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院校如何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内涵建设

2022-10-02 来源:小奈知识网
高职院校如何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内涵建设 。徐睁颖薛静 [摘要]优化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建立实践实习的校企合作有效机制 等基本秩序是保证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入手,通过对现有高职课 程体系的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以制造业数控维修专业为例,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职;数控维修;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徐垮颖(1964一),男,硕士,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薛静(1972一), 女,硕士,天津中西机床技术培训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数控技术。(天津300350) [课题来源]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国外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引进与创新——以西班牙数 控专业课程为例”(课题批号:VE3023)。 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 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上还没有深度介入,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的开发与实施没有体现实践性;课程内容没有以工作 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任务为载体体现出来,与企业生产实际的需求有较大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核心 的距离。 任务。坚持办学特色和创新是职业院校成功发展的关 3.课程目标不清晰。一是应以学生就业后若干年 键,坚持校企共同育人是职业院校良好发展的途径, 内能达到的预期职业岗位为目标,而不是起点职业岗 坚持内涵建设是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保证。优化课程 位;二是应当确定职业岗位在层级上的特殊要求;三 体系,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师资理论、技能和 是对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据选择课程目标不明确。 研究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建立实践实习的 4.课程结构不够合理。高职教育课程应突出职业 有效机制等教学环境的基本秩序才能实现高等职业 性、实用性、针对性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要有一定的弹 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性和灵活性。课程之间缺乏内在有机衔接与灵活配 一、产业结构优化必然要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 合,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课程门类繁琐 式适时调整 过多,内容交叉,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不断发展,国家产业的升级 (二)产生的原因 发展保持着对高端技能人才需求的同步增长,新型经 1.传统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崇道轻艺”的思想 济增长模式也要求我们把知识、技能置于经济增长的 已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使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受到 核心位置。同时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 影响,课程体系出现偏重理论、轻视实用技能的倾向。 跨越,同样需要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国际化、高 追求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化及理论上的深度,忽 科技、高质量、高效能已成为未来企业的基本特征。新 视了职业教育与工作过程的实际联系,培养出来的人 产品的制造也越来越多需要掌握这些新技术、新设 才与社会需求脱节。 备、新工艺人才。企业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人才缺 2.对高职教育认识模糊。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 乏——特别是具有先进制造理念及适应企业能力需 相对较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 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他们应具有数控专业相关专业知 不足。一方面人们认为高职教育是一个教育层次,而 识,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精通操作技能及 不是一个教育类型,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报考高职院 相关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具备消化吸收应用新工 校;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歧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导致 艺、新技术能力,外语水平高,一专多能复合型。 高职院校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3.高职院校对自身认识不到位。有些高职院校忽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视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色,失去竞争力;专业设置缺 1.课程价值取向尚不鲜明。一是追求学科的系统 乏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分析和中长期预测,重复设置严 性、完整性,忽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漠视学生兴趣以 重;课程设置与讲述性教授知识为辅,以过程性培训 及终身发展的要求。二是目前高职教育没有真正根据 技能为主的原则相悖;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工作的真 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选择 实性教学。 内容。 4.课程开发主体单一。课程开发主要涉及课程方 2.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的相关度低。行业企业在 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制工 201514 中国成人教育ocCHHIINNAAADULTEDUCAT10N 0J 5 GAOZHl TANXI 作。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缺少企业、行业部门的参与, 使课程内容的编制缺乏有效需求信息,导致课程内容 过于学术性,与实际需求脱节。 5.“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作为培养技术技 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 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即“双师 型”教师。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结构不尽合理,教 师的实践能力、技术技能水平较低。 三、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优化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一)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既在企 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 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是一种企 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集合,以培养高 水平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指的是一个学习领域由能 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 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的课程。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 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性知识——经验的积累。以综合 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 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 (三)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原则 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在注 重职业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 和关键能力综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应 对未来职业发生变更或是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能在 社会上重新定位奠定基础。关键能力是一种与职业技 能和职业知识没有直接联系,但又超出职业技能和职 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包括独立学习、计划、实施、控制 与评价等能力。在培养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 实际工作中的资讯(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 评估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达到关键能力培养的目 标。 2.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课程模式。课程结构 由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部分构成。所有专 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内容都按培训条例的要求,划分 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专长培训三个梯次上升的层 次。这种课程结构称为“核心阶梯式”。理论课程内容 设置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建立在宽厚专业训练基础 之上,具有综合性强、知识面广、难易适度的特点,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 践课程则以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的训练为重 点,在生产实际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具有明显的过程属 性,在其课程内容注重职业经验的选择。职业技能训 练是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培训过程,学生通过完成一 系列的工件制作来实现,每一工件都是该职业中的具 体职业活动,这样就能达到培养学生掌握有效职业技 能和职业能力,养成良好职业习惯和素养的目的。 86蛊 -I ̄ED2U0c 15/4N 3.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以职业能力为本 位的培养目标要求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中都应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采 用引导式、小组学习等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 生独立学习、工作、创造、合作的能力,教师应成为指 导者与咨询者,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得到充分发 挥。 四、新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以数控维修技术 专业为例) (一)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岗位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如识图、编程、工艺、机 床选型、计算机应用、外语等);职业能力(如质量意 识、标准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关键(人文)能 力(如团队合作、创新创意、独立工作、自我评价)(见 图1-3)。 (j)课程体系的构建的模式选择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教 学组织过程、教学逻辑思维方式、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 方式等等。常用的教学模式有:项目教学,典型案例教 学,任务驱动教学,现场教学,研讨式教学,教学做一体 化教学等。实际教学中,既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教学 模式,也可以是几种教学模式的组合或集成创新。 1.“三维一体”实习模式。分为认知实习、生产实 习、毕业实习。认知实习是为新生了解行业全貌、了解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企业管理工作流程、产品结构等 而开设的一个专业认识实习,是非常重要的导论课。 2.“三个合一”实训模式。教室与实训室合一(学 做合一),基本技能训练;企业与实训室合一(校企合 一),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与研发服务合一(教研 合一),创新及研发能力培养训练。由此了解与专业相 关的工作岗位的设置、职能,了解设备的构成、性能和 运转原理,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为毕业设计和解决 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3.建设资源库共享模式。除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 库外,还应重点开发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的各种特 色教学资源库,从而实现学校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的 对接整合,共同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实现课内 教学和课外教学的高度统一。 4.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考虑合作企业的市场性、 产品研发的不确定性和生产过程的不稳定性,在保证 教学运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要增加教学管理过程的 柔性和弹性,同时做好校企合作运行体系中的实践教 学质量监控。 (三)课程体系的框架设计 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 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专业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毕业 设计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会根据需要穿插进行企业实 践和社会实践。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包含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理 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