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冯梦龙“情教”思想及其俗文学观——以《情史》《挂枝儿》《山歌》为例

2021-03-12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12年第8期 学 术 论 坛 NO.8,2012 (总第259期) ACADEMIC FORUM (Cumulatively NO.259) 冯梦龙“ 情教"思想及其俗文学观 以《情史》《挂枝儿》《山歌》为例 柳愫 【摘要】明代心学思潮及市民思潮孕育出一批在文艺上追求性灵、高扬情欲的文学家,晚明文学家冯 梦龙作为开拓了明代文学由雅转俗新境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情教”为理论基石,构建其“情教”思想系 统及文学观念。对传统“乐教”及“诗教”观进行了反拨。冯梦龙的“情教”思想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对“真 情”的艺术原则的推崇及对民间俗文学传统的重视,他所编《情史》、《挂枝儿》、《山歌》充分体现了其“情 教”观及以“真情”为最高文艺标准的俗文学观,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应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冯梦龙;情教;真情;俗文学观 f作者简介】柳倩月,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恩施445000;武汉大学文 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8—0095—05 由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至崇祯,晚明一百二 “真情”为艺术原则.“情教”思想与“真情”的艺术 十三年,涌动着一股声势浩大的反叛封建伦理纲 原则之落实,则表现为他对民间流行的俗文学的 常的潮流,以王守仁、王艮、李贽的哲学为代表的 高度重视。冯梦龙的“情教”思想主要见于他所编 心学思想,重本心、扬主体、尚童心,与代表官方意 辑的《情史类略》(以下简称《情史》),冯氏所辑《童 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分道扬镳。如夜空中的明星启 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则体现了受 蒙于学人士林;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 “情教”思想影响的俗文学观。 的萌芽更是促进了平民哲学及市民思潮的勃兴。 冯梦龙的“情教”之说首见于《情史》序一之 以徐渭、汤显祖、袁宏道、冯梦龙等为代表的文学 《情偈》,偈日:“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子有情 家,沿着心学开拓的反传统轨道,积极响应市民思 于父,臣有情于君。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所 潮,标举性灵,正视人欲,求真刺假,尚情抑理,终 谓“情教”,即以“情”来教化于人。冯梦龙不仅自称 于开创出了明代文学由雅转俗的新境界,以南戏、 “情痴”,标榜“我死后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 民歌、话本小说、笑话等为代表的民间流行的俗文 世”,还为自己取了佛号“多情欢喜如来”,更从乡 学受到关注和追捧,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编纂也日 国天下、移风浇俗的角度强调了“情教”的重要性。 渐风行。出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的冯梦龙,正是 《情史》吴人龙子犹序一日: 一个在开拓明代文学新境界上作出重要贡献的文 又尝欲择取古今情事之美者。名著小传,使人 学家,他的文学活动为后世留下了研究晚明社会 知情之可久,于是乎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 思潮及民间俗文化的宝贵财富。也为中国文学史 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是编分 奉献了独特的文学思想。 类著断,恢诡非常,虽事专男女,未尽雅驯,而曲终 冯梦龙的文学思想,以“情教”为理论基石,以 之奏,要归于正。善读者可以广情.不善读者亦不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1 1XZWO03 95 至于导欲。 想的独特贡献又在哪里呢?学者马涛在考察了徐 渭、李贽、汤显祖、袁宏道诸人的“重情”之说后,特 别强调:“冯梦龙则对情又作了本体论上的提升, 提出了‘情教’这一前所未有的新概念,反复强调 情为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的结论。龙子犹所叙 由此序可知,冯氏编《情史》之目的,在于以情 教人,使“无情化有”、“私情化公”、“乡国天下蔼然 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在于“曲终之奏, 要归于正。善读者可以广情,不善读者亦不至于导 欲”。