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

2020-03-28 来源:小奈知识网
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做练习与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

14年的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12级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1。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2.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3.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赖汉,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有一天又有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赖汉很高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淑女形象。赖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等媒人把人带到赖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赖汉很生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媒人说:我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汉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4.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且看,标点的作用可谓大矣,大得救了一条人命。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二、考点解读

1.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也纷纷采用这种方式.

(注:14年高考考察文言断句的:新课标一卷、新课标二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浙江卷等) 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

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2。真题回做

(2013·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费 乎 择 可 劳 而 劳 之 又 谁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贪 君 子 无 众 寡 无 小 大 无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骄 乎 (《论语·尧曰》)

【答案】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此短文,大致了解整个语段的内容.其次,借助“之”“乎”“又”“斯\"等标志词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再次,注意文中有几个相同句式,如: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这样就可以顺利得出正确答案了。 【参考译文】

在饥荒之年,乞讨的人很多,县里没有房子来让他们居住,常常在严寒的冬天遭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冻饿交加而死的人在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州县如果能给他们几间房来安身,难道不比建造亭台、扩建园林来作为没有用处的观赏更有好处吗? 三、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动句:“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演练体悟1】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 具 案 来 上 或 横 贷 以 全 其 生 或 推 恩 以 除 其 衅 虽 有 重 律 仅 同 空 文 贪 猥 之 徒 殊 无 畏 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有删节)

答案 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

参考译文

我听说:廉洁的官员,是百姓的表率;贪污的官僚,是百姓的祸害。现在国家郡县分布十分广泛,官员小吏众多,受贿贪污被揭发的情况可以说没有一天没有。等到整理成案卷呈送上来,有的枉法宽赦使犯罪的人能保住性命活下来;有的施与个人的恩德,消除犯罪人的罪名;虽然有处罚严厉的法律,却如同一纸空文,那些贪婪猥琐之人,一点也不感到害怕。以前两汉时因为贪赃而招致犯罪的,都要禁止或限制他们的子孙做官,更何况他们自己犯罪呢!……只有这样,廉洁的官吏才能明白该怎样勉励自己,贪赃的官吏才能知道该畏惧什么。

(二)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

1.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演练体悟2】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_如_江_河_之_停_蓄_其_发_于_外_者_烂_如_日_星_之_光_辉_其_清_音_幽_韵_凄_如_飘_风_急_雨_之_骤_至_其_雄_辞_闳_辩_快_如_轻_车_骏_马_之_奔_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答案 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因、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_专_门_之_攻_习_犹_未_达_古_人_之_精_微_况_泛_览_所_及_爱_憎_由_己_耶_夫_不_传_者_有_部_目_空_存_之_慨_其_传_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

答案 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 2.抓住最关键的一至两处。断句时大部分能断对,只有一两处是难点。在这点细心了,就能得满分。 【演练体悟3】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_不_能_以_喻_臣_之_子_臣_之_子_亦_不_能_受_之_于_臣_是_以_行_年_七_十_而_老_斫_轮_古_之_人_与_其_不_可_传_也_死_矣_然_则_君_之_所_读_者_古_人_之_糟_粕_已_夫!\"

答案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_所_以_读_书_学_问_本_欲_开_心_明_目_利_於_行_耳_未_知_养_亲_者_欲_其_观_古_人_之_先_

意_承_颜_怕_声_下_气_不_惮_的_劳,以致甘膜,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

(《颜氏家训·勉学篇》)

答案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怕声下气/不惮的劳

参考译文

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实事.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谨慎戒惧,起而照办。

3.做后检查,最好小声朗读一遍。其拗口之处,往往就是断错之处.再者还可检查文意是否通顺等。 【演练体悟4】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_者_之_于_古_人_必_始_而_遇_其_粗_中_而_遇_其_精_终_则_御_其_精_者_而_遗_其_粗_者_文_士_之_效_法_古_人_莫_善_于_退_之_尽_变_古_人_之_形_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

(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序》)

