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过年习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6 14:20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6 15:49

陕北春节习俗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1]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6 17:07

陕北过年习俗
扫尘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粘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倒“福”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以此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挂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开门“炮”
中国民间有放“开门炮”的习俗。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大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平安康泰。
大年初一,大人要早早起来,男人的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家庭主妇着手准备大年初一第一顿饭。全村的男人要带上小孩到本村的庙宇进行祭祀活动,求神灵保护一方平安,大吉大利。在神木马镇、沙峁、瓦罗一带,正月初一早上习惯吃“头瑙”,其他地方吃扁食。“头瑙”的制作,是用上好的白面和好后,擀成薄面皮,然后用刀切成边长一寸左右的菱形,把对角捏在一起成元宝状,下锅煮熟后,以木耳、海带、羊肉丁为辅料;以葱、姜、花椒、辣椒、胡椒粉、酱、醋、香油为调味品。有的人家还放一些小扁食、小丸子,色香味俱佳,晶如白玉,状似元宝。据考,此种食品由晋中晋西传入。大年初一早上吃“头瑙”,既是一种美食,也有吉祥发财的寓意。家庭主妇把面和好后,在醒面的间隙,叫醒儿女起床,穿上新衣准备拜年。婆婆和大一点的女儿一起动手捏制“头瑙”,小孩子梳洗后就在家族中挨家逐户给长辈拜年。正月初一除到庙上祭祀神灵外,讲究不出大门,不动笤、扫帚。所有食品也都在年前已制作好了,除正月初一,初二吃的头瑙、扁食外,到正月十五之前,所有饭食只是加热,简单调制,坐下来享受辛苦一年带来的最休闲、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到了正月初二,村坊邻里就开始走动串门,见面互问“过年好”,大人们玩麻将、纸牌、下棋、弹唱、聊天,孩子们聚在一起玩各种小游戏,同时也开始互相请客,完成各种人情礼仪。大的村庄开始正月十五闹红火的准备工作。
正月初五,当地有送“穷媳妇”的习俗。相传“穷媳妇”是恶煞神的俗名。姜子牙在当年封神之后,各路神灵归位,各司其职,天下太平。过了不久,出现了一个恶煞神,搅得人间不安。追其由来,才知是祸害殷商比干丞相、卖无心菜的那个女人。这个女人是当朝大夫、奸臣费仲的老婆变化的。姜子牙封神时她不在场,此后三番五次找姜太公封她,姜脱口而出:“你真是个恶煞神!”这句本来骂人的话,谁知那女人就接了姜太公的口气,竟然做起恶煞神来,到处扰乱人间,走到哪里,哪里遭殃。各路正神禀报玉帝,玉帝派托塔天王李靖降服,仍是无法拘拿,玉帝就请姜子牙镇之。太公掐指一算,知道恶煞神下界也是天意,为了人间安宁,他教人们宜送不宜敬,办法就是正月初五乘恶煞神休息之机,家家户户扫除垃圾,祭送“穷媳妇”离门。每年正月初四晚上,各家各户把家里家外大扫除一遍,扫下的垃圾放在一个角落,再由妇女用五色花布缝一个象征穷媳妇的布人,把布人供在门角,祭祀一番。次日凌晨,给布人插一个麻雷炮(二踢脚),端上头天扫下的垃圾,出门向南走三百六十步,把麻雷炮当空一放,然后顺手倒掉垃圾,在地上捡一根柴火棍,表示接上了财帛,转身回家,不能向后看,否则“穷媳妇”就会跟来。由此习俗,当地方言一直把垃圾叫做“恶煞”。此习惯实际上就是过年后一直禁忌打扫卫生,借此习俗来一次卫生大扫除。
