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眼睛不受电脑幅射的伤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17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13:44

有很多人经常用电脑,并且眼睛会出现酸涩、疼痛、流泪等症状,更严重的出现视力下降。所有这些不舒服的症状是眼睛自我保护的一种信号,这些信号意味着:眼睛已经受到伤害,需要保护。如果我们忽视这些症状,后果就是视力的进一步损伤,这种损伤通常无药可医。
长期用电脑已经成为目前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很多人为了保护眼睛,点眼药水、买防辐射屏幕或者带防辐射眼镜,或者吃保健品,到底哪种方式更能有效的保护眼睛呢?下面将用专业的医学研究文献来向大家揭示电脑伤害眼睛的*,当大家了解了*后才能真正有效的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电脑背景光是眼睛的大敌
德国权威计算机杂志《Macwelt》最近一项调查显示,虽然液晶显示屏比普通显示屏的辐射小得多,但因为它的亮度过高,反而更容易使我们的眼睛变得疲倦,甚至可能导致头痛等症状。研究人员指出,当显示器的亮度达到[AD]每平方米100cd(即发光强度单位“堪德拉”)时,已经会对眼睛造成一定影响。但他们所测试的液晶显示屏,其发光强度都超过每平方米300cd,有些更达到了400cd—500cd。
主持这项调查的德国电脑专家威海恩博士表示,不光是液晶电脑,液晶电视也存在着这一问题。这些液晶显示屏为了增加清晰度,除了靠屏幕背后的光管提高亮度外,还普遍使用了经过特别“擦亮技术”使显示屏表面看起来像装了块玻璃一样,显得很有质感,而且还提高了屏幕的色彩对比度及饱和度。不过,它也会像玻璃一样反射光线。尤其当光线照向屏幕时,会增加光线反射。使用这种显示屏的消费者,很容易被光线“刺伤”,并产生眼睛疲倦的症状,慢慢地还会引起视力下降和头痛的健康问题。
专家对LED、电脑等人造光源的控诉
继第七届国际光协会年会(ILA)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之后,10月22日和23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了“光-颜色-健康”专题研讨大会,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学者、医生作了报告。瑞典的吕贝克(Die Monocrom-Lichtdome)、德国的亚历山大•温熙(A. Wunsch)、加拿大的马特尔(Sensora Light Molation)等世界顶尖的光学大师出席并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报告。李查德•冯克(R.H.W. Funk)教授的报告指出当“不合适的光”持续照射我们的眼睛,会引起功能失调,尤其是LED灯,电脑屏幕等发出的光,里面含有大量不规则频率的高能短波蓝光,这些短波蓝光具有极高能量,能够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蓝光照射视网膜会产生自由基,而这些自由基会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亡,上皮细胞的衰亡会导致光敏细胞缺少养分从而引起视力损伤。冯克教授指出,这些“不适当的光”是很大一部分老年失盲-黄斑病(AMD)的罪魁祸首。冯克教授的报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使人们开始冷静的思考自己身边的这类*杀手的危害。
因此,解决电脑对眼睛伤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1 消除电脑屏幕发出的光谱中含有的过量蓝光和紫外线。
2 消除电磁屏幕的频闪,即CVS。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13:45

貌似有屏幕贴膜吧,用那个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辐射,归根到底的方法还是少接触电脑好。但电脑辐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要不然那些整天坐电脑前面的程序员们早死光了。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13:45

1.预防近视。不在强烈的或太暗的光线下看书、写字。读写姿势要坐端正,眼与书之间要保持30厘米以上的距离。不躺着看书。乘车走路时不看书。
2.读写时间不宜过长。每隔50分钟左右要放松休息一下,或是做做眼健康操,或是到窗前眺望远处。
3.不要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操作电脑和玩电子游戏。
4.注意防止眼外伤,异物入眼要用正确的方法处理。
5.不用手揉眼睛,不用脏手帕或脏毛巾擦眼睛。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等浴具。
6.不直视太阳(尤其是在正午)和电焊光,以免烧伤眼睛。
多吃对视力有益的桂圆肉、山药、胡萝卜、菠菜、番薯、芋头、玉米、动物肝脏、牛肉、桑椹、红枣等食物,或者以红枣、人参、枸杞、菊花、罗汉果泡茶饮用,也可护眼。
熨目法:早上起床后,先将双手互相摩擦,待手搓热后以手掌熨贴双眼,反复3次以后,再以食、中指轻轻按压眼球,或按压眼球四周。
  吐气法:腰背挺直坐位,以鼻子徐徐吸气,待气吸到最大限度时,用手捏住鼻孔,紧闭双眼,再用口慢慢地吐气。
  折指法:是指小指向内折弯再向后扳的屈伸运动。每遍进行30~50次,并在小指外侧的基部用拇指和食指揉捏50~100次。此法坐、立、卧皆可做,每天坚持早晚各做1遍,不仅能养脑明目,对有白内障和其他眼病者也有一定疗效。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