这都是冯梦龙对“情教”之重要功能的阐述。 冯梦龙更欲以“情教”统筹六经,《情史》序二 日: 之《情偈》日:“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 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敌。四大皆 幻设,惟情不虚假。”将“情”提升为宇宙万物之本 的地位,构建出“万物生于情,死于情”的“情一元 论”,这正是冯梦龙标榜“情教”以抗衡“名教”的立 论之基。 六经皆以情教也。《易》尊夫妇,《诗》首关雎, 《书》序嫔虞之文,《礼》谨聘奔之别,《春秋》于姬、 姜之际,详然言之,岂非以情始于男女。凡民之所 必开者,圣人亦因而导之,俾勿作于凉,于是流注 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而汪然有余乎。异端之 学。欲人鳏旷以求清净,其究不至无君父不止,情 之功效可知也。 这里明确提出“六经皆以情教”的观点。并将 “男女之情”确立为“经”之始,在《易》、《诗》、《书》、 《礼》、《春秋》之间,俨然贯通着一部以男女之情为 核心的“情经”。 在《情史》序二中,冯梦龙对《情史》各种类型 的“情教”功能还有简要说明。即: 是编也,始乎“贞”,令人慕义;继乎“缘”,令人 知命;“私”“爱”以畅其悦;“仇”“憾”以伸其气; “豪”“侠”以大其胸;“灵”“感”以神其事;“痴”“幻” 是开其悟;“秽”“累”以窒其淫;“通”“化”以达其 类;“芽”非以诬圣贤。而“疑”亦不敢以诬鬼神。譬 诸《诗》云兴、观、情、怨、多识,种种具足。或亦有情 者之朗鉴,而无情者之磁石乎。 在冯梦龙看来,以情教人,可令人“慕义”、“知 命”、“畅悦伸气”、“窒淫”,可作“有情者之朗鉴,无 情者之磁石”。可见,“情教”也可以做到“诗教”之 兴、观、群、怨及多识。传统儒家文艺思想讲的“乐 教”或“诗教”。均包含了以“性情”化动天下的内 涵,但都不如冯梦龙的“情教”对“情”的彰明较著。 冯氏的“情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传统儒家 “乐教”、“诗教”的“情性”论内涵,但更重要的是, 相对于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化观而言, 它更是冯梦龙反抗“名教”的重要理论武器。 冯梦龙的“情教”观。抬高了自然人情的地位, 与晚明的“尊情”思潮有密切关系。学者夏咸淳认 为:“明晚俊士才人皆是‘有情人’,多为尊情论者。 在中国封建社会,还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哪怕是魏 晋,像晚明人那样普遍热烈地放肆地赞颂情的崇 高。情的伟大,情的魅力,情的神奇,情的无所不 在。”那么,处在尊情思潮中的冯梦龙,其“情教”思 受明代心学及平民哲学、市民思潮的影响.晚 明关于“情”的内涵较前代更为丰富,主要包括与 人的生存及发展攸关的人伦物理之情和男女之 情。李贽所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已标示着 士人开始关注、尊重或享乐世俗人情,其中男女之 情更为动人心魄.尤其能得到文人学士的青睐。由 于尽情尽性的男女之情更容易在青楼勾栏之间发 生,所以文人学者的狎伎之风极为盛行。学者滕兴 才认为:“文人学士的狭邪游。其实也正是一次高 雅的文学艺术实践,它完全排除了传宗接代的纯 生育意义,而纯粹以两情相悦、心灵交感为前提, 实现了从生理快感向人性美感的升华。”这种论说 固然美化了文人学士沉溺于风花雪月的荒唐行 为,但也从“自然人性”的角度肯定了文艺与情欲 的密切关联。冯梦龙同样未能免于狭邪游(情欲的 艺术实践),曾热恋名姬侯慧卿。侯慧卿移情别恋 于袁小修后,冯曾作极为哀痛的《怨离词》。侯慧卿 从袁小修终不得,欲与冯梦龙重修旧好,冯梦龙这 才痛定思痛,写下《誓妓》,发誓从此绝迹青楼。曾 经情迷青楼的冯梦龙,对“男女之情”特别关注,而 且有深刻而贴切的体悟,他广采前代笔记小说及 历史文献中的爱情故事,汇辑成《情史》,包括二十 四类爱情故事,除总序外,各类前又有叙,足见他 对此著的重视。 冯氏编辑《情史》的目的在于广人之情,而不 是导人以欲。所以“曲终奏雅”是其取向,可通过冯 梦龙对各大类所作总评证之。他的言论,体现出冯 梦龙“情教”思想的深刻性,以情为教,不仅仅可以 达忠孝节义之性。更能令须眉男子敬爱豪杰女子, 令人鬼情通,令人因情而舍忘生死。 “情”之所以能为“教”,缘于冯氏强调由至情 所发的“真情”。《情史・情贞类》叙:“情主人日:自 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 出者必真切。”在冯氏看来,至情必真,真情也必是 至情。“真情”不仅仅是对“情”的规约。更是冯氏据 以衡量文艺的原则及艺术标准。有了“真情”这把 吾与犹龙,俱有童痴,更多情种;情多而寡缘,无日 无牢愁,东风吹梦,歌眼泣衣,吾两个大略相类。 ……标尺,明代前中期文坛复古、拟古及八股制艺的虚 伪做作之弊也就显露无疑。 究竟怎样的作品合符“真情”这一艺术原则? 歌不足传。以情传。巴歌、棹歌、踏歌、白苎歌、 吴口歌,或入琴笺,如供诗料,至今有其名,是岂在 歌也。 在冯梦龙之前,已有不少文人学士探索其答案,他 们将目光投向了民间流行的俗文学。如陈献章云: 俞琬纶称自己与冯氏“俱有童痴。更多情种”, 可见,“童痴”即是“情痴”,而且是一种天真发露的 “情痴”。这篇小引还对民间时尚小曲和歌谣“歌不 “受朴于天,弗鉴以人;禀和于生,弗淫以习。故七 情之发,发而为诗,虽匹夫匹妇,胸中自有全经。此 足传,以情传”的特点作了归纳。“以情传”的民歌, 即是真情发露之作。