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教学重在文本的深度解读
2021-11-28
来源:小奈知识网
学斟教与学 .效6琶 为 6 6 高中阅读教学重在文本的深度解读 痧周玉明 一、问题提出 物医生,最后,还是死了,我也把它安葬了。 师:是的。这也算关爱动物。 生2: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 的和谐相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 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 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鉴 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 师:你说得真好,这篇寓言式的散文就是要告诉我们要 宜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近几年,我参加各种课堂教学观摩 及评比活动,加之平时到各校课堂教学调研,最大的感悟是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人言亦言,过于肤浅,缺乏个性。 二、听课案例 珍爱生命,善待动物,保护环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案例二】 1.教学内容 公开课展示,我被请去听课,并作点评,有一位选手执教 的是甘肃作家马步升的散文《绝地之音》。 2.文本简介 【案例一】 1.教学内容 该文叙述了他和导师考察古长城的一次“声音奇遇”,即 在人迹不至的绝地听到了最具有原始生命力的“音乐”,传达 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中,选手执教的苏教版高中选修教 材刘志成的《怀念红狐》一篇散文。 2.文本简介 出作者自己灵魂的震撼。作者还较为详细地介绍自己追踪寻 找绝地之音的独特体验、经历及始终未得的自我感悟。 3.师生解读 全文总体以时间为序,写一只红狐迫于养育幼崽的无 奈,偷吃了“我”家攒学费的花母鸡。“我”和父亲决定寻找红 师:我们领略了“绝地”的环境,也仿佛听到了那牵魂的 狐的踪迹,红狐千方百计诱开我们,但父亲断定红狐的窝一 定在附近,果然,在追逮无望之后。将红狐的四只幼崽抱回 家,妈妈用羊奶等悉心喂养。又是一个月明之夜,红狐跪在 绝地之音,作者为什么一直要苦苦“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 作者有没有找到那声音呢?为什么? 生1:作者寻找那声音,但没有找到,第七小节中“遗憾的 是我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我甚至不能确定世间有无 “我”的院子里嗥哑了嗓子,乞求归还它的孩子。母亲看着四 只胖乎乎的幼崽,虽然舍不得,但最终还是被红狐的真情打 动了,归还与它,红狐一只一只叼进山里。一篇非常优美的文 本,读了真让人激动不已。 3.师生解读 那首歌,或者我曾否听到过那首歌?”作者对自己的感觉产生 怀疑,说明内地没有那种调,只有到了“绝地”那种境界才引 起他内心的震撼,所以始终感觉似有而无,似有而又从来没 听到。 师:同学们,我们对文本的整体结构、内容有了比较全面 的了解,你们思考一下,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师:你讲得很好,最后一小节“绝地,才能进发出绝唱”。 除非还原到那地方。但没有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1:我们人类也要像动物那样去爱护自己的子女,不但 要关心身体的健康成长,还要关心子女的教育,也要善待小 动物。 生2:我来回答,我认为作者寻找的是那时的感觉。 师追问:什么感觉? 生2:是作者在“今生今世以至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脚 师:好的,善待动物。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请你举例和 大家一起分享。 生1:前年,我家养了个猫,结果生病了,我也抱它去看宠 印与之重叠。”的绝地被震撼的感觉,因为作者几乎用尽全身 的力量攀登到山顶听到的声音,而且那些居住在绝地的人生 活恬然平和,是一种对比,所以他始终没有忘记那场景、那声 上海教育科研201 1.9■: 叠SHANGHAI JIAOYU KEYAN 0 塑 塑 \学科教与学 音。 尽管作者在文本的第l0小节中有对绝地之音的理解和感 悟,但文本的深层意蕴还是要通过读者的阅读,有创意地构 师:你对文本的把握不错,我们就是要前后对照来阅读 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生3:我认为能否找到,并不重要,其实它只是一线索。写 建。作者冒着生命的危险爬上了古长城,确信捕捉了那串洞 穿时空的音符,非此绝地,不能引发“绝唱”,正是“绝唱”表现 绝地之“绝”,是为下文写听到声音的震撼作铺垫,接着寻找 绝地生命力的张扬,只有到了那种境界才能感悟出生命的本 声音,最后写声音的感悟。这样的一次经历,一种声音,一次 质与强大。作者敬畏自然的伟大,也敬畏生命的伟大。 震撼,就是一次生命的感悟和洗礼。 师:好!你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感悟较深,基于文本,深 四、理・眭思考 度解读。 1.语文性质的再认识 其实,语文和其它学科有本质的区别。自然学科是根据 特定的领域来划分范围的,语文却不是根据人类文化的各个 三、案例分析 方面或不同领域来划分,语文是包含人类文化的所有方面。 