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看《李尔王》著名戏剧的个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看《李尔王》著名戏剧的个人观后感1
在我小小的书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书,其中我最喜欢莎士比亚写的《李尔王》.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李尔和他的三个女儿:大女儿贡纳梨.二女儿吕甘和小女儿科第丽霞.故事主要讲李尔王老了,要把他的国土按照儿女们对他的爱来分,大女儿和二女儿因为自己的甜言蜜语得到了一大半的国土,而小女儿科第丽霞是有几分爱就说几分爱,所以被李尔王放逐了.结果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要夺取父亲的王位,就把李尔王赶出了王宫.李尔王的一位忠臣葛罗丝脱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王受这样的罪,就把李尔王和他的佣人带到了他三女儿那里,而他自己却被二女儿的.丈夫把双眼挖去.三女儿嫁给了法兰西国王,国王很爱科第丽霞.因为大女儿和二女儿要杀死李尔王,所以和法兰西打了一仗,科第丽霞和李尔王被俘.最后,科第丽霞被缢死了,李尔王也自杀了,贡纳梨和吕甘也被毒死和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不好听的话不一定是坏话,也许是让你改掉缺点的话,好听的话不一定对你好,也许还会害了你,毁了你的一生.我在读《李尔王》这个故事之前,就喜欢别人夸我,别人一说我的缺点,我便撅起小嘴,不高兴了!但我读完《李尔王》之后终于明白了这句名言的含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我希望大家一定不要像李尔王那样,光听恭维的话,更不要像贡纳梨和吕甘那样心狠手辣,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像科第丽霞一样诚实和善良,像葛
罗丝脱一样的忠诚.《李尔王》这个故事有趣吗?如果你们也有一些好看的书,别忘了借给我哦!
看《李尔王》著名戏剧的个人观后感2
从上中学就很喜欢莎士比亚,那时有学他的《威尼斯商人》,为其中精彩的剧情美妙的语言所倾倒,后来又学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与共冲破世俗禁锢的爱情让我心生向往,中学时期学习莎翁的这两部剧均为经典让我折服,却又觉得意犹未尽.那时又因条件有限,时间紧张,没有能再看到莎翁别的剧本,直到大学了才有时间有机会再次与莎翁《李尔王》相遇.
其实《李尔王》讲的是个简单的家庭故事,一个父亲与他的三个女儿的故事.李尔王是个富有的国王,他有三个女儿,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很好地管理国家了,于是他决定把国家分给三个女儿.他问大女儿:〝说说你有多爱我吧!〞大女儿说她世界上最爱的人就是父亲,她愿意用所以的金钱与权力来爱父亲,李尔王听了很满意,分给了大女儿一半的土地与兵力.接着他问二女儿:〝你有多爱我呢?〞二女儿说她愿意为父亲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所以她最爱的人是父亲.李尔王也很满意,又分了剩下的一半土地与兵力给了二女儿.轮到了三女儿了,李尔王问她:〝你愿意用什么来爱我呢?〞三女儿很诚恳地回答说:〝我现在一无所有,所以没法拿什么来爱你父亲,但请相信我是爱你的.〞李尔王很不满意三女儿的回答,认为她是在敷衍,根本不爱自己.于是决定不再要这个不孝顺的女儿了,当然也不会分给她半点财产.故事讲到这里或许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但精彩还在后面,分光了财产的李尔王一无所有,有一天他想去大女儿那里看看,却被大女儿嫌弃厌恶,扫地出门.他在二女儿那里也是一样待遇,最终是三女儿出现了并愿意奉养李尔王,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当初说怎样爱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他没财没势后开始露出丑陋的嘴脸,忘恩负义地将老父亲拒之门外,不善言辞没分到任何财产的小女儿才是最爱父亲的,她愿意用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去爱父亲.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动容,李尔王的糊涂,大.二女儿的阴险狡诈,三女儿的真诚孝心形成了对比,这个故事表面看起来是
发生在英国皇室,但实际却在我们身边.
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吧,不孝的子女,凄凉的父母,令人心寒,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父母教我们说话,走路,吃饭,耐心地教会我们成长,父亲付出了多少辛苦,在父母年老体衰该由我们反过来奉养他们的时候,有的人却早已经忘记了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了他十几年的恩情.当乌鸦还知道反哺之情时,我们应该感到惭愧了.当滴水之恩能换来涌泉相报时,作为父母,他们会十分幸福.而我们要做到饮水思源,用感恩之心回报培育我们成长的父母,回报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们.
