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重视读整本书是因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具体而言,读整本书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1.发展语言。 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作品。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遇到自己喜好的语言形式,学生会不自觉得模仿。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学生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意识的。 2.锻炼思维。 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如比较童话作品中的“王子”“公主”,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等,学生能够通过材料的“重整”,对作品进行“伸展”“评鉴”,最后实现“创意”阅读。学生能通过对比,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更加深入。 3.丰富体验。 整本书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学生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学生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能够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不管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言,还是语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素。语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被学生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二、整本书的选择 整本书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一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这三个角度进行选择。 选择整本书应该本着东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原则。可以根据书评人的推荐,但是最主要的标准是孩子是否喜欢。所以,教师在选择整本书以前,一定要先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学生。 选择整本书,师生必然经历一个自我判断的过程。不同的出版社和书评人推荐的书目会有不同,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些书目中
都出现的书,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书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关注变化。一般的选本,作者不同,形式有变化,适宜刚刚开始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学生。有的选本在节选时列出了选文出自哪些著作,所以,在读选本时就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如果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提高了,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教师取向、作品价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 选择整本书,还可以和教科书的内容结合起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的“课外书屋”栏目向学生推荐了与本单元有联系的整本书,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教师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延伸阅读。究竟一个学期可以读多少本书比较合适呢?阅读数量不能强求统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给学生朗读,读书的数量反而会多一些,一学期阅读的图画书可能有十几本。三、四年级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了教给方法,可能阅读的速度会慢一些,选的书也会少一些,一学期有两三本。五、六年级经过了前几年的培养,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速度快了,能够读得更多一些,范围也更广一些,选取的书能做到一个月一本,那一学期就可以读四、五本。当然这个数量是在师生“同读一本书”的范围内,不包括学生自己的自由阅读数量,有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学生读的数量会更多一些。
三、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略读教材若是整本的书,每一堂略读课内令学生报告并讨论阅读那本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验;待全书读毕,然后令作关于全书的总报告与总讨论。”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组织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讨论,应该从情节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在讨论交流的时候,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 (一)按照学生年龄特点指导 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于教师先读给他们听。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拼音阅读的时候,老师及时放手,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进行阅读了,能够有成就感,维持持久的阅读兴趣。阅读讨论的重点应该是情节、人物、阅读兴趣等。结合作品联系生活话题:“从书里找生活的影子”“从
书里找自己或别人的喜好”“找出书中人物特别的地方”“聊一聊送礼物的想法”;进行语文学习延伸话题:“把故事加长”“从阅读中学习了哪些新字词”“找出书的特点”“好书介绍”等。 中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自己阅读了。老师应该设计读书报告单,帮助学生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读物中的细节,让学生能够关注到人物的心理变化等。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如,聊故事里好笑的情节,谈一些与众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书中的人物等。可以谈论语文学习,比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本书,了解自己的阅读策略和阅读困难,谈描写声音和色彩的语词和比喻,谈两种不同的拟人法,谈论描写老人或特别人的方法,讨论描写做事过程的写法,谈作者特别的语气等。让讨论变得角度多样,使阅读活动丰富多彩。 高年级的阅读,教师可以设计稍微复杂的读书报告单,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比较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探讨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比较自己童年和作者的童年,谈饮食文化以及相关的语词,谈老人与小孩的关系,探讨奇幻小说和魔法小说的特色等。 (二)按照读物特点指导 小学阶段读物的主要体裁:图画书、童话、童谣、儿童诗、散文、小说、科技作品等。图画书、小说是整本书,童谣、儿童诗、散文、科技作品往往是以“集”的形式出现的。