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O月第45卷第18期 ・中医中药・ 伤湿自汗验案浅析 张仕玉 (湖北省咸宁市麻塘风湿病医院,湖北成宁437100) 【摘要】伤湿自汗病因为阴湿之邪阻遏阳气,阳气被郁,迫津外出,汗液分泌失常所致。伤湿汗出每以湿滞不清、绵绵汗出为 主,兼见恶风恶寒、声音重浊、体重倦怠、胸闷口腻、关节疼痛等症。治疗可用风药胜湿法、通利州都法、化湿温阳法、健脾化 湿法等。 【关键词】伤湿自汗;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0l(2O07)l8—67-02 伤湿自汗记载最早见于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 证治》『l1。伤湿自汗病因为阴湿之邪阻遏阳气,阳气被郁,迫津外 出,汗液分泌失常所致。伤湿汗出每以湿滞不清、绵绵汗出为主, 兼见恶风恶寒、声音重浊、体重倦怠、胸闷口腻、关节疼痛等症。 外界环境湿度越大,自汗越明显,故病情每在雾露潮湿之时加 重。伤湿自汗临床并不鲜见,而医者治之常有不妥,或从气虚、阳 虚论治,或从阴虚论治,或从湿热论治,皆不得其法,久治而不 愈。笔者细读前贤医书,觉前贤之论治甚为精妙,今浅析几则以 阐发之。 黄柏10g,知母10g,肉桂3g,水煎二次分服。服药5剂,尿量显著 增多,汗出已止大半,再服5剂而愈,随访1年半未复发。 按:该病人自汗3年余,恶风怕冷,欲盖衣被,神疲乏力,似 属阳气亏虚,但病人白天出汗比晚上重,夏秋比冬春重,即在外 界气温较高时出汗较多,说明病人非独阳气亏虚,体内尚有热 邪,热邪在白天、夏秋之时得外热相助,热势更甚,迫津外出更 显,是故汗出更多。正如丹溪所云:“日增夜静是阳气病,而血不 病,夜增日静是阴血病而气不病。夜静日热,是阳盛于本部。”由 此不难理解,单用益气温阳法烦热反增,单用滋阴降火法药助湿 邪,湿愈甚而汗愈多。此乃寒热虚实夹杂之体,用药须除湿、清 热、温阳同施,方能引反逆之汗从下而泄。方中白术、茯苓、猪苓 健脾燥湿渗湿,既祛湿叉扶正,使热邪无所依附而孤立,知母、黄 1风药胜湿治自汗 东垣曾治一自汗日,二月天气,阴雨寒湿,又因饮食不节,劳 役所伤,感受外邪,汗出不止,沾濡数日,恶寒明显,重添厚衣,心 胸间时烦热,头目昏愦,上雍,食少减。此乃胃中阴火炽盛与天雨 柏降阴火。叶天士云:“独清热则湿愈重,独化湿则热愈炽。”湿热 分消,有利祛邪。少佐肉桂温壮少火,引火归元,与知、柏同入下 焦,有相辅相成之功,盖此病人汗出三年之久,确有阴虚火旺、阴 损阳衰之虑,因湿邪较甚,不可用养阴之品,仅用知、柏泻火坚 之湿气相合,湿热太甚,则汗出不休,兼见风化也,以风药去其 湿,甘寒泻其热。药用生黄芩、酒黄芩、羌活、独活、蒿本、防风、蔓 荆子、升麻、柴胡、薄荷、川芎、细辛、人参、甘草、黄芪,煎服而愈。 按:治湿之法,分利水道,固是良模,然东垣谓分利太过,有 降无升,恐戕生气,主张大升清气,佐以风药胜之。本案之中,正 值阴雨寒湿季节,外湿较重,病者又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更伤脾 胃,正气受损在所难免。“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湿乘虚侵入人 体,与体内湿热相合,而成湿热之证,湿气尤重,困阻肌表,阳郁 不达,故令人恶寒、汗出、烦热,东垣明辨病机,以羌活胜湿汤化 裁,风药胜湿,以生黄芩、酒黄芩苦寒燥湿以去心胸问烦热,生用 主人脏腑,酒炒取其轻清上行之气以达清窍及体表,柴胡、升麻升 阴,肉桂引火归元。此等用药,耐人回味。 3化湿温阳治自汗 蔡德培治一男『引,38岁,盗汗、自汗3年余,已服中药100余 剂,迄今未愈,头重如裹,肢体困倦,纳呆口腻,阴头寒,舌苔薄白 腻,质淡,脉濡缓。湿阻阳虚,用化湿运中温阳法治之。处方:苍术 12g,陈皮6g,茯苓12g,厚朴10g,广藿香12g,白蔻仁5g,生苡仁 24g,法夏12g,补骨脂12g,糯稻根30g,水煎服,5剂。上方服5 剂,汗出大减,醒后但头额汗出,内衣不湿,头重肢倦、纳呆口腻 亦有所减轻,惟阴头寒如故,脉舌如初。仍用原法治疗,原方加菟 丝子12g,又服5剂,盗汗、自汗俱止,诸症悉除。 清以除湿。汗出既久,气阴必有所伤,叉用大队风药,恐更伤其气, 故以人参、黄芪、甘草,益气扶正安中,正旺能祛邪,气旺湿易化。 按:《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一般而言,湿邪虽甚,独 2通利州都治自汗 刘济川治一男目,38岁,3年前因感冒后开始自汗,以后汗出 渐次增多,甚则汗出如洗,每日必更换衣1 ̄2次,多达十余次,夏 秋较春冬为甚,白天较晚上为甚。恶风怕冷,欲盖衣被,神疲乏 湿、寒湿皆不足以令汗出不止。须得风、热相助,或因运动、激励, 始能汗出。本案患者却与众不同,不仅湿邪甚,且阴头寒,是属湿 阻中焦,阳气虚弱,不当汗出而自汗、盗汗不止。盖湿浊阴邪盛于 内,阳气不能固存于内,虚阳时时浮动于外,故令汗出。赵氏抓住 中医辨证论治核心,依病机而遣方用药,以二陈、苍术健脾燥湿, 厚朴、白蔻化湿畅中,藿梗芳香化湿行气,薏苡仁健脾渗湿,补骨 脂温补肾阳,糯稻根止汗,在治本之时佐以止汗药以标本同治。 力,易感冒,大便如常,小便随汗多而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缓。三年之中,服中药达数百剂,有从阳虚治疗者,用益气温阳、 固表敛汗法,服药后反增烦热;有从阴虚治疗者,用滋阴泻火、固 阴止汗法,则汗出更多。