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条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0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9:09

(一)土壤形成条件

根据广东省1979~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土壤类型共分为16个土类,36个亚类,131个土属,522个土种,全省土壤总面积为17.8万平方千米(2.67亿亩)。土壤类型分布见图1-1。

广东省大部分属*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横贯省境中部,由于地处低纬地带,东南季风明显,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且地带性和区域性差异明显,加之地质类型与成土母质多样,土壤形成条件比较复杂。除受以上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条件影响外,还受母岩母质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

图1-1 东省土壤类型图广

1.母岩母质条件

成土母质是决定土壤发育与土壤肥力特性的重要基础。广东省成土岩、母质多样。山地、丘陵主要由花岗岩、砂页岩构成,另外还有部分片岩、片麻岩、石灰岩等;河谷平原、阶地的组成物质以近代河流冲积物为主,山地丘谷地和小盆地则以洪积物为主,台地则以浅海沉积物和玄武岩风化物为主。广东省的成土岩母质可归纳为岩浆岩类、沉积岩类、变质岩类及近代沉积物四大类。

广东省岩浆岩类以侵入岩类的花岗岩分布最广,构成广东省山地的主要骨架。花岗岩的侵入时期大致有两个,一是古生代,二是中生代。中生代的花岗岩对广东省影响最大,多沿主要断裂和褶皱方向侵入,如粤北三弧形山地即为花岗岩侵入所形成。属于喷出岩类的有流纹岩、安山岩、石英斑岩、凝灰岩等,有上古生代形成的,但以中生代的为最多。喷出地区主要在粤东,形成一个强烈的喷出带,如莲花山、阴那山山地。

沉积岩在广东省分布也比较广泛,主要有砂页岩类、红色砂岩、页岩、砾岩类,紫色钙质砂岩、页岩、砾岩类,石灰岩类以及第四纪红色粘土。其中砂页岩(大多为泥盆纪沉积)分布最广,通常构成褶皱丘陵山地。红色砂页岩主要分布在低丘和盆地,形成于白垩纪至第三纪。石灰岩类,古生代、中生代形成的均有,主要分布于粤北、粤西。第四纪红色粘土为第四纪冲积、洪积、坡积和残积物,在暖湿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成土母质,其本身的风化程度很高,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阶地及丘陵盆地内的台地之上,少数分布在山前低丘或台地上,面积较小。

变质岩类在广东省分布较为分散,面积不大,主要有片麻岩、片岩,其次为板岩、千枚岩、石英岩、大理岩,零星分布于粤西、粤北和粤东等山地丘陵区。

广东省现代沉积物主要有河流冲积物、三角洲沉积物、滨海沉积物、古浅海沉积物、洪积物、冲积洪积物和坡积物等。河流冲积物分布于河流两岸,形成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三角洲沉积物主要分布于各大河流下游地区,特别是海河交接地带,形成三角洲平原;滨海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滨海地带,以雷州半岛北部分布最广;洪积物分布于山丘谷地及山前地带,形成山丘坑田、垌田及山前洪积扇,洪积-冲积物分布于盆地之中;山麓部分由坡积物组成。

2.人文因素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在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相对稳定平衡的各种土壤。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土壤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进行定向改良和培育,把生土变成熟土,把熟土变成沃土,从而促进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土壤的不合理开垦利用,特别是对森林的严重砍伐,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土壤的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遭到破坏,朝着改良与培育相反的方向演变,即向贫瘠、肥力退化方面演变。这充分说明人为活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改变了某些自然条件,因而促使土壤发生变化。人为活动既能使土壤朝着发展土壤肥力,不断建造与改善土壤肥力的方向演变,如广东省特有的堆叠土(基水地)就是通过人为活动在低洼渍水地上不断堆积培肥创造出来的人为土。但人为活动也能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土壤侵蚀,降低土壤肥力。

(二)广东省土壤分布规律

广东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地跨中*带、南*带及北热带,生物气候条件受东南季风影响,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生物气候条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变化明显。土壤形成条件的差异性导致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复合区域性。

1.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广东省地处低纬,地势北高南低,面临南海,地跨中*带、南*带及北热带。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土壤形成以脱硅富铝作用为主。由北而南相应形成红壤、赤红壤、砖红壤水平地带分布的铁铝土土纲系列。这三类地带性土壤的分布界带走向大致如下:

