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人才”主题下的猪八戒形象解读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吴承恩的《禹鼎志序》中讲道:“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意焉。”吴承恩生活的明嘉靖、万历年间,帝王荒淫无耻,朋党对立倾轧。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作者能不义愤填膺。然而身居下民的吴承恩只能借用神话、幻想手法,以讽刺揶揄的态度去反映大量活生生的社会矛盾和现象。从《西游记》的两个主体内容看来:大闹天宫的故事,热情赞美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和英雄主义,辛辣地嘲讽了貌似威严实则无能的天宫玉帝及诸神。而天宫,作为一种权威与“秩序”的象征,正是人类社会统治结构的投影。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西游记》里无疑是正义的事业,光明和理想的象征;取经事业靠谁的问题,也象征性地提出了把扫荡社会邪恶势力的希望寄托在谁身上的问题,即人才观的问题。孙悟空一路上降妖除怪,有恶必除,除恶必尽,自然成了拯救社会的英雄,作品讴歌的对象,但是同样作为取经队伍中的一员并修成正果的猪八戒在后世的文本解读中没成英雄反成被嘲笑揶揄的对象,这显然是不公允的。作者是如何塑造猪八戒的形象的,又赋予了怎样的意义?
一.猪八戒的人性体现
猪八戒名字中的所谓八戒,即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但猪八戒偏偏具有凡夫俗子的贪吃、贪睡、贪财、贪色的习性。猪八戒贪吃,只要看到美酒佳肴,馒头贡品,便垂涎三尺;猪八戒贪睡,他只要瞌睡一上来,哪怕是天大的事也要丢在脑后。而且不管是草窝里、树杈上,随处一躺,都能酣然入睡。猪八戒贪财,看到富贵就心痒难挠。猪八戒贪色,每每遇到美女都蠢蠢欲动。猪八戒形象的产生完全是明中叶以后社会思潮的产物。当时许多士人对政治产生厌倦情绪而转向追求自我解脱和自我享乐。王学左派猛烈攻击程朱理学,特别是被视为异端的李贽,掀起了追求人性解放的启蒙思潮,反对束缚个性的禁欲主义,明确肯定了人的私欲、情欲和凡俗的日常生活,他的思想对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在文学思想上,表现人欲的倾向
十分突出,小说家把重心从故事转移到了人物,不仅热情表现商人的追财逐利,而且大胆描写男女之间的情与欲。不过理性的作家们也以《金瓶梅》之类的作品向人们昭示着:人性的基本欲望是可以被理解的,但人性的扭曲是要警戒的。而猪八戒身上的人性并没有走向极端,不应该遭来鄙视或是嘲笑。
猪八戒有他特殊形体特征,因而食肠宽大,贪吃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不在乎有无美味佳肴。猪八戒尽管有些贪心,但绝不巧取豪夺,而是靠劳动获得。“耳朵眼里藏私房钱”也“是从牙齿上刮下来的”,而且也是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贪恋女色是猪八戒最为难堪的“伤疤”,但这只是一种本能,一种意念。他始终没有真正的破过色戒,他的好色绝不同于西门庆的淫邪无度。唯独因睡误事应是人性的弱点。这样看来,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形象并不是用以批判的,而是最广大的民众中的代表,他们应是扫荡邪恶的主力军。
二.猪八戒的农民原貌
将人性、物性、神性结合起来是《西游记》塑造形象的重要特征。从物性来说,尤以孙悟空的猴性和猪八戒的猪性最为突出。看他的长相:“卷脏莲蓬吊搭嘴、耳似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一副猪的模样;再看猪八戒的九齿钉耙,也不禁让你想起锄地种菜。为什么这样安排,作者想是在猪八戒的身上寄予了许多农民的因素。而农民不正是中国民众中的大多数吗?猪八戒不喜欢长期在外奔波的行旅生活,他护僧取经是出于无奈的,所以在西行途中遇有劫难,总是第一个打退堂鼓,要散伙,嚷着回高老庄做女婿、种地过日子,这种回归土地、眷念家园、渴望定居生活的心情,也正是长期依附于土地的典型的农民意识和农民心理。可以说,猪八戒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劳动人民的典型化身,是社会变革中最应发动也最可发动的力量。