李尔王的故事还让我想到了真诚,人与人的交往中,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有的人说得很好,但转身就把你出卖了,而有的人是真诚对待你,不会对你说甜言蜜语却能在你困难时拉你一把,前一种人不能交,后一种人要好好把握,千万不要像李尔王那样呗甜言蜜语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不清他人的内心,最后悲惨的还是自己.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长期相处,才会辨别真善美假丑恶.
大学生活没有了高中的紧张的学习压力,我们可以在惬意的午后,捧着一壶热茶,品一本好书,用读书充实自己,不负美好的大学青春年华.
看《李尔王》著名戏剧的个人观后感3
我曾经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当小女儿拒绝奉承父亲而被驱逐时,从她脸颊上流下的眼泪变为了晶莹剔透的钻石.最后国王意识到自己的错,顺着钻石铺成的路找回小女儿,童话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在《李尔王》中,科迪利娅的眼泪是轻小的水滴.只有在肯特和读者的眼里它才和钻石一样价
值连城,因为那是亲情和真理的象征.《李尔王》以悲剧结束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两个.
首先,权力实在是非常诱人的东西.莎士比亚添加了一条情节线索说明这一点:同是葛罗斯特伯爵的儿子,爱德蒙的地位就比爱德加低.尽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选择是不是当个合法的孩子,他们还是对私生子抱有偏见.机敏狡猾的爱德蒙因此才向@england@开始了自己争夺地位的战斗.亲情在这条线索中不那么重要,只是为了在两兄弟之间作对比控制变量而已.在爱德蒙接近胜利时他是多么风光,掌权者信任他,看清他诡计的父亲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长沦落成流浪汉,只差一点他就能借着戈纳瑞和里甘登上国王的宝座.爱德蒙以不正当的方式挑战了命运,终究被正义和道德——即爱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发了疯.虽然戈纳瑞和里甘对于权力的渴望没有那样夸张地落在文字上,她们的一言一行配合爱德蒙的地位战向读者展示了权力和欲望交织构成的无底洞.
其次,李尔没有反省自己的意识,而是空口指责儿女的可恨.李尔的性格乖戾.他将诅咒滥加于任何不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的人;他变化无常,有时喜欢听甜言蜜语,有时又喜欢弄臣带有讽刺意味的儿歌.他的性情除了表现在自己身上以外,还充分地从女儿们身上显露.哪一个女儿没有遗传任何父亲的特征?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贪婪无情;小女儿的善良宽容,不正是李尔的不同侧面吗?P5_弄人的比喻〝蜗牛背着一个屋子是因为可以把它的头缩在里面;它不会把屋子送给它的女儿,害得它的触角没地方安顿.〞用〝屋子〞暗示国土和权力,用〝触角〞暗示这一家人脾气霸道的地方.坏脾气在宫廷里有阿谀奉承的大臣帮忙掩饰,蜕下这层虚伪的表皮李尔才得到了报应.悲剧就在于李尔依然没有明白:做父亲的没有树立好榜样是不应该的.
作为一部戏剧,客观的描述让读者能从自己的角度理解故事.《李尔王》的悲情不是让泪水湿润读者的眼睛,而是让思考充斥读者的.大脑.
看《李尔王》著名戏剧的个人观后感4
自从学过威尼斯商人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上莎士比亚的.戏剧.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觉得他的语言是很风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译成中文以后.虽然读起来可能在某些地方会觉得有些可笑.有些夸张,但那却是在影射我们的生活,这其实最真实的.
再来说莎翁〝四大杯具〞之一的《李尔王》
〝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
我想这句话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么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来不公待遇的人吗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旧忠诚的人吗莎士比亚告诉我们:当然不是.恰恰相反,那些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抛弃真情的人么,不惜工于心计的人么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越情感而去统领这个世界的话,那必须是冰冷黑暗的.
武断却不是傻瓜的李尔王——书的前一部分,写考狄利亚是三姐妹中最爱李尔的,却因为她没有虚假而华丽的词藻而遭到父亲的摒弃.我很气愤,觉得李尔终究会遭到报应的.果然,他最终被只爱财富的〝好女儿〞折磨得发狂了.有一点点解气的同时,我却开始并不憎恶李尔了.因为当他流浪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开始反思自我的错误,开始意识到考狄利亚的真挚和两个口蜜腹剑的女儿的卑劣时,我已经感受到了他心灵的柔软,尤其在他决定与考狄利亚同死时.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爱的,至少在临死之前他回归了最纯真的人性.
