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3:1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7 21:59
《蛙》的主题意象毫无疑问是“蛙”。主题意象是指作为一种中心象征能与作品的主题发生紧密联系的意象。作家把自己意欲表达的寓意寄予在主题意象中,让它透射出作品的基本意旨。在《蛙》中,“蛙”意象是文本意义的聚焦点。它有时是作为一种描述而存在,有时是作为一种隐喻而存在,有时又是作为文本重要的意义网络而“代表”“象征”“体现”全篇的精华和精神所在。
从意象设置方式上,“蛙”意象的设置方式有三:
一是在题目中设置“蛙”意象。这是一种文本布局设置意象的技巧。题目的特殊地位和在文本中的关键作用,使它常常被作者用来强化作品的象征性。莫言在进入创作状态时总是有高度自觉的修辞目的,他在题目中安设了“蛙”这一主题意象。这个意象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它暗示着某些普遍性的意义。
二是通过对“蛙”意象的反复性强调让其转化为包蕴着作者意念的象征性意象,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追索性思考。小说家只有通过强调才能使其形象转化为包含着作者的情思与意念的意象。“蛙”就是这样一个意象。在《蛙》中,“蛙”一词出现了大约202次。对“蛙”意象反复描写强化了“蛙”意象与文本蕴涵的联系,从而赋予它以丰富的象征内涵,也包孕了作者的复杂态度。
三是将意象以转换方式出现。在《蛙》中,与“蛙”同音的“娃”字出现了大约239次,“娲”字出现了约6次;剧作家“我”———万足(万小跑)———的笔名是“蝌蚪”,男人的精子被称为“小蝌蚪”,“蝌蚪”一词出现了约160次;与娃相关的“娘娘庙”一词出现了约19次。“蛙”、“娃”、“娲”、“蝌蚪”、“娘娘庙”等均为“蛙”意象的变体。在作者的心目中,这些具象的含义已从现实的层面上得以腾飞,它门连接着生育、生命、人性、社会等重大问题,隐喻或象征着作者的多种意念与情思。这样,“蛙”意象与其意象的变体或转换体一起反映了文本的多个主题。
希望采纳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7 21:59
小说题目《蛙》,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按照小说中的解释,“蛙”与“娃”、“娲”同音,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女娲造人是多子的象征,“蛙”是高密东北乡的图腾。所以《蛙》的命名意味着“娃”的实质,这就与小说的计划生育“人口运动”“接轨”了。所以,作为一个医生、接生员,理应热爱生命,亲近“蛙”“娃”;然而,在对小说主人公姑姑的人物塑造上,莫言特别强调了一个细节,姑姑偏偏最怕“青蛙”。这当然可以视为姑姑晚年忏悔心理的一个象征,因为自己在“计生”运动中毁掉了2800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她有一种负罪感,故见“蛙”就恐惧。小说中有一段颇为壮观的具有明显象征意义的描述,姑姑晚上被千万只青蛙围追堵截、使姑姑失魂落魄、荒不择路、狼狈惊恐不堪,令人毛骨悚然。可另一方面,莫言又为姑姑的害怕青蛙设计了个完全矛盾的解释。在小说的“剧本”部分,姑姑解释自己的害怕青蛙,是因为当年女人为响应《人民日报》的“蝌蚪避孕法”,大量吃青蛙造成的。而当时姑姑是反对这种做法的,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蒙骗也吃过青蛙丸子,从此,姑姑才害怕青蛙。所以,姑姑其实是“保护青蛙的英雄”。一方面自认为有罪,另一方面又否认有罪,这就是一组明显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