取经途中,时刻让我们感受到猪八戒丰富的生活经验。四十七回,路过通天河,不知河水
深浅,是猪八戒出了个好主意“寻一个鹅卵石,抛在当中,若是溅起水泡来,是浅;若是咕嘟嘟沉下,是深。”四十八回,灵感大王使妖法,一夜之间把通天河冻结成冰,唐僧想趁冰过河,不知冰的厚薄,还是猪八戒的主意“等我举钉耙筑他一下,假若筑破,就是冰薄,且不敢行,若筑不动,便是冰厚,如何不行。”再如他知道马在冰上走要用草把脚包好才不会摔倒,把杖横放可以使唐僧保持平衡;
猪八戒几乎从不隐瞒自己的欲望。有一种无牵无挂的农民式的质朴和天真。虽然经常受到孙悟空的戏弄和训斥,但怨而不恨,仍然对其言听计从,不作计较。再看他在高老庄“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看他取经路上用耙搂开八百里荆棘岭,冒着恶臭用嘴拱开八百里稀柿同。可谓劳苦功高,连如来佛祖也说“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他的力大无比和吃苦耐劳。不正是农民身上优良品质的表现吗?
三.猪八戒的市民色彩
猪八戒贪财、贪色、自私自利,还表现着明代社会好色好货思想的沉淀,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随着明代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新生的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但由于中国已经衰落的封建经济仍然非常强大,整个社会仍然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所以,明朝新兴市民阶层中仍然存在着进步与保守两种因素。猪八戒形象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代表着农民阶层并具有市民特征的下层人民形象。猪八戒有着丰富的生活礼节,比如在五庄观戏弄福、禄、寿三星时讲出些“加冠进禄”、“四时吉庆”的话来;八戒的自私自利与孙悟空的大公无私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比丘国悟空要救那些落难小儿的性命,八戒却认为是“把别人家的棺材抬到自己家里来哭”,打仗时他自己不冲锋陷阵又怕别人抢了头功。悟空三打白骨精时他因嫉妒悟空几次三番的在唐僧面前说谎、进谗言,怂恿唐僧把他赶走。应该说作者对猪八戒这种小市民身上常见的自私自利的性格的批判是严肃认真的。
四.猪八戒的英雄本色
人性中贪吃贪睡贪财贪色,农民的保守落后,市民的自私自利成为猪八戒身上的突出弱点,也是作者对普通民众的一种警示。然而社会的变革,必将调动起大多数的力量,因此作者不遗余力地展示了猪八戒可以被发动的因素。他作战勇敢,在妖魔面前从不屈服。如果没有猪八戒挥耙上阵,孙悟空也孤掌难鸣。他任劳任怨,孙悟空不愿干、不屑干的,都是猪八戒来干的。虽然他头脑简单,但有时也能粗中有细,用智谋来取胜。书中第四十八回用稻草包马蹄防止在河冰上滑倒,不可以不说蠢呆中透着一丝智慧。
如此看来,猪八戒更多地来自于占中国最大多数的农民之中,同时也是中国十六世纪这一新时代的伟大创造。猪八戒贪财、贪色、自私自利既是中国小农身上又是中国新兴市民、商人身上存在的缺点。而猪八戒追求幸福生活的进取精神却是新兴市民、商人身上所体现的新特点。可见,八戒身上的这些优缺点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影子。所以作为一个人物形象,猪八戒不光有现实性,而且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我们应该看到猪八戒身上这样那样的问题大都是人类的自然天性,而被隐藏的无限光芒则是他的英雄本色。就像一件未经打磨的玉石,终将成器的。最后猪八戒被如来佛祖封为净坛使者成了正果,标志着充满矛盾性格的猪八戒经过苦难的历程,终于喜剧性地战胜自己,完成了英雄的塑造。完美地驶向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我想这样的英雄才是拯救社会中最需发动的力量,因为他代表了人群中的大多数。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罗梦山编译:《山海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吴薇,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