与李尔比较他的两个大女儿,就卑劣的多了——虽然同样是难逃命运的惩罚,但她们至死
也没有明白自我错在了哪里.她们的人生里没有亲情,也没有感情,仅有相互利用.相互伤害,去追求自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利益.我想这样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当然书中还有一群从始至终都象征着正义与完美的人们,这就包皮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亚,对于考狄利亚,我只能用完美来形容了,不明白是因为她真的没有缺点,还是李尔王中丑陋的人太多了.但相比昏庸的父亲,狠毒而虚伪的两个姐姐,考狄利亚是善良.诚实.懂得真爱.盛气凌人的.虽然她的戏份很少,但必须是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她是因为善良而拥有气质的,这样的气质是容不得半点虚伪的.好人该有好报,我本以为她能够高贵地生活在法兰西国王身边,但很遗憾,这样一个女孩最终还是因为为父亲打抱不平而被害死了,难道善良也有错吗也许这是杯具中注定的吧——把完美的毁灭掉.
我想,李尔王中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不能理解的,但也许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只是我还没有看到过它的黑暗.我不明白当自我走出学校以后会应对着怎样的世界,我都期望远离谄媚和虚伪,坚守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纯真,不去做因为欲|望而失去理智的〝傻瓜〞.或许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做到这很难,但不经历谁又明白善于恶,伪与善的标准呢
向真诚的考狄利亚致敬!
看《李尔王》著名戏剧的个人观后感5
我以往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当小女儿拒绝奉承父亲而被驱逐时,从她脸颊上流下的眼泪变为了晶莹剔透的钻石.最终国王意识到自我的错,顺着钻石铺成的路找回小女儿,童话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在《李尔王》中,科迪利娅的眼泪是轻小的水滴.仅有在肯特和读者的眼里它才和钻石一样价
值连城,因为那是亲情和真理的象征.《李尔王》以杯具结束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两个.
首先,权力实在是十分诱人的东西.莎士比亚添加了一条情节线索说明这一点:同是葛罗斯特伯爵的儿子,爱德蒙的地位就比爱德加低.尽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选择是不是当个合法的孩子,他们还是对私生子抱有偏见.机敏狡猾的爱德蒙所以才向英格兰开始了自我争夺地位的战斗.亲情在这条线索中不那么重要,只是为了在两兄弟之间作比较控制变量而已.在爱德蒙接近胜利时他是多么风光,掌权者信任他,看清他诡计的父亲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长沦落成流浪汉,只差一点他就能借着戈纳瑞和里甘登上国王的宝座.爱德蒙以不正当的方式挑战了命运,终究被正义和道德——即爱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发了疯.虽然戈纳瑞和里甘对于权力的渴望没有那样夸张地落在文字上,她们的一言一行配合爱德蒙的地位战向读者展示了权力和欲望交织构成的无底洞.
其次,李尔没有反省自我的意识,而是空口指责儿女的可恨.李尔的性格乖戾.他将诅咒滥加于任何不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的人;他变化无常,有时喜欢听甜言蜜语,有时又喜欢弄臣带有讽刺意味的儿歌.他的性情除了表此刻自我身上以外,还充分地从女儿们身上显露.哪一个女儿没有遗传任何父亲的特征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贪婪无情;小女儿的善良宽容,不正是李尔的不一样侧面吗弄人的比喻〝蜗牛背着一个屋子是因为能够把它的头缩在里面;它不会把屋子送给它的女儿,害得它的触角没地方安顿.〞用〝屋子〞暗示国土和权力,用〝触角〞暗示这一家人脾气霸道的地方.坏脾气在宫廷里有阿谀奉承的大臣帮忙掩饰,蜕下这层虚伪的表皮李尔才得到了报应.杯具就在于李尔依然没有明白:做父亲的没有树立好榜样是不应当的.
作为一部戏剧,客观的描述让读者能从自我的角度理解故事.《李尔王》的悲情不是让泪水湿润读者的眼睛,而是让思考充斥读者的大脑.
看《李尔王》著名戏剧的个人观后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