正月初六又有过小年,也称过“人戚(儿)”的风俗。相传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梦见泾河老龙王托梦求救,结果李世民没有看住魏征,斩了老龙。老龙责怪李世民不讲信誉,向阎王告状,要和唐太宗辩理,因此唐太宗大病不起。军师徐茂公卜卦,算出唐王不到阴间走一回难免此灾。徐茂公准备了礼物,写了谍文,一起烧化。唐王瞑目后,就到了阴间,这就是民间所传“小唐王游地狱”的神话故事。唐王到了地狱,见了阎君和崔判官与老龙当堂对质,并非见死不救,又向阎君许下进献北瓜的口愿,才被送过阴阳界还了魂。唐王复生后,满朝文武皆大欢喜,但李世民在阴曹地府七天七夜,饱受惊吓,卧床不起,精神恍惚,老说梦话。丞相魏征派秦琼,尉迟恭日夜把守宫门,才能安睡一阵。眼看大年即将来临,唐王的病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徐茂公又起一卦,得知唐王的病要好还须一年的疗养。大臣们担心时间长了朝政有失,商议有何良策,徐茂公沉思一会儿献计说:“我有一法可救我皇,就是提前过年。”众臣问:“什么时候过?”徐茂公说:“过罢大年六天后再过小年,不就满一年了吗?”众臣一听无不高兴。征得唐王的同意,朝廷就颁旨全国,统一于正月初六再过小年。从此,过小年的习俗就流传下来。民间又把小年称为“人戚(儿)”,是因为朝廷当时下禁令,从过大年到过小年,这六天内一律不准走亲会友。就这样,把正月初六又称“人戚(儿)”。此后,人们没有特殊的事情,一般都等过罢小年再走亲会友。过小年与大年基本相仿,要放鞭炮、吃年夜饭、挂灯笼、点香烛,但已没有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那样的繁杂程序和礼俗。
正月初九是“鼠喜日”。相传正月初九是猫儿的舅舅窦豆的生辰。这天,猫儿都要上窦山给舅舅祝寿。猫是老鼠的天敌,无猫鼠自由。这一天猫都上山,老鼠就乘这个自由之日给儿女们办喜事,因此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鼠喜日”或“老鼠娶亲日”。每逢正月初九,妇女们忌做针线活一天,为的是怕扎烂鼠窝,引来鼠祸;有的地方还忌担水,怕担回老鼠来。据说这一天夜里人静时,可以听到娶亲鼠队的串铃声和欢叫声。这当然是一种神话,但过去当地风俗,这一天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要放一些好吃的,据说这样能取惠于鼠,不再乱啃衣物、食物。
到了正月初十,陕北不少地方有捞“金籽头”的习俗。传说很早以前,太上老君派仙童把各种五谷杂籽撒在地上,长出了庄稼,从此人们懂得了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粮食成了人们的主要食物,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那时的庄稼浑身长穗,产量很高,打下的粮食吃不完,因此就有人不爱惜粮食,随意糟蹋食物。时间长了,土行孙驾云上天宫,把人间挥霍浪费粮食的恶行告给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听后大怒,就率领天兵天将和仙童玉女到凡间,把所有的庄稼从根上起一捋到穗头,这时狗跪下哀求,“老君开恩,把这点小穗头头留下给我吃吧。”老君仁慈了一下,说:“可以把这点穗头就留下给你,蒺藜苗、倭瓜、葫芦留给那些造孽的人们,你要好好看管,不得糟害。”这么一来,人间除了蒺藜苗、瓜茄葫芦,其它谷物庄稼一枝只有很短的一穗。人们这时才真正体会了粮食的宝贵,再不敢任意糟蹋粮食。农村每逢人们吃饭,狗在院子里、家门口或屋里面对面守候,据说就是监督人们不要浪费食物。相传正月初十是太上老君的寿辰,人间为给老君祝寿,祈祷老君开恩给人间赐福,其实也是警示后人,不要浪费粮食,就把这一天定为“金籽头日。”当地农村过去在金籽头日,一大早要放炮烧香,吃金籽头捞饭,第一碗饭要献在最高的墙头上,让太上老君来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6 18:42

