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兵不厌诈
这个典故源于《韩非子.难一》。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升文公准备要同楚国打仗。他召见自己的舅父狐偃,问:\"我们准备同楚国打仗,他们兵多,我们兵少,怎么办?\"狐偃回答:\"我过去听说过,讲究繁琐礼节的人不厌烦忠信,在战场上打仗不厌欺骗和伪装,你还是采取欺诈的办法吧。\"文公辞退狐偃,又召见自己的儿子雍季,问他:\"我们准备同楚国打仗,他们兵多,我们兵少,怎么办?\"雍季回答:\"烧毁森林来打猎,用这种不光彩的办法能得到许多野兽,但以后就一定不会再有野兽了。采取欺诈的办法对待敌人,尽管能不正当地获取一时的利益,可是以后就不能再这么干了。\"晋文公听了点头称赞。他辞退雍季,采纳狐偃和雍季的计谋同楚国人交战,结果把楚国人打败。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在一场战争中,敌我双方没有什么忠信诚实可言,只能采取一切办法包括欺诈伪装的办法去消灭敌人。
47、兵贵神速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魏志.郭嘉传》。东汉末年,混居在辽西、辽东、右北平(今辽宁)三个郡的乌桓(古代北方一支少数民族)经常进犯中原,烧杀掠夺,危及当地百妖生活和社会稳定。公元207年,汉丞相曹操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北征三郡乌桓,以彻底根除北方的隐患。由于此番出征,曹操的人马和粮草辎重太多,行军速度太慢,走了一个月,才到达易城(今河北雄县)。军师郭嘉见此情况非常着急,就对曹操说:\"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我们应该赶紧把大量沉重繁杂的物资和行李卸掉,派出轻骑兵日夜兼程前进,这样才能趁敌不备取得胜利。\"曹操采用了他的意见,亲自带领几千名精兵良将轻装北进,终于出其不意地消灭了三郡乌桓。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打伏用兵贵在行动要特别迅速。 48、病入膏肓
这个典故见于《左传.成公十年》。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生了病,请了不少医生也没有治好。听说秦国医生的医术很高明,就派人去秦国请医生。秦桓公选择了一个叫缓的名医去诊治。当缓还没有到宫里的时候,躺在病床上的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人在对话。一个说:\"缓是个高明的医生,他来了一定会伤害我们,我们躲在哪为好呢?\"另一个说:\"不要怕!我们躲在横膈膜(肓)的上面,心脏(膏)的下面,看他把我们怎么样?\"不久,缓到了宫里来为景公诊病。他观察了晋景公的脸色,又号了脉,仔细检查了病情,最后摇摇头说:\"这病没法治啦!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药力达不到,实在没啥好办法了!\"晋景公听见缓说的话正和梦中两个小人商议使用的诡计相符合,便叹了口气说:\"你诊断对,你真是一位高明的医生啊!\"说完,命属下送给缓一笔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国去了。过了不久,晋景公真的病死了。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也用来比喻事情出了毛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49、鞭长莫及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楚国国君楚庄王因左司马申舟去齐国路经宋国被杀,一气之下,发兵攻打宋国。宋国被楚国军队围困了半年,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便向晋国求援。晋国国君晋景公认为,晋国实力较雄厚,不出兵怕世人耻笑,便打算出兵救宋。但是大夫伯宗却不同意出兵。他对晋景公说:\"我们决不能派救兵去帮宋国打楚国,古语说得好,\\'马鞭子虽长,也不能抽打马肚子,不能去攻击它。楚国现在正是强盛的时期,我们和它相争只能有害无益。即使像江河湖泊都能够容纳污浊之水,山林草丛可以隐藏猛兽毒蛇,就是一块美玉有时也难免有斑点,那
么做国君岂不能容忍一时的屈辱呢?\"晋景公经过伯宗的开导,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不派兵救宋了。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人们在做某件事时,由于受客观因素所限,力量达不到(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