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杨校长在驻地小学全体教师会上针对推门听课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六问:
一、在你的课堂上你是否讲普通话了?是否要求自己的学生也讲普通话了?
二、你是否关注课堂上有多少学生认真听课了?
三、在你的课堂上你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体现了生本教育?
四、在课堂上你是否要求学生读题了?
五、走进课堂之前你是否备好课了?是否把课备成精品课了?
六、作为教师我们需不需要学习?
听了杨校长的“六问”,自我反思,感觉自己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做到位,特别是最后两点,我感触颇深。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扪心自问,我们天天备课,天天上课,可又有几节课可以算是精品课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实,作为老师,谁都想把课上好,谁都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有时听到一些比较好的公开课,我就想如果自己每节课都能有这个效果就好啦!同时,我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一堂好课的背后是讲课者艰辛的付出。我知道有些老师可能为了准备这节公开课牺牲了自己很多休息的时间,甚至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可能他们还要试讲多少次,修改多少遍才能保证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堂成功、完美的课。那我们是否也需要这样准备一节节常态课呢?这样耗时费力地去准备每一节课,现实吗?
相比而言,我更欣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那位讲课精彩到让听课者都忘记做笔记程度的历史老师的那句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在课外,效果在课上。用一辈子去备课和用课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去备课的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呢?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或许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样我们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会成为我们知识储备中的沧海之一栗,我们的思想厚度会增加,我们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才能游刃有余地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此我们不会把讲课作为一种负担,而且还能让听课者觉得是一种享受。
“心向往之,力践行之”,再美好的愿望,如果没有付诸行动,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水中月。我想,我那放在枕下多日未翻的书如今也该重见天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