红壤是中*带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分布于广东省北纬24°~24°50′以北地区,其南界大致从怀集县蕉中区双髻山至泰来、中洲、风岗,广宁县的赤坑、北市,英德市的横石水、大镇、沙口、八宝山、大湾、岩背,翁源县的南甫、江尾、六里、三华、翁城、新江,龙川县的新田、赤岩、车田,和平县的贝墩、优胜、合水,连平县的高莞、油溪,河源市的半江,兴宁市的罗岗,平远县的石正,蕉岭县的新布、蕉城,梅州市的松口,大埔县的三河、大东等地以北。该地带年均温度在17℃~21℃之间,最冷月平均温度为7℃~12℃,极端最低温-3.6℃~6.9℃,冬季低温霜冻常出现于此时。夏季闷热,最热月平均温度在26℃~29℃之间,极端最高温可达40℃以上。该带内番薯不能越冬,热带水果如荔枝、龙眼、木瓜、香蕉等难以正常生长越冬。

赤红壤带位于广东省中部,北回归线横贯本带中部。赤红壤是南*带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县,本带北部与红壤带南界相接,南与砖红壤相邻,其界线位于北纬21°30′~22°附近。大致西起廉江县的安铺、铺岭、平坡、圹、吉水、白藤,化州市的新安、官桥、镇安,高州市的石鼓、高州县城南端,电白县的羊角、下垌、观珠、大衙、电城、麻岗、岭门,阳江市的儒洞连线以北。该带处于北回归线的南北,是热带与*带的过渡地带,热量较中*带丰富,年均温度20℃~23℃,最冷月平均气温10℃~15℃,极端最低温可达0℃。最热月平均温28℃~29℃。本带内番薯能越冬。

砖红壤是热带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分布于赤红壤南界以南雷州半岛的低丘台地和沿海部分岛屿,地处热带北部。年均温23℃~24℃,最冷月平均气温15℃~18℃,极端低温多年平均在5℃左右,最热月平均气温28℃~29℃。在本带内,多年生热带作物基本全年正常生长。

2.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山高水冷是山区的气候特点,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下降,雨量增加,生物气候以及土壤发育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不同系列的土壤垂直带谱。由于广东省山地主要集中于南*带和中*带两个气候区域内,因此,也形成与此相对应的两个土壤垂直带谱。

在中*带,基带土壤为红壤,其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由低到高是红壤——黄红壤——黄壤——南方山地灌丛草甸土。各类土壤分布的海拔高度大体是:红壤上限为350~400米,黄红壤分布在350~700米或400~800米之间,黄壤分布在750米以上,南方山地灌丛草甸土零星出现在海拔1100米以上的山脊和山峰。

在南*带,基带土壤为赤红壤,其土壤垂直带谱结构由低到高是赤红壤——红壤——黄壤——南方山地灌丛草甸土。各类土壤分布的海拔高度一般是:赤红壤上限为350~400米,红壤分布在350~750米或400~800米之间,黄壤分布在750米以上,山地灌丛草甸土零星分布在1000米以上的山脊和山峰。

由于受坡向、坡度等多因素的生境的影响,土壤垂直带谱的土壤类型及分布高度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如在北坡,由于光照相对较少并受北风的影响,气候寒冷,雨量较少,而南坡迎风向阳,比北坡暖湿,其同一类型的土壤出现高度比南坡山地低100米左右。

3.土壤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除受生物气候带影响形成水平分布的特点外,还受到地貌类型、成土母质以及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分布还具有多种类型的区域分布规律。根据不同土壤组合的特点,可分中域和微域两种土壤组合形式。

