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为何把十六两定为一斤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6:39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2:14

因为旧制一斤为十六两,现在一斤的为十两。

起源:

中国古代有个官职叫司马,司马主要掌管军事,其中因为粮秣管理需要秤重,于是司马就和重量单位扯上关系。

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也称为司马斤、司马两等,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平制标识。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扩展资料:

古今换算:

一、西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二、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中载:12粟为1分,12分为1铢,12铢为半两,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

秦统一度量衡后,反映在衡制方面为五权法:即铢、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宋代以较验乐尺积累法中之分、厘、毫、丝、忽(均以十进位)五个名位,用来命名重量单位以下的小数名称,清未重定度量衡时,重量小权单位止于毫,斤以上不命名。*18年(1929)《度量衡法》市用制又止于丝,斤以上加石,100斤为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2:15

  “半斤八两”、“一推六二五”,是我国比较著名的两句俗语。
  “半斤八两”(彼此彼此的意思)。半斤不是五两吗?这是因为在半个世纪以前,我国长期都是十六两一斤,直到1959年6月25日,*才规定十两一斤的。我国古代,量制有大(隋初是一斤668克左右)有小(汉制一斤是258克左右),很不稳定。但从明代以后,大致稳定在595克左右,因此1959年以前的老称,斤比现在的斤大,两比现在的两小(约37.2克) 。
  “一退六二五”(做推卸干净)。推是“退”的谐音,有时就说成“推”字。由于我国在1959年前用的是十六两一斤的秤(亦有十两为一斤的秤,1929年推行过计量改革,但很不彻底)。我国先人为了十六两一斤的秤在累计加、减计算时方便,创造了珠算口诀就是一退六二五(1/16=0.0625)。比我们现在实行的十进位麻烦多了,那么古人为什么采取十六两一斤呢?
  关于这个,还有个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他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祖龙虽死秦犹在,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也有人说十六两一斤,是商人的圣祖范蠡制定的,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人,人称陶朱公。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秤。前三星代表福禄寿之意。做生意的如果缺斤少两,后果可想而知:即少一量损福,少二两损禄,少三两损寿。做人必须诚信。
  《周易参同契》认为十六两一斤来源于“日月悬天成八卦”“上弦兑数八,下弦艮亦八,两弦合其精,乾坤体乃成,二八应一斤,易道正不倾。”
  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农历初一,地球上看不到月亮,这天是朔。朔之后一二天,在傍晚西部天空露出弯弯的蛾眉月,各凸面向着落日的方向。以后,月球的位置相对于太阳逐渐向东移动,明亮的部分也日益扩展,七八天后,在兑出现明暗对半(西半边亮)的“上弦月”。再过七天(农历十五前后),便到了满月,日落时,太阳在西,满月在东,隔着地球遥遥相望。满月从傍晚东升,在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满月以后,月面西部日益亏缺,再过了八天,在艮位又变成了明暗各半(东半边亮)的“下弦月”。下弦月于半夜升起。下弦月后,月亮继续亏缺,成为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残月。残月在天空中的位置愈来愈接近太阳,明亮部分也愈来愈少,终于转到和太阳相同的方向,月亮也就全部变黑了,朔又来临。
  所以虞翻说:“谓日月悬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月出庚,八日兑象月见丁,十五日乾象盈甲,十六日巽象月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象灭乙。”朱熹注:“八日为兑上弦,又进八日乃成乾体,二十三日为艮下弦,又返八日乃成坤体。月自震而起,至乾而满,历巽而消,至坤而尽。”
  另据惠栋《易汉学》卷三:“甲乾乙坤,相得合木,故甲乙在东,丙艮丁兑,相得合火,数丙丁在南,戊坎己离,相得合土,故成己居中,庚震辛巽,相得合金,故庚辛在西,天壬地癸,相得合水,故壬癸在北”。  
  其实,古时候的称实质是天枰,甲骨文的“两”很像两只天枰的秤盘,用天枰将东西一分为二很容易,重复操作就得到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一斤分成十六两应该是比较自然的,至少比五等分、十等分方便的多。所以尽管人长着两只手,十个手指,用来数数挺方便,但要把一斤东西十等分远不如对半分几回来得容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2:15

我们的老祖宗何其聪明,十六两一斤在当时的环境是很实用的。至于那些说什么星星的不过是个好意头而已,老祖宗不会傻到为了个好意头而放弃实用的。十六两容易拆分容易计算,半斤就是八两,半斤再拆分就是四两,再拆分就是2两,再拆分就是1两,很好计算,可以一拆到底。对于实物来说也是十分好表示的。现在的一斤10两如果拆分了半斤就是5两,再拆分就是2两5,这个就不好表示了,如果再拆分就很难表示出来了,也不易计算。而且也要很准确才能有小数点后面的位数出现,古代一般不需要这么准确的计量单位了。如果称很轻很小的东西有专用的小称,几钱几钱的。那为什么是十六两不是十四两或十二两,你自己拆分下就知道了,16是最容易拆分而且最小的数字了。有人说8两,那是好拆分,可是拆不了几次就到1了,不实用。那些各种玄之又玄的特殊意义大多是后人强加上去的。实用才是根本原因。
有的人不太明白,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个分饼的故事,一个饼是十六两,那么分一半出来就是八两,一半的一半就是四两,再继续分就是二两,再继续分就是一两,有人要买饼不管是要买几两几乎都不用称就可以分出来了。3两=1+2,5两=4+1,6两=4+2,是不是很容易就找到相应的组合。再按10两一斤来看,分一半是5两,再分一半是2两5,再分一半是1.25,我已经晕了,我来买1两、2两、3两、4两、6两饼,怎么分。是不是只能用称来称了。而十六两一斤就不需要这么麻烦,只要按饼的块数就能轻松拿出相应重量的饼。是不是很利于平时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我正在找时光隧道穿越回清朝呢。谁见到了跟我说一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2:16

古代不是有个成语叫“半斤八两”。八两是半斤,那一斤岂不就是十六两。
古代定秤,以天上的星星为准。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总共十六星。所以,古代一斤为十六两,半斤既是八两。
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十六两制在计算的时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
在许都古代的书籍里都有记载:
宋·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踏着秤锤硬似铁,八两原来是半斤。”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2:16

中国古代的文化就是对二进制有特殊的分析。 古人定斤是 2的次方。跟现在的二进制计算机很像。 大概起源于易经(无从考究),发扬于 周易。 你看算卦占卜,以及八八六十四卦,都是二进制的次方,就是中国的古人是从“先人”那里学来的计算机思想。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中国古代的伏羲卦象算数,都是计算机学的二进制,所以一斤16两不奇怪。 周文王周易八卦,帝王家的进制都是16,下方诸侯国16进制很正常,秦只不过是延续先人之法16进制。而起源就是易经八卦, 始祖是 创造 人类史前文明的“先人”。先人有高深的仙法道术,先人创造了各种生物的杂交体,猴头人即人类,同时也有狗头人,羊头人,后头蛇身人等等,在中西方的古代传说中都存在,最后人类胜出得以繁衍。
锯猜想,先人可能是“宇宙”外文明,就是“先人”们不是我们这个宇宙世界的生命,用佛说的三千小千世界,我们只是一个小世界,“先人”是我们之外世界来的,乘坐的飞行器猜想是月球,没错,就是月球,最后飞行器作为月球守护地球安全,作为一个有1/6地球那么大的卫星。 如果不是出于自愿,以地球的体积与引力,是不可能把月球吸引为自己的卫星的,水金地火天海冥外加太阳,水,金,地是没机会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