60次/分 C、50次/分
25、一般文献认为,速度素质在( )时期,增长率最大 A、10岁以前 B、10——13岁 C、13——15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