土壤中域分布是在土壤地带性分布的基础上,由于受地形、母岩、母质、水文条件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广东省主要有平原地区土壤组合、红岩盆地土壤组合和石灰岩山地土壤组合3种类型区的土壤组合。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光、热、水较充足,人类活动频繁,以种植水稻为主,根据其地貌类型及组成物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河谷平原土壤组合、三角洲土壤组合和滨海砂质平原土壤组合。河谷平原土壤组合由河流至平原边缘的丘陵缓坡脚,其组成物质是河流冲积物和洪积物,受河流水流重力和沉积分选作用的影响,其土壤分布规律为潮土——潮沙泥地——河沙泥田——泥田——砂泥田——赤红地。三角洲土壤组合系指河口分叉开始至滨海的河口冲积物、海积平原,组成物质是河流冲积物和三角洲沉积物,是由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区不断沉积而成,其土壤分布规律为滨海盐土和酸性硫酸盐土、滨海潮间沼泽土——盐渍型水稻土、咸酸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滨海砂质平原土壤组合是滨海沉积的砂质物受海流、波浪及风的作用在滨海向内陆堆积而成的滨海砂土,组成物质是滨海沉积物,其土壤分布规律从滨海至内陆是流动砂土——固定砂土——滨海砂地——滨海砂泥田。

红岩盆地土壤组合由紫色砂页岩组成,如南雄、灯塔、罗定等,成土母质为紫色砂页岩及其洪积冲积物。因形成土壤呈紫色,故称之为紫色土;又因母岩成分的差异,分别形成碱性、中性、酸性紫色土。经人为开垦种植,在缺水干旱地方,形成碱性、中性、酸性牛肝地。盆地中部及有水源的地方经人为种植水稻后,多发育形成碱性和酸性牛肝土田。

石灰岩山地土壤组合主要分布在清远市的阳山、连山、连南、连州以及韶关市的乐昌等地。成土母质主要是石灰岩,该类地区岩体裸露,峰丛密集,孤峰、清地、漏斗、竖井等多种地貌类型并存,连片土壤甚少,土壤多与岩石露头相间,形成红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由于水源缺乏,以旱作为主,经人为垦殖种植旱作后,多发育成红色石窿地或红火泥地、黑泥地等。分布于溶蚀谷槽、有季节性河流通过的地段,多开垦种植水稻,形成石灰岩母质淹育性水稻土。

(三)广东省农业土壤分布规律

根据农业土壤起源、土壤性质、肥力和农业生产性状等特征,广东省农业土壤可分为海边田、沙围田、洋田、垌田、坑田、梯田、山坡地、台地、窿地、坝地、基水地、海滩咸园等12个土区。各土区土壤的分布规律分述于下。

1.海边田区

分布在广东省沿海岸各地,由于濒临大海,成土母质多为滨海冲积物,易受咸潮影响,故开垦种植水稻的水田多为咸田和咸酸田,约占全省水田面积的5%左右。该土区土壤肥力不高,必须利用淡水洗咸,进行脱盐化和脱沼泽化,才能提高土壤肥力。

2.沙围田区

沙围田是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农民筑堤联围防咸而成的水田,约占水田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沿海各大河流出海冲积平原区,其中以珠江三角洲面积最大,其次为韩江三角洲,此外还有鉴江三角洲及滨海平原的咸田。沙围田区地势低平,光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河网交错,灌溉便利,能够充分利用潮水自流排灌,对于种植水稻极为有利。但沙围田区的作物生长受风、咸、旱、涝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很大。

沙围田区土壤及肥力的发展与成滩时间耕作历史和地形变化有密切关系,可划分为低围田区、中围田区和高围田区。在低围田分布有咸田、咸酸田、油坭田和积水田等;中围田区以油格田为主,油坭田也占有一定面积;高围田区则分布有坭肉田、坭骨田、坭钉田、铁钉田等。

3.洋田区

洋田又名河边田,约占水田面积的16%,分布于全省各大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洋田区地势开阔平坦,光照热量充足,河床附近地下水位较高,灌溉方便,但离河远的地方,地下水位较低,缺乏水源灌溉,易受旱灾。产量较低,人烟稠密,土壤耕作频繁。

洋田区土壤分布规律与河流冲积平原的物质沉淀有极大关系。在洋田区的横断面,从河岸到山边,依次分布有沙质田、沙泥田、泥田、粘土田等土种;在洋田区的纵断面,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分布着沙质田、沙泥田、泥田、粘土田等土种。

