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7:23
共4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4 10:39
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官仓鼠》;
【作者】唐·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这是一首讽喻诗,诗人借用官仓鼠,比喻肆无忌惮,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整首诗词浅意深,含蓄委婉,但诗人的意图并不隐晦,辛辣地讽刺了大小官吏,只管中饱私囊,不问军民疾苦的腐朽本质,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这首诗说的是官府粮仓里的老鼠,肥大得像量米的斗一样,看见人来开粮仓也不逃走,守卫边疆的将士没有粮食,辛劳的老百姓正在挨饿,是谁天天把官仓里的粮食,送入你们这些,官仓老鼠的嘴里去的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先来看诗的前两句,【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这两句貌似平淡而又略显夸张,形象地勾画出,官仓鼠不同凡鼠的特征和习性,谁都知道,老鼠历来是以【小】和【怯】著称的,然而官仓鼠却非同一般,它们不仅【大】,而且【见人开仓亦不走】,至于官仓鼠为何能至于此,诗人并没有多说,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第三句突然由写到了人,【健儿无粮百姓饥】,官仓里的老鼠被养得又肥又大,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和后方终年辛劳的百姓,却仍然在挨饿,诗人以强烈的对比,把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最后诗人写道,【谁遣朝朝入君口】,其中【谁】字非常妙,耐人寻思,它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探索,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鲜明;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7:47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注释
①官仓(cāng):官府的粮仓。斗(dǒu):古代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
②健儿: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
③谁遣(qiǎn):谁让。朝朝(zhāozhāo):天天。君:指老鼠。
译文
官府粮仓里的老鼠,肥大得像量米的斗一样,看见人来开启粮仓也不逃走。守卫边疆的将士没有粮食,辛劳的老百姓正在挨饿,是谁让你们每天把官仓的粮食装到自己的嘴里去的呢?
赏析
这首如题所示,写的是官仓里的老鼠。在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首《官仓鼠》应是从这里受到了一些启发。在灾荒之年,官仓内积满粮食,老鼠吃得肥大如斗,下层士兵和穷苦百姓却忍饥挨饿。诗人在这首诗里愤怒揭露了这种现象。他质问的是官仓鼠,实际上谴责的是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
诗的前两句貌似平淡而又略带夸张,形象地勾画出官仓鼠不同凡鼠的特征和习性。谁都知道,老鼠历来是以“小”和“怯”著称的。它们昼伏夜动,见人就跑,所以有所谓“兽之大者莫勇于虎,兽之小者莫怯于鼠”的说法。然而官仓鼠却非同一般:它们不仅“大”──“大如斗”;而且“勇”──“见人开仓亦不走”。至于官仓鼠何以能至于此,诗人并未多说,但读者稍加思索,亦不难明白:“大”,是饱食积粟的结果:“勇”,是无人去整治它们,所以见人而不遁逃。
第三句突然由“鼠”写到“人”:“健儿无粮百姓饥。”官仓里的老鼠被养得又肥又大,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和后方终年辛劳的百姓却仍然在挨饿。诗人以强烈的对比,一下子就把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人不如鼠的社会现实,第四句的质问就脱口而出了:是谁把官仓里的粮食日复一日地供奉到老鼠嘴里去的?
至此,诗的隐喻意很清楚了。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两条腿的“大老鼠”所吞食掉的,当然不仅仅是粮食,而是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尤其使人愤慨的是,官仓鼠作了这么多孽,竟然可以有恃无恐,这必定有人作后台。“谁遣朝朝入君口?”诗人故执一问,含蓄不尽。“谁”字下得极妙,耐人寻思。它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探索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鲜明。
这种以大老鼠来比喻、讽刺剥削者的写法,早在《诗经·硕鼠》中就有。不过,在《硕鼠》中,诗人反复冀求的是并不存在的“乐土”、“乐国”、“乐郊”,而《官仓鼠》却能面对现实,引导人们去探求苦难的根源,在感情上也更加强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发展。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揭露官仓管理不善,细细体味,却句句是对贪官污吏的诛伐。诗人采用的是民间口语,然而譬喻妥帖,词浅意深。他有“斗”这一粮仓盛器来比喻官仓鼠的肥大,既形象突出,又点出了鼠的贪心。最后一句,又把“鼠”称为“君”,俨然以人视之而且尊之,讽刺性极强,深刻地揭露了这个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
求采纳为满意答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9:05
文章背景 雪白 淡蓝 蓝色 淡灰 深灰 暗灰 淡绿 明黄 黑 绿 暗红 深蓝 鸭绿 靛青 褐色 A 宋体 黑体 楷体 仿宋 隶书 幼圆 二号 三号 四号 小四 五号 小五 鼠标双击滚屏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10,1最快,10最慢)
唐诗《官仓鼠》鉴赏
近读晚唐诗人曹邺《官仓鼠》,感触良多。诗曰: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注释】:
官仓:官府的粮仓。斗:古代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
健儿: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
谁遣:谁让。朝朝:天天。君:指老鼠。
【译文】
官府粮仓里的老鼠,肥大得像量米的斗一样,看见人来开启粮仓也不逃走。守卫边疆的将士没有粮食,辛劳的老百姓正在挨饿,是谁让你们每天把官仓的粮食装到自己的嘴里去的呢?
