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鱼我所欲也含有答案

2020-11-07 来源:小奈知识网
《鱼我所欲也》 (含有答案)

《鱼我所欲也》 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

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实词积累

(1)欲:想要。

(2)于:比。

(3)苟得:苟且有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4)恶:厌恶。

(5)患:祸患,灾难。

(6)辟:通“避”躲避。

(7)如使:假如,假使。

(8)为:做。

(9)丧:丢掉,遗失。

(10)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1)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12)呼尔:吆喝着。

(13)与:给予。

(14)蹴:用脚踢。

(15)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6)万钟: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7)加:好处。

(18)辩:通“辨”,辨别。

(19)奉:侍奉。

(20)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1)与:通“欤”语气词,吗。

(22)乡:通“向”,从前。

(23)已:停止,放弃。

(24)本心:天性,天良。

(25)何加:有什么益处。

三、相关成语

舍生取义

四、相关对联

1贫贱不移颜回有丈夫之志

威武不屈天祥存英雄之举

2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依口味取舍

生同大义非能共存,据良心抉择

五、原文填空

1、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嗟来之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以“鱼”与“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为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于生者。

4、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7、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

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 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8、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哪句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六、问答题

1、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什么?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舍生取义。

3、什么是“义”呢?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

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5、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

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6、第一段分几层论述?分别从哪个角度论述?

三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一一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用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指出人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就是不义。)

第三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

激励众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传的一个成语是?

舍生取义。

8、作者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激励众人崇尚道义。

9、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既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

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 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

义:不义。

11、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因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如果背弃信义去做,就会为人所唾弃。

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

12、“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义。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13、“一箪食„„乞人不屑也”。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14、“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语故事是:

嗟来之食。

15、用这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既义重于生。

1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作用是从反面论证“万钟”亦不该接受。

与“一箪食,一豆羹”段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舍生取义”。

17、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义”字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对孟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评价。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在文中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这种结实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20、从古到今,无数的事例验证“舍生取义”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见利忘义的人遗臭万年。请举例一一加以验证。

舍生取义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李大钊等。

见利忘义的人如,吕师孟叔侄、秦会、洪承畴等。

21、联系全文的大意,用“生”与“义”开头,拟写一副对联(不少

于五字)。 略。

22、你过去一定也做出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印象最深?你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或教训。

(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及应当遵循的原则,树立起义重与利、

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

23、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修辞?为何 运用这一修辞?

比喻,因为本文是论述“舍生取义”的,重在“义”,“义”是抽象事物,难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围绕什么展开议论?

孟子设喻,从人的口腹之欲开始通篇议论,也围绕着人的口腹之欲展

开。

25、文章从所欲入手,说明人的所欲发生矛盾时应该怎样?

应采取一个正确的原则态度,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和取舍。

26、文章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喻生命;熊掌喻“义”,形象的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27、面对生与义不能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宁可取义,也不苟且偷生。既故不为苟得也。

28、面对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拧可赴死,也不愿躬躬不义

29、作者在文中把什么看作比死更令人厌恶?(用两个字概括) 不义。

30、作者认为面对正义时,人表现应如何?

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所顾。

31、指出文中从反面论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辟患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

34、为什么世人的行为仍有贤与肖,义与不义的区别呢?

因为贤者能坚持“舍生取义”,始终“勿丧”,一般人则难免因环境改变,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认为“舍生取义”之心,不仅仅是贤人所具有的语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6、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3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与者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将陷身于不义,这是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

38、用者对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如何回答的:

万钟于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这类人是在无尽的利欲的旨诱一丧失了本心。即受环境影响。

40、文章第二段举实例的目的是:

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在篇末点题,指出不

应为物欲所蔽。

41、指出文中点题的句子:

此之谓失其本心。

42、孟子在

文中虽讨论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标准,但实质另有它论,你认为作者意在职责谁,体现什么思想?

