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2021-07-04 来源:小奈知识网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一、作品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的诗歌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另有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诗经》中的作品形式以四言为主,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它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古代把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诗经》“六艺”。

赋:直接铺陈叙述,表达自己的感情。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以彼物比此物。例: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淋漓尽致

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不懈追求和强烈的思念之情。

三、写作特色

《关雎》

(1)运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可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2)运用起兴手法。

《蒹葭》

(1)反复咏叹,感情凸显。 (2)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四、知识梳理

(一)古今异义

1. 左右流之 流 古义:捞取;今义:流动 2. 寤寐思服 服 古义:思念;今义:衣服

3. 蒹葭苍苍 苍苍 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深绿色,苍茫

(二)一词多义

1. 右

左右流之 方位名词,与“左”相对 道阻且右 形容词,向右迂曲

2. 之

在河之洲 结构助词,的 左右流之 代词,指荇菜

3. 采

左右采之 动词,采摘

蒹葭采采 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

(三)词类活用

1. 琴瑟友之 琴瑟:名词用作动词,弹琴鼓瑟

2. 钟鼓乐之 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3. 钟鼓乐之 钟鼓:名词用作动词,钟:敲钟;鼓:击鼓

五、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关雎》中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3. 《蒹葭》中体现诗的全部旨意,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 《蒹葭》中庸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即的虚幻意境;蕴含炽热相识之情的句子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5.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中反复咏叹伊人难求,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6.《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已成为人们追求爱情的口头语;醒来梦中都念念不忘、执着

追求“淑女”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7.《蒹葭》一诗,通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重章叠句,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8.《蒹葭》中描写露浓霜重的秋景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句子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9.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是好的配偶,《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佐证。

10.歌曲《在水一方》中有这样的句子:“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它对应的古代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1.《关雎》是一首优美的恋歌,开头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为下文抒发爱意创造了意境。 12.《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以雎鸠起兴,引出淑女和君子;又如《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是用蒹葭起兴,引出伊人。

13.《蒹葭》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寓言一般比较短小,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卖油翁》就是一则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关雎》为其首篇。

C.古汉语中,山之北、江河之南为“阴”,山之南、江河之北为“阳”。《愚公移山》中的“汉阴”和“河阳”,就指汉水南岸和黄河北岸,我省的蒙阴县则位于蒙山之北。

D.凡尔纳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构思巧妙,情节惊险,书中很多独具特色的幻想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解析:A项中“《卖油翁》就是一则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表述不准确,《卖油翁》是一则生动的故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耐人寻味的道理,但它不是语言。 2.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 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 左右芼之(挑选) ...B. 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 白露未晞(干) 在水之涘(水边) ..D. 蒹葭采采(采摘) 道阻且跻(高) ...

解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3. 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 寤寐求之 B. 琴瑟友之 C. 钟鼓乐之 D. 在河之洲

解析:D项是结构助词,的,其他三项都是代词,代指“窈窕淑女”。 4.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C)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 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解析:A项是以环境描写起兴,引出本诗的主要对象;B项以先说采摘荇菜的行为,引出对窈窕淑女的追求;D项以早晨清冷的环境,引出本文的主要对象“伊人”。C项是直接对人物的心理、动

作描写,没有运用比兴手法。 5. 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 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古代反映爱情的民歌。

B. “比兴”手法是《诗经》中诗歌常用的手法,《关雎》中就有大量的“比兴”。 C. 《关雎》与《蒹葭》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D. 《关雎》的感情真挚热烈,《蒹葭》也表现了热烈奔放的情感。 解析:《蒹葭》表现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焦和失望的情感。 6.判断题,正确A,错误B。

①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家乡、例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A)

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赋”“比”“兴”六部分。(B) 解析:《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而“赋、比、兴”则是表现手法。

③《关雎》中“君子好逑”“寤寐求之”“寤寐思服”“钟鼓乐之”等诗句是诗中男子对心中恋人爱慕之情的直接表白。(B)

④《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A) ⑤在写作上,《关雎》则是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A) 7.下列对于《关雎》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本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主动性。

B.诗歌五节反复吟咏,逐步表现了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词句的反复,节省了诗歌的创作时间。 C.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如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这种手法能使表情达意含蓄委婉。

D.“辗转反侧”用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君子对淑女思念之深,抒发了“求之不得”的苦恼。

解析:B项中“节省了诗歌的创作时间”是错误的,反复吟咏是为了达到充分抒怀的效果。 8.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

A. 《关雎》和《蒹葭》都选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B.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如“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其中“谷雨”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记景抒情,托物言志。

D. 我国古代有许多表示年龄的称谓,比如“加冠”表示已二十岁的男子;“垂髫”代指儿童。 解析:“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9. 下面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解析:此为表现男子,不是“窈窕淑女”。

10. 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B)

A. 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 “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 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 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时和睡时,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解析:这首诗开头两句运用“比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戏,发出悦耳的和鸣,点明恋爱的主题。 12.对本诗的解读欣赏,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D )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 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解析:“绝望之情”的理解有误。全诗表达的是对伊人寻而无果的惆怅之情。 1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 《蒹葭》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 《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主人公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解析:《蒹葭》中“所谓伊人”的“伊人”指的是心上人——她,《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追求爱情的青年男子。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 .《蒹葭》选自《诗经 · 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 .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 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 \" 伊人 \" 一转,似乎 \" 她 \" 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这一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16.对《关雎》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象之词。 17.对《蒹葭》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18.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和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比“兴”的特点更加突出。“剪辑”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三)简答题

1.《关雎》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这首诗写了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蒹葭》中,主人公的心上人不知在何处,他想去哪些地方寻找她?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3.《蒹葭》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萧瑟、冷落的秋景。

4.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蒹葭》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简要概括《关雎》中心。

表现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慕、爱恋之情(追求过程中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达了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6.“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两个“悠”字,形象地表现了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的情状。

7.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

这几句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点明时节的同时增强了本诗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深化意境,渲染了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8.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诗经》包括:“风”,地方乐调,《风》诗是民间歌谣,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雅”,周王朝所在地的乐调,》雅诗是宫廷诗歌;“颂”,祭祀时用的歌舞曲,《颂》诗是庙堂祭祀诗歌。《雅》诗和《颂》诗大多数反映统治阶级的生活。国风和部分小雅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最有价值,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例一:《诗经》包括风、雅、颂,国风和部分小雅最优价值。

例二:《诗经》分为风、雅、颂,国风和部分小雅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2)根据材料内容,以“国风”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例一:国风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 例二:国风是民间文学苑中的幽兰,香泽后世。 9.你如何理解《蒹葭》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0.《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比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有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11.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关雎》是一首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写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这就是所谓的“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美好情景,这就是所谓的“哀而不伤”。

12.《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

①点明季节和时间;

②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

13.《蒹葭》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①托物起兴(起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14.《蒹葭》中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15.《蒹葭》中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营造了缥缈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6.《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7.《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