【鉴赏】
这首诗如题所示,写的是官仓的老鼠。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首《官仓鼠》应是从这里受到了一些启发。在灾荒之年,官仓内积满粮食,老鼠吃得肥大如斗,下层士兵和穷苦百姓却忍饥挨饿。诗人在这首诗里愤怒揭露了这种现象。他质问的是官仓鼠,实际上谴责的是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
诗的前两句貌似平淡而又略带夸张,形象地勾画出官仓鼠不同凡鼠的特征和习性。谁都知道,老鼠历来是以“小”和“怯”著称的。它们昼伏夜动,见人就跑,所以有所谓“兽之大者莫勇于虎,兽之小者莫怯于鼠”的说法。然而官仓鼠却非同一般:它们不仅“大”──“大如斗”;而且“勇”──“见人开仓亦不走”。至于官仓鼠何以能至于此,诗人并未多说,但读者稍加思索,亦不难明白:“大”,是饱食积粟的结果:“勇”,是无人整治它们,所以见人而不遁逃。
第三句突然由“鼠”写到“人”:“健儿无粮百姓饥。”官仓里的老鼠被养得又肥又大,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和后方终年辛劳的百姓却仍然在挨饿。诗人以强烈的对比,一下子就把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人不如鼠的社会现实,第四句的质问就脱口而出了:是谁把官仓里的粮食日复一日地供奉到老鼠嘴里去的?至此,诗的隐喻意很清楚了。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两条腿的“大老鼠”所吞食掉的,当然不仅仅是粮食,而是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尤其使人愤慨的是,官仓鼠作了这么多孽,竟然可以有恃无恐,这必定有人作后台。“谁遣朝朝入君口?”诗人故执一问,含蓄不尽。“谁”字下得极妙,耐人寻思。它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探索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鲜明。
这种以大老鼠比喻、讽刺剥削者的写法,早在《诗经•硕鼠》中就有。不过,在《硕鼠》中,诗人反复冀求的是并不存在的“乐土”、“乐国”、“乐郊”,而《官仓鼠》却能面对现实,引导人们去探求苦难的根源,在感情上也更加强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发展。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揭露官仓管理不善,细细体味,却句句是对贪官污吏的诛伐。诗人采用的是民间口语,然而譬喻妥帖,词浅意深。他有“斗”这一粮仓盛器来比喻官仓鼠的肥大,既形象突出,又点出了鼠的贪心。最后一句,又把“鼠”称“君”,俨然似人且尊之,讽刺性极强,深刻地揭露了这个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
当然,“大如斗”的官仓老鼠现在已不足为奇。如果曹邺活到现在,他肯定会把这首诗改写为:
官仓老鼠大如牛,开仓出仓任自由。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为*而头痛。不少国家出现动荡,甚至引发战乱和*,原因不管有千条万条,但*是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当前最大的危险是*”,必须整治官仓老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是危险的,而不把*当*是更危险的。那些“大如斗”的官仓老鼠,明明搞*,却不承认那是*,即使是入狱后还是信誓旦旦,振振有词:黑色收入,他说那是“灰色收入”;反规则,他说那是“潜规则”;都已经腐烂透了,他还认为那是“臭豆腐”,闻着很臭,吃着很香。在千夫所指下,有些人把经济*当*了,却不把**当*。这样不仅不利于遏制*,而且还会助长*蔓延,导致“前‘腐’后继”。
“不把*当*”是更危险的。还有没有比“ 不把*当*”还要危险的呢?应该承认也是有的。那就是:有防腐剂不用,防腐剂就在手头也不肯用。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不善,也未必就恶。任何搞*的人原本都不是搞*的,甚至还是反腐英雄。因此,我们在讲“严惩”的同时,也应当为之惋惜;在“决不心慈手软”的同时,也不能“心满意足”。*分子占人口的比例,占*的比例,通常是个常数。比例高于“通常”了,就要从“顶层设计”上找原因,就要问一下防腐剂的使用情况了。
在现实生活中,连不识字的老妈妈都知道,在黄梅天到来之前最好能够把衣被拿到阳光下晒晒。为什么?目的是防腐。各国的历史经验,当然也包括我国的成功经验表明:*最怕阳光。
阳光是照不进暗室的。要防腐,要阳光,对*来讲,就是把收入、财产公开。*、公务员在任何国家都是熠熠生辉的岗位。百姓可以不赞成官方的主张,但是,最终还得听*的裁决。只要你在位,就要听你的。正因为你头上有光环,所以你应当接受比别人更严格的监督。正因为“权”很容易转为“钱”,所以群众更应当监督你手中的钱。*公开收入是举世公认的最有效的防腐剂。*公开收入不仅会提升*的公信力,也会提升*个人的威望。现在流行的财产申报制,比不申报要好。可是,只向上申报,不向下公开,是“半导体”,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是阳光,是餐桌上的烛光。烛光不及阳光的亿万分之一。想想看,每年处分的万名以上处级,十名以上部级,有哪一位没申报过?少数人看申报表有什么用呢?
我们总是说:“现在条件不成熟,等成熟了再公开……”这似乎是尊重客观,是反冒进。其实,不是这样。请问:是*的条件不成熟,还是群众的条件不成熟?群众早就伸长脖子等着瞧了,有的人已等得头发白了。随着近几年人们对阳光的认识提高,*也赞成公开。据中国社科院法学所2011年2月发布的《法治蓝皮书》称:关于公职人员的财产问题,在被调查的省部级*中,85.7%的人认为应当公开公职人员的财产。在被调查的县处级、科级以及科级以下的*中,认为应当公开公职人员的财产的,也占到七成以上。很明显,*的条件也开始成熟了。
上下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迅速试点,迅速推广阳光收入,*的*面会马上缩小。中国的*99.9999%都会成为金子,闪闪发光的金子。提升了公信力以后,*心情舒畅,金点子也会多起来。百姓就会为*高唱公平颂、高效颂、廉洁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0:40
这个问题不太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