案例一分析: 所有的课程都离不开这一基础性课程,语文也就很自然的依 执教者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安排上都比较确当,学生 附于一般文化活动和其它学科之中。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一 的讨论也很热烈,但到最后文本主题的探究上,老师缺乏有 不小心就被异化为非语文学科的教学。教师注重字、词、句、 效的引导,特别是生1在回答时,教者又引入到了关爱小动 篇,语、修、逻、文的分析和操练,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物的事例上去,冲淡了对主题的深入理解。结果在主题的探 的培养,没有真正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 讨上,学生和老师的理解就显得肤浅,教者归结到人和自然 的统一,没有将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教学区别对待,从而 的和谐相处。错是不错,但不深刻,如面对初中学生可以这样 导致语文教学的泛化和空洞化,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知识 解读,而面对高中学生应深入探讨。 课。 听了这节课我追问两个问题:一是红狐为什么冒着生命 2.文本解读的意义构建 危险来要他的孩子?二是母亲及全家为什么同意归还红狐的 文本解读教学不能片面理解为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课 幼崽?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文本的深度解读也就到位了。从 堂一定是一种有灵魂、有情境、能生成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善 人性、动物性及母性的角度来考虑,人和动物的母性是相通 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对语言文 的,人类为什么始终以世间主宰的身份凌驾于万物之上呢? 字的品味、鉴赏,进行分析和判断,重新创造出融合学生自身 文本中有一句话“我内心的本初之性彻底苏醒了”,这种苏醒 情感和智慧的新思想、新形象,在充分尊重文本本身规定性 也同样在父母亲的身上得到体现,是动物的母性感化了人的 的基础上,领悟出文本语言背后的多义性和和模糊性。梁启 母性,同样是为了哺育子女,这是本性的东西,是人和动物所 超的“鸟瞰、解剖、会通”的三步读书法,充分体现出阅读与鉴 共有的。这篇寓言式的散文创设出“物性”“人性”交融的完美 赏的要求。只有驻足倾听来自文字背后的生命足音,才有可 的艺术境界。读完全文,如一曲悠远的歌谣,周身始终余韵环 能构建起充满生命气息的语文课堂。对于文学作品,我们解 绕,曲尽而意无穷。 读更要拒绝平庸的理解,凭借语言文字的流动,进行审美观 文本的最后很有分量的一句话:“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 照,让我们的心随着文字的流动而一起跳动,用生命的体验、 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 情感的调动、思维的创造来探究。江苏高考《考试说明》要求 东西在生活中已走了,她再也不会回来了……”确实精炼、厚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 重、怅然、发人深思。 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现在的高考、优课评比也越来越注重对 案例二分析: 文本的深度解读了,这也是文学的理性回归。 执教者组织学生在充分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师生共同 3.营造深度解读文本的意境 探究文本的主题,教师设计好问题,深人启发和引导学生,学 语文课的优劣不在于课堂形式的花俏,而在于学生积极 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一新的见解,稍 思维的时间长短,在于有效的对话质量,在于文本解读的角 有遗憾的是解读的深度还不够。 度、深度,在于基于文本的生成与共鸣,在于阅读与鉴赏、表 案例二的文本解读远比案例一要深多了,得益于教师的 达与交流、合作与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教师不但自己要有深 循循善诱、师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但我听了之后还是不满 度解读文本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还要善于创设深度解读文本 意。我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绝地之音到底是什么声音?二是 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前积累,对作品进行个性 作者在那次经历之后苦苦寻找那种声音为什么没有找到?而 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探究能力。 从执教者那节课上,已接触到这些问题,学生讨论也很热烈, (周玉明 江苏省靖江市教育局教研室214500] 上海教育科研201 1 9 ■SHANGHAI JIAOYU KE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