赵氏拟方: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0g, 药后汗出大减,说明湿阻渐开,药中病机,但阴头仍寒,乃阳气亏 CHINA MODERN DOCTOR中目现代医生6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医中药・ 2007年10月第45卷第18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乳头缺血病变 武相霞 (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山东德州253022) 【关键词】视乳头缺血病变;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7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01(2007)18—68一O1 我院自2001年4月~2005年4月,采用中西医治疗视乳头 缺血病变3O例,结果如下。 无效2眼,占6%。 3讨论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缺血视乳头病变好发于中老年人,以突发性无痛非进行性 的视力减退、视力缺损为主症,两眼常先后发病ll1。由于该病发病 急,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尽快改善视功能至关重要。本病早期应 用激素是必要的有效的措施,适量给予醋氮酰胺以降低眼内压, 相对提高灌注压。血栓通系三七液提取三七总皂苷,以扩张微循 环,增加供血流量12]。中医认为水瘀互结为本病的病机,故以活血 利水佐以益气为治法[31。 本组患者3O例共32眼,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5~ 64岁;病程最短2d,最长180d;有2例双眼发病。视力O.04~O.1 有14只眼,O.15~O.5有18只眼。眼底不同病变,视乳头充血,边 缘模糊不清,视乳头及其附近视网膜上有线状或火焰状出血,视 野缺损可无,眼压正常。 1.2治疗方法 方中葛根的主要成分葛根素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 善血流变和视网膜微循环的作用,可缩短视网膜循环时间;丹参 能增加毛细血管张力,降低其脆性,提高组织从循环中摄取氧的 能力,促进机体对氧的利用,使眼部血流量增加;黄芪有增强机 体免疫功能和促进代谢的作用,能健脾生血以明目;茯苓、白术、 发病早期,地塞米松10mg+生理盐水250mL静滴,血栓通 20mg+5%葡萄糖250mL静滴,1次,d,并给予乙酰唑胺O.25g,3 次/d。1周后改用中药:葛根、丹参、泽泻、茯苓、白术、黄芪、枸杞 子、草决明,7剂为1个疗程,用2~4个疗程。 泽泻等利水明目;枸杞子、草决明等养肝明目。因此该方不仅能 2结果 2.1疗效评价 活血利水,且改善血循环,恢复视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J.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780—785. 有效:有效视力恢复1.2,视野治疗前扩大3O。,视乳头水肿 消失,动脉血管充盈,视乳头边界清;好转:视力提高2~6行,视 野治疗前好转小于3O。,视乳头水肿减轻,动脉细;无效:同治疗 前,视乳头苍白,动脉极细,视神经萎缩。 随访调查方法:采用门诊复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2年,随 访率100%。 2.2治疗效果 [2]张承芬.眼底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54—360. [3]李传课.新编中医眼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75—280. (收稿13期:2007—06—18) 治疗3O例32眼,有效18眼,占56%;好转12眼,占38%; 而未复,于是再加菟丝子以助温阳。赵氏辨证精确,用药恰当,3 年顽疾,两诊痊愈。 由上观之,伤湿自汗证型较为复杂,治法、方药同中有异,医 者须谙熟中医医理,辨证论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用药精当, 方能效如桴鼓,药到病出,体现中医的优势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宋)陈言.王咪咪整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7:80—87. 何传毅在《出汗异常》中云:“治湿势必通阳,阳通湿始可 除。治湿大法有三,风药胜湿,健脾化湿,利水导湿。凡人皆汗多 而尿少,尿多则汗少。气化则外为汗而内为尿。津血同源,汗尿 同源。方用五苓散:茯苓20g,猪苓12g,白术12g,泽泻12g,桂枝 6g,水煎服,若用丸剂开水服尤佳。”何氏主张用五苓散治疗湿 盛、汗多尿少之证,亦中病机。然不可通利太过,以免伤正。清朝 蒋宝素在《问斋医案》嘲中载一案,某人汗出如洗,身重如山,苔白 [2](清)俞震.古今医案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84. [3]赵炳先.风湿杂病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125. 滑,溲黄浑。风湿伏邪交并,外无热,内传堪忧。方用防己黄芪汤 加味:汉防己、生黄芪、白术、炙甘草、生姜、槟榔、草果仁、厚朴, 煎服而愈。 68中国现代医生CHlNA MoDERN DoCToR ](清)蒋宝素.杨虎点校.问斋医案[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93:145. (收稿13期:2007—07—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