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唢呐音乐的发展及专业人才的培育

2022-10-27 来源:小奈知识网
唢呐音乐的发展及专业人才的培育 高长春 局长吞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国家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全力扶持,使唢呐音乐有了长足的进步,并随之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唢呐演奏人才。在 一代代唢呐人的不断努力钻研下,唢呐专业开始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 关键词:唢呐音乐:唢呐人才;人才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社会的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人 们用高度的热情去建设新中国。原来社会地位低下的唢呐艺人也都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翁精神,进行乐曲的改编和创作工作。政府对 传统民族文化更是全力扶持,在祖国各地建立了音乐院校和艺术团 体,并且在专业院校里面开设了民乐专业,很多民间乐器都走进学 校,成为专业教学的科目,唢呐也在其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唢呐也开始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 一.唢呐音乐的发展 唢呐音乐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首先要把传统的东西整理出 来,然后才能加以改编创造,这样既不失传统,又能给人们一种耳 目一新的感觉。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学者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不小的 成绩。 I东省音乐工作组对以鲁西南为代表的山东派吹管乐进行了 细致的搜集和整理,包括唢呐、管子和笙三大类。在整理的曲子中 还对乐曲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介绍,及一些简单的演奏法知识,并 出版发行了曲集(《山东民问乐曲集》,山东音乐工作组整理,山东 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与山东地区一样,东北地区的音乐工作者 也在同一‘时期对流行于辽宁一代的唢呐曲进行了整理,内容包括乐 曲的曲式结构、民间艺人做艺时的情况、婚丧嫁娶的流程,并随之 发行了唢呐曲集(《唢呐曲集》,张正治整理,音乐出版社1956 年出版)。山东派唢呐和东北派唢呐在全国唢呐界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随着两本曲集的整理和出版,对我国唢呐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 大的推动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发展的,唢呐音乐也不例外。虽然 唢呐曲被音乐工作者以书面的形式整理记录了下来,改变了原来口 传心授的方法,更有利于传播和普及。但是,当时的唢呐记谱法不 够规范,一些技巧没有被整理在乐谱上,只是简单的旋律线条,我 们现在看着当时整理的谱子是不太可能演奏出原曲的风貌的,除非 极其熟悉当地音乐的人。这也就影响了唢呐音乐的发展步伐。 在唢呐传统音乐整理工作出现可喜成果的同时,一批优秀的创 作曲目也随之出炉了。这些曲目都是民间艺人进入院校和团体后, 自己整理改编的。比如赵春庭先生的《节日》,作于50年代。任同祥 先生的《庆丰收》,作于60年代。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欢庆胜利》、 《农村一片新气象》等等优秀的曲目。 唢呐曲目创作的第二个阶段,是这一批老艺人的学生们的创 作期,这批学生就是我国第一代专业唢呐教育的传承者。他们接受 了正规的音乐教育,有文化,有思想,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唢呐原 有的创作模式,迎来了唢呐曲的一个创作高峰期。如范国忠教授的 《胜利秧歌》,创作于上世纪7O年代,乐曲以唐山皮影调为主要音 乐素材,受到业界的欢迎。范国忠先生的作品还有《送粮路上唱丰 收》、《赶会》等数十首作品。陈家齐教授的《天府好》,乐曲以四川1 人喜爱的川I剧音乐为素材,具有浓郁的川I剧唱腔韵味。陈先生的作 品还有《又是一个丰收年》、《铁牛开进山区来》等。在这批专业唢 呐的传承者中还有胡海泉、郝玉岐、王高林等唢呐演奏家,他们也 都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如胡海泉的《农村一片新气象》,郝玉岐整 理改编的《全家福》,王高林的《山乡春》等。 唢呐曲目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一批年轻的唢 呐演奏家的创作,这些演奏家们热情高涨,给唢呐曲注入了新的血 液。如周东朝的《黄土情》,此曲作于90年代,在第三届民族管弦乐 展播中获得独奏作品一等奖。刘英创作的《正月十五闹雪灯》,是根 据东北民歌为音乐素材而写成的。此曲曲调欢快,新颖,有一定的 技术难度,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并成为各院校的必学曲目。这一一 时期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如《黄土情歌》、《怀乡曲》等,并广为 流传,为唢呐音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一些专业作曲家也开始为民族乐器创作乐曲。如朱 毅写的唢呐协奏曲《霸王别姬》。此曲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运用唢呐 即刚强豪迈又轻柔委婉的特点,对彪悍的盖世英雄项羽和温柔美丽 的传世佳人虞姬,在困境中的外部形象和内在心绪的种种变化做了 深入细致的刻画。朱践耳先生写的《天乐》,是一首现代唢呐作品, 用西洋管弦乐队协奏。朱践耳先生在这首作品中,成功的解决了唢 呐在音色、音准、音量上与管弦乐队结合的困难,使唢呐与乐队能 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这一时期还有唢呐曲《唤风》、《法舞》等具 有现代音乐元素的曲子。 二、唢呐人才的培育 唢呐音乐的发展,必须有专业的唢呐人才去把作品表现出来。 建国后,我国特别重视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大力扶持和培养专业的 音乐人才。一系列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更是把民族音乐的发 展推向一个辉煌境地。一批优秀的唢呐艺人凭着自己的才能,在这 些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唢呐进入院校和团体的奠基人。著名的 唢呐演奏家、教育家任同祥、赵春庭就是在这一时期从民间选拔出来 的。任同祥先生还被选派国外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了银质奖 章,这是我国民乐走出国门的第一人。这一时期选拔出来的优秀唢呐 演奏家还有赵春峰、刘凤桐、尹二文、王金山、梁培印等。 