开 门 炮
  
  年月尽晚上,鞭炮声声,此伏彼起。过了子时后,鞭炮声渐渐稀了,反而很宁静。小儿早已呼呼入睡,梦见了新的一年的喜悦。大人却毫无睡意,守岁待天明。
  明交五更,天已黎明,灯笼仍亮着,火塔塔的火焰已经没有了。守岁的主人叫醒了睡熟的孩子:“狗娃,天明了,快起来放开门炮!”于是狗娃高高兴兴地起床了,先在屋内放一炮,“咚”的一声,震得窗户也在响,然后把门打开,在门外也放了一个大炮,预示着新的一年开始了。接着放一串鞭炮,也有的放子母炮,家家一串炮,噼噼啪啪,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急,如隆隆巨雷,响彻山崖,震动天宇,在隆隆炮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陕北人放开门炮,还有一层深意。据说,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事务的灶马爷爷要在正月初一早晨归来。所以放开门炮,是为了迎接这位一家之主凯旋归来。有的地方,主人带上儿子,提上香烛纸马,到村前村后的庙上烧香叩头,才算迎来了新的一年。开门炮迎来了开门喜庆,开门吉祥,城乡处处喜气洋洋。
  拜 年  
  拜毕天地、财神、庙神、祖宗,则要向长者拜年。儿孙辈登门给祖父母、父母拜年。拜过年,儿孙们坐在炕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早已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糖果、油炸炸、酸枣等食品端出来,让晚辈们品尝,并给孩子们一些钱币,这些钱币是压岁钱,也是赐福钱。旧时,用铜钱,则挑选最好的铜钱给孩子们。现在,则早在银行兑换一些崭新的钱币给孩子们。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接过长辈的钱,欢欢喜喜地吃着糖果、瓜子、油炸炸之类,长辈们看着晚辈生龙活虎的情态,也欢乐无比。开门喜,出门喜,处处欢喜。
  吃过饭后,村人互相见面,也要拜年问好。拜年的方法是辈分小者、年龄小者向长辈、长者作揖,问其康健或轻松,长辈、长者也回敬一揖,并致以问候。
  初二、初三、初四、初五这几天,是拜年的日子,村子里的人互相拜年后,得向岳父、舅舅、姑姑、姨姨家拜年。
  拜年是尊老敬贤的传统习俗,在陕北至今流传着。随着时代的变迁,拜年的习俗也日趋简单了,孩子们给祖父母、父母拜年时尚有叩头作揖的,给邻居拜年就不必拘泥了。村人邻居相见,也不说康健、轻松之类的问候语,而改为“新年好!”“过年好!”等时新语言。语言虽然变了,但是祝福的心情没有变。

  吃 “福”

  何为福?古书上有多种解释,诸如福也,休也,善也,祥也等等。福是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陕北人爱福、爱喜。贴对联时窗子上贴着斗大的“福”字,还有“五福临门”、“迎喜接福”等红帖帖,可以看出陕北老乡祈福求喜的迫切心情。何为福?何为喜呢?其实陕北人要求不高,只不过盼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兴旺,没灾没病,一家和睦,大吉大利而已。过年时,有不少祈福求喜,驱灾避邪的举动,就连大年初一吃的饭也讲究“福”。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吃扁食。扁食即是水饺,也可以叫饺子。饺子者,时交子时下的。吃饺子盼望一年顺利。陕北群众吃的扁食一般是白面皮、黄萝卜、羊肉馅,状如元宝,所以群众把吃扁食叫吃元宝,盼望招财进宝。捏扁食时,有故意把铜钱包进肉馅去,预测一年是否有福的习俗。谁如果吃出有铜钱的扁食,意味着一年财门大开,大吉大利;谁如果吃出全用肉馅包的扁食,则意味着一年好口福,有吃禄。
  绥德、米脂等地老乡大年初一晚上还有吃钱钱饭的习俗。原因有二:其一是接连几天吃油腻食物,改食清淡爽口的钱钱饭,可以使人胃口大开;其二钱钱饭,是有福有喜之饭,吃了可以使人一年有钱花。早晨吃元宝,晚上再吃钱钱饭,讨个口彩,盼望招财进宝,这是陕北人正月初一吃“福”的主要原因。