4.垌田区

垌田是三面岗陵环绕,一面缺口的宽平水田,约占全省水田面积的45%。垌田区地处丘陵台地或山间宽谷低地,地势略为开阔平坦,垌田中有小溪流过,农业生产环境优越,阳光充足,灌溉方便,地势起伏不大,四周有天然屏障,自然灾害较少,人口稠密,耕作细致,产量较稳定,是广东省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垌田区由于位置不同,各种田类质地也有所差别。一般垌中河边多为河流冲积物,山边则为坡积物。山坡的水田是黄泥田;坡脚由于受铁锈泉水的影响,则形成铁锈水田;垌田中地势低洼地区,由于排水不畅,长期受水浸渍形成积水田或烂湴田;靠近村镇附近的,经人工改良后大都变为坭肉田。因此,从河边到山脚垌田区的土壤分布规律为坝地——沙质土——沙质田——沙泥田——粘土田——冷底田——黄泥田。

5.坑田区

坑田分布于山地、丘陵的峡谷低地,约占水田面积的22%。由于夹于两山之间,山高谷深,阳光不足,光照时间短,故坑田区的气温、土温、水温均较低,形成山区所特有的山坑冷底田。一般山地坑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耕作粗放,田底浅瘦、凉冷,作物产量低。

坑田的成土母质为谷底冲积物。其土壤分布规律一般是坑口为泥田、粘土田,坑中部多为沙泥田,坑尾多为砂质田。坑边往往受泉水渗出影响,形成烂湴田、铁锈水田和冷底田。

6.梯田区

梯田是人工沿着山坡等高逐级修筑的梯阶田块,约占水田面积的3%。梯田分布于坡地,光照和热量均较充足。一般山地梯田水源充足,丘陵坡地的梯田水源则较缺乏,多属望天田。离村庄远的梯田,耕作施肥管理不便,土壤肥力较低,村镇附近的梯田,耕作精细,土壤肥力较高。

梯田垂直分布于海拔高度几十米以至成千米的山地。一般发育在花岗岩风化母质上的红壤辟为梯田,多形成沙泥田、沙质田、黄泥田等。发育在页岩上的红壤开成的梯田,则形成浅脚黄泥田和黄泥田等。同样成土母质的坡地梯田,从坡脚至坡顶的分布顺序为沙泥田——黄泥底田——浅脚黄泥田等。

7.山坡地区

山坡地指分布在山地丘陵台地斜坡上的旱作土壤,坡度多在5°~15°之间,占广东省旱地土壤面积的61%左右。

坡地的旱作土壤有黄坭土、黄红坭土、红坭土、赤土、黄赤土、红棕砂质土和牛肝土等。一般山地区的坡地为黄坭土和黄红坭土,丘陵地多为红坭土,亦有部分地区分布有牛肝土、红棕砂质土等。

8.台地区

台地区的旱作土壤有赤土、黄赤土、红棕砂质土和炭质黑坭土等,分布在雷州半岛的台地丘陵上,坡度比较平缓,但区内常受干旱和台风侵袭,影响农业生产。

9.窿地区

主要分布在粤北的石灰岩地区。区内土壤有黑色石窿土和红火坭土,它的分布规律是,在碟形地上石隙间为黑色石窿土,较缓坡地为红火坭土。初垦时有机质和植物养分含量高,但在离村庄远、少施肥的地区,有机质和植物养分含量减少,肥力下降。

10.坝地区

坝地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和河谷的沙坝地带。坝地的旱作土壤有沙质土、潮沙泥土和潮沙土等,一般沙多泥少,结构松散,保水保肥能力低。

11.基水地区

基水地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人民因地制宜改造土壤所形成的人工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顺德、南海、番禺和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

基水地的土壤实质上是堆叠土。它的土壤前身是洼地沼泽土或草甸沼泽土,因此,它的土壤演变是由沼泽土或草甸沼泽土通过人工挖掘堆积而成,分沙质基、沙坭基、坭骨基和坭肉基等。坭肉基分布在村镇附近,是由沙坭基等精耕细作而成;坭骨基离村庄远,是粗耕粗作的产物。

12.海滩咸园区

海滩咸园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面积不大,占全省旱地面积不足1%。

海滩咸园地已脱离海潮影响,但底土仍含有较多盐分。代表土壤为咸底沙土和咸底粘土等。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