答案 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

参考译文

神、理、气、味,是文章的精神;格、律、声、色,是文章的形式.但是如果舍弃文章的形式,那么文章的精神又依靠什么来寄托呢?学写文章的人对古人(的文章),一定先掌握它的形式,再掌握它的精神,最后就能灵活驾驭这些精神,并舍弃这些形式。文人学习古人,没有比韩愈更出色的了。他完全改变了古人(文

章)的形式,虽然有模仿,却无法找到它的(模仿的)痕迹。其他虽然在学习古人方面非常擅长,但痕迹却不能抹却.扬雄、柳宗元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因为他们文章的形式在模拟古人方面有些拘泥过头.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_以_两_计_然_其_所_以_自_喜_者_又_必_用_竹_之_盘_根_错_节_以_不_事_刀_斧_为_奇_则_是_经_其_手_略_刮_磨_之_而_遂_得_重_价_真_不_可_解_也。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张岱《陶庵梦忆》)

答案 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

参考译文

南京的濮仲谦,拥有古朴的容貌、不同凡俗的思想,柔弱的形象像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然而他的雕刻技艺高超,巧夺天工。他雕刻竹器,一帚、一刷,竹片只是方寸而已,他在上面雕刻数刀,价值立即以两倍计算.然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定是用盘根错节的竹子,不用刀砍斧削就能出奇,竹子经过他自己的手略微刮磨一下,就能获得高的价钱,真不可思议.三山街因为通过仲谦的手修饰的工艺品而获利的有数十人,然而仲谦自己却赤贫自如.在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就立即自己动手雕刻起来.然而如果不合他的心意,即使以势压人、以利诱人,终究得不到他的作品。 四、巧妙断句——断句口诀

断句口诀: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分析讲解: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样会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是被动句式。

还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固定句式。

6.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很多句子在形式上往往是前后对照或对称的,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巩固练习

《一年高考一年模拟》中相关试题。

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学案) 【真题回做】

(2013·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费 乎 择 可 劳 而 劳 之 又 谁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贪 君 子 无 众 寡 无 小 大 无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骄 乎 (《论语·尧曰》)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动句:“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何其……

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演练体悟1】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 具 案 来 上 或 横 贷 以 全 其 生 或 推 恩 以 除 其 衅 虽 有 重 律 仅 同 空 文 贪 猥 之 徒 殊 无 畏 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有删节)

(二)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

1.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演练体悟2】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_如_江_河_之_停_蓄_其_发_于_外_者_烂_如_日_星_之_光_辉_其_清_音_幽_韵_凄_如_飘_风_急_雨_之_骤_至_其_雄_辞_闳_辩_快_如_轻_车_骏_马_之_奔_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因、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_专_门_之_攻_习_犹_未_达_古_人_之_精_微_况_泛_览_所_及_爱_憎_由_己_耶_夫_不_传_者_有_部_目_空_存_之_慨_其_传_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

2.抓住最关键的一至两处.断句时大部分能断对,只有一两处是难点。在这点细心了,就能得满分。 【演练体悟3】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_不_能_以_喻_臣_之_子_臣_之_子_亦_不_能_受_之_于_臣_是_以_行_年_七_十_而_老_斫_轮_古_之_人_与_其_不_可_传_也_死_矣_然_则_君_之_所_读_者_古_人_之_糟_粕_已_夫!”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_所_以_读_书_学_问_本_欲_开_心_明_目_利_於_行_耳_未_知_养_亲_者_欲_其_观_古_人_之_先_

意_承_颜_怕_声_下_气_不_惮_的_劳,以致甘膜,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 (《颜氏家训·勉学篇》)

3.做后检查,最好小声朗读一遍.其拗口之处,往往就是断错之处。再者还可检查文意是否通顺等。 【演练体悟4】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_者_之_于_古_人_必_始_而_遇_其_粗_中_而_遇_其_精_终_则_御_其_精_者_而_遗_其_粗_者_文_士_之_效_法_古_人_莫_善_于_退_之_尽_变_古_人_之_形_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 (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序》)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_以_两_计_然_其_所_以_自_喜_者_又_必_用_竹_之_盘_根_错_节_以_不_事_刀_斧_为_奇_则_是_经_其_手_略_刮_磨_之_而_遂_得_重_价_真_不_可_解_也。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张岱《陶庵梦忆》)

【断句口诀】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