  出  行

  陕北农村正月初一禁忌甚多,忌讳大吵大闹,忌讳说不吉祥的话,更忌讳打坏家什。这一天不动刀剪,不推碾磨,甚至诸事不做,有“初一闲,满年闲”的谚语。正月初一一般不出门,但不少乡村有出行的习俗。
  所谓出行,就是一个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吆上牛驴马骡,赶上羊群,到高山坡上悠闲自在地游玩一次。新年伊始,走动走动,一年四季,顺顺当当。
  陕北地方大,出行的习俗也有区别。如吴堡出行的日子选在正月初二、三的卯、辰、巳、午几个时辰出行。出行时穿长袍、套蓝衫,端着装有香表、祭品、鞭炮的盘子,到了目的地,在地上堆起三堆土,每堆土上三炷香,烧黄表纸三张,然后祭奠放炮,在枣树上折一枝枝儿回来,就算得了财,还要互相道贺,“恭喜发财”,回语是“大家发财”。

  送 五 穷

  陕北人盼望福如东海, 喜事盈门,发财致富,常交好运,最怕贫穷。对福、喜、贵、财、运之神,当然是诚心迎接,日夜供奉。对穷神怎么办呢?则想方设法把她送走。
  神木、府谷一带是这样送五穷的:正月初四晚上,各家各户都要把窑洞内的脏土清扫一遍,扫下的垃圾不倒掉,放在角落里。然后由家庭主妇用五色花布做一个布女人(据说穷神是女人),并给做一个装东西的衣兜,衣兜里装点干粮,把这个布女人供在垃圾的角落里,焚香烧纸,叩头祭奠。第二天凌晨,出门插上一个二踢脚,当空劈啪两声,然后顺手把垃圾倒掉,同时赶紧拣一根柴禾棍,转身回家。
  府谷、神木城镇的人也送五穷,可是和乡里人的送法不一样。他们在正月初五早晨,只把垃圾土倒得远远的,然后去接五路财神。
  绥德米脂一带也送穷神,正月初五这一天,一老者拉着垃圾在冰滩上划一个大十字,将垃圾倒成一堆,插上香,烧黄表纸,叩头祷告曰:“穷鬼,穷鬼,速离我去,别来殃我,速殃财主!”也有的地方从正月初一日起扫的垃圾土都堆到脚地拐角处,正月初五早晨,主妇用簸箕把垃圾土端上,走到远处倒掉,倒时,边倒边说:“倒掉脏土,送去穷神,福来财来,喜事盈门。”倒掉后还可以放一个鞭炮,然后掉转头回家,也不可向后看。
  陕北送穷神的习俗由来已久,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送五穷的做法日趋简单,基本心态未变:盼望摆脱贫困,五福临门。

  过 小 年

  正月初七日,古称人日。古代习俗,从正月初一至初八日,各占一物:初一为鸡,初二为犬,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初八为谷。陕北群众叫人日为人七,或叫人情,也叫过小年,过得非常隆重,几乎和过大年没什么差别。
  正月初六日,早上照样吃油糕,吃过饭后,村民携儿带女上坟烧香焚纸,祭奠祖先,中午饭仍要吃杂面,晚上照样吃丰盛的肴馔,照样挂灯笼,点长明灯,垒火塔塔,打醋坛,做扁食。不同的是正月初六日不再贴窗花、对子、门神等等,也不守岁了,正月初七日互相不再拜年了。
  绥德、米脂、子洲一带,人日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去年刚结过婚的新女婿,要携新婚的妻子一块儿到丈人家过小年,俨然成了岳父家的一员。靖边、志丹、吴旗等地在正月初六日有叫魂的习俗。叫过魂后,各人要吃掉自己的魂馍,以求吉利。
  人日是人们的休息之日,也是娱乐之日。村子里的孩子们打瓦片、跳方、跳老虎,嬉嬉闹闹,欢天喜地。这一天不少村庄闹起了秧歌,“锣鼓一响,脚片发痒”,不少人加入闹秧歌的队伍,人日人欢庆,秧歌声连声,陕北高原沸腾了。
  时至今日,陕北群众仍十分重视过小年。小年一过,有急事的人才你东我西,各奔前程。