冯梦龙为《山歌》集所作的 《风》《骚》之渊源也。而诗家者流,矜奇眩能,迷失 本真,乃至旬锻月炼,以求知于世,尚可谓之诗 乎?”李东阳云:“彼小夫贱隶妇人女子。真情实意, 暗合而偶中,固不待予教。”李梦阳云:“今途号而 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其真也,斯之谓 风也。孔子日:‘礼失而求之野’。今真诗乃在民 间。”李开先云:“(市井艳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子 初学言,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其声则 然矣。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俱男女相与之 情,虽君臣友朋,亦多有托此者,以其情尤感人也。 故风出谣口,真诗只在民间。”徐渭云:“乐府盖取 民俗之谣,正与古国风一类;今之南北东西虽殊 方,而妇女儿童,耕夫舟子,塞曲征吟,市歌巷引, 若所谓竹枝词,无不皆然。此真天机自动,触物发 声,以启其下段欲写之情,默会亦自有妙处”,这些 论说虽然只是片言只语不成系统,也不一定代表 某些文学家的主要文学思想,但他们的这些认识 可视为明代文学思潮将发生转折的风向标。冯梦 龙探究“真情”之作的目光转向民间流行的俗文学 更是此种思潮的代表,冯梦龙正是在辑录评注大 量民间歌谣、话本、南戏、笑话、传说和故事的基础 上。建立起他的俗文学观。 学界一般都将冯梦龙的俗文学观定位为“通 俗”、“适俗”,但归根结底,冯梦龙的俗文学观还是 应该简要地概括为以“真情”为第一。只要是出诸 于“真情”,即使离经叛道、与世不谐、荒诞不经,都 值得称许。这里以冯梦龙采编整理的《童痴一弄・ 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为例,来分析冯氏的 “情教”思想及他以“真情”为第一的俗文学观之间 的联系。 “童痴”之说见于俞琬纶《打枣竿》小引,小引 日: 街市歌头耳,何须手为编辑。更付善梓。若俗 不朽者,可谓童痴。吾亦素作此兴.尝为琵琶妇陆 兰卿集二百余首,f.1用改窜。不谓犹龙已早为之. 掌录甚富,点缀甚工。而兰卿所得者,可废去已。盖 “叙”。集中地体现了他以“真情”为首尚的民歌观: 书契以来。代有歌谣,太史所陈。并称风雅,尚 矣。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 得列于诗坛。於是别之日“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 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唯诗坛不列,荐 绅学士不道。而歌之权愈轻,歌者之心亦愈浅。今 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虽然,桑间濮上,国风刺 之,尼父录焉。以是为情真而不可废也。山歌虽俚 甚矣。独非郑、卫之遗欤。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 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 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抑今人想 见上古之陈于太史者如彼.而近代之留于民间者 如此,倘亦论世之林云尔。若夫借男女之真情。发 名教之伪药,其功于《挂枝儿》等,故录《挂枝词》而 次及《山歌》。 这是一篇为民间歌谣确立其文学地位及社会 功能的宣言。它既说明了民间歌谣拥有悠久的口 传历史,曾因“情真而不可废”被孔子录入《诗》之 “国风”,从而提升了民间歌谣的地位;又强调“有 假诗文,无假山歌”。彰显了民间歌谣能够“存真” 的重要价值;还鲜明地提出“借男女之真情,发名 教之伪药”,突出了民歌以真药假的社会功能。 正因为看到了民歌“情真而不可废”的特点及 “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重要功能,冯梦 龙才会孜孜不倦地搜集整理民间流行的歌谣。而 且,他的文学活动也是从广收民间歌谣开始的。据 学者研究,早在2l岁时,冯梦龙就开始采集青楼 韵语,拟编《广挂枝儿》,他从青楼女子口中采集时 调小曲,如阿圆所诉《帐》及《落山坡羊词》一首、冯 喜生所歌打草竿《送别》及吴歌一首等。为了搜集 民歌,他还在苏州玄妙观搭一棚子“悬文求歌”,旁 贴一红纸云:“有献民歌一曲者,酬钱五文。”他的 朋友王挺也在一首挽诗中说他:“浪荡忘形骸.觞 咏托心理。石上听山歌,当堤候月起。逍遥艳冶场。 游戏烟花里……”(《挽冯犹龙》),正是由于冯梦龙 搜集整理了《挂枝儿》和《山歌》,明代八百余首民 歌,才得以保存至今。 下面结合《挂枝儿》及《山歌》中的部分作品, 来理解冯梦龙以“真情”为第一的艺术原则的俗文 学观。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 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卷 十桐城时兴歌・素帕》) 这些“桑间濮上”之音。虽然俚俗艳冶,却因为 皆是“民间性情之响”。句句不离真情至性。它们在 民间广为流传,却难登大雅之堂,冯梦龙偏偏把它 们搜集整理出来,并给予评注,其目的并不在于以 艳歌娱人媚俗或赚取银钱。而在于“借男女之真 情,发名教之伪药”。