意在职责统治者,不应被物欲所蔽,而丧失羞恶之心。体现了孟子的

“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10、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

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

舍生取义“的道理

11、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观点:舍生取义诗句 :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 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13、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

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4、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

的人(无生命价值)

一、练习:

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

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补充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3、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4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

”、“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舍生取义)——就是文章的观点。 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

,见利忘义,苟且偷生

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三、思考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 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和孔子

同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五经:《诗》《书》《易》《礼》

《春秋》,再加《论语》《孝经》合为“七经”。2、归纳段意: 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

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

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

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 4、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 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

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 遇到需

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

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 6、应用。

(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

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 人。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

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

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

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

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

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

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

的人(无生命价值)。

7、根据文中内容请用“义”与“利”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义:义信人生最重要, 利:利益辈辈永相争。

8、《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舍生取义的人物,其中“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又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称赞的是哪个人物?该人物冒杀头危险义释了谁? 关羽;曹操 复习巩固

一、固本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者何不

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

且偷生”不得分)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辟:“辟”通“避”,躲避。③乡

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3)简答题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

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

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道理.举例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

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

得后人学习的(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汶川地震中的事例等)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请根。②答案示

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

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2)感激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1. 安徽省(09)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

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各占1分)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茍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3)所

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史册。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7.诵读下

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18.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篇 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

(5分) (中心句子各占2分,共同追求占1分) 篇 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而取义

《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 滨州市(09山东省)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

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

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好处。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3)公被狐白之裘 被:同“披”,披着,穿着 (4)乃令出裘发粟 裘: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

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分)

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3. 赤峰市(09 内蒙古)

(四)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 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

,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

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

,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 (1)(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分辨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特别喜欢(很爱好) ) (4)(其)弟子谏曰:(他,指公孙仪 ) 22.翻译句子。(4分) -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

么?(2分):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

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4. 贵阳市(09贵州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

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0.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之,结构

助词,的。 蹴:用脚踢。 辩:通“辨”,辨别。 已:停止,放弃。 21.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 22.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举例)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

论述了“ (义)”比“(生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 分)

23.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

5. 泸州市(09四川省)阅读下列选文,完成6—9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

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

欲也》)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患—祸患,灾难 (2)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一词1分)

7.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

、“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

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

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

以用呢?(“甚于生”1分,“得生者”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3分)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非独”1分,“

是心”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9.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

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答:(3分)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

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2分)。

6. 庆阳市(09甘肃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

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

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7.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B D)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

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1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

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

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

为社会的正义事业

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

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

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

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2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 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 分)

: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

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

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答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08年河南省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向为身死者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者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者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置廪丘①之邑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

以受禄,今说景公,君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 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感激(1分) 17.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2)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18. 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19. 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2分)

2008年莆田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

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

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1)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欢的。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舍生取义)__。(2分)

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 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益阳市2008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

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 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 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 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10.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

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 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 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B )(2分) A.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2分,准确翻译“非独”,“

是”等词语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2分。准确翻译“蹴尔”、“与”、“不屑”等词

语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

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分)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1分)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

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

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2分。能说出一个或几个论证方法

记1分,能就某一个论证方法举例分析记1分) (山东济宁卷)2007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

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

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赏赐 骄:傲视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给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

9.[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舍生取义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廉洁自律

) 的高贵品质。(4分)

10.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3分) ①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②为人处世要廉

洁自律、不贪不沾。

(河南开封卷)2007

(一)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

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

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生死如不可兼得,要舍生取义。 7.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躲避。 (2)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_ 8.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

用呢?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9.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心”的意思是(本性。),

《岳阳楼记》中对“心”的解释与之不

同的例句是_(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0.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

一观点的理解。略

11. 孟子的文章语言犀利,论辩性极强,设喻举例皆从身边入手。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因

手指弯曲不如别人,四处求医,由之引出下面的论述。请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翻译这一 论述。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 手指(弯曲)不如别人,便知道讨厌它,思想不如别人,却不知道讨厌它,这就是所谓的不明 事理。 2006 鱼我所欲 也 孟 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

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

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

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人不知而不愠 C、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受任于败军之际 B (2分)

9、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则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每处停顿1分,共2分) 10、翻译句子。(2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失掉了人的天性。(2分,每半句1分。)

11、《陋室铭》、《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

种情趣和态度的?(4分)

示例: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

他消极避世

的思想却是不可取的。(围绕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

示例: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

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

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围绕舍生取义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