这些被选出来的优秀人才被聘请到了专业的院校和团体,开始 了我国唢呐专业教学的探索之路。赵春峰、赵春庭先生先后执教于 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任同祥被聘请到上海民族乐团,同 时被上海音乐学院聘请为唢呐教师。虽然这些唢呐艺人文化程度不 黄河之声2015年第6期 隋唐时期乐器声学成就及其音乐科技史料分析 李平平 (忻少I,I)tiTi范学院音乐系,山西忻州034000) 摘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隋唐作为封建盛世时期,其科学技术的发 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音乐艺术作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兼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本文通过对隋唐 时期乐器声学成就及其音乐科技史料进行收集和分析,旨在探究隐藏在音乐表象下与其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从而为 今天音乐艺术的发展所服务。 关键词:隋唐时期;乐器声学;音乐史料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科技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 地位,包括隋唐时期科学技术成就在内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推 调弦的基本方法,这对后世是有着重要启示意义的。 (二)壳振动的运用 壳振动主要运用在金石类乐器,在这方面,隋唐时期的成就远 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带动了音乐的发展。 一 音乐科技的内容及其研究领域 不及以往,早在8000年前我国就有了双音钟的制造技术,但到隋唐 时,由于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再加上连年的战乱,使得熟知编 音乐艺术中既包含着人文科学的因素,同时也包含着自然科学 的因素,两者都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音乐科技, 是一门音乐艺术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我们把自然科学理 钟技术的人越来越少。但从唐代有关壳体振动的故事中还是能在一 定程度上说明古人在调节壳体振动时所使用的一些方法的。如段安 节在其著作《乐府杂录》中记载“武宗朝,郭道源后为风翔府天星 县丞,充太常寺调音律官,善击瓯。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 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 咸通中,有吴缤洞晓 论,即科学思想史的相关理论、数学的相关理论、物理学的相关理论 等在音乐艺术中的运用称为音乐科技。音乐科技的研究领域主要有: 音乐声学、音乐数学、音乐力学、音乐科学思维、乐器工艺学等。隋 唐时期在以上音乐科技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重点对隋唐时 音律,亦为鼓吹署丞,充调音律官,善于击瓯。击瓯盖出于击缶。” 该段文字的主要含义就是:唐武宗时,有一个叫郭道源的人善于击 期音乐声学领域中的乐器声学成就及其科技史料作一总结分析。 二 隋唐时期乐器声学成就及其音乐科技史料 瓯,他取了邢瓯、越瓯共十二个,各自装了一定量的水,把这些瓯 调节成不同的音高,用竹筷敲击,便能奏出美妙的音乐。可见通过 乐器声学是音乐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隋唐音乐科技史料可 以看出,隋唐时期在乐器声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而在一定程 在瓯中加减水来调节壳体的振动,从而使得“以箸击之,其音妙于 方响也。”今天,民间流行的“水碗”演奏也就是利用在碗中加减水 度上推动了隋唐音乐艺术的发展,也就为包括文化在内的隋唐社会 的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唐代已有了关于“声源”二字的记载 古人也指出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即“形动气彻”;又述及了音调问 题,“风速则其音调高,风缓则其音调低,不速不缓则其音调适中。” 如唐《乐书要录》中记载:“夫道生气,气生形。……形云气 彻,声所由出也。然则形气者,声之源也。声有高下,分而为调。 高下虽殊,不越十二。假使天地之气噫而为分,速则声上,徐则声 下,调则声中”。又如该书中记载“故知清浊者,一弦之缓急也”。 就是说把弦松一松,它的音高就会降低,相反,把弦拉紧点,它的 音高就会升高。这种方法正是古人常用的调弦方法之一。而这也正 来调节碗的振动,从而使得“水碗”发出了美妙的音乐的。可见, 唐代己发现了在杯内加减水量以调谐发音的方法,这在壳体理论中 是有意义的事。而后民间也把其使用的这一乐器称为“水盏”。“水 盏”起源于唐代,这是毫无疑问的。 (三)管振动的运用 管振动是靠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声的一类乐器,管内空气柱的 长短对管乐器的音高有着很大的影响。管又分为开管和闭管,“开 管”是指两端开口的管乐器,从一端送器发声,“闭管”则指一端 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管乐器。唐《乐书要录》中记载“凡管长则声 浊,短则清。假令夹钟之宫,黄钟为羽。夹钟短于黄钟,则是宫未 必浊,黄钟短于夹钟,则是羽未必清。”同书也记载了“箫长则浊, 证明了音乐声学中物体振动的频率与音乐的音高有直接联系的理 论,而弦振动频率与弦的长短,张力的大小,线的密度是有关系 的。可见,我国古代的先民们在很早以前,在实践中就已经掌握了 高,但是他们凭着对唢呐专业的热爱,和一颗报效国家的责任心, 也在不断探索研究唢呐如何更快更好的发展。只要有唢呐专业的艺 术院校,教师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编写自己的唢呐教材。赵春峰曾与 他人合编了《唢呐教程》、《唢呐曲选》等教材。在这些艺人的辛勤 培养下,一批有较高文化,又得到了老师真传的唢呐人才不断涌现 了出来,成为我国唢呐专业教学的第一批传承者,比如范国忠、陈 短则清。”可见这是对音乐声学管振动这一内容的描述,说明了管内 空气柱的长短对管乐器的音高有着很大影响。 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唢呐艺术人才。 三 结语 唢呐音乐的发展和人才的培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对辩 证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在一代代唢呐人的不断努力钻研下,唢呐 专业正开始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展之路。一 家齐、胡海泉、郝玉岐等,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了我过著名的唢呐演 奏家和教育家,其中有人至今还活跃在教育一线和演出团体,他们 [参考文献] [1]陈家齐.唢呐曲谱.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