民间流行的小曲艳歌,因此获 《挂枝儿》得名于万历年间兴起于民间的时调 小曲“挂枝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 《时尚小令》称其“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 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 世传诵,泌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来,真可骇叹”。 《挂枝儿》收此类作品四百三十五首(内有冯梦龙 得了它的功能性意义。成为对封建正统文艺观的 反拨,也推动了晚明文学由雅转俗的潮流,并终于 戏作四首),内容多为咏唱男女私情,种种悲欢怨 离尽在其中,体现了民歌“情真不可废”的特点。以 《欢部・泥人》为代表的这些时调小曲坦坦荡荡地 表达男女恋情,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却不为封建卫 道士所容。冯梦龙因编《挂枝儿》,遭父兄群起攻 讦,被迫求解于熊廷弼,说明冯梦龙编辑这些表达 真实情欲的时调小曲,不仅仅触犯了以诗文为正 统的传统文艺观念,更触犯了封建卫道士们的所 谓道德底线。 《山歌》则主要采集吴语地区“田夫野竖矢口 寄兴”所唱之歌,存歌词三百八十三首(含评注中 说明有异文的别作三首及冯梦龙拟作二首),涉及 四句头、杂体、长歌、五句子、夹竹桃顶针等多种山 歌形式。这些山歌虽然“荐绅学士家不道”,却自有 不可轻视的民间智慧。《山歌》也以抒写男女爱情 为主,尤多真情毕露之作。亦引六首为例: 栀子花开六瓣头。情哥郎约我黄昏头。日长遥 遥难得过。双手扳窗看日头。(《卷一私情四句・ 等》) 姐儿上穿青下穿青。只有脚底下三寸弓鞋也 是青。小阿奴奴上青下青青到底,见子我郎君俏丽 一时浑。(《卷二私情四句・穿青》) 郎看子姐了姐看子郎。四眼相关难抵当。好像 板门上门神空成对,早秋迷露弗成霜。(《卷二私情 四句・干思》) 约郎约到夜合花.那了夜合花开弗见来。我只 指望夜合花开夜夜合,罗道夜合花开夜夜开。(《卷 六咏物四句・夜合花》) 郎上桥,姐上桥,风吹裙带缠郎腰。好个阵头 弗落得雨。青天龙挂惹人瞟,惹人瞟,惹人瞟。小阿 姐儿再来红罗帐里造仙桥。若有村东头,村西头, 南北两横头.二十后生连垂头。肯来小阿奴奴仙桥 上过。怕郎君落水抱郎腰。(《卷七私情杂体・上 桥》) 98 使之成为“我明一绝”,诚如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 文学史》所言:“吴县冯梦龙特留意于民曲,尝辑 《挂枝儿》及《山歌》,为‘童痴一弄’、‘二弄’,其中, 绝妙好辞,几俯拾皆是。” 冯梦龙关于民歌的“真情”论与其“情教”思相 密切相关,他对话本小说的重视及相关论说,也与 其“情教”思想有关。如《古今小说序》(即《喻世明 言序》)日: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 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 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 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 再欲决腽,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 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 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 这里强调说话人的说话之所以能令“怯者勇, 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是因其能以“通俗” 而“感人”。所谓“通俗”,即是通达于俗情,这样才 能具有感染人的巨大力量。《警世通言序》又日: 理著而世不皆切磋之彦。事述而工不皆博雅 之儒。于是乎村妇稚子、野妇估儿,以甲是乙非为 喜怒,以前因后果为劝惩,以道听途说为学问,而 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里中 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 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 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顿有刮骨疗毒之勇, 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 通。导情情出。视彼切磋之彦,貌而不清;博雅之 儒,文而丧质,所得未知孰赝而孰真也。 市井小儿于玄妙观听说话人讲了“关云长刮 骨疗毒”的故事,倍增其勇,是因为说话人能够做 到“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 通,导情情出。”上引两段序言,都肯定了小说家之 言在导人性情方面的感染力,而(下转第232页) 【3】王蔷.美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2. [91 Kemmis S,Mctaggart R.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M]. Geelong,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8:14. [4】吴宗杰.