中考文言文试题精选之《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 )生者,故( )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

所不辟( )也。如使( )人

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 )者何不为( )也?由是( )则( )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 )贤者有是心( )也,人

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一箪( )食,一豆( )羹,得( )之则生,弗( )得则死。呼尔( )而与( )之,行道之

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 )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 )者得( )我与( )?乡( )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 )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己(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解释文章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比如“恶、

患、甚、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

有哪一种不能采

用呢?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2分 A 转接 B 代乞人;结构助

词,的 C 比;在 D 为了;是 )

A. 由是则生而不用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蹴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C. 所恶有甚于死者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 屋舍俨然 B. 故患有所不辟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C.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D同舍生皆被 绮绣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5、请说说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2分)

4.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如果笼统回答天性、天良或“义”给1分。2分) 6、按要求填空。(4分)

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 舍生而取义者也 ,然后从 正反 两面论证论点。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 义 ,“甚于死者”就是 不义 。 选段中,作者将 生 比作鱼,将义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舍生取

义 。(3分)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 贤者 ”这

个词含义相同。(2分)

文中“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1分)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分) ”这几句话与

“嗟来之食”的故事相近。(2分)

请引原文回答:有人贪利忘义,目的是为了□□□□,□□□□,□□□□□□□;原因是□□

□□。(2分)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贫乏者得我 失其本心 孟子在文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3分) 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用原文回答,2分)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那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生亦我所欲”、“

死亦我所恶”。

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2分)舍生取义

7、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

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证“

义”重于“生”的观点,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用“

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

38、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 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9、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9、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 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10、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

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11、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

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12、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13、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

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 弘。

14、“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

,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1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

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2分)

*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

,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16、阅读下面《不食嗟来之食》,完成文后问题。(6分)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

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

(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

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

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

下面横线上。(2分)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2分。多答少答扣1分。)

(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

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4分)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

“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

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2)参考答

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

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

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

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17、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

”,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3分)

符合题意即可,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8、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

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3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19、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

,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

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

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

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20、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2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

《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

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 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2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

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

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 勇牺。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2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

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

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2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

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26、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舍生取义 见利忘义 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应该大力提倡并继承发扬的。当我们人生中遇到在生死义

利的重大抉择时,我们应该做到舍生取义,而不能为了一己私利,置正义于不顾。

27、《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

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

“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28、《谈骨气》一文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概括“骨气”的含义

,这些话也是《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请举一例证明这一观点。(课内外

均可)(3分) *示例:文

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

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

不吃帝国注意的救济粮。29、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

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

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

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

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30、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

*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

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

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

31、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32、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

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 33、你能说说文中的“舍生取义”的“义”和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

*“舍生取义”的“义”指的是正义、大义,涉及到国家利益,民族气节等;而哥们义气中的“义

”则是涉及个人利益或某些团体利益,是小义,并不一定代表正义。 34、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所看到的标点都是后人所加。有人将课文的第一句作如下断

句标点,与课文比哪一种断句标点更好?说说理由。

有人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课文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能自圆其说即可。如:课文断句更好。突出了主语“鱼”和“熊掌”等。

35、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你的看法。

*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36、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 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7、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

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38、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

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9、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

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 格。 【中考链接】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

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选自《孔子家语》)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同“避”,躲避 ) ②即与之化矣( 同化 ) 3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①假如人所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或求得生存手段的),什么

手段不可以用呢?

②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②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

择和他相处的人。

34.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甲)文观点: 舍生而取义者也。 (乙)文观点: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35.为了证明观点,(甲)(乙)两文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

么?(3分)

比喻论证 使深刻的道理形象生动,浅显易懂。36对于两文中作者的观点,一向有不同的意见。请

选择其一,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谈谈你

的看法。(3分)36同意与否均可,但须结合自己

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作分析。 3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偷生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是以:因此

3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游于是乎始 B.即与之化矣 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 妇拍而鸣之 D.亦我所欲也 亦与之化矣 39.翻译下列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就像进入了放满香草的屋子,时间久了,也就闻不到香味了,就是被香草的气味同化了。

40.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

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 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