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0:0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32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位书生在南湖的湖心亭苦读书,他的妻子每天都要过一座桥给这个书生送饭。有一天,妻子觉得丈夫很辛苦就炖了只鸡放进土罐里准备送给丈夫吃,可是中途有事便耽搁了,等回来才发现土罐里的鸡还是热的,打开一看,发现上面有一层厚厚的黄油,于是就用鸡油烫米线给丈夫吃,书生吃后赞不绝口。因为妻子每天送饭都要从南湖的桥上过,所以书生起名为“过桥米线”。
==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源于滇南蒙自。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旧的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付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侍,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经过历代滇味厨师不断改进创新,"过桥米线"声誉日著,享誉海内外,成为滇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不过还是先学学怎么吃过桥米线吧:
1、当油汤大碗上来后,首先将肉片盘里的肉片放入汤碗里,用筷子将肉片在汤碗中搅动片刻,看肉片熟时,依次把剩余配料盘中的配料倒入汤碗中,之后放入米线。
2、完成上面的步骤之后,你就可以吃了,不过注意这时的汤碗还是很烫,不要看没有冒热气,只是因为有油在上面,热气无法出来罢了。好了,别太急,慢慢的开始吃吧!
3、这个吃法和上面的吃法有差别,是现在进化了的吃法,也是现在正常吃法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33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位书生在云南南湖的湖心亭苦读书,他的妻子每天都要过一座桥给这个书生送饭。有一天,妻子觉得丈夫很辛苦就炖了只鸡放进土罐里准备送给丈夫吃,可是中途有事便耽搁了,等回来才发现土罐里的鸡还是热的,打开一看,发现上面有一层厚厚的黄油,于是就用鸡油烫米线给丈夫吃,书生吃后赞不绝口。因为妻子每天送饭都要从南湖的桥上过,所以书生起名为“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源于滇南蒙自。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旧的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付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侍,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经过历代滇味厨师不断改进创新,"过桥米线"声誉日著,享誉海内外,成为滇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满意请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33
过桥米线的由来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位书生在云南南湖的湖心亭苦读书,他的妻子每天都要过一座桥给这个书生送饭。有一天,妻子觉得丈夫很辛苦就炖了只鸡放进土罐里准备送给丈夫吃,可是中途有事便耽搁了,等回来才发现土罐里的鸡还是热的,打开一看,发现上面有一层厚厚的黄油,于是就用鸡油烫米线给丈夫吃,书生吃后赞不绝口。因为妻子每天送饭都要从南湖的桥上过,所以书生起名为“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源于滇南蒙自。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旧的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付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侍,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34
古时候,滇南蒙自县的南湖之中有一小岛,岛上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有一位秀才为了赶考,在此专心攻读。一每天,他的妻子从家送饭给他吃。秀才很爱吃米线,但因他家离岛较远,而且必须走过一道长长的桥方能到达,所以妻子每次送来的米线都因路远时间长而凉了。
一天中午,妻子念其丈夫读书之苦,就炖了一只又肥又壮的母鸡。鸡炖好后,一层厚厚的黄油覆盖在汤上,又鲜又香。她把鸡肉和鸡汤装入罐中,正准备给丈夫送去,忽然有人来叫她。待她急急忙忙办完事情回来,日已偏西。她唯恐饭菜已凉,尝了一下,发现鸡汤还热得烫嘴。她赶快拾起瓦罐,带上米线,穿小道,过长桥,来到丈夫身边,将米线往鸡汤里一烫,随即捞出放到碗中。秀才吃后十分满意。
以后,尽管秀才的妻子天天还是要穿小路,过长桥,但因厚厚的油层将汤盖得严严实实,秀才便能顿顿吃上滚热鲜香的米线了。“过桥米线”也就因此得名。方法传开后,人们纷纷仿效。有的还将切得薄薄的生鱼片、生肉片放入汤中余熟,再夹米线和菜就汤吃,更增加了过桥米线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