行动研究: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U】.外语教学与 研究,1995。(2). 【10]Wallace M J.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135. [5】牲爱红.行动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 报.2007.(12). 【1 1]Bums,A.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for English Lan- guage Teache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999. 【6】蒋风霞,蒋继香.口译中的文化因素分析【J】.湖南科技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7】McNifJ.Action Ke 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Macmillan Education.1988.6-7. 【12]Drever ̄E.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in Small Scale Research.Edinburgh:SCKE,1997. 【8】Mills,G E.2002.Action Kesearch:A Guide for the Teacher Kesearcher.Oregon:Southern Oregon University. 【责任编辑:舒生】 (上接第98页)对《孝经》、《论语》及那些切磋之 彦、博雅之儒的“文”的感染力表示了怀疑。 综之,在中国历史上,民间通行的俗文学,本 来就不绝于缕,但是由于文人学士的思想大多受 到正统文艺观的钳制。不仅不能充分认识民间俗 文学与文人作家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更对民间 【参考文献】 [1】缪辣禾.冯梦龙和三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陆树仑.冯梦龙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3】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4】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俗文学持轻蔑鄙视的态度,甚至排挤、压迫在这方 面持进步观念的文学家。明朝,在意识形态和社会 思潮之间形成的“冰火两重天”,催生出一批具有 [5】傅承洲,周兆新审定.冯梦龙与通俗文学》【M】.郑州:大象 出版社。2000. [6]夏成淳.情与理的碰撞:明代士人心史【M】.石家庄:河北 大学出版社.2001. 叛逆思想和异端色彩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特定的 时代使他们能够对民间俗文学的价值有所发现。 冯梦龙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其“情教”思想及俗 c7】宋克夫,韩晓.心学与文学论稿: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文学 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文学观的重要价值,主要在于它藉心学思潮的启 蒙及市民思潮的推进。在哲学上将人情物欲立为 宇宙万物之根本,在社会意识形态上有利于冲破 程朱理学所代表的封建伦理纲常,在文艺上则发 [8]汪玢玲,陶路.俚韵惊尘:(三言)与民俗文化》【M】.哈尔 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9】滕兴才.且寄道心与明月:明代人物风俗考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现了一个一直存在于民间的鲜活生动的俗文学传 统,这是一个比所谓正统文学的范围要宽广得多 【1 o】马涛.走出中世纪的曙光:晚明清初救世启蒙思潮【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1】柳倩月.中国民间大学批评史研究体系初探[J】.学术论 坛,2010,(12). 的文学传统,它是文人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泉源,是文学在继承与革新的过程中能够保持 【12】周玉波.明代g ̄[M1.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鲜活生命力的土壤和血液。因此,冯梦龙由“情教” [131高洪钧.冯梦龙集笺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 + 出发的俗文学观.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弥足珍贵, 应该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责任编辑:舒生】 2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