  闹 秧 歌

  过了人七,是闹秧歌的日子,陕北黄土地处处锣鼓声声、唢呐阵阵,红男绿女翩翩起舞,红火极了,热闹极了。
  起了秧歌,先要谒庙拜神。然后,才开始挨门逐户闹秧歌,这叫沿门子或者排门子,是闹秧歌的主要程序,尤为村民们重视。
  秧歌队到了每家每户,先根据院子大小,或闹大场子,或踢小场子。大场子有天地牌子呀,枣核子乱开花呀,十二莲灯呀,双葫芦呀等等,小场子有八人场子,四人场子,二人场子等。然后,仍转成一个太阳圈,伞头示意锣鼓家什停了,根据这个家庭的情况,即兴编唱各种拜年贺喜秧歌。排门子秧歌是吉利秧歌,如果唱好了,主人脸上笑嘻嘻的。秧歌唱毕了,锣鼓停了,主人或赏赐若干钱币,或赏赐烟酒糖果。
  排门子秧歌必须挨门逐户都去,村子大了,一天排不完排两天,两天排不完排三天,晚上做什么呢?闹公场秧歌。
  公场子秧歌多在村子的空旷处表演,先由秧歌走几个大场子,然后由伞头唱几个诙谐、幽默、风趣的秧歌,才开始表演各种小场子。诸如二人场子、四人场子等,还有搬水船、、舞狮子、表演秧歌剧,观众围坐在火塔跟前,兴致勃勃地看秧歌队的精彩表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6 20:33

其实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除夕年夜饭、守岁、开门炮、拜年、压岁钱以外,还有许多细枝末节:比如年夜饭钱要现在几个“紧要”位置焚香,屋里一般是在锅灶处,贴一个“灶君大神”?还是什么的单联,敬灶王;屋外有“天地窑窑”,说白了是在两个窑洞“腿”上专门留的一个类似壁龛的空间,不一定供什么神,但是过年贴对联的时候一般会贴“天地三界,土神之位”,然后在饭前焚香;然后是磨盘(忘了贴什么了)、牲口棚(贴六畜兴旺)、草房(贴柴草堆山)这些地方也一样贴单联,然后饭前焚香;当然年夜饭前还必须放炮,炮放完了然后才能正式开饭。以前没啥好吃的,年夜饭能凑一顿肉便是炖肉,再烩点儿土豆豆芽粉条豆腐的素菜,蒸点米饭或热点儿提前准备好的肉丸子当主食,生活条件稍好的时候会多条鱼,多一两个热菜(陕北人其实不会炒菜),反正也算新鲜,饮料在我的印象里有长脖子绿瓶西凤酒,甜葡萄酒后来有了可乐雪碧果粒橙啤酒什么的;饭后全家围着看春晚,这是大事。再比如家里母亲或者奶奶辈儿的给孩子串一串枣,夹着铜钱,蒜和秸秆枝(这个秸秆有讲究,据说是牲口吃剩下的在这个石槽里捡出来),最后在睡觉前放到孩子枕头下边“辟邪”;还有把过年买到的核桃花生枣蒜等放在整头旁也是来“辟邪”,搞不懂这个原理;还有在睡前把铡刀、撅头,铁锨等放在大门及门“仡佬”据说也是用来“辟邪”。再比如睡前把这个鞋自放到“哈炕”(这个炕的位置也比较复杂,前炕、后炕,上炕哈炕,前炕一般指灶台那一侧,上炕一般说的是“炕楞”那一侧),鞋头的方向要朝着哈炕,大概意思要孩子出门在外,不要忘了有家在,常回家。这个细的风俗各地不同,要细细从除夕说到二月二,恐怕一时半会也说不清,下次有追评想说。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