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能够把握体裁的特点进行指导。 图画书并非只有低年级学生才可以读,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甚至成人都可以从图画书中获得启发。图画书可以分为有字书和无字书。无字图画书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读懂故事,受到感染。故事情节比较曲折的有字图画书,如,《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教师可以边出示图,边讲故事,在故事的紧要处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和思考。像《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样情感性比较强的图画书,如果停下来就会破坏故事的氛围,教师可以从头至尾讲完,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讨论。 《安徒生童话》《下次开船港》等童话集编选了同一作者不同的童话。有些是选编不同作家作品的童话集。教师可以有重点地选取经典的部分,如,《丑小鸭》等进行讨论,也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童话进行讨论,其他的由学生自己阅读。童话的阅读,要引导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在阅读的过程中尽量不把学生拉回现实的场景。设计讨论话题,也要让学生站在童话中人物的角度。讨论充分后再联系学
生的现实生活。 儿童诗以儿童的语气表现儿童的所思所想。看似简单的语句却能营造出一个个新奇的世界。儿童诗有不同的类型。知道诗的类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带来的快乐。儿童诗集,一般是选编经典的作品,如《橡树》。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下面的工作:读懂诗的意思;想象诗的画面;领悟诗的情趣;欣赏诗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儿童诗的情趣和儿童诗的语言,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童谣带有浓厚的儿童情趣,语言富有特点,学生往往读上几遍就可以背诵,老师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指导。 阅读《远方的小星星》等散文集。开始读的时候,学生只会看到一篇篇的文章。看完了,再引导学生看看这些文章放在什么主题下。把这些文章放在这样的主题下讨论,学生认识就会丰富而深刻,所感受和获得的比单篇文章深厚,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变得多起来。每一篇散文都有它的特色,有的简练明白,以条目的形式出现,如《每个孩子都应该做的101件事》;有的寓意深刻,如《一片叶子落下来》;有的充满儿童情趣,像《幻想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特色。 小说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儿童小说可以分为成长小说、幽默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指导。成长小说关注“心灵”,幽默小说关注“语言”,动物小说关注“情节”和“形象”,科幻小说关注“想象”。因为小说有完整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因此设计讨论话题比较容易,既可以讨论人物的性格,又可以讨论语言特色。通过交流让学生觉得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对现实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是交流的重点。 科技作品一般是说明文体裁,像《昆虫记》。教师指导时一是让学生读懂内容,再就是把握说明文本身的特点。一般有如下的重点:把握事物特征,领悟思想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掌握结构特色;研究说明方法,学习习作技巧;体会语言特点,增强表达能力。 (三)按照阅读本身的规律指导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理论认为,阅读能力包括六个能力元素: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复述、解释、重整是“客观性理解,对原有的篇章进行分析、概括等,紧扣原篇章,准确理解,还原作者的思想过程。”伸展、评鉴、创意是“主观性理解,通过推论、想象、推测、批判性思维、创意,有依据地引申、拓展篇章内容,以及评鉴篇章内容与表达,提出独到的见解,对篇章进一步加工。基于原篇章又超离原篇章。”[5]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层
级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初读一本书后,可以让学生复述内容。教师出示一些句子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和表面句意。针对理解全书或章节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提问。对包含不易理解的词汇、结构复杂的句子设计问题。这属于复述和解释的范畴。 重整可以通过读书报告单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内容关系,抽取重要信息,概括整本书的主要意义。从书的某处或多处摄取特定信息。如,概括整本书的内容,发现整本书的主要表达技巧。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个作者的其他书,或者和本书相同类型的书。比如,读完《长袜子皮皮》以后,推荐林格伦的另一本书《小飞人卡尔松》和詹姆斯·巴里的《彼德·潘》,让学生比较卡尔松、彼德·潘和皮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阅读以后,再进行讨论,打通各本书之间的阅读通道,让不同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联系。 伸展是在理解篇章表层意义的基础上,找出隐含信息,推断深层含义。如,在《草房子》阅读交流时,提出问题:除了《艾地》《药寮》两章外,其他各章的结尾为什么都用了省略号?用了句号的两章,一是“艾地”的主人公秦大奶奶过世了,一是“药寮”的主人公桑桑病好了。其余各章结尾用省略号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好像每一个主人公还有故事。 评鉴是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评说人物与思想内容,鉴赏语言表达。如,在《长袜子皮皮》的读书交流中,对皮皮在学校的表现,教师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皮皮的老师,你会怎样对待皮皮?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问:如果你是皮皮,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老师?再让学生讨论。最后问:为什么你做老师和你希望的老师不一样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能够对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创意是在理解意思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想法,提出文章的新写法,或运用所读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富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见解,为书选用新的题材,提出新的表达技巧、改写文句,灵活运用所读信息解决相关的问题等。 学生年龄特点、作品本身特点、阅读能力元素,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能人为地分开。好的阅读指导应该像优秀的作品一样,把所有的功利性目的都隐藏在丰富的阅读活